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懶惰的智慧》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懶惰的智慧讀后感范文
懶惰的智慧讀后感范文(一)
讀過《懶惰的智慧》,文章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懶惰與智慧間微妙和諧的關系,這又讓我們不得不聯想到家長老師們的口頭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那么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思想有著什么關系呢?
文章作者利用了多個論據向我們證明他的主觀思想,這些事實一次又一次證明了“懶漢”往往擁有比其他人結構更加嚴謹敏捷的邏輯性思維,因此能夠極快地適應并處理各種事務,在各種“偷懶”中不斷地增長著思想與智慧。但是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角度來議論這個觀點,就顯得促襟見肘了。試問,一個人只知道空想,但是沒有任何實踐,能辦成什么事呢?答案是一事無成。就像孔子在學習方面的學思觀點上認為的“思而不學則殆”。因此,“懶漢”們往往被認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可見想要辦成辦好事,“勤奮”必然也是“懶惰”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
再拿幾個小故事講講吧。哈佛大學是眾所周知全世界最著名的學院之一,能夠去那里深造一番的無不為出類拔萃的天驕之子。在哈佛有個有趣的現象,書籍在學院里幾乎是隨處可見,每天凌晨四點半,學生們就已經早早聚在一起旁若無人地專心攻讀,后來也有了《哈佛凌晨四點半》的這么一個節目。里邊提起過一個哈佛新生開學時在功課上偷了些小懶,結果后來因跟不上教學進度而被迫退學的事例。因此在校的學生們也多出了一則潛意識,如果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勤奮,那么你便無緣哈佛。
儒家創始人孔子晚年酷愛《易經》。雖然《易經》生澀難懂,學起來很吃力,但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由于他刻苦學習,勤展竹簡,次數多了,竟連皮筋斷了三次。這便是成語“韋編三絕”的由來。勤奮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品質,縱古觀今,不論是知識上還是思想上,勤奮極大程度上彌補了人們的各種不足,且能夠持久有效地鞏固下來,化為己用。
“懶惰”與勤奮兩者相比較,客觀看來,前者更優于思想,后者更優于行動,相對而言卻又是缺一不可。那我們個人又該怎樣在兩者之間取舍呢?最好的方法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留下“懶漢”的迅速完美的思維,從小事中培養勤奮的好習慣,相互結合,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懶惰的智慧讀后感范文(二)
《懶惰的智慧》是美國作家凱利寫的,中文的“懶惰”指討厭做吃苦受累的事,不愿墨守規矩,卻積極開動腦筋,善用心智技能、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品質。作者認為沒有“懶惰”的人,就沒有社會的進步,指出在現實生活中,“萬有引力”、“數學規則”的例子,都證明了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的進步。也告訴我們做事不要太守舊,要用知識,要用正確的方法,要有正確的新思路。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從古到今,每一項新事物,新公理的誕生都是那些運用知識、創新,吃苦的人發明出來的。他們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方便,又不想去做守舊的事。例如,我們遠祖住在條件惡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邊才行。于是他們發明了最初的水桶,這樣他們就可以把足夠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salifelink.com)
同時我也明白,在學習上我們要講究方法,不能死記硬背。要背一遍課文,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就要運用心智去偷懶取巧,首先要了解它的含義,弄清楚作者想說的道理,然后去背,就會很有成效。
我們也不要認為,運用知識,用心智去偷懶取巧的事就是做事不認真,這樣的態度不會做成什么事,關鍵是要看結果,如果這種做法獲得的結果是我們想要的,對我們有利的,那么這種做法也不一定就是錯誤,所以,我要做一個有新思想,勇于創新,用心智去偷懶取巧,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懶惰的智慧讀后感】相關文章:
《懶惰的智慧》讀后感10-11
懶惰的近義詞_懶惰造句10-17
懶惰是在浪費生命11-01
懶惰的反義詞是什么_懶惰造句及解釋08-28
如何應對懶惰心理09-13
送給懶惰學生的畢業留言09-10
創業失敗的原因:思維懶惰06-02
給懶惰同事的10條建議08-21
智慧人生,從智慧名言開始09-01
以懶惰與勤奮的區別為題的作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