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企業管理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管理規律。掌握了就可以提綱挈領,舉一反三,有效的處理各管理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以達到管理的基本目的。
所謂基本原理是指:
(1) 這些原理是為了保證實現管理的基本目標
管理的基本目標是高效、低耗、可靠的輸出高功能。換句話說,管理體制的基本目標就是投入少、產出多。但是外界環境和內部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怎樣才能持久地維持高效、低耗、可靠地輸出高功能?因此,管理的目標還必須能靈敏地自我適應,具有不斷再生的創造能力。
(2) 這些原理具有普遍適用性。
對各行各業,各項管理活動都有理論意義和指導意義。
(3) 這些原理是研究管理體制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之間辯證關系的。
管理體制有八大要素,分為兩類:
三大管理手段——機構、法和人。
五大管理內容——人、財、物、時間和信息。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人是身兼二任的。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因此,現代企業管理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培養人的集體意識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這里的時間主要是指管理的時效問題。例如企業根據市場需要確定了某項新產品開發任務,它必須及時出成果,否則市場需求變化了,或者別人先研究成功投產了,而你還在研究,這就是沒有效益的。所以對于管理而言,永遠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作為一個管理工作者應有強烈的時間緊迫感。以下我們在辯證唯物論的指導下,根據我國工業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的某些實踐和理論,分別敘述這些原理:
所謂系統原理,就是把同某一事物有關的全部組成要素的總體,看作一個系統,并從整體出發而不是從局部出發實施最佳化管理。
現代企業管理不再是過去的小生產管理,它總是處在各個層次的系統之中。每個企業,每種管理法,每個人都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它即在自已的系統之內,又與其它各系統發生各種形式的“輸入”或“輸出”,同時還處在一個更大系統的統一范疇之內。因此,為了達到最佳化管理,就必須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這就是企業管理的系統原理。
一個工業企業的管理,按層次可以分為總廠(公司)管理、工廠管理、車間管理、班組管理等。按專業管理來說,又有計劃、決策、生產、技術、質量、設備、財務等管理,他們之間縱橫交錯,互為影響,如何在分工的基礎上根據它們的內在聯系,把這許許多多不同的職能工作綜合組織起來,達到管理最佳化。這就必須應用管理的系統原理,緊緊抓住系統的三個環節:
1、 目標性。
不同的系統有不同的目標性,混淆了目標必然是混亂的管理。對企業這個系統來說,它應有其整體的目標(當然這種目標往往不是單一的),而企業內部各子系統又有其各自的小目標,它是企業整體目標的展開形式。具體來說,每個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必須有一個符合企業發展的總目標,把國家大政方針具體化和明確化。這樣企業有了一個統一意志,統一步調的大目標,才能更好地組織和發動企業所有部門及全體職工,為實現這個大目標而同心協力,努力奮斗。但是,企業大目標確定之后,還要進行目標展開,把大目標化成各部門、各車間、班組的奮斗小目標,要使企業的各個部門和每個職工明確為實現企業的大目標各自應該干什么?什么時候干?怎樣去干?應該達到什么效果,等等。這樣就形成了自上而下地層層展開——大目標化小目標;自下而上地層層地把小目標集合為大目標。
2、 相關性。
工業企業是組成整個社會經濟體系(大系統)的一個基本單位(小系統)。企業系統,又是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如經營計劃系統、生產技術系統、質量管理系統、銷售系統等等。系統的各組成要素都是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的。比如說,產品質量管理,這不僅決定于產品的制造過程,而且決定于設計過程,決定于為生產提供各種必要的條件的準備過程和服務過程,也決定于銷售過程中為用戶服務和對用戶需要的調查研究等等。因此,在實踐中,我們必須認識系統各要素的相關性,從而尋求最佳管理。
3、 層次性。
系統之間有效運動決定于層次性。企業系統內部的管理,即有整體性,又有層次性,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任何管理層次的功能混亂,都會干擾整個系統有效的運轉。也就是說,一個企業的廠部、車間、工段、班組等管理層次應該是一個統一體。但各管理層次又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只有充分讓各自的管理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各司其職,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如果管理層次混亂,我做你的,你做我的,打混仗,勢必事倍功半。例如,作為廠長,不是致力于經營決策,而是在車間忙于具體組織工作,指揮誰干什么,如何干,干了以后還要隨時發出具體指令,等待。這樣就干擾了下一層次系統的功能。這種做法有時或許會奏效,但長此以往,會使下級無責可負,失去主動性,一切問題上交。最后廠長天天忙于具體事物,不可開交,越忙越亂,越亂越忙,惡性循環。這時廠長失支了自已的決策功能,車間主任應有的現場指揮功能也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說,企業系統內部的有效運動也決定于層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