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們知道情緒是會影響我們生活日常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歡迎借鑒!
最近,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于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那些消極的情緒作斗爭。
情緒變化往往會在我們的一些神經生理活動中表現出來。比如:當你聽到自己失去了一次本該到手的晉升機會時,你的大腦神經就會立刻刺激身體產生大量起興奮作用的“正腎上腺素”,其結果是使你怒氣沖沖,坐臥不安,隨時準備找人評評理,或者“討個說法”。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你應該壓抑所有這些情緒反應。事實上,情緒有兩種:消極的和積極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情緒,它是我們對外面世界正常的心理反應,我們所必須的只是不能讓我們成為情緒的奴隸,不能讓那些消極的心境左右我們的生活。
消極情緒對我們的健康十分有害,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經常發怒和充滿敵意的人很可能 患有心臟病,哈佛大學曾調查了1600名心臟病患者,發現他們中經常焦慮、抑郁、和脾氣暴躁者比普通人高三倍。
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學會控制你的情緒是你生活中一件生死悠關的大事。以下是專家提供的幾條最新勸告:
尋找原因
當你悶悶不樂或者憂心忡忡時,你所要做的第一步是找出原因。29歲的弗蘭西絲是一名廣告公司職員,她一向心平氣和,可有一陣子卻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對同事和丈夫都沒好臉色,后來她發現擾亂她心境的是擔心自己會在一次最重要的公司人事安排中失去質問職位。“盡管我已被告知不會受到影響”她說,“但我心里仍對此隱隱不安”。一旦弗蘭西絲了解到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她似乎就覺得輕松了許多。她說:“我將這些內心的焦慮用語言明確表達出來,便發現事情并沒有那么糟糕”。
找出問題癥結后,弗蘭西絲便集中精力對付它。“我開始充實自己,工作上也更加賣力”。結果,弗蘭西絲不僅消除了內心的焦慮,還由于工作出色而被委以更重要的職務。
尊重規律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塞伊說:“我們許多人都僅僅是將自己的情緒變化歸之于外部發生的事,卻忽視了它們很可能也與你身體內在的'生物節奏'有關。我們吃的食物,健康水平及精力狀況,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時段都能影響我們的情緒”。
塞伊教授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睡得很晚的人更可能情緒不佳。此外,我們的精力往往在一天之始處于高峰,而在午后則有所下降。“一件壞事并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能使你煩心,”塞伊說:“它往往是在你精力最差時影響你”。 塞伊教授還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段時間里對125名實驗者的情緒和體溫變化進行了觀察。他發現,當人們的體溫在正常范圍內處于上升期時,他們的心情要更愉快些,而此時他們的精力也最充沛。 根據塞伊教授的結論,人的情緒變化是有周期的。塞伊本人就嚴格遵循著這一“生物節奏”的規律,他往往很早就開始,“我寫作的最佳時間是早上”,而在下午,他一般都用來會客和處理雜事,“因為那時我的精力往往不夠集中,更適合與人交談”。
睡眠充足
最近一項調查表明,美國的成年人平均每晚的睡眠時間不足七小時。
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羅拉德·達爾教授的一項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對我們的情緒影響極大,他說:“對睡眠不足者而言,那些令人煩心的事更能左右他們的情緒”。
那么,一個成年人到底睡多長時間才足夠呢?達爾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在一個月的時間里,讓14名被試者每晚在黑暗中呆14個小時,第一晚,他們每人幾乎睡了11個小時,仿佛是要補回以前沒睡夠的時間,此后,他們的睡覺時間滿滿地穩定在每晚8小時左右。
在此期間,達爾教授還讓被試者一天兩次記錄他們的心情狀態,所有的人都說在他們睡眠充足后心情最舒暢,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樂觀。
親近自然
許多專家認為與自然親近有助于你心情愉快開朗,著名歌手弗·拉卡斯特說:“每當我心情沮喪、抑郁時,我便去從事園林勞作,在與那些花草林木的接觸中,我的不快之感也煙消云散了”。
假如你并不可能總到戶外去活動,那么,即使走到窗前眺望一下青草綠樹也對你的心情有所裨益。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斯蒂芬·開普勒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分別讓兩組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中工作,一組的辦公室窗戶靠近自然景物,另一組的辦公室則位于一個喧鬧的停車場,結果他發現,前者比后者對工作的熱情更高,更少出現不良心境,其效率也高得多。
經常運動
另一個極有效地驅除不良心境的自助手段是健身運動。哪怕你只是散步十分鐘,對克服你的壞心境都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研究人員發現,健身運動能使你的身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其功效與那些能提神醒腦的藥物類似。但比藥物更勝一籌的是,健身運動對你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不過,要做到效果明顯,你最好是從事有氧運動----跑步、體操、騎車、游泳和其他有一定強度的運動,運動之后再洗個熱水澡則效果更佳。
合理飲食
大腦活動的所有能量都能來自于我們所吃的食物,因此情緒波動也常常與我們吃的東西有關。《食物與情緒》一書的作者索姆認為,對于那些每天早晨只喝一杯咖啡的人來說,心情不佳是一點也不足為怪的。
索姆建議,要確保你心情愉快,你應養成一些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就餐(早餐尤其不能省),限制咖啡和糖的攝入(它們都可能使你過于激動),每天至少喝六至八杯水(脫水易使人疲勞)。
據最新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更能使人心境平和、感覺舒暢。馬薩諸塞州的營養生化學家詹狄斯·瓦特曼認為,碳水化合物能增加大腦血液中復合胺的確含量,而該物質被認為是一種人體自然產生的鎮靜劑。各種水果、稻米、雜糧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積極樂觀
“一些人往往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和思想等同于現實本身”,心理學家米切爾·霍德斯說:“其實,我們周圍的環境從本質上說是中性的,是我們給他們加上了或積極或消極的價值,問題的關鍵是你傾向選擇哪一種?”
霍德斯做了一個極為有趣的實驗,他將同一張卡通漫畫顯示給兩組被試者看,其中一組的人員被要求用牙齒咬著一支鋼筆,這個姿勢就仿佛在微笑一樣;另一組人員則必須將筆用嘴唇銜著,顯然,這種姿勢使他們難以露出笑容。結果,
霍德斯教授發現前一組比后一組被試者認為漫畫更可笑。這個實驗表明我們心情的不同往往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取決于我們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 心理學家蘭迪·萊森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有一天,我的秘書告訴我,'你看起來好像不高興',他自然是從我那緊鎖達標雙眉和僵硬的面部表情看出來的。我也意識到確實如此,于是,我便對著鏡子改變我的表情,嘿,不一會,那些消極的想法便沒有了”。 是啊,生命短暫,我們何苦又要自尋煩惱呢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風雨。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所謂“風雨”可能意味著競選的失敗、戀人的分手、經濟上的困難、考試的掛科、違紀的處分等等??。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挫折。挫折使我們痛苦,但同時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激勵我們成長,這是生活的辯證法。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挫折的有無和強弱,而在于我們對待挫折的態度。如果把挫折比喻為人生的風雨,把大學時代比喻為多雨的季節,那么,當雨季來臨的時候,我們就該及時的捫心自問:我該怎樣面對雨季,我的傘在哪里?
(一)從容面對、快樂掌控
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與其閃避、畏懼、排斥,不如迎面而上。面對不可拒絕的挫折,唯一可取的態度是從容面對,如果進而能夠快樂地掌控挫折帶來的煩惱,那么,一次“創傷”就會變為一顆寶貴的“珍珠”。“珍珠”是從愈合了的創傷之中升華出來的東西,它不僅可以有效地撫平傷痕,而且可以使我們珍視經驗,減少錯誤。
記得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只蝴蝶沒有經過破蛹前必須經過的痛苦掙扎,以致出殼后身軀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了。這個小故事說明:痛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要得到歡樂,就必須能夠承受痛苦和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我們不止擁有挫折的痛苦體驗,也擁有把不幸變為幸福、把傷痛變為無價奇珍、把令人痛心的缺陷變成新的力量的機遇。當我們從容面對,就可以掌控挫折;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并保持快樂,就可以得到最珍貴的收獲。
(二)適度宣泄、盡早擺脫
面對挫折,有人惆悵悲觀,把痛苦和沮喪埋在心里;有的人則選擇傾訴——我贊成后者。如果心中苦悶,不妨找一兩個親近的人,把心里的話傾吐出來,這樣,不健康的情緒就得到宣泄。宣泄是一種自我心理救護,它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帶來的精神壓力。
宣泄應當適度,“乞丐型”、 “進攻型”、“碰觸型”等宣泄方式是不值得采納的。如果你還想活得有尊嚴,還想重頭再來干點事的話,就不要像“樣林嫂”那樣總是述說“阿毛”的故事。那只能說明你還沒有從痛苦的陰影中走出來,你的哭泣只能提醒人們注意你曾經的無能。當你醒悟到還有那么多的正經事等著你去干的時候,就沒有必要選擇“秋菊”的方式,因為過度“打官司”的成本太高,總是“要說法”會影響干正事。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去做你應該做的正事,也許你早就遠離了某次“風雨”的影響。
(三)激勵潛能、獨立自救
獨立自救是生命中最閃光的品性,這已經被很多事例所證明。面對挫折的打擊,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則激發潛能,自己拯救自己——前者沒有看到自己的潛能,后者則充分地汲取了潛能的力量。
一個小故事說:“一頭豬的腰部脫臼,在那里費力的爬著,孫子要去幫豬按摩,爺爺喊住了他,爺爺拿起一個土塊向那頭豬扔去,那豬嚇得掙扎著跑起來,爺爺在后面追趕它,只見那豬跑著跑著腰部便上去了,恢復了正常”。人遭受挫折就好像小豬脫臼,真正能幫助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有時,我們在挫折的傷痛中忽視了自己的潛能和改正錯誤的勇氣,一味地等待外力的幫助,這就等于放棄了自己對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一種懶惰和沒有出息的做法。
林肯發現的“馬蠅效應”和無錫小天鵝集團的“末日管理”,實際上都是一個道理:利用危機狀態產生的壓力激發生命體的巨大潛能。人需要壓力的,有了壓力我們才不敢松懈,才會努力拼搏,才會不斷進步。其實,在生活中讓自己忙起來,是一種自我加壓的方法。面對挫折,適度轉移注意力,自我增加良性壓力,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心境。比如可以通過從事集郵、寫作、書法、美術、音樂等趣味活動來調試自己的心情,緩解苦惱帶來的種種壓抑,隨著時間的推移,沮喪也就漸漸淡忘了。
(四)適當取舍、遠離煩惱
放棄是一種智慧和境界,但是,面對現實的種種誘惑,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很多人原本也曾從容、平和地生活著,可一旦被太多的誘惑和欲望牽扯,便煩惱叢生。有的時候,我們將奮斗的目標定得過高;有的時候,我們將奮斗的目標定得過多——這是我們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使我們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都可能會導致迷失方向,走向絕望。
聰明的辦法是學會取舍,不必事事爭第一,舍棄自己還不具備能力與條件的目標不是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有在明白了自己一生何求之后,去明智地取舍,并學會放棄,才能擺脫無謂的煩惱,擁有自在的生活。
總之,有些挫折看上去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卻是我們對它的屈服。 對付挫折有許多辦法,可以嘗試著踏平它,跨過它,既不能踏平也不能跨過,就繞過它。有些挫折是不能磨平消盡的,對待它的根本方法是正視它感悟它。只要我們有信心,有勇氣,我們就踩過泥濘,走過雨季,邁向成熟。
1.如何控制情緒
2.青少年如何控制情緒
3.如何培養孩子控制情緒
4.關于嬰兒情緒的特點及如何控制
5.老人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6.青少年如何控制憤怒情緒
7.如何緩解負面情緒
8.如何緩解緊張情緒
9.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的辦法
10.女性經期如何緩解抑郁煩躁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