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詩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注釋:
1、大林寺:在江西廬山附近。
2、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
4、盡:指花凋謝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6、長恨:常常怨恨。
7、春歸:春天回去了。
8、覓:尋找。
9、不知:豈料、想不到。
10、轉(zhuǎn):反。
11、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12、始:開始。
譯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剛剛開始盛放。
我常常為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尋覓而傷感,
此時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zhuǎn)到這里來了。
賞析:
這首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xiàn)。立意新穎,構(gòu)思靈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啟人深思,惹人喜愛,是唐人絕句中又一珍品。全詩短短四句,從內(nèi)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jié)候,做了一番紀(jì)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zhuǎn)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你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xiàn),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gòu)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fù)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這首詩前兩句講四月春末在山寺見到桃花,后兩句再表達詩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悅心情。透露了詩人對寧靜、和諧、清新的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勢較高、氣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開放,四月凋謝,這里卻到四月才盛開。詩人說“春歸無覓處”、“轉(zhuǎn)入此中來”,多么風(fēng)趣!春天哪有腳步?怎會轉(zhuǎn)移呀?這是詩人豐富的想象,也是他驚訝、喜悅心情的自然流露。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寫的是詩人在山外春已歸去的時節(jié),在山中卻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這種自然界的強烈反差,令詩人產(chǎn)生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的復(fù)雜感慨。從字面上,詩人在登山之前,曾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當(dāng)一片春景映眼簾時,又感到一些由衷的驚喜與無奈的寬慰。或許這種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變化而發(fā),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涼而惆悵的情懷。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fēng)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quán)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jì)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正是這種感慨,詩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盡,而用“人間”。這種遣詞頗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間”一詞,決不僅僅為“山寺”的對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許就是詩人忘憂、寬慰的“人間”的仙境。“人間”天涯淪落的長恨,也許在桃花盛開的仙境會得到解脫;人生擺脫悲歡離合煩憂的辦法,也許就在遠離喧囂的美麗和寧靜中向你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