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閱讀模擬試題(2)
有什么樣的起點就會有什么樣的延續。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朗可鑒,結果,它的歷史也總顯出超乎尋常的格調。李冰在世時已考慮事業的承續,命令自己的兒子作3個石人,鎮于江間,測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許3個石人已經損缺,漢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測量水位。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這位漢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偉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師,放在江中鎮水測量。
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適的崗位。這個設計竟然沒有遭到反對而順利實施,只能說都江堰為自己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終于被歲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紀70年代出土時,有一尊石像頭部已經殘缺,手上還緊握著長鍤。有人說,這是李冰的兒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兒子。一位現代作家見到這尊塑像怦然心動,“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現代官場袞袞諸公①詰問:活著或死了應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現正在伏龍觀里展覽。人們在轟鳴如雷的水聲中向他們默默祭奠。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
四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條橫江索橋。橋很高,橋索由麻繩、竹篾編成。跨上去,橋身就猛烈擺動,越猶豫進退,擺動就越大。在這樣高的地方偷看橋下會神志慌亂,但這是索橋,到處漏空,由不得你不看。
一看之下,先是驚嘆。腳下的江流,從那么遙遠的地方奔來,一派義無反顧的決絕勢頭,挾著寒風,吐著白沫,凌厲銳進。我站得這么高還感覺到了它的砭膚冷氣,估計它是從雪山趕來的罷。但是,再看橋的另一邊,它硬是化作許多亮閃閃的河渠,改惡從善。人對自然力的馴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類干什么事都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樣。
但是,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斷自我耗損,又不斷地為耗損而再耗損。結果,僅僅多了一點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們心中的神。離索橋東端不遠的玉壘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人們在虔誠膜拜,膜拜自己同類中更像一點人的人。鐘鼓鈸②磬,朝朝暮暮,重一聲,輕一聲,伴和著江濤轟鳴。
李冰這樣的人,是應該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紀念一下的,造個二王廟,也合民眾心意。
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人升格為神,神的世界也就會變得通情達理、平適可親。中國宗教頗多世俗氣息,因此,世俗人情也會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來二去,都江堰倒成了連接兩界的橋墩。
我到邊遠地區看儺戲③,對許多內容不感興趣,特別使我愉快的是,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儺戲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廟中的李冰活躍得多,民眾圍著他狂舞吶喊,祈求有無數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儺戲本來都以神話開頭的,有了一個李冰,神話走向實際,幽深的精神天國,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
1[簡答題]“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本文開頭這一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參考解析:
【學習提示】
一、題解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存留的最古老的生態水利工程。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載體之一。那么都江堰又代表著什么文化內涵呢?余秋雨在思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與其說本文在寫都江堰,不如說是在寫李冰;與其說在寫李冰,不如說是在寫一種文化。余秋雨是通過都江堰來寫李冰,通過李冰來體悟文化要義的。
二、思想內容
本文雖為山水游記,但作者并沒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層面,而是把對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與現實社會問題思考的層面。如作者由一位市長與眾不同的名片而聯想到歷史人物李冰,由“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的對聯而向現代官員們提出了“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里”的嚴肅命題,這都表現了作者強烈的現實關懷和使命意識。
三、段落層次
全文共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將都江堰與長城進行對比,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肯定和評價了都江堰的價值。第二部分描繪都江堰的壯觀圖景,第三部分表現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展現了李冰精通水利,造福于民的精神。第四部分描寫橫江索橋和二王廟,寫李冰精神的影響。四個部分有機融合,表現了作者對都江堰的深情贊美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民族文化的獨特思考,讀來給入耳目一新之感。
四、寫作特點
1.語言個性化。如“野山荒漠”、“頹壁殘垣”、“濡養”、“卑處一隅”、“心魄俱奪”、“陰氣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遠”、“游觀”、“判然不同”、“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股股疊疊”等詞語,或改造熟語,或創造新詞,體現了作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匠心,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他的這點學問,永遠水氣淋漓”、“硬扎扎的水壩一座”等體現了作者對語言進行“陌生化”處理的藝術能力,“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被歲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為學校”等語言表述則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給人啟發。
2.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鄉間母親”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比喻“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的連串喻體比喻都江堰的“騷動”和“聲音”,以“金杖玉璽”、“鐵戟鋼錘”比喻權勢等,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動形象。
3.思想深刻,發人深思。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穎觀點。山海關、八達嶺是中外旅游者登臨長城的首選,作者對此卻不以為然,認為“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肅、內蒙等地的“頹壁殘垣”感覺更深厚、味道更濃郁。另外,作者還通過對長城和都江堰的比較,提出了“有什么樣的起點就會有什么樣的延續”等頗具哲理性的觀點,給人以深刻的啟迪。這句話是全文的綱,“最激動人心”是全文的文眼。
2[簡答題] 作者對都江堰的情感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何好處?
參考解析:
在游覽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游覽前作者沒有體會到都江堰的價值,參觀后作者對其高度贊美并深為陶醉。“我去都江堰之前,以為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不會有太大的游觀價值”但游覽之后,作者不僅對其“景”情有獨鐘,認為“看云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對其“神”無比崇敬,“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這種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既深刻地表現了都江堰難以抗拒的無窮魅力,又使文章波瀾起伏,可讀性強。
3[簡答題] 本文對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處?
參考解析:
文章除了將長城與都江堰進行多方面的對比之外,還在多處使用了對比手法,如將“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與“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對比,將都江堰的水系圖譜與20世紀的裁軍數據、登月線路對比,將李冰“永遠水氣淋漓”的真學問與后世“早已風干,松脆得無法翻閱”的“厚厚典籍”對比,將秦始皇筑長城的“雄壯、蠻嚇、殘忍”的指令與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對比。這些對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僅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都江堰、李冰的贊美之情,而且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4[簡答題] 文章在構思和表達方面有什么特色?
參考解析:
《都江堰》以個性思考開始,以主體感悟結束,處處顯示出作者對隱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歷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會、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刻挖掘的明顯動機,即使文章對都江堰壯麗圖景進行生動描繪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現出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閱讀模擬試題(2)】相關文章:
和老媽過招閱讀答案 語文試題01-10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06-27
成人高考專升本英語閱讀題鞏固練習08-16
梁遇春:途中閱讀試題12-06
英語四級閱讀試題參考02-06
考研英語一試題及答案(2)10-18
考研英語閱讀理解模擬題(歷史學)04-13
小升初語文測試試題及答案10-17
成人高考語文必背的古詩詞(精選28首)11-06
北師版小升初語文總復習試題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