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初二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2)
第二節1、生物體的各種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
了子代。
2、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3、染色體:細胞核內一些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呈雙螺旋結構。
4、染色體的組成 蛋白質分子和基因分子
5、染色體的數目成對存在 23對(46條)
6的遺傳物質。
7、基因:遺傳物質中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叫基因。是遺傳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8、染色體、DNA、基因三者的關系: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一條染色體包含一個DNA分子,一個DNA分子包含許多基因)
9、無性生殖的后代、個體之間十分相像,這是因為他們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
10、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形成生殖細胞時,成對的染色體要分開,分別進入兩個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也要分開,隨染色體而進入兩個細胞中。
11、生物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單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單存在的。
12、成對的染色體形態大小相似,不成對的染色體形態大小有較大區別。
13、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也就包含了46個DNA。
14、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體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第三節
1.生物的某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而成對的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
2.當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若這對基因都是顯性,則表現為顯性基因的性狀,若這對基因都是隱性,則表現為隱性基因的性狀。
3.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之父,遺傳學的奠基人。
(1)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后,在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顯性性狀。如:豌豆的高莖與矮莖雜交得到高莖豌豆,則高莖豌豆是顯性性狀,矮莖豌豆是隱性性狀)
(2) 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的,其基因只有dd。表現為顯性性狀的,其基因組成為DD或Dd兩種。因此表現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3) 基因組成是Dd,雖然d(隱性)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d并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4.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原因: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后代患該遺傳病的幾率就增大。
第四節
1、人類體細胞中染色體23對(46條),表示為男性44+XY,女性44+XX;其中44條是常染色體,最后2條是性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在人的生殖細胞中,性染色體有1條。
2、男性體細胞中性染色體:分別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簡稱XY。因此,男性生殖細胞有兩種(22+X或22+Y),分別含X染色體和Y染色體;
3、女性體細胞中性染色體:都是X染色體。簡稱XX。因此,女性生殖細胞僅一種(22+X):都含X染色體。
4、X染色體較大,Y染色體較小。
5、首次發現性染色體的是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把性染色體分別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是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和斯特蒂文特。
6.人的性別決定主要與性染色體有關,也與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有關。
7.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50%。男性產生的精子有兩種,它們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且是隨機的。若含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則生男孩(XY),若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則生女孩(XX)。
8.不能對孕婦作胚胎性別診斷:如果單純追求男孩或女孩,就會打破生育的自然規律,導致性別比例失調,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第五節
1、引起變異的原因: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
2、變異的類型:
3、(1)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基礎改變而引起的變異。
(2)不遺傳的變異:單純由環境而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
(3)有利變異:對自身有利。
(4)不利變異:對自身不利。
3、 生物變異的意義: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培育動、植物的新品種。
4、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
5、”南橘北枳”是南方的橘子移到北方之后,味道、色澤等發生變化,不能稱為橘,只能稱 為枳的現象,原因是二者的基因型雖然相同,但環境條件的改變使性狀發生了改變。
6、變異的應用(1)太空椒:基因突變。(2)高產抗倒伏小麥:基因重組。(3)高產奶牛:人工選擇。
7、把大花生的種子種下去所收獲的種子一定都大嗎?
不一定,要由控制花生大小這一相對性狀的基因組成來確定的。假設“A為顯性基因控制性狀”大,“a為隱性基因控制性狀”小,大花生的基因組成可能是AA或Aa;如果是AA期后代均表現為大,如果是Aa,其后代就有大、小兩種可能(不考慮環境因素)。
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類起源于 森林古猿。這一結論的獲得有許多化石證據支持。
2.地球大約形成于46億年前,原始生命大約誕生于36億年前。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機物和能量,還需要其他一些條件。
4、科學的推測要有確鑿的證據,需要嚴密的邏輯,需要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5、原始大氣中無氧氣,它包括水蒸氣,氨氣,甲烷,二氧化硫,硫化氫等。 原始地球條件:高溫、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地球約在46億年前形成,原始生命約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億年左右才形成。
6、1953年美國,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和大氣成分,通過進行火花放電(模擬閃電)合成了多種氨基酸。證明了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7、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因此生命的起源從無機物生成有機物,這一階段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8、隕石中含有構成生物體所需要的有機物。
9、原始海洋-----生命的搖籃,原始生命誕生于原始海洋。
10、原始大氣簡單的有機物原始生命。
1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茖W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系形成的;茄芯可镞M化非常重要的證據。
3、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來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來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地位越高等。
4、始祖鳥:1861年,德國。它既和爬行動物有相似之處,又和鳥類有相似之處,說明鳥類起源于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類型。
5、細胞色素C:一種蛋白質。親緣關系越近,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小。
6、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復雜,由低等-----高等,由水生-----陸生。 現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進化的結果。
7、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8、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1)生物的共同祖先---原始生命。因營養方式的不同,再進化為植物(自養)和動物(異養)
(2)植物進化的歷程: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無脊椎動物的進化過程:單細胞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性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
(4)脊椎動物的進化過程: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8、化石證據不夠全面的原因:(1)有的化石人類還未發現(2)有的生物沒有留下化石(3)有的化石遭毀滅。
【初二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2)】相關文章:
人教版初二英語下冊知識點大全04-29
初二下冊每章數學知識點總結10-19
初二下冊每一章數學知識點總結08-08
初中數學知識點總結(2)10-03
初中數學知識點總結(2)08-03
小升初語文知識點(2)05-22
初二語文教師工作總結(2)09-06
初中數學知識點總結(二次函數部分)(2)10-30
初中數學知識點總結:四邊形(2)07-04
初二英語下冊期末試題試卷及答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