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個人的朝圣讀書筆記
《一個人的朝圣》是2013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小說處女作,獲得2012年度英國最佳新人小說獎。我們來看看相關文章怎么描述吧。
一個人的朝圣讀書筆記
平凡人見證奇跡,英雄締造奇跡。87天,627英里,一個退休老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決定出發,以其精神力量挽救生命垂危的老友,隨即克服大量難以想象的困難徒步穿越英格蘭,以其執著和勇氣將不可能變為現實,用實際行動塑造了一段傳奇。然而,當我們跟隨《一個人的朝圣》的作者蕾秋喬伊斯的筆觸,拋開紛雜與浮華,一步步揭開明亮的光環下所隱藏的真相時,卻漸漸發現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不僅僅是普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個,甚至,按當下的流行說法,他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位loser,木訥寡言的他不過是憑著一份最單純的初衷,以最為質樸的方式在回報一份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良善與歉疚。正如那個《阿甘正傳》里的阿甘,成功是因為簡單。
終其一生,即便是在完成了627英里的徒步旅程后,哈羅德都沒有真正學會如何面對他人的無助,于是,生性善良的他就只得按捺住悲傷,別過臉去逃避現實,也由此在繼“沒人要的兒子”之后成為“失敗的丈夫”和“缺位的父親”。人生如同一個錯綜復雜的迷宮,每個岔口的不同選擇都指向千差萬別的結果。在荒涼的晚景中最不經意的.回望,也能瞥見灰暗來路上與你擦肩而過的那一千萬種其他可能。于是,那些蟄伏的思緒漸漸奔涌,那顆早已日漸麻木的心也開始悸動。正如著名詩人狄倫托馬斯的詩句:不要溫順地走入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在路上的哈羅德因為一個簡單的目的出發,卻從萍水相逢的路人身上找尋到了自己的其他可能性,終于在花甲之年收獲了想要的人生。
627英里,不僅是用腳邁過的距離,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靈和回憶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也許是當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也許是因為擴大的視角、開放的交流容易讓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學到更多。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只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而放棄其他一切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作者以明暗交織的寫法將哈羅德的身體之旅與心靈之旅相結合,交替表現,而當哈羅德站在旅程的終點時,其空間上的旅行更像是作為心靈之旅的背景而存在,或者說,是心靈之旅投影到現實空間的一個映射。當那個愈加自信、篤定、堅強的哈羅德重新站在妻子莫琳面前時,找回幸福的婚姻只是情理中的必然。
也許,你依然要說,《一個人的朝圣》只是虛構的故事,627英里終究不是現實。可是,請記住,“虛構的故事也有其意義”,就像加油站女孩所說的“如果我們都不趁著現在偶爾瘋狂一下,日子就沒什么盼頭了”。來吧,接受“不可能”,一杯執著加幾滴瘋狂,生活會更加充實而快樂。
一個人的朝圣讀書筆記
《一個人的朝圣》,是中文譯名。原書英文名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意為哈羅德弗萊不可能的朝圣之旅,直白,而總括全文。翻譯過來后,省略掉了一個最重要的詞“不可能”,其實不妥,因為從開始直到最后,“不可能”,是貫穿全書的主旋律,是這整個故事、所有令人笑淚交加的可讀性賴以生長的土壤。
主人公哈羅德之名,被代以“一個人”的泛稱,個人經驗普世化,而“朝圣”行為被突出放大,應該說,是更趨向于迎合大眾心理的,乍看上去,很像又一碗以“宗教、信仰、救贖”為賣點的心靈雞湯。但正如書中瘋狂追隨哈羅德腳步的粉絲們所誤解的那樣,它可以看起來像雞湯,其實并非雞湯。
實話實說,在看到一半的時候,我還在為這到底是一本很精彩的通俗小說,還是一碗加足料的心靈雞湯而躊躇。說“通俗小說”,并無貶低之意。好的通俗小說難寫,好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大仲馬……一樣姓名恒久流傳。即使死硬派純文學愛好者,也多半不會拒絕一本精彩通俗小說帶來的快樂悠閑時光。
在這里的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有耐心的故事敘述者,疑云密布,層層解扣,搖擺迂回的敘事,讓即使具有豐富閱讀經驗的人,也心存好奇,如獵犬跟隨兔子的氣味,翻山越嶺,窮追不舍。這是一個愉悅而刺激的過程,而且,居然用一個普通人的平凡人生,就塑造出了驚心動魄、啼笑皆非的閱讀效果。略可惜的是,作者偶爾會克制不住自身的說教欲,跳將出來,借人物之口,大談其人生領悟,解釋人物行動的意義,自然流暢的閱讀快感被打擾,讀者蘊積中的情緒跳閘,頗收適得其反之功。這也是它之所以給人造成“心靈雞湯”錯覺的原因被一部分讀者拋棄,又被另一部分讀者熱愛的原因。
“用心說服了理性,選擇忽略一切證據,去期待一種比不言自明的現實更大、更瘋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好在,雖讓書中人說出了此類豪言壯語,作者還是用無數細節的真實,以腫科大夫面對病人家屬式的委婉之辭,暗示理智尚存的讀者,這種可能性存在的微乎其微。就如同被宣告罹患惡性腫瘤的病人,結局已注定,盡管可以嘗試各種醫療手法,但通常所能做的,其實只有等待了。
人生就是一種絕癥,至死方休。明白這一點不容易,明白之后又會很絕望。主角哈羅德就是這樣一個被絕望俘獲的普通人:古板、怯懦、無趣,無特長,永遠著裝整齊,坐了一輩子的辦公室,循規蹈矩老好人,打婚后就未有過像樣的旅行。如今六十五歲了,拿菲薄退休金,住在小鎮上等死。
現在,他要去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由南往北橫穿英格蘭,全程約一千公里,看望一位身患癌癥即將死去的老友。為的是達到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的:以走路前往這種行動,來挽救她的性命。這個莫名其妙的信念是加油站一個小姑娘灌輸給他的。頭發油乎乎的小姑娘,有意無意地騙了他。這欺騙,不太粗心的讀者,從行文中一眼就能看出來。
他從不運動,肌肉松弛,走過的最遠距離不過是從家門口到車里。據懷疑還有家族遺傳的老年癡呆。他的全副裝備是:襯衫,領帶,防水外套,帆船鞋舒適、防水、防滑、排氣,底薄,赤腳穿著,適合水上運動的帆船鞋,絕非長途步行的可選項,卻差不多成了本書的次主角,相當于堂吉訶德的桑丘,弗羅多的山姆,受盡磨難,毫無怨言,陪主角走到最后。另外還有一副老花眼鏡、一個錢包。
哈羅德老頭上路了,有兩條路。一條是徒步路程,一條是內心之路。路途中,有壯闊優美的風景、不斷出場經過又離開的人物、陌生人的'故事,交織著深藏內心的回憶,一點點思想起,不能釋懷的,不敢觸碰的往事他到底對奎妮做過什么?他們什么關系?他的兒子去了哪里?他和妻子之間的秘密……是怎樣的苦楚與隱痛,折磨著他,才如此輕率如此執著地走上這條通往不可能之路?
結局絕對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是資深編劇,確實將職業長處帶入了小說,拿捏故事架構與述事節奏的分寸極佳,巧妙地把握住了戲劇性與日常性的平衡,并最終給出一個意味深長,悲欣交集的劇終。
這絕不是一個“信念誕生奇跡”的勵志故事,更無關宗教,無關信仰,哈羅德根本就不信宗教。這是一個人以及與他緊密相關的人們,在走入生命的最后時光之際,終于達成和解,對命運有了心平氣和的接受。而這絕非任何一個普遍意義上“人”,所都能做到的。這個不可能,只能由本書的主人公,這個平凡又獨一無二的哈羅德老頭來完成。但是,對于一個同樣在生老病死中掙扎的普通人,它也會帶來令人感傷和寬慰的一些東西,能夠讓你平靜地去面對在某些時候變得很可怕很絕望的生活。
弗尼吉亞伍爾芙曾說過:“親愛的倫納德,要直面人生。永遠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質,永遠地了解,愛它的本質,然后放棄。”這段話如果作為這本小說的題辭,太合適不過了。
“如果我們不能打開心扉,莫琳想,如果我們不能接受無法理解的東西,那就真的沒有希望了。”即使打開心扉,也只是有點希望而已。相信某種生命中的“不可能”,也只是為了讓自己產生這一點“希望”。希望不會生長奇跡,但可以重新塑造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重獲一些愛與勇氣以及,在某些時刻學會放棄。如果看完全書,你會發現,“放棄”也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可能是最終的,也是最重要的。
懸念強烈的書不適合劇透。不過有個細節可以提一下,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后,這些閑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閑閑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樸的詩意。來于塵土,行于路上,又歸于塵土,土地永遠在那里,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個人的朝圣讀書筆記
小說《一個人的朝圣》里,六十歲的哈羅德,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沒有了解他,沒人在乎他,連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這樣活著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他在給奎妮回信走過郵筒時,忍不住自己問了自己一句:
“我是誰”?
奎妮的信是整個故事的開始,這個與哈羅德多年未聯絡的老友,再次來信時帶來了一個極壞的消息她得了癌癥,已經時日無多。哈羅德像是突然意識到自己像一只待在慢慢加熱鐵鍋里的青蛙一樣,驚覺自己前半生的日子過得多么沒有意義和存在感。
他小的時候,就習慣當一棵“壁樹”,但偏偏他的心底其實敏感得可以,總是害怕別人的想法。他好不容易決定徒步去看奎妮,卻在小旅館又懷疑自己的決定“別人會怎么看我呀”,他打心底,放不下這個包袱。
有人問他徒步去看奎妮是否應該信仰,“你信佛嗎?還是信別的`什么?”這個“別人”這樣問他。他在心底回答:什么佛教徒、世界和平,其實跟他一點關系都沒有,他只不過是個退休的老人,收到了一封信,為了一個愿望而上路,如此而已。
當一個內心的渴望,變成一種信仰時,人們常常會發現自己從未如此勇敢和堅強過。而這種強烈的愿望,常常讓還處在囫圇中的“別人”感到異常和不解。
比如,我出了第一本書后,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大概就是“寫書能賺多少錢?以后就寫書了不上班了嗎?”坦白講,我還真沒算過我第一本書能拿多少錢,大概是因為我并沒有把它當成要有高額物質回報才做的一件事。我只是渴望去完成這件事,所以一步一步往前走了下去。為了一個愿望而上路,如此而已。
這些哈羅德在朝圣途中遇到的人們,大多數都選擇相信他。在這個理性的世界,原本不應該去相信這么一個看起來不太靠譜的老人。但他們看到了哈羅德的渴望和決心,這種為了一個愿望而上路的“單純”在這個世界已經快要滅絕,可千萬不要再澆滅它的煙火。
有的時候,有些心底的渴望,我們只需要去做,不需要想太多。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最主要的。你要記得我曾經提到過的一句話,“當一個人非常非常想要做一件事情時,那么上天就會開始在這個人看不到的地方幫助他。”
哈羅德的故事最后是什么結局,我這邊賣個關子,盡管帶著愿望和哈羅德“一同上路”,去享受自己想要看到的風景吧。
【一個人的朝圣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摘抄03-23
《初雪 》讀書筆記08-16
c語言讀書筆記03-23
草葉集讀書筆記06-18
汽車構造讀書筆記08-22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06-18
讀書筆記的寫法指點04-14
護理札記的讀書筆記06-19
英語 讀書筆記(精選16篇)10-24
教育理論專著讀書筆記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