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讀后感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一)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并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并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并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二)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三)
《二十四孝圖》(元代郭居敬著《二十四孝》,后人配圖)是民間廣為流行的幼學啟蒙讀物。它從解讀儒學經典《孝經》入手,講述孝文化的理念與精神,它把一個人對生身父母的孝愛,提高到至高無上、絕對不二的地步。即使舜的父親、繼母和異母弟幾次三番想害死舜,他也毫不記恨,照樣恭順父親,友愛兄弟,因而“孝感動天”,帝堯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選定他做帝位繼承人。(見《孝感動天》)《孝經》強調“孝”是“至德要道”,突出“孝”的教育“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把“事親”、“忠君”、“立身”置于同等地位,這就為后世封建統治者大肆宣揚“移孝為忠”、“以孝治天下”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孝經》和《二十四孝圖》過分強調愚孝愚忠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甚至把愚忠愚孝的士子視為道德楷模,這就必然忽視人的獨立意志,束縛人性自由,扼殺人的創新精神,阻滯社會改革的進程。
誠然,“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孝圖》中確有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的孝親故事。例如,子路早年家貧,自己吃野菜充饑,卻從百里外背米侍奉雙親(《百里負米》);陸績六歲時隨父親去袁術家里做客,卻惦記著母親,要帶兩個橘子給母親嘗嘗(《懷橘遺親》);黃庭堅身居高位卻每天晚上替母親洗刷便器,竭盡孝誠;漢文帝母親臥病三年,每天親口嘗過湯藥后才給母親服用(《親嘗湯藥》);朱壽昌棄官去陜西尋找失散50多年的生母,終于在陜州找到70多歲的母親和兩個弟弟(《棄官尋母》);此外還有扇枕溫衾、鹿乳奉親、行傭供母、乳姑不怠……,這些故事主人公仁愛天下、孝敬親慈、敬畏天地的美德,在關注個性全面發展的前提下的確值得我們世代傳承,大力發揚,在禮崩樂壞的今天,尤其具有積極的教化意義。
不過,我們講“孝”道,絕不宣揚愚孝愚忠、“移孝為忠”的舊觀念,更不是維護君臣父子、長幼尊卑的舊秩序;新的時代條件下,“孝”道的要義應是仁者愛人,愛心反哺,報答父母親的跪乳之恩。我們要給大家提個醒,不好過度夸大《孝經》、《二十四孝圖》的道德教化作用,好像它真的成了“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挽救社會頹敗風氣的靈丹圣藥,傳統“孝”道的消極影響千萬不可小覷!90多年前,魯迅等“五四”先驅者對“孝”道的批判,主要也是揚棄其愚孝愚忠的糟粕。魯迅說:“中國的圣人之徒……以為父對于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就錯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孝順”本來是傳統美德,如若發展到“長者本位”的極致——愚孝愚忠,就不好了。所以魯迅在《朝花夕拾》里面,憶述幼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時說:“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桔’也并不難,‘哭竹生筍’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魯迅對24個教孝故事并不一筆抹殺,但他特別舉出“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揭露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忍,提醒我們不可忽視《二十四孝圖》對國民精神的腐蝕與毒害。
《臥冰求鯉》圖說瑯琊人王祥的繼母患病,想吃活鯉魚,顧不得天寒地凍,他解衣臥于冰上,冰凌融化,跳出鯉魚,繼母食魚后果然病愈。魯迅打趣道:“我鄉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嘩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跡,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埋兒奉母》圖說晉代人郭巨家道中落,喜得一子,卻擔心養了兒子不能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量埋掉兒子,省些糧食給母親吃。所幸地下挖出黃金,既可孝敬母親,又能養育小兒。魯迅調侃說:“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
最讓魯迅反感的是將“肉麻當作有趣”的《戲彩娛親》。相傳楚國隱者老萊子對父母至孝,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還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討父母開心。有一次給父母送水摔一跤,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娃娃哭,引得二老大笑。魯迅說:“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現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salifelink.com)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其實,不光魯迅舉出的幾則故事顯得虛偽殘酷,此外諸如八歲的吳猛夏夜為了父親安眠,竟裸身坐在父親榻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恣蚊飽血》);十四歲的楊香竟能掐住猛虎的咽喉,從虎口里救出父親(《扼虎救父》);丁蘭在父母過世后用木頭刻成雙親雕像事之如生,其妻針刺木像,使手指流血,遂將妻子休棄(《刻木事親》);王儀的母親在世時怕雷,每當雷聲響起他就跑到母親墳頭跪拜哭泣,請母親不必害怕(《聞雷泣墓》)等等;也大悖于情理,顯得荒誕而矯情。
魯迅說他小時候聽人講過“二十四孝”故事后,“于高興之余,接著就是掃興”,“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于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他抨擊此類圖文“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重讀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感到老先生的批判并沒有過時。
如今,這套被魯迅和許多“五四”巨匠批判過的“二十四孝”圖,居然被貼上“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標簽,被不加分析、堂而皇之地貼在通衢大道和學校門口,請問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主管你們是怎么想的?難道這些散發著腐儒氣息,泯滅個性意志,培養奴隸順民的孝道故事,可以替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嗎?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到底是銳意創新大踏步前進了,還是因循守舊拉車屁股向后退了呢?!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相關文章:
魯迅:二十四孝圖02-17
二十四孝圖優美句子06-11
二十四孝圖好詞好句06-17
放假安排時間表圖參考日歷(組圖)10-13
護士簡歷封面圖07-16
瑞雪圖教學設計08-30
搗練圖教學設計08-17
早安心語帶圖10-30
決定高薪的細節守則(圖)06-02
醬燉豆腐的做法圖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