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過秦論》對寫作的啟示論文
寫議論文,不可不用事實材料,然而許多學生對較長的敘事材料卻不善于處理:或不加選擇,全盤照搬;或不辨輕重,詳略失當;或不作分析,觀點欠鮮明。《過秦論》一文用大量的篇幅來敘事,用敘事來說理,在敘述史實時,作者又力避平鋪直敘,而根據表達觀點的需要,作了各種技術上的處理,對中學生寫作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一、根據觀點,截取材料
秦國若從公元前770年開始為諸侯時算起,其歷史可謂久矣,經歷的君王可謂多矣,史跡可謂浩繁矣,如果一一寫來,不僅有拖沓之嫌,更主要的是有些史實不能足以證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一觀點,于是作者只從公元前361年即位的秦孝公開始敘述秦的歷史。那么為什么要選取秦孝公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史實呢?因為他們承接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的策略,使秦國逐漸強大,以致諸侯恐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便進一步證明了全文的觀點。以上均為正面材料,接下來作者根據觀點的需要,又選取反面的材料(“仁義不施”)來論述。秦國統一以后,“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這說明秦國不僅不再施行仁義,反而以人民為敵,使攻守形勢發生了變化。至于最終滅亡,不亦宜哉!可見定向取材,不枝不蔓,文章的觀點才鮮明有力。
二、服從觀點,調配材料
材料截取以后,孰輕孰重,孰詳孰略,還要根據觀點的需要,作合理調配。《過秦論》對歷史材料的處理,可以說匠心獨運。文章對秦孝公時的“興”,“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時的“強”,“及至始皇”時的“盛”都作了較詳的敘述,有的甚至還用反襯的手法進一步突出,其目的是為文章的中心更加鮮明突出。又如對九國人才一一列舉,可謂詳備之至。一般人認為用“人才濟濟”四個字來概括也未嘗不可。其實作者是以極言九國人多勢盛,來反襯秦之極其強大,為最后一段的議論“蓄勢”,如此強大的秦國,為什么最終滅亡了呢?這樣就自然突出了全文的觀點。
《過秦論》有時選材非常簡略,即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作高度概括,如對始皇以前的孝文王、莊襄王只說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當然是事實,但也并非一點可寫的事沒有。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間,帝業雖已基本建立,然而尚遺留兩項任務:一是掃尾工作,二是建立新帝國的規劃。只是這些史實與全文觀點聯系不大,文中只以“拱手”二字作概括。再如,“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八個字,實際概括了前334年至前318年之間蘇秦兩次游說六國合縱攻秦,前298年魏、齊、韓三國聯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的史實。山東諸侯曾多次合縱抗秦,皆被張儀等人的連橫術所破;韓、魏、楚三國多次獻地于秦,秦土寬廣,這是秦的“詐力”策略的勝利,作者把所有這些事實都集中到九國之師攻秦失敗一事上來加以表現。由于本文對史實作了高度概括,使人覺得文章飽滿充沛,簡練而有力度。
三、突出觀點,分析材料
有些同學在引用了一大堆材料后,不作任何分析,只在最后用一二句話點明就結束全文,將觀點硬塞給讀者,觀點與材料之間缺乏必然的邏輯聯系,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材料,只是一種現象,若不進行分析,讀者就不明白材料所揭示的意義,不明白作者引用的意圖,就起不到文章應有的啟發、警策、教育人的作用。《過秦論》則不然,在前面層層鋪墊、定向敘述史實的基礎上,緊接著又圍繞觀點比照議論:陳涉之位與九國之君比,尊卑懸殊;陳涉的武器與九國的器械相比,利鈍大別;陳涉之眾與九國之軍比,眾寡極異;陳涉之謀與九國之士比,智愚徑庭。盡管如此,二者卻“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就令人不得不深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常的情況呢?接下來作者便照應總結全篇材料,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以下四句照應第1、2段材料,“然后以六合為家”二句照應第3段材料,“一夫作難”三句照應第4段材料,最后照應上文“成敗異變”二句,點出全文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既不唐突,又不生硬,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對材料進行分析的效果可見一斑。
[《過秦論》對寫作的啟示論文]相關文章:
1.論文的寫作要求、步驟與論文寫作技巧
2.學術論文的寫作
3.論文寫作要求
4.論文正文寫作
5.關于論文的寫作總結
6.論文的寫作過程
7.論文寫作流程
8.論文寫作的步驟
9.論文寫作的要求
10.論文寫作時間安排
【《過秦論》對寫作的啟示論文】相關文章:
語文作文寫作步驟03-23
論文PPT格式10-21
考研英語寫作的答題技巧12-16
聞雞起舞的啟示作文18篇01-16
藝術與哲學的關系論文03-23
網絡教育論文題目01-01
論文評語大全(2)03-27
關于創業機會的論文02-14
錢塘湖春行的寫作特點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