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小年的時候各家各戶都要準備灶糖,因為過小年是要吃灶糖的。但是灶糖究竟是什么糖來的呢?吃它又有些什么含義呢?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解的內容就是春節的傳統習俗之灶糖,大家可以適當地把相關資料運用到春節的黑板報中。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在祭灶時,用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飴糖,或稱膠牙餳,或稱灶糖,又稱關東糖。入臘之后,街市便有賣用麥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蘆、糖元寶、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厲鶚有《膠牙餳》詩:『節物關人意,殘年一碟添。蓼花分點綴,粉繭共粘。』
灶糖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即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人叫灶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里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灶糖的制作方法
用料:黃米谷子
調料:蜂蜜(其實老一輩的做法沒什么配料)
小年吃灶糖做法:把幾斤黃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溫保濕,遮光放好了,讓它發芽;四五天后,谷子長出了半寸長的白芽;把發芽的谷子連水磨碎了,這些連汁帶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把二十幾斤小黃米煮成飯,晾一會兒,等不太燙手后,放入制作得了的那種酶,拌和均勻了放起來,經過一段類似“發酵”的時間,黃米飯里的淀粉便轉化為飴糖,即灶糖了;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熱鍋里煎熬成半干漿糊狀,取出后,晾一會兒不燙手了,就把它搓成條狀;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凍一夜,因為天氣嚴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來嘎巴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