臺風來臨通常會伴隨著強降雨,也就是臺風雨。那你知道臺風雨是怎么形成的嗎?下面PINCAI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資料,一起來看一下。
臺風雨的形成
臺風雨,是降雨一種特殊的降雨形式,一般在臺風到來時發生。臺風的中心風力一般很大,最大可達12級以上!降雨的時間一般根據臺風移動的速度而定,短時間內降雨強度非常大,而且伴有強烈的雷電大風。
臺風雨,是熱帶海洋上的風暴帶來的降雨。這種風暴是由異常強大的海洋濕熱氣團組成的,臺風經過之處暴雨狂瀉,一次可達數百毫米,有時可達1000mm以上,極易造成災害。稱為臺風雨。臺風不但帶來大風,而且相伴發生降水。臺風云系有一定規律,臺風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規律,但是在臺風登陸后,由于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么有規律了。風中有上升氣流的整個渦旋區,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運動最強的云墻區降水量最大,臺風眼區氣流下沉,一般沒有降水。臺風區內水汽充足,上升運動強烈,降水量常常很大,臺風到來,日降水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上,強度很大,多屬陣性。臺風登陸常常產生暴雨,少則200~300毫米,多則在1000以上。中國東南沿海,是臺風登陸的主要地區,臺風雨所占比重相當大。
臺風的同時會帶來暴雨,這與臺風的結構和臺風維持的機理有關,臺風能夠維持是由于熱能轉換為動能,熱能來源于熱帶的溫度較高的洋面而蒸發的水汽,這一些水汽要釋放熱能必須進行相態變化,也就是從氣態變為液態水,釋放大量的能量轉換為動能,這動能又抽取更多的高溫水汽,水汽再釋放熱能,這樣就形成熱機。所以臺風就有大量的液態水釋放和降落形成暴雨。
臺風形成的原因
在海洋面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臺風。
從臺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形成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于海面水溫,臺風只能形成于海溫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臺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并加強臺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于氣旋性漩渦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兩極增大,臺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為什么臺風登陸后強度減弱而暴雨不減?
臺風登陸后深入內陸,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響,風速逐漸減小,強度大大削弱。但這時往往會暴雨傾注,造成山洪暴發,沖毀水庫,淹沒田地等嚴重的洪水災害。
以2008年在浙江沿海登陸的臺風云娜為例,8月12日晚8點登陸后,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13日凌晨在穿過浙江中部時減弱為強熱帶風暴,上午減弱為熱帶風暴,并進入江西境內。在江西北部共逗留22小時,14日上午移入湖南東北部、湖北東南部地區逐漸減弱成低氣壓。雖在北上西進的過程中強度減弱,但所經之地都降了暴雨和大暴雨:浙江省累計雨量超過100毫米的站點有275個,其中超過200毫米的站點有79個,超過300毫米的站點有36個。高強度的降雨,造成樂清等地發生重大泥石流、山體滑坡;溫臺沿海平原水位暴漲,大面積農田被淹等災害;江西省贛北永修、贛東東鄉等四縣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全省大部分地區受此次降雨影響,旱情已大為緩解;湖北11個縣市降暴雨,過程累計雨量全省共有20個縣市超過50毫米,6個縣市雨量超過100毫米。
那么為什么臺風登陸后強度減弱而暴雨卻不減?我們知道,臺風是圍繞低氣壓中心猛烈旋轉的熱帶大氣旋渦,當它登陸后,受到粗糙不平的地面摩擦影響,風力便大大減小,中心氣壓迅速升高強度減弱。可是在高空,大風仍然圍繞著低氣壓中心吹刮著,來自海洋上高溫高濕的空氣仍然在上升和凝結,不斷制造出雨滴。如果潮濕空氣遇到大山,山的迎風坡還會迫使它加速上升和凝結,這樣以來那里的暴雨就更兇猛了。
有時還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即臺風登陸以后,已疲憊不堪,風力減小,中心移動緩慢,甚至老是在一個地方停滯徘徊。這樣,暴雨一連幾天幾夜的傾瀉在同一個地區,暴雨造成的災情就更嚴重了。1975年8月河南省特大的暴雨,就是臺風登陸后的低壓中心一連幾天在那兒停滯所造成的。
[臺風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