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后感
《無聲告白》讀后感(一)
剛看完《無聲告白》這本書的時候,并沒有什么確切的感受。只是覺得,對于人物的人格和內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準確。
然后就沒有什么想說的了。
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來才覺得,其實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最普通的女性的命運。故事的悲劇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試圖與命運抗爭,可是卻一次又一次被命運拉回來,以愛的名義,以婚姻,家庭,責任的名義。真的,就像碰觸毒品一樣,對有些女性來說,婚姻和家庭這種東西一旦碰觸,就無法回頭。
我總是說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為孩子就像一根線,一旦出生就種植在了你的腦海里,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牽絆住你。當然,這種牽絆有可能是極其幸福的,比如我認識的兩個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就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并表現出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么她們的人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
而《無聲告白》中的女主角瑪麗琳,她一生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屑于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當成理想。她想要成為一名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女性。但當她在大三那年的課堂上與作為教師的華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墜入愛河的女性一樣開始了戀愛,并懷了孕結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業和夢想。
對于我的朋友那樣的女性來說,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溫馨開啟。但是對于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她很難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終于有一天,她試圖逃離,她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報名了社區大學想繼續完成她的學業。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于她的人生軌跡。而在瑪麗琳看來,自己是被命運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而對此一切,瑪麗琳的丈夫似乎一無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愛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著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因為是華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成為最普通的一個美國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與眾不同。兩個人從內心深處對生活就有著截然不同的期待,命運卻讓這兩個人相愛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歸家庭的瑪麗琳,內心并沒有真正妥協。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并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莉迪亞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著母親,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而投河自盡。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仿佛身處一個皆然不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說不出來的痛苦,每個人都無處宣泄。長子內斯用拼命讀書考上大學來擺脫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兒漢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她在家中就像一個隱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終于在女兒自殺后爆發,與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個人看起來都極其無辜,詹姆斯無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亞更是無辜,她只是為了討好母親,卻被母親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內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內斯要去讀大學開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亞絕望無助,最終選擇了了斷自己。
《無聲告白》讀后感(二)
《無聲告白》是美國的香港第二代移民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文字很細膩,寫作也很清新自然流暢。
對于我來說,我讀這本書,讀到了很多,有很多共鳴,描述詹姆斯心境時所說,雖然詹姆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但他卻沒有一刻覺得有家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中國人在國外生活的群像,出國后,我們能發現自己與我們的國家緊密相連,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打扮自己,不敢放松。別人覺得我們宅,我們自閉,我們只會讀書。那就要更努力去社交,保持好成績,出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樣的緊張也是在提醒著我們,這一方水土,是戰場,不是家。
而對于這里面的感情描寫我也覺得非常的細膩,作者在描寫詹姆斯和瑪麗琳初見時在詹姆斯的辦公室里,瑪麗琳觀察到對面人五官的細節,動作的細節,那種小鹿亂撞的緊張,看著伍綺詩的文字,似乎眼前有了畫面,似乎心跳也隨著加速了。
總之,這本書有著神奇的魅力,看著看著就會深陷其中,并不是為了知道后面的結局,而是這樣的文字就是一種舒服的感受,不知不覺就想一直看下去。
《無聲告白》讀后感(三)
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已經看完,這部小說情節扣人心弦,開篇的一句:迪莉婭死了讓人們不禁產生許多疑問:迪莉婭是誰?她怎么死的?為什么會死?她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劇情的慢慢發展逐漸浮出水面。
這是一個關于種族歧視,家庭教育題材的一本書,有人說讀完之后很震撼,我倒覺得很遺憾。迪莉婭的父母怎么也沒想到她就這樣走了,因為他們為她規劃好的美好的未來還沒實現,與其說是迪莉婭的未來,不如說是她父母的期盼。母親盼望著迪莉婭做一個出色的醫生,因為她年輕時就與眾不同,熱愛化學,想要成為一名醫生。結婚之后,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和丈夫的身上,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于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給迪莉婭灌輸以后要成為醫生的思想,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迪莉婭的內心是痛苦的,但是每次媽媽給她提出新的目標時,她都只有一句話:好的,媽媽。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迪莉婭是家里最受寵的孩子,毫無意外,即使是哥哥和妹妹加在一起也抵不上父母對她的無限“鐘愛“,只是這鐘愛讓她喘不過氣來。作為美籍華裔的迪莉婭父親:托馬斯,雖然小時候成績優秀,成功考上哈佛大學,并差點成為那里的教授,但是內心里他是孤獨的,因為種族膚色的不同,從小到大遭到許多的歧視和排擠,而他對于孩子的最大要求就是:合群。別人做什么,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他希望迪莉婭有更多的朋友,參加更多的活動,仿佛那樣他與他們就并無差異。但是他忽略了去關心孩子內心的世界,忘記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把自己認為應該做的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做,結果只會更加糟糕。
指引迪莉婭踏入那條湖的好像是她內心深處的聲音,(salifelink.com)當湖水蔓延開來的時候,她好像真的解脫了,沒有考試,沒有父母殷切的目光,沒有同學訝異的眼神,那一刻她覺得很幸福!迪莉婭沒有朋友,是的,一個也沒有,雖然每天她的父親都會為她經常與朋友聯系而倍感欣慰,事實上每次的電話都是她一個人的獨角戲而已,她編織謊言欺騙他,然而,她又有什么辦法呢?是父母的重壓讓迪莉婭踏上了通往天國的階梯,她終于得到了解脫,沒有期望的眼神,也沒有失望的目光,她自由了。
雖然每個孩子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是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以后他會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父母強行的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不明智的。不僅自己累,孩子更累。父母更多的應該是關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要他做什么。雖說父母的初衷或許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一廂情愿的好,只會讓人難以接受,甚至讓孩子覺得壓抑。畢竟孩子開心快樂才最重要,不是嗎?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無聲告白》讀后感】相關文章: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6-07
無聲告白學生讀書筆記09-22
無聲告白的讀后感09-20
《無聲告白》讀后感09-19
《無聲告白》讀后感范文3篇09-15
經典告白10-05
真情告白詞_真情告白的話10-13
傷感告白08-07
婚禮告白11-11
告白的情書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