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做教師讀后感(一)
說實在的,雖然讀的是師范專業,可是對于為什么做老師還沒有過深刻的思考。現在成為一名教師和當初選擇師范專業不無關聯。可是,我只記得當時一起念師范的同班同學都很排斥當老師,不想和“師范”這兩個字掛鉤。但是后來我發現大家都熱愛當老師了,也愛上了老師的事業。
我發現自己不排斥教師這個職業,并且喜歡這個職業的時候是大三時的見習特別是大四的實習生活。我發現學生都很可愛,他們毫無保留地表現自己內心和想法,就像清澈的溪水毫無保留地呈現溪水中的頑石,水草,魚蝦等。而且這些可愛地如天使般的孩子圍著我叫老師,和我說這說那,他們這份信任讓讓我倍感愉悅。現在在實驗中學,接觸的將是一些思想上行為上都較成熟的學生,但是我仍然相信我和他們可以有某種情感聯系,讓他們信任自己喜歡自己。這和《我們為什么做教師》中第三篇,里面的教育,我的精神之旅部分是有共同之處的。它說教師要脫去‘厲害教師’的偽裝外表,與學生成為伙伴。教師在學生的眼中總是一個嚴肅的,不可親近的角色,認為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這無疑拉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的距離不僅不利于教學,也讓教育缺少了一絲人情味。“愛是一切的中心”。教育需要愛,有了愛才能更好地呼喚起學生的熱情。所以我所選擇的座右銘—教育從心開始,包含了愛,意味著教育要傾聽學生的心聲,滋潤他們的內心,才能徹底地激發學習激情。
教師背負的責任重大,大到關系到學生的未來與命運。這是個重擔。回想過去,學生時代的自己,對教師的話惟命是從,現在的孩子也是。而這種現象也更加地體現了教師的責任的至關重要。教師必須不斷地充實自己,給自己充電以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想到這點,我不免會有些心虛。因為浩瀚的知識海洋我才游過了幾英里,就是在英語這個海峽領域,我也仍然需要不斷地汲取其中的精華,而且到目前為止自己所獲得的都遠遠不夠。
我為什么做教師?我想,做過學生的我們都經歷過或者不被重視,或者遭受惡語批評,或者不被信任這樣那樣的遭遇。現在不愛表現了也許就是某位老師的諷刺,學習不主動了也許就是因為老師的忽視;性格開朗了也許是因為老師的理解,熱愛各種活動了也許就是因為老師的鼓勵。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被老師的諷刺,忽略而慢慢落后,我更希望能拯救躲在孤僻角落的孩子。因為經歷過那樣的冷遇和熱情,所以我能了解學生的心情。我完全不能說我已經真正了解他們,因為自己所經歷的只是一小部分,還有一大部分需要我去學習,然后幫助學生。
為什么做教師,我們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理由,這些理由可以是偉大的,為了國家的未來和利益,也可以是微小的,僅僅是偶然。但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做教師,我想就能當好一名人民教師。
為什么做教師讀后感(二)
首先,我不得不說,我很高興學校給我們這批新教師發了這份特殊的禮物——《我們為什么做教師》。也正是這份禮物,我才開始思考我為什么做教師。
看完此書后,只能說是粗粗地瀏覽了一遍,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我感覺我得到了共鳴——我跟書中有些教師的經歷一樣,并不是一開始就選擇了當老師,而恰恰是原本就沒想過當老師,因為某種未知的緣分讓自己進入了教師的行業。我想對我來說教師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會是一個“充滿冒險”的工作。
一、書中讓我感觸頗深的觀點
雖然對教師并不陌生,因為從我做學生起就在跟教師打交道,但是我從學生角度看到的教師又不完全是真正的教師。在看了此書后,才對教師有了較深的了解。
“教書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保持公平的態度,對所有學生都抱有很高的期望”珍妮弗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這讓我想起我作為學生時,最欣賞的就是那些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的老師,最厭惡的就是那些言行不一的老師——說是一視同仁,做是偏心。
“生活很有趣事因為我們可能會殊途同歸。我曾被告知我是從側門進入學校的,那是一個相當公正的評判。我從未有過成為一名教師的偉大抱負,我先前的工作經歷對我從事教師并無多大幫助,我受過的教育業并不是完全適合教書的那種,但我還是從事了這個行業,對這個新角色覺得越來越適應,因為這種舒坦的感覺似乎很難得地與我在這項職業中的成長以相同速度在發展”鮑勃的這段描述正好印證了我的經歷,我也是一個“門外漢”,不是一個師范畢業的科班教師,但我會像鮑勃一樣去努力,去適應這個新角色,“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并以此來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的潛能”。
“總的來說,我已經總結出愛是一切的中心,特別是我為什么要選擇教書,也是因為愛。正是愛給了我復歸的動力”克麗斯滕用她不平凡的經歷告訴我們她再一次回到教學崗位的原因就是“愛”。在世界上,可以說“愛”是偉大的:父母對子女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同伴之間的愛。如果沒有愛,不知道該有什么來促使師生的感情,促進師生的關系。
“盡管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一番個人經歷和選擇教書的理由,有一個理由卻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通的:我們有深入生活的欲望。我開始相信這是將教育工作者聯結在一起的一個核心價值觀”克里作為一名美術教師的感悟。教育是要基于生活實際的,教師也要帶領學生一起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讓學生保留一個美好的記憶離開學校。
二、聯系實際
書中值得細細品味的觀點還有很多,我想等我又一定的教齡了,再去品讀,將會有新的發現。說到要聯系實際工作,學以致用,這對一個還未真正進入教師角色的人來說有點難。不過書中這些教師的經歷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經驗,對初為人師的我有幫助。我本身是一個富有激情的人,直到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與機器打過交道后我才慢慢發現,其實我還是喜歡和人打交道,選擇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可能更適合我。現在我如愿以償了,接下來我的工作中主要是和人(學生)打交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和人打交道會比較難,這需要我花更多地努力來處理好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對教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就像貝斯所描述的一樣,她的課堂開始有所轉變是始于一次冒險:袒露了自己的一個秘密,展現出了一個誠實的教師面貌。正是這樣,學生也開始對教師誠實,敞開他們的心扉。我想我將在工作實踐中慢慢地感悟和改進。
三、反思和重構
看完此書后,我對自己提出了基本要求,即“兩心”,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兩心”——愛心、責任心。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有愛心。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點燃學生的夢想;它是指路的明燈,照亮學生前進的路程。熱愛學生,不僅是一名教師人品、學識、情感與親和力的展現,實際上更多的是傾注了我們教師對祖國、對人類、對未來的熱愛。因為有愛,我們才有耐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和同學貼心。愛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閃光點”,實際上是我們教師最大的樂趣。但是教師的愛也不是盲目的,愛是一門藝術,我們不僅要能愛,而且要善愛。
作為教師還要有責任心,有責任心的人才是值得信賴的人,而且責任心既是對學生又是對自己。人也只有有了責任心,才會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會發現前方有那么多需要自己擔當的事。
一個有教育責任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對自己有責任感的人。我們不能期望一個對自己不負責的人,會對學生和學校負責,會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未來聯系起來。作為一名教師,對自己有責任感,最重要的行動是珍惜自己寶貴的年華。對自己有責任感,就要對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規劃。教育系統有各種專業上的榮譽稱號,比如“教育能手”“學科帶頭人”“新蕾獎”“教學標兵”“特級教師”,等等,這些階梯式的榮譽的設計,為教師一步步規劃自己的教育人生,奮斗和實現教育人生的價值,做了有益的引導工作。給自己一個目標,給自己一個達成目標的時間,對自己的責任感由此開始。
一個有教育責任感的教師,對學生要負責。責任心對教師而言,是師德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師德的外在表現。沒有教育責任心,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對我們教師來說,一屆學生未教好,還會有下一屆,還可以重頭再來;而對于家長,只有一個孩子,根本不可能重頭再來。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對于家庭來說他就是百分之百。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對我們報有希望。我們要想贏得家長的信任,贏得社會的贊譽,實現學校的發展和老師的自身價值提升,就必須把我們的責任心分解在在平凡、普通、細微甚至瑣碎的日常教學每一個細節之中去,讓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手中都得到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成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將“上下而求索”。
為什么做教師讀后感(三)
拜讀完張康橋老師的處女作《為什么做教師》,掩卷深思:這本書究竟給我帶來了什么?
時代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思想是流動的。一成不變的教育和布寺變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根據時代的特點不斷調整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發展我們的觀點,我們才能真正成為教育變革的主動著。
現在,新型教師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是市場經濟對教育的制約與沖擊。只要看看本書各章節的標題——“為學生做教師”、“為家長做教師”、“為學校做教師”、“為國家做教師”、“為生命做教師”,我們就能看到一種態度:教師無可避免地要融入市場經濟,但又時刻不忘生命與國家的需要。雖然作者也沒有解決市場經濟背景下教育本身或者說書中“各種需要”之間的悖論所帶來的困惑,但給身處各種困境中的教師指出了一種思考方向。更為重要的是,放眼社會、不忘責任、積極思考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人生姿態。因為“任何好思的教育者,都能夠成為一位大眾的教育哲學家。這樣的教育者,也許不能名垂青史,但他一定是他自己教育實踐的真正主人,一定是他自己時代中深刻的教育者”。
結合這一學期的教學情況,第一章“為學生做教師”給我的感觸是最深刻的。本書讓我認識到,(salifelink.com)教師的本質是為學生發展服務。教育本來就是謀求幸福之學、引領高尚之學。因此,學校本來就應該是“首善之區”,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在為學生發展服務的過程中教會孩子為別人服務。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許多細節進行反思,需要轉換我們慣有的思維方式。比如說,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時,我們不能理解為學生偷懶,不用心,而應該理解為教室布置的作業不合適或者工作沒有到位。實際上也確實有學生是偷懶或者不用心,但是如果我們這樣來理解,把問題歸因于教師,教師就要不斷地了解學生、鼓勵學生、喚醒學生、幫助學生,這樣的愛,學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這樣的教育過程才更具有德育性,更有品位。與此同時,教師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教師才能獲得真正的專業幸福。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發現,由于學生生氣勃勃、充滿朝氣,一有機會就會興奮得手舞足蹈、大聲嚷嚷,并且相互“傳染”,這時,有的老師縣表揚一些較好的,然后批評甚至訓斥一兩個“鬧”的最兇的,像我就會說“請大家安靜下來”;
或板著臉不說話。然而,過不了多久時間他們就會忘記教師的“教育”,逮到機會又“故態復萌”,教師只好又以類似的手段恢復秩序。但是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換一種思考方式,認為這是學生精力十分充沛,并且把學生的這種“生命活力”引導到學習中來而不是要求、批評、威脅等。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不是選擇滿足教師的需要而是選擇滿足學生需要的教學。這時,教師就會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從而進行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對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篇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輕松和諧課堂氛圍,讓學生覺得上課就好像在做游戲一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本領。從而,通過這一過程,使教師獲得更好的發展,獲得真正的專業幸福。
學生是活的精靈,他們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同,他人的尊重,作為與學生的生活最接近的教師,我們要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感受、需要,并且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這有助于師生之間的和諧相處。這同樣需要教師轉換自己的觀念,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轉換思維,努力做一位讓人滿意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