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本論有感
讀資本論有感(一)
讀《資本論》源于不久前的全球經濟危機,盡管我也不甚關心國際形勢變化,但是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耳聞已久,一直想近距離感受偉人的思想,于是,借著偶然的機會,拜讀一下。
這本《資本論》縮譯版分為三卷,第一卷為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為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為資本的生產的總過程。主要內容為資本主義經濟相關的商品經濟、壟斷經濟等,涉及商品的二重性、勞動的二重性、剩余價值、資本、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等經濟知識。做為一個處于現今中國社會的大學生,我不得不由此引發一次對自己人生、對這個社會現況、對我未來即將面對的社會的思考。
首先關于勞動,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是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從經濟的方面來看,這是非常正常和合乎邏輯的道理,雇傭者與被雇傭者之間必然是不等同的,雇傭者在社會中處于優勢地位,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生產資料和財富,這些可以是通過代代繼承得到的或是自己經過勞動得到的或是自己的智慧得到的等,也因此為他們的后代創造了優于被雇傭者后代的條件。而被雇傭者處于劣勢地位,他們或是沒有原有的積累,因而在教育、智慧和資金方面劣于雇傭者,而他們的后代也只能劣于雇傭者的后代。而勞動分為體力和腦力勞動,在人類的歷史上,腦力勞動永遠是占優勢的,而能夠培養這些腦力能力的往往是雇傭者及其后代。在當今社會,做為人應當盡一切力量用知識和能力武裝自己。
其次關于競爭,馬克思著重講述了壟斷經濟。其實就人類社會而言,壟斷是必然的。這是人與人競爭的后果,但人類社會又不可能沒有競爭,因為在社會不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時,人與人的利益是不同的,競爭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一個各種資源都缺乏的社會。至于壟斷,那就要看這個社會中的競爭獲勝者如何了,可結果必定是支持壟斷的力量大于反對壟斷的力量,因為那部分力量會極力維護他們的利益。整個人類社會能否有良性的競爭,只能是看這個社會是否滿足了所有人的需要和人的思想境界,但這種思想境界的到達是一個漫漫長長的過程,應該是未知的。當今的我們,應當盡一切力量用知識和能力武裝自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名言不僅適用于自然規律,也適合人類社會殘酷的淘汰現實。強者為尊的法則永遠不會失效。就看我們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手段”了。
讀資本論有感(二)
讀完《資本論》后,我發現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里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讓人不寒而栗。盡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知道了,原來錢可以是那么復雜的東西!
從《資本論》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占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通過枝桿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于再生產,于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通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桿,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里,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桿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
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于,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辦?不知道。
由科技發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系發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必須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盡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約的社會。可是,科技的發展不會因此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若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己生產的產品撐死!
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并非因為時間不夠;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敵人太強!
讀資本論有感(三)
提起馬克思,就會想起他的舉世巨作《資本論》,一直都聽過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機會閱讀。放假前,在圖書館徘徊了很久,不知道要借什么書才好,直到一本厚厚的《資本論》出現在眼前時才停下腳步,不由自主地翻看起來。也許是出于好奇和想挑戰它吧,就毫不猶豫地借來閱讀了。
一直都聽說過《資本論》晦澀難懂,因為覺得它很“恐怖”,“高不可攀”。可現在它成了一項任務,在這面前,我只有硬著頭皮讀了。可沒想到,越讀越有滋味。到了大致讀完的時候,卻發現沒有那么“恐怖”,那么“高不可攀”。
《資本論》是一部無產階級經濟學的光輝巨著,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列寧指出:“馬克思認為經濟制度是政治上層建筑借以樹立起來的基礎,所以他特別注意研究這個經濟制度。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就是專門研究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的。”馬克思致力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使這門科學革命化。”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資本主義方式寫成的科學巨著。它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salifelink.com)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既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又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積極偏見、掩飾和謬誤;既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
從《資本論》,我似乎可以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占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通過枝干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于再生產,于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無須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通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桿,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里,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更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桿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漸成為一顆顆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產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于,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的,但照這種模式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由科技發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系發展的基礎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必須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盡量提高社會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型的社會其實就是節約的社會。可是,科技的發展不會因此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的,若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己生產的產品撐死!可怕的預言!而馬克思給我們指明了出路。“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并非因為時間不夠;相似機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敵人太強!”
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光是一本社會發展的預言書,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濟學著作,其中的許多精辟論斷,令人折服。下面就我體會較深的兩點粗略談談。一:使用價值概念的擴展在《資本論》第一卷第48頁,馬克思的名言“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對他的追隨者帶來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影響,因為這些自以為是的追隨者們據此認為使用價值就只能是實物或者物質財富,從而把馬克思的理論不知不覺地改成了封閉而又僵化的傳統政治經濟學;對于這段話竟然如此限制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馬克思肯定是始料不及而又非常悲哀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馬克思自己并不拘泥于他的這一所謂名言。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工人階級的圣經”。問世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
【讀資本論有感】相關文章:
《資本論》讀后感09-11
唯物史觀《資本論》讀后感11-10
大學生《資本論》讀后感09-09
資本論讀書筆記100006-01
資本論讀后感800字(通用22篇)11-02
資本論讀書筆記1000字10-08
讀《竊讀記》有感08-29
讀竊讀記有感10-24
讀《匆匆》有感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