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濟南的冬天》原文及名家點評

時間:2022-09-22 15:52:31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濟南的冬天》原文及名家點評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狹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那么,你會寫散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濟南的冬天》原文及名家點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濟南的冬天》原文及名家點評

  原文閱讀:濟南的冬天

  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并不著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干啥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窗,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里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簡介

  作品名稱:濟南的冬天

  創作年代:1931年

  作品出處:長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

  文學體裁:散文

  作者:老舍

  《濟南的冬天》是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小說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選自《一些印象》。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國講學六年之久,英國的霧氣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去了西南地區,因此來到被譽為“泉城”的山東省會濟南后,感受非常強烈。標題“濟南的冬天”,簡潔明了了地點,節令。告訴讀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緊緊抓住濟南冬天“溫晴”這一特點,描述出一幅幅濟南特有的動人的冬景;老舍先生還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達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

  文章現已選入京教版初二下冊第19課、蘇教版初一上冊語文書第16課、人教版初一上冊語文書第12課,冀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2課,鄂教版初二下冊語文書第12課,魯教版初一上冊語文書14課,S版初一上冊語文第10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第3版)第12課。

  創作背景

  老舍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據老舍夫人胡青回憶,老舍生前“常常懷念的是從婚后到抗戰爆發,在山東度過的那幾年”。該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原為一系列直接描寫濟南風景名勝的長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發表在《齊大月刊》歐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雖系節選,但能獨立成篇。

  主題思想

  該文的主題思想即對濟南特有的冬景的喜愛和贊美。通過對濟南冬天場景的描述,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之情,對濟南這座城市的熱愛之情,以及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生活情操。

  修辭藝術

  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修辭格的運用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質與量達到完美的統一。全文共八百來字,五個自然段,僅二十多個句子,以筆者有限的水平,整理出比擬、比喻、錯綜、雙關等近二十種,很多不常用的辭格在文章中也大量使用,如轉品、示現、迭現等。

  為了追求辭格運用的高質量,作者不僅幾種辭格糅在一起,還把辭格的不同小格加以變換使用,讓人感知其運用辭格的質量之高。

  比喻是文學創作中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為了使文章增色,使所敘述的事物更生動形象,作者在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時,并非僅使用單一的形式,而是幾種小格變換使用。例如: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谏缴系陌稍桨l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劭窗,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例①中,“小搖籃”將小山寫得像母親一樣慈祥與體貼,讓人讀來不由得想起母親在搖籃邊低唱催眠曲時的安詳情態,把濟南城的地理位置溫情慈祥地交待出來。

  例②用“日本看護婦”比喻矮松頂著雪的情景,貼切形象地表現了雪后矮松清新可愛的形態,不僅使矮松有了活力,而且使人感到新奇別致。

  例③用“是”這一比喻詞連接本體從天上到水面整個空間的清亮和喻體“空靈的藍水晶”,將空間的清亮比喻為“空靈的藍水晶”,化抽象為具體,給人以形象之感。此句還用了摹繪辭格。運用摹繪,可以增強敘述的鮮明性和形象性,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這句用“藍汪汪”把濟南冬天河水的清澈、天空的蔚藍摹繪出來,使人如見其形,感覺水光天色如在眼前。水面到空中,從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綠到整個空間的清亮。這一句還用了迭現辭格。迭現是一種描繪性的文學修辭方式,運用迭現,能激起讀者遐想,增添視覺形象!翱罩小薄ⅰ鞍肟罩小、“天上”迭現出一幅獨特的畫面,來喚起讀者的體驗,使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苌狡律,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例④中,借“帶水紋的花衣”喻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黃白相間的美景,富有層次美,使山坡美景這一寬泛的景物顯得微妙可感知,而并非遙不可及。

 、葸@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

  倒喻是比喻的一種變式,把本體和喻體顛倒使用。例⑤中用倒喻的形式,把樹影比作“地毯上的小團花”,由眼前的“小灰色樹影”聯想到“地毯山的小團花”,形式新穎,比喻貼切。

  錯綜辭格,所謂錯綜,是為了避免語言的呆板單調,使之活潑有變化,把本可以重復和整齊勻稱的來表達,而故意寫得參差不齊、錯落有致的修辭方法 。錯綜主要有詞語錯綜、句式錯綜和語氣錯綜三種形式,在《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中,這三種形式在作者筆下都得到了運用,例如:文章第一段運用了詞語錯綜,把“奇跡”換成了“怪事”,避免了詞語重復。

 、蘧褪窍滦⊙┌,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此例用了句式錯綜,本來可以寫成同一格式:“下大雪濟南是受不住的”,和前面構成統一格式,但作者加以變化,避免了呆板,使情感得以自然流露。

  再如:⑦他們也并不著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干啥還希望別的呢!

  此例用了語氣錯綜,前一句“并不著急”是陳述語氣,后一句本來仍可以用陳述句,但作者很自然地換為反問語氣,把陳述語氣和反問語氣錯綜使用,使文章語言整齊有變化,語氣得到加強,情感得以凸顯。

  幾種小格變換使用,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活力,避免了生硬死板,每一種辭格不僅運用合理,而且運用質量很高。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在文章中,作者通過巧妙運用修辭格,完美地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冬天的濟南的不同形態。

  比擬在這篇文章中運用得比較多,突顯了景物的特征。

  ①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上例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細致地描摹了景物的姿態:“曬”摹寫出濟南老城閑適的姿態,似一位老者安靜祥和、與世無爭;一個“睡”進一步深化了老城的這種悠閑。連用兩個動詞 ,把老城的閑適姿態摹寫得自然貼切。此句中,還使用了反問。反問也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方式,運用反問可以加強語氣,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達力。這句用商量的口吻,讓人倍感親切,好像是與讀者面對面的交談,又像是在征求意見,但答案是不言而明的,飽含了作者對濟南冬天深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作者用反問句而非一般的陳述句,增強了語氣,使感情得以完整抒發。這一句還有迭現辭格,用“一個老城”“有山”、“有水”組成的迭現把讀者引入作者所描繪的境界,作者從上方俯瞰,勾畫出一幅陽光下濟南冬天的全景圖。

  再如:

  ②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③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上兩例中,作者運用比擬直接描繪出景物的神態和心理,例②中“圍”展現出小山與濟南城親密依偎的情態;“放”表現出了小山對濟南城的呵護和憐愛之情;“說”更是把小山寫活了。連續用三個動詞,逼真地表現了小山對濟南寵著護著的情態,突出了小山對濟南城的誠摯之情。例③中“不忍”使水人格化,把水寫得脈脈含情,水的心理和神態得以完美展現,水給他物以美的享受,同時,其他的東西又來襯托水的清澈,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了濟南冬天的和諧之美。

  在《濟南的冬天》中,作者運用大量的修辭格來表現自身獨特的感受,例如:

 、賹τ谝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墒,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上例運用了對照的修辭手法。對照,又叫對比,是一種運用廣泛,很有表現力的修辭手法,通過對比,可以使所描寫事物顯得更鮮明、更透徹。作者以自身的獨特感受,通過與北平、倫敦、熱帶對比,寫濟南的冬天既無風聲、又無重霧、也無毒日的“奇跡”和“怪事”,突出強調“溫晴”這一特點,進而贊譽濟南是個“寶地”,在此,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得到深化。同時,運用了反復,“對于一個……的人”兩個間隔反復、“像我”兩個間隔反復,突出作者的感受,強調“溫晴”,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以及濟南的冬天給“我”的驚喜和意外。又如:

 、诿魈煲苍S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并不著急。

  正因為度冬如春,所以才會產生幻想,正因為冬天這樣“慈善”,所以“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人們的心情也“并不著急”。作者連用兩個設問句,引起讀者的注意,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重點是答案,進一步加強語勢。這一部分寫濟南人的感受,其實也就是作者自身的獨特感受,表現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感激之情。再如:

 、邸暗鹊娇烊章涞臅r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此例用了拆詞修辭格。拆詞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巧妙地運用拆詞,不僅能生動簡明地闡明事理,而且還能更好地抒發感情。例中把“害羞”拆開,不僅使整個句子音律和諧,更生動地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而且“害了羞”這樣一種狀態,是作者獨特的感受,比起“害羞”來說,更能反映出作者對“薄雪”的喜愛。此句也用了摹繪,用“微微”一詞把夕陽下雪的美妙神態模擬出來,使讀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露”這一情景。

  文章中作者深厚情感的表達離不開恰當、貼切、優美的語言。在《濟南的冬天》中,修辭格的使用,目的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并非為了修辭而修辭。

  例如:

 、僖驗橛羞@樣慈善的冬天,干啥還希望別的呢!

  例中的“干啥”是北方方言,此處是方言和普通話相混,使得文章語言不僅樸素親切,而且生動靈活,增添了作品的特色。

 、诿魈煲苍S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

  例中的“綠”字,形容詞轉為動詞用,使人不僅感受到山草“綠”這樣一種狀態,更能體會到“綠”的動態過程。與“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一樣,使文章的語言和所表達的內容都顯得生動形象。

 、鬯鼈儼察o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④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

  以上兩例中,成功運用了示現修辭格。作者憑借想象,把實際沒聽到沒看見的事物,寫得如見如聞,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修辭方式叫示現。作者發揮了豐富的想象,由現實到遐想,把事物寫得如在眼前,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例④中兩個“也許”,雖是幻想,但把濟南人對冬天的喜愛和感激之情形象地展現出來。

  運用辭格是為文章增色的重要途徑,運用好辭格,給讀者對文章的美有切實的感受,讓文字靈動,給人啟示,思維得到拓展,想象飛翔。在景物描寫中,作者運用好辭格,能寫出作者對景物不同于別人的感受,會給讀者一種新的視覺沖擊,對描寫對象印象更為深刻,對景物充滿向往,產生出一種別樣的想象之美。《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作者在運用修辭格過程中,使語言表達與文中的意境營造得以完美體現,修辭格的運用是這篇散文的活力之源,其辭格展現的藝術魅力和張力,堪為典范之作。

  重點突出

  這是山水畫法。描繪濟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觀小”的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取景方法。作者展開想像的翅膀飛上濟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對濟南大地作了簡筆的寫意描繪。畫城,不畫它的東西南北,“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濟南城中的山)。一些瑣碎的細部都被略去了,畫的只是冬天濟南城秀美的睡態,留下充分的余地讓讀者去聯想、想像,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畫山,不畫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一起筆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緊接著就引導讀者展開藝術的聯想和想像:“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苯柽@種聯想、想像,使畫面活靈飛動起來。畫人,不畫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國畫一樣略去耳鼻眉目,連形體也完全略去,而只畫了濟南冬天人物情態的最主要的特征:“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焙统桥c山,渾然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

  寫景手法

  1.緊緊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來寫,使全文基調一致,色彩和諧。

  濟南雖然地處北中國,但是冬天無大風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顯著的氣候特點是“溫晴”(溫暖晴朗)。文章緊緊抓住這一點,使筆下的種種景物跟這“溫晴”天氣緊密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幅溫暖晴朗的濟南冬天圖景。文章寫山,寫水,寫城,寫人,都無不涂上一層溫暖晴朗的色彩,就是寫雪景,也仍然跟溫暖有聯系──因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而同晴朗分不開──因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景致。

  如果說,第二段主要寫的是濟南全景,第三、四段主要寫的是濟南的山色,第五段主要寫的是濟南的水上景色,那么,全文就是由這幾幅互相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畫圖組成的長軸。而這幅長軸,也就靠這“溫晴”的基調統一起來,給人以和諧一致的美感。

  2.景物的層次,安排得當,使眼前景物紛至沓來,而又井然有序。

  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怎樣才能更好地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于讀者眼前呢?這就有一個寫景的先后層次問題。文章首先讓讀者鳥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讓讀者飽覽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陽(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讀者領到那垂柳岸邊,領略那“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而水藻越晴越綠的水上景色(第五段)。由大到小地寫來,從山到水地寫去,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自然這是就各大層次來說的,各大層次的內部,又同中有異,如第二段的由寫景而兼及寫人,第三段的由寫雪而兼及寫晴,第五段的由寫水面而兼及寫天空。寫來筆法活脫,不失參差錯落之致。

  3.取景遠近大細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則尺幅百里,或則纖毫畢現。

  試看,偌大的一個濟南,在作者筆下,竟然可以放在一個由四面群山環抱而成的小小搖籃里,而水天一碧的宏偉景色,只不過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這是景物的遠者大者。再看,“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這是景物的近者細者。遠景大景,使人視野開闊,頓感心曠神怡;近景小景,叫人近看諦聽,更覺景象真切。而且遠景大景,還可以沖破“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而近景小景,又能夠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病。古詩云:“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边@是說的非遠觀不能看到高山居然有色,非近聽無以覺出流水竟然無聲。這說明,寫景手法,遠近大細,不可偏廢。運用得宜,就可以兼收其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寫景時,不但遠近并用,大細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或由遠而近、由大而細,寫來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寫景,就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的:先寫水冒著點熱氣,再寫水藻,再寫垂柳,再寫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寫景,則是由遠而近、由大而細的:先寫城外,再寫城外的山坡,再寫山坡上的小村莊,再寫小村莊的房頂上的雪。這種寫法,既符合敘述的邏輯順序,又適應讀者的視覺需要,無怪乎作者樂于采用了。

  4.寫景映襯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襯中形象更為鮮明。

  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別的景物一映襯,就顯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就顯出美來了。當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經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反倒失去原來的美了,像魯迅所說的那樣:“在方寸的象牙版上刻一篇《蘭亭序》,至今還有‘藝術品’之稱,但倘將這掛在萬里長城的墻頭,或供在云岡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見了,即使熱心者竭力指點,也不過令觀者生一種滑稽之感!(《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因此,要把景物寫好,關鍵不單在映襯,還在映襯得法。映襯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為神奇。

  文章以矮松的青黑,映襯樹尖上頂著的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鮮明悅目,都是映襯的妙筆。

  文章中說到的“黃草山”、“小灰色樹影”,應該說,它們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文章把它們放在下邊這段話里,就顯出它們的美來了: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請閉上眼睛想想,睜開眼睛看看吧,這是一個怎樣用繽紛的色彩點染而成的天地!而“黃草山”“小灰色樹影”卻正是這幅美麗的畫圖的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5.寫景虛實手法同時并用,使景物形似神傳。

  實寫景物的形象,對景物描寫來說,無疑是十分必要的,諸如文章中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之類。但是,要不止于摹狀,還要傳神,就得更多地仰仗虛寫的手法。因此,在作者筆下,冬天陽光照耀下的濟南,就出現了“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的神情;一圈圍城的小山,也就說出“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的細語;薄雪會有“微微露出點粉色”的羞容;水藻會有“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的“精神”;而那水呢,對那水藻也就可以有一副“不忍得凍上”的和善心腸了。至于小雪覆蓋不勻的山坡,要“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自然也是文章中虛寫傳神的佳句。

  6.適當點題,使景物自身蘊含的意義更加顯豁。

  畫之所以有題跋,原因之一是題跋可以使畫本身蘊含的意義更為顯豁。應該說,題跋是一幅畫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雖然它并不是所畫的景物的本身。同樣,對所寫的景物,作者出面直接點題,也是容許的,這些點明題旨的話,不是可有可無的。本文點題得法,寥寥數語,便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比如說,文章在描寫了小山雪景之后,突然掉轉筆鋒,讓作者以評論者的身份,說起點題話來:“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這話,既可以說是在所描繪的畫面之外,又可以說是在所描繪的畫面之中,因為它是畫面所本有而又有點不甚明了的。一經點出,濟南下點小雪(不能是大雪)的妙處,也就躍然紙上了。

  題不可不點,也不可濫點。本文點題是恰到好處的。當我們玩味全文,讀到最后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的時候,我們似乎有意猶未盡、話猶未了的感覺,似乎可以另起一段,補上兩句就全文而發的點題話結束全文:“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钡屑氁幌耄@是多余的,因為明敏的讀者從文章所描繪的景物和所抒發的感情中,應該而且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又何待于作者再出面饒舌呢?更何況順著文章的邏輯,讀者有權利想得更多更大更遠,諸如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等等,這些題是想點也點不完的。這也許正是作者使文章戛然而止的原因吧。

  名家點評

  《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作者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想像力,使《濟南的冬天》具有繪畫藝術的特色。同時,也可以說它是一篇成功的寫景散文,它的寫景藝術是值得后人學習與借鑒。田昊明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是"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老舍。文章語言樸素、生動,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細細閱讀,靜靜品味,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美麗而動人的畫面,讓我們的心靈泛起溫柔的漣漪,就像一種無法言說的美好,字里行間透出的純真與至美的意境,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獨特的童話世界。王春艷

  在促膝而談的氛圍中,更顯老舍先生的情真意切,一切盡在無言的回味中,無須大書特書熱愛、喜愛等字。全篇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慢慢體會、細細品味,如撞鐘已止而余音繚繞不絕,更有一番情韻在其中。李連鴻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自主學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在教學時主要以課文為憑據,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感受、理解、品味賞析文章,最后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在課堂討論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和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學生有許多令人感到欣慰的表達,但當時我并沒有機智地抓住這些閃光點,課后我也深刻地反思。課堂上我們要做一個積極地旁觀者,看、聽、感受學生的思想,給學生以支持和鼓勵,給課堂以生機和活力。

  另外在互動環節,只注重了能力較強的幾個學生,沒有照顧到其他幾個差生。在學生賞析時,沒有作進一步的引導,以致有的賞析脫離了文本,想到哪里說道哪里,在訓練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發言的同時沒有兼顧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這幾點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尤其要注意。

【《濟南的冬天》原文及名家點評】相關文章:

作文濟南的冬天01-10

濟南的冬天擬人句02-08

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01-17

濟南的冬天教案課件01-16

老舍濟南的冬天教案01-16

濟南的冬天閱讀答案01-17

濟南的冬天閱讀及答案01-17

濟南的冬天優質教案01-13

濟南的冬天名師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