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和五個人在踢足球。
我們分兩組,我跟的是一個又高又胖的和一個比我高幾厘米的人。第一局開始了,我的那組先阻攔他們那隊的進球,以免讓他們進球。我們的規(guī)則:先一個人踢,一個人防,然后下面兩次是防守隊員,踢的人每人踢一次。
開始踢球了!首先我們隊防。那個較高的人過來防,嘴中還念念有詞。球射了過來,但沒有射到門,我的心很高興,心想:太差了!要是我射,我一定能射中!
現在應該防下一個人了!我站在右邊,又高又胖的站左邊,較高的站在前面,而且是中間,排成了倒“V”字形陣。他們隊的一個人飛腳一踢,前面那個人給他一個“大腳”,把球踢得有6米遠!害得一個慢跑過去把球踢回來。
還有一球踢完后,我們隊就開始踢球。較高的人先踢。他用力一踢,球破門而入!1:0”我高興地喊著。然后,我跑到有球的地方,把球抱了回來,這時那個很胖的人悄悄地對我說:“踢他左邊!”可我不小心踢到右邊,沒有破門,反而被人接住了。到最后,“壓軸”人踢,他用他最大的力量往前一踢,破門而入,他高興地把手展開,在草地上興奮地跑來跑去,1比0轉眼間變成2比0。又到我們防了,變成了又高又胖的人防。這時,球飛過來,打到桿了,他笑得不得了。
這一局是4比1,他們隊輸了。到了第二局,他們輸得落花流水,踢了個慘敗,我們高興得不亦樂乎。
足球,有“世界第一運動”的美譽,是全球體育界最具影響力的單項體育運動。標準的足球比賽由兩隊各派10名球員與1名守門員,共11人,在長方形的草地球場上對抗、進攻。比賽目的是盡量將足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后,得分最多的一隊則勝出。如果在比賽規(guī)定時間內得分相同,則須看比賽章則而定,可以抽簽、加時再賽或互射點球(十二步)等形式比賽分高下。足球比賽中除了守門員可以在己方禁區(qū)內利用手部接觸足球外,球場上每名球員只可以利用手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控制足球(開界外球例外)。
古代足球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guī)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墻。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guī)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同時蹴鞠和佛教一起傳到了日本,日語及韓語中仍可見稱足球為“蹴球”的用法便是受到中國的影響。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fā)名單”。
從春秋時期到元明時代,蹴鞠經歷了發(fā)展到高潮的過程,但到了清代,這項活動卻走入了衰落。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玩一種足球游戲。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游戲為“哈巴斯托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