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時間:2024-08-22 10:21:17 藹媚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精選10篇)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1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三國時期有很多故事流傳千古,“白帝城托孤”便是其中之一。先主劉備病重,臨終前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嗣子”指的是何人?

  生:“嗣子”指的是后主劉禪(chán)。

  師:哦?注意這個名字應該念作劉禪(shàn)。那后人是如何評價劉禪的呢?

  生:稱他為“扶不起的阿斗”!

  師:面對扶不起的劉阿斗,諸葛亮會遵照先主劉備的遺言取而代之嗎?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同走進今天的課文———《出師表》。

  (師板書課題。)

  二、預習檢測,正音釋義

  師:請大家齊讀課題。

  (生齊讀。)

  師:根據題目,你能說說諸葛亮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了這篇奏章的嗎?

  生:是在出兵打仗前。

  生:公元227 年,諸葛亮準備出師伐魏,奪取中原,出發前給后主劉禪寫了這篇奏章。

  師:不錯,“出師”即出兵打仗之意。看來出兵打仗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面對這樣長的一篇文言文,大家做的準備工作又如何呢?

  (生紛紛點頭,信心十足。)

  師:老師來檢測一下。

  (屏顯。)

  中道崩殂 妄自菲薄

  陟罰臧否 裨補闕漏

  猥自枉屈 夙夜憂嘆

  庶竭駑鈍 攘除奸兇

  (生讀,同桌糾正。)

  師:很好。請你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讀一遍,好嗎?

  (生很自信地領讀,全班跟讀。)

  師:同學們,對于文中一些生僻的、難以識記的字詞,我們不妨采用追根溯源的辦法來識記,比如———

  (屏顯。)

  陟,金文= (阜,盤山石階)+ (步,前行)。本義:從山底往山頂走。

  師:人們在造字之初,賦予陟(zhì)“從山底往山頂走”的本義,后來便有“晉升”這一引申義。大家不防根據本義識記引申義,這樣追根溯源的識記會更加準確牢固。下面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說說這些成語和四字短語的意思。

  (生說,師指導明確。)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朗讀時的節奏把握得很準確。這和什么有關呢?

  生:都是四字的,比較簡單。

  (生笑。)

  師:原來如此,大家太小看自己了。這幾個句子你們一定也可以讀得很好!不信試試,注意要讀準字音、節奏!

  (屏顯。)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生讀,師指導,根據句意明確節奏,生齊讀。)

  師:文言的學習也如同登山,由字詞到短語、句子,由讀音到節奏、釋義,單位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同學們平時學習文言就應如此,不打無準備之戰,不做徒手之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通讀課文,感知內容

  師:一向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在這次出兵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主劉禪。他千叮嚀萬囑咐地向劉禪提出了哪些意見?請大家默讀一遍課文。

  (生默讀,師巡視。)

  生:他勸劉禪要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生:要陟罰臧否,不存私心,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生:還要向先漢學習,親賢臣,遠小人。

  師:同學們說得很全面。哪位同學可以簡單地小結一下呢?

  生:說來說去,也就是三條意見:開張圣聽,賞罰公平,親賢遠佞。

  師:這位同學很有領導風范啊,高度概括,一語中的!我們請他談談哪一條意見在領導看來最為重要呢?

  (生抓耳撓腮,師生笑。)

  師:先請領導坐下來和群眾一同討論討論,可以聽聽群眾的意見嘛!

  (生小聲議論,師見機指點。)

  生:我覺得第一條意見最為重要,如果君王不能廣開言路,他就聽不到更多更好的意見,對于國家的治理自然有很大的影響。

  生:我想了半天,還是覺得親賢遠佞最為重要。你看諸葛亮借古鑒今,用先漢的興隆和后漢的衰頹進行對比,就是要得出“親賢臣,遠小人”對于一個國家至關重要的觀點。

  師:看來領導不好當啊,得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地得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其實君主昏庸主要在于貪于私欲,蔽于視聽,因而忠奸不辨。諸葛亮對后主寵信奸臣委婉指出,含蓄勸諫。所以老師認為,開張圣聽是前提,賞罰公平是原則,親賢遠佞則是關鍵!說到這里,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份奏章中還有一些內容看似與此次出師無關,實則蘊涵著作者良苦用心的內容?

  生:我發現了,第6、7 兩節就是這樣的。

  師:哦?那你能說說這兩節都寫了什么嗎?

  生:這兩節諸葛亮主要在寫自己的生平和經歷。

  師:很好,詳實地述說自己的生平經歷。這其中暗含著作者怎樣的良苦用心呢?

  生:諸葛亮是想告訴劉禪,我和你的父親是至交,你父親把你交給了我,我忠于他也一定會忠于你,你就放心吧!

  (師生笑。)

  生:我覺得諸葛亮是想借追敘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許國的經歷,啟發后主要發憤圖強,好好治國,切不可辜負先帝一片癡心。

  (生鼓掌。)

  生:作者說盡自己與先帝患難與共的創業歷程,就是想以創業艱難之情打動劉禪,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江山,努力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業!

  師:真好!有感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有盡先主托孤之任的忠貞之情,有盼后主發憤圖強的憂國之情,更有嘆創業艱難的傷時之情。原來這“表”中有這樣多的'情感。請同學們再讀課題,注意紅色的字(“表”)。

  (生齊讀課題。屏顯。)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四、誦讀涵泳,體會情意

  師:可見,“表”不僅言事,更重陳情。有人曾這樣評價《出師表》所陳之情。

  (屏顯。)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

  ———南宋·安子順

  師: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好好讀讀這第6 節,深入地體會諸葛亮作為一代忠臣的良苦用心吧!

  (生自由讀。師指導。)

  師:哪位同學愿意站起來為我

  們深情地朗讀第6 節呢?

  (生沉默。)

  師:老師知道了,把“深情”拿

  掉,“朗讀”第6 節如何?

  (一生讀。)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還不錯,沒有讀錯什么音。

  師:懂得知足的孩子其實很幸福。

  生:情感不夠,顯得比較平淡。

  師:也就是說不夠“深情”。那你說說哪些詞語要特別深情。

  生:“茍全性命”和“猥自枉屈”。

  師:為什么?

  生:諸葛亮說到“茍全性命”時應該會想到自己當年身居草廬的情景,好像很卑微的樣子;“猥自枉屈”說的是劉備,他親自降低身份來請“我”,“我”當然很感謝他了!所以這兩處要讀得特別深情。

  師:就像他這樣的,哪位同學還想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慨?

  生:我覺得同是表達感恩之情,那個“三顧”要深情地讀,重讀。劉備當時也算是很有名氣了,卻能放下身架多次拜訪居于草廬之中的諸葛亮。

  師:很好,你來把這一句試著讀一讀。

  (生朗讀后,師范讀,生再讀。)

  師:其實當我們特別深情地去朗讀時,重讀是一種方式,弱讀也是一種方式,這就是“重音弱讀”了。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屏顯。)

  ·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師:加點的是“重音重讀”,畫波浪線的則需要“重音弱讀”,大家試試。

  (生試讀,師指導,生再讀。)

  師:大家在讀這個“感激”的時候恐怕只讀出了一種意思,那就是現在的“感謝”之意。有誰預習到了這個詞語,知道它屬于哪種特殊的文言現象嗎?

  生:“感激”應該是古今異義詞,在文中不僅表示感謝、感動之意,還表示由此奮發的意思。

  師:看來這位同學可以成為戰場上的將領啊!所以,我們弱讀它,只是音弱而已,氣不可弱,將感動、奮發留于心底。

  (師范讀,生齊讀。)

  師:對于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心存感激。盡管諸葛亮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是在他的內心仍然深藏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濟世理想,或許他一直在等一個人的出現,或許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的到來。等這個人出現了,他就會為他奔走效勞,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讓我們一齊深情地朗讀這一節吧!

  (生深情朗讀。)

  師:帶著這樣的感激之情,面對劉備的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只能———

  (屏顯。一生用情朗讀。)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師:這就是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滿腔深情念先帝,滿腔摯愛諫后主!同學們,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這樣的表書不計其數。可是在從遠古走來的路上,他們有的丟失了,有的倦怠了,有的則被歷史的長河卷走了,但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啊!究竟是什么使得《出師表》流傳千古,動人心扉,我想,大家的心中自有答案。最后,布置作業。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2

  一、對聯導入,激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三組被打亂的詩句,想請同學們把他們重新組合完整。(出示打亂了的對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燈更細看。

  出師一表通今古,遠比管樂蓋有余。

  出師一表千載無,千載誰堪伯仲間?

  生: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生: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

  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生:(小聲嘀咕)怎么都有“出師一表”?

  師:(笑著問)可不是嗎?都有“出師一表”,而且都是在贊誦“出師一表”。這“出師一表”是什么呢?我們的歷史小博士能不能幫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啊?

  生:可能是說的諸葛亮的《出師表》吧。

  師:諸葛亮的情況,你能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嗎?

  生: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青年時隱居鄉間耕種,后來,受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相助其完成大業。他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退敵、六出祁山,一生辛勞,萬古留芳,成為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真不愧為我們的歷史小博士。難得你用這樣整齊的句式向我們概括了諸葛亮輝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謝謝,請坐下。智慧的確是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誠報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稱道。這三句詩中提到的《出師表》就是力證。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師: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和句子的斷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請做好記號,一會兒我們通過集體討論來解決。(學生自讀課文并提出疑難之處)

  生:“開張”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謹慎”是什么意思?

  師:看來大家還真遇到了不少難題,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幫大家解決一下呢?(生緊皺眉頭,若有所思)

  生:老師,我知道,可當我將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講不通了。(其他同學表贊同的點點頭)

  師:這是因為大家提出的這些詞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演變發生了變化。“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同時,這篇課文中還有許多單音詞也是古今異義。如:先、崩、弊、誠、愚等,大家在學習時應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這句話該怎樣斷句呢?

  生:應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師: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要這樣斷句嗎?

  生:根據課文注釋,這句話是講:如果有違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應交給主管的官來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用這來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讓宮內和朝廷行賞之法不同。

  師:講得不錯,看來,大家通過三年的學習積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語感。我為大家感到高興和自豪。下面,這樣,大家還可以從文章中找找這樣的長句,讀讀看。

  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三、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師:大家都讀得不錯。對句子的朗讀節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給大家朗讀一遍,請大家在對照我和大家朗讀異同的時候,請重點關注:本文先后寫了哪些內容?試著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來。(教師范讀)

  師:你了解到文章寫了哪些內容

  生:寫向劉禪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師:哦,“一系列”建議。哪些建議呢?在課文哪些段落寫的呢?

  生:在課文1-5段寫了這些建議。一共三條:一是開張圣聽;二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三是親賢臣,遠小人。

  師:你對這三條建議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開張圣聽”,就是要廣開言路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聽到真話,從而更好的治理國家;“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樣人們遵規守法,國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亂;至于“親賢臣,遠小人”,就是保證國家向良好的方向發展,不被奸臣所害。

  師:恩,解答得真不錯,還使用了我們現在的慣用語。看來,對文章的一部分內容已經深有體會了啊。大家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生:我覺得這是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后得出的結論。因為,在“三國鼎立”的時候,只有蜀國是最弱小的,如果不發展,必遭滅亡。而要發展壯大,就需要帝王是賢君、明君,而要想成為賢君、明君,就應按諸葛亮提的三條建議去做。所以,諸葛亮提出了這些建議。

  生:諸葛亮重點提出的建議是第三條:親賢臣遠小人。而且這一條建議十分具體,把自己舉薦的人具體特點和優勢都一一講明了。

  師:大家讀到了嗎?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樣的特點?

  生:文官有郭攸之、費羿、董允等人,他們的特點是“良實”“忠純”;武將是向寵,他的特點是“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師:舉賢薦能,可謂用心良苦;坦誠進言,可謂竭盡忠誠。除此提出建議外,文章還寫了什么呢?

  生:諸葛亮還回顧了自己的身世和歷史。在課文的第6-7段。

  師:我們一起朗讀這兩段,一邊讀,一邊和諸葛亮一起回顧他過去的歲月,看看他在這里回顧了哪些事情?(生齊讀6-7兩段)

  生:老師,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顧過去。

  師:哦。很有發現的眼光。不是在回顧過去,那是在寫什么呢?這個問題我們一會來探討。現在,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回顧了過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對這些事情大致上都應該了解的,我們一起結合原文來明確一下。

  生:有隱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生:有三顧茅廬的事──“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生:有襄陽兵敗的事──“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臨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獲的事──“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師:人們回顧前塵往事,有人感嘆時光匆匆、歲月易老,有人感嘆平生多事、磨難萬端,……21年來的風風雨雨在諸葛亮心頭翻涌,勾起了他怎樣的情懷呢?我們能否從這些往事的字里行間覺察到諸葛亮心頭的情感波瀾?

  生:他內心充滿著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與報答之情。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劉備不因為他身份低微,禮賢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求教而感動才出山相助;后來劉備又在臨終之時把國家大事再次托付給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動,當然想要報答這種知遇之恩。

  師:諸葛亮對劉備的情感真的有這么深厚嗎?有一句古語描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這類問題的人格特點,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這句話是怎么說的嗎?

  生:(很多同學齊聲回答)“士為知己者死!”

  師:是啊。因為劉備就是諸葛亮畢生才干的欣賞者,諸葛亮甘愿受他“驅馳”,唯恐自己不力,不能報答恩遇。這種竭心盡力的忠誠在劉備離開人世后就轉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現在我們來看剛才那位同學提出的問題:第7段究竟還寫了些什么呢?(師朗讀“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這是寫諸葛亮出師伐魏的有利條件和迫切愿望。

  師:諸葛亮伐魏興漢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結合第7段的原文來體會嗎?

  生:“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一連串的語句寫出了諸葛亮規劃伐魏計劃的興奮心情。可見愿望之強烈。

  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把伐魏興漢視為自己不容推卸的職責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還有。“臣不勝受恩感激。”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劉禪委托他以討賊興復大任的原因。

  師:我們共同來讀一讀,最后兩段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師發起,全班齊讀)

  生:這里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討賊興復愿望和決心的同時,也明確了治國職責,同時對劉禪委婉地提出了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的諫言,為自己離朝遠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這兩段文章同時還表達了報答劉備,盡忠劉禪的情感。

  師:你從哪些體會到的?

  生:“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就是報答劉備;立下這樣的“軍令狀”來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盡忠于劉禪。

  師:全文從提出建議到回顧歷史再到表達伐魏興漢的決心,應該說從始至終都貫穿著這樣的情感。所以,后人說《出師表》中有6個字是文脈所在。大家看,是哪6個字呢?

  生:“親賢臣,遠小人”。

  生:不對,應該是“報先帝,忠陛下”。

  師:為什么?

  生:“親賢臣,遠小人”是諸葛亮向劉禪建議的關鍵所在;而文章中所說的一切,諸葛亮在實際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效忠劉氏王朝。

  四、綜合學習,自主探究

  師:閱讀了《出師表》,你對文章有怎樣的感受,你對諸葛亮做何評價?下面請大家利用自己課外收集的資料,圍繞這兩個問題談談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學習本文過程中的其他問題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我談談對《出師表》的一些看法。《出師表》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傳久遠是因為它文中的報國的至誠,情意的真切,對后世影響的深遠。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對其作出了高度評價。如:陸游在《書憤》中寫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到“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等。

  生:我提一個問題請大家幫我解答:本文是諸葛亮向帝王劉禪的上書,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這是為何?

  生:我覺得這是為了讓劉禪牢記父親的遺志。

  生:我認為這是為了讓劉禪學習父親的用人之術。

  生:我覺得這是諸葛亮為了表明自己對蜀國的忠心。

  師:同學們分析的都很有道理。從此,我們能進一步了解這篇“表”文“聲情并茂”的特點。大家還可以再去讀課文,仔細品一品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蘊涵了作者豐富的情感。

  生:我根據本文對劉備的死的稱“崩”,查閱了相關資料,了解到古代對“死”的一些表達。一般帝王之死稱“崩”,諸侯之死稱“薨”,大夫之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之死稱“死”。

  生:學習本文中我學會了向別人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條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們覺得還應注意加進自己的情感,就是人們常說的,做到“言之有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更有說服力。

  生:我談談對諸葛亮的看法。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政治上賞罰嚴明,恩威并重。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歷史價值。同時,他的散文獨具特色:語言懇切,感情誠摯,論事透辟,推理嚴密,文風平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他的文章“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

  師:這位同學結合自己課外了解到的歷史資料來評價人物,值得肯定。有沒有同學能夠談談閱讀《出師表》后對諸葛亮的感受?

  生:我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我覺得太壓抑。以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輔佐劉禪實在是虧了。(眾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語:“扶不起的阿斗”。這個阿斗就是劉禪。他后來聽信宦官,朝政荒廢,無所作為,蜀國終于被人家滅亡。實在是讓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東流了。堅持對這樣無用的人盡忠,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

  生:可見諸葛亮有先見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陳“親賢臣遠小人”嗎?

  師:這位同學的感受很值得探討,很多史學家也在這樣的問題上爭論不休。有人搖頭感嘆諸葛亮的盡忠是“愚忠”,有人又對他的忠誠品格推崇備至。我想,準確評價一個人不能離開他具體所處的時代,而用現代的觀點來思考又能使我們得到很好的經驗和教訓。對這個問題同學,請課下查閱相關資料,把自己的觀點整理成文章,我們再做專題交流,好嗎?(生贊同)

  五、選背課文,文化積累

  師:大家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會有更精彩的表現。前面提到的三副對聯對本文給予了高度評價,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種幸福,若能誦記下來,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了。下面,請同學們選擇文章中自己最欣賞的一段,讀熟并背誦下來,看誰選得好,背得快。(學生讀背,學生競背,師生共評。)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3

  一、設計思想

  《出師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課文。本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語的含義,積累文言字詞知識,疏通文意。同時注意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課文、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本文作者諸葛亮的事跡廣為流傳,學生對他也是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就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由于學生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方言常識等都有一定的基礎, 雖然此文篇幅較長,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現象,但文意疏理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一般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就能解決,所以這方面無需講太多,而應把自學的能動性還給學生。 另一方面,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對于學生而言,具有時代意義,引導他們去傳承和發揚是本文的一個拓展。

  二、教材分析

  《出師表》其文精湛,其言賅要懇切,分析國事和處理意見奏對明確,體現了諸葛亮的文韜武略、耿耿忠心。南宋大詩人陸游曾經在《感狀》中贊嘆“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本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實情、實理、實事和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這一篇議論性的表文。它蘊藏豐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三、學情分析

  本文作者諸葛亮的事跡廣為流傳,學生對他也是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就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由于學生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方言常識等都有一定的基礎, 雖然此文篇幅較長,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現象,但文意疏理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一般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就能解決,所以這方面無需講太多,而應把自學的能動性還給學生。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分析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2、能分析課文思路,把握文章內容,理解諸葛亮“報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3、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能力目標:能夠自讀本文,說出重點詞語的意思和以直譯的方式翻譯全文,會背誦全文。

  情感目標: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五、重點難點

  重點 :

  1、理解課文,掌握重點詞句。

  2、能分析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難點: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六、教學策略

  1、自主學習法:通過自行解決字詞、句子的翻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研討點撥法: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探究,解惑。 指導學生在學習思考,在思考中發現。

  3、拓展欣賞法: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內容、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進行探究賞析。

  七、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

  1、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能在課堂上簡單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和“表”這種文體的基本知識。

  2、完成“學生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多媒體、袖珍話筒。

  八、教學過程

  七、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出師表

  諸葛亮

  部分 段落 要點 表達方式

  一、報先帝

  1、 廣開言路 寓情于議

  2、 賞罰分明

  3——5親賢遠侫

  二、忠陛下

  6、 敘述經歷:三顧茅廬 寓情于敘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9歸結責任,結束全篇 抒發感情

  表以陳情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說的:是由家喻戶曉的諸葛亮寫的《出師表》該課出現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的第六單元,該單元的課文大部分選自歷史著作,學習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長歷史知識,還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氣、節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勵《出師表》是一篇情辭意切、感人肺腑,讓人贊不絕口的文章作者通過表文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劉氏父子的忠貞,三條建議,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敘述生平及出師北伐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更是慷慨深沉,動人心魄真正為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以及本課的實況和學生的實際特制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匯

  ②了解奏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

  ③積累名言警句,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①反復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②學習本文融情于議論、敘事,以情動人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和愿望,

  ②領會諸葛亮對“蜀國”的忠誠,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會上用的人

  三、教學重點

  ①背誦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寫作手法

  四、教學難點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②如何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說教法

  一.學情分析

  學生的文言文基礎仍需增強;學習語文的觀念、方式、方法較落后;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弱,語文的素養較低。

  二.學法指導

  1.朗讀法:本文情辭懇切,動人肺腑要引導學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句中的語言停頓,讀出層次感,讀出情感古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尤其象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讀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討論法:關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應由學生自主解決,生生互動,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培養協作的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關本文的材料,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發現問題,查找答案,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從探究中找出樂趣

  4.“傳授——接受”法與以上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傳授——接受”法是傳統的教學法,但一堂課與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這樣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準備:多媒體、VCD光盤、三國形勢圖

  6.課時安排:3課時

  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情趣特設如下之學法:①用字典、詞典及資料疏通自學障礙

  ②朗讀與默讀相融合,多種讀書方式相結合

  ③借助經驗、資料獨自完成課文的翻譯,然后與同學交流

  ④獨自完成對文本的內容、層次、寫作特點等內容的分析和總結,然后拿到小組中交流討論

  ⑤把《隆中對》和《出師表》對比學習

  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武侯書堂》)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1、什么叫“表”?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明確: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后主)的言事呈文。

  2、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三、整體感知

  1、錄音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2、對照課下注釋,翻譯課文,注意以下字詞:

  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3、學生齊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如一、任人惟

  賢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二課時

  一、師生共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2.問題探究

  (1)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

  2)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內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內”“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竟先帝之業。

  (3)本段提出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4)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5)對國君進行了怎樣的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6)這一段中先后兩次提出劉備,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發劉禪繼父之志和啟示他學先帝用人之明。

  小結:本段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3.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問題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容是什么?

  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不應異法。

  ②如何具體執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③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藏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小結:本段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3.請同學翻譯第三、四自然段。

  問題探究

  1、舉薦了哪些人?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

  郭攸之、費諱、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2、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什么?

  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親賢的好處是什么?

  必然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4、亮認為舉用向寵將軍的好處是什么?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小結:本段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4、請同學翻譯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漢興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親賢臣,遠小人。

  (3)后漢傾頹的原因是什么?(反面):親小人,遠賢臣。

  (4)“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什么?

  親賢臣,遠小人。

  小結: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上來總結,也是對前面兩段“宮中”“府中”分說后的歸納。并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師后無后顧之憂。

  七、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請同學翻譯第六自然段。

  問題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語句。

  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

  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最后一句

  2、請同學翻譯第七段。

  問題探究

  1、亮夙夜憂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2、“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請同學翻譯第八段。

  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哪一句話表現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第一句

  4.第9段:結束語。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不勝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業之艱感動后主,并激勵其發憤圖強。

  二、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系。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于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托付給他,并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并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建西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并提出自己的意見。

  (2)《出師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并且作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敘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劉禪是君,但是

  無能,諸葛亮受劉備之托來輔佐劉禪,是老臣,是“長輩”,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諸葛亮對劉禪上表,既是臣對君的陳說,又是“長輩”對受托照顧的人的殷切期望。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在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的意思。《出師表》之所以有這么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們君臣關系與眾不同所決定的。

  (3)區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并施。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德,志向高遠,這些精神,多可借鑒。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4)小結。

  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后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教學后記:

  在教學本課時,我有意側重于朗讀,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附:

  文言字詞整理歸納

  一、通假字

  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點。

  簡拔以遺陛下:簡,通“揀”,選拔。

  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二、古今異義

  1、誠宜開張圣聽(開張:擴大。今指店鋪開業)

  2、引喻失義(義:適意,恰當。今常用義為:正義,意義,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等)

  3、陟罰臧否(否:惡,壞。不是今常用的“否定”“是否”的“否”)

  4、曉暢軍事(曉暢:精通,熟練。今常用義為:語言表達通順明白)

  5、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而成的名詞性詞組,不是今用作表因果關系的連詞。其義為:??的原因。下文“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中“所以”同此)

  6、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低微而鄙俗。今常用義為:言語、行為惡劣)

  7、猥自枉屈(猥: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今常用義為:卑鄙,下流)

  8、由是感激(是:此,這。今常用作判斷詞。感激:感動。今義是指激動感謝)

  9、庶竭駑鈍(庶:希望,期望。今常用義為:眾多)

  10、此臣所以報先帝(“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而成的名詞性詞組,不是今用作表因果關系的連詞。其義為:用來??的)

  1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時”的意思。今義是指四季中的第三個季節。)

  12、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恨:痛心遺憾。今義是指十分憎恨。)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5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融情于議論、敘述,以情動人的寫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

  4、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力求當堂成誦。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介紹文體和寫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后主)的言事呈文。

  2、寫作背景: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翻譯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就難詞難句討論交流,力求通暢地翻譯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解決

  五、字詞歸納

  1、積累下列詞語: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長草木的地方。

  庶竭駑鈍:希望竭盡自己平庸的才能。

  咨諏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

  妄自菲薄:隨便輕視自己。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

  茍全性命:保全性命,茍活于世。

  斟酌損益:(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革興。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淚。

  2、古今異義詞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義為“下流、無恥”)

  感激(感動激發;今義“衷心感謝”)

  痛恨(痛心,遺憾;今義“深切地憎恨”)

  涕(眼淚;今為“鼻涕”)

  謹慎(認真,慎重;今義“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結果)

  開張(開放、擴大;今義“商店營業,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平民;今義“布做的衣服”)

  3、一詞多義

  道中道崩殂(路)咨諏善道(方法)

  遺以遺陛下(給予)以光先帝遺德(遺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重任)不效則治臣之罪(盡力)

  為俱為一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做,但任)

  論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評判)每與臣論此事(議論)

  無若無興德之言(沒有)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不論)

  行然后施行(實行)性行淑均(行為)行陣和睦(行列)

  益有所廣益(益處)至于斟酌損益(增加)

  4、虛詞

  ①“于”的用法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在)

  欲報之于陛下也(及于、給)

  未嘗不痛恨于桓靈也(對)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咨臣以當世之事(拿)

  遂許先帝以驅馳(而)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來)

  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以致)

  故臨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為宮中之事(認為)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表時間,地域等界限)

  5、詞類活用

  以光先帝遺德(名詞動用,發揚光大)

  恢弘志士之氣(形容詞動用,發揚光大)

  此皆良實(形容詞名用,善良誠實的人),

  親賢臣,遠小人(形容詞動用,親近、疏遠)

  深入不毛(名詞動用,長莊稼)

  六、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5、6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由背誦課文導入

  二、整體感知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三、問題探究

  1、表文中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勢?

  明確:先指出當時形勢的危急。 “天下三分”,而蜀漢最為弱小,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再指出其有利條件。內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內”“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興先帝之業。

  2、據此諸葛亮出師前給劉禪提出哪些建議?

  明確:①廣開言路——“開張圣聽”;②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3、他反復陳述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明確: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開張圣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4、文章由勸諫轉入自敘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

  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誠,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于陛下”。這樣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動劉禪,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劉禪能像其父一樣任人惟賢,知人善任。由諫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徑,起伏有致。

  5、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又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詔?

  明確:意在提醒后主認清形勢,希望他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大業。他反復提及先帝遺詔,也是勉勵后主這個意思。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圍繞“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

  參考: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為國。他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永遠是后代胸有抱負、腹有詩書,有良知和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武侯祠前的杜甫、61歲的陸游不就是例子嗎?當我們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的詩句時,不也深深地體味出杜甫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嗎?當我們解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詩時,不也深深地被陸游滿腔豪情所感染嗎?

  另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劉備,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行為。如果他愛國愛民,又何必輔佐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虧一簣,不就是因為劉禪的昏聵無能嗎?

  (教師組織學生辯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辯駁中,學生的收獲應是最大的。)

  五、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議論,第二部分主要是敘述,無論是議是敘都注入了作者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曉之以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是動之以情,寓情于敘;第三部分是表決心,直抒熱切殷切期望、感激與惜別之情。從以上簡析可知,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于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六、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7、8段。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6

  【教學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點。

  2、了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2、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3、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范讀課文并正音

  三、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然后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注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四、講解文章第1~5段

  1、齊讀第1段。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⑴ 疏通字句。

  ⑵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么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采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2、指名朗讀第2段:

  ⑴ 疏通詞句。

  ⑵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么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別朗讀第3、4段:

  ⑴ 疏通詞句。

  ⑵ 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4、齊讀第5段:

  ⑴ 疏通詞句。

  ⑵ 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二教時

  一、齊讀第6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本段寫什么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二、指名朗讀第7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并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齊讀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問:第8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采納雅言。

  3、齊讀第9段:

  串講。“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臨表”:面對奏表。“涕”:淚。“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說的是什么;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1、道:

  ⑴ 道路。“中道崩殂”。

  ⑵ 辦法。“咨諏善道”。

  2、遺:

  ⑴ 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⑵ (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3、為:

  ⑴ 是。“俱為一體”。

  ⑵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⑶ 做,擔任。“眾議舉寵為督”。

  4、論:

  ⑴ 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⑵ 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5、無:

  ⑴ 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⑵ 不論。“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 實行。“然后施行”。

  ⑵ 行為。“性行淑均”。

  ⑶ (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7、益:

  ⑴ 益處。“有所廣益”。

  ⑵ 增加。“至于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1、而:

  ⑴ 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 連接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2、于:

  ⑴ 在。“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

  ⑵ 及于,給。“欲報之于陛下也”。

  ⑶ 對。“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⑷ 到。“還于舊都”。

  3、以:

  ⑴ 用,拿。“咨臣以當世之事”。

  ⑵ 而。“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⑶ 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⑷ 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⑸ 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后練習。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7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與已有的文言知識,疏通文意,積累重點詞語與句式。

  2.了解文章夾敘夾議、寓情于理的寫作特點。

  3.感受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了解相關文學常識,積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內容,理清行文思路,體會諸葛亮的政治主張和上表目的。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戶曉,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為之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文字質樸,情感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慨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資料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將后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于227年決定北上伐魏。臨行前,他感到劉禪暗弱,頗有內顧之憂,故上表勸誡。

  3.知識鏈接

  表是中國古代下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樂毅的《報燕惠王書》、李斯的《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表》的主要作用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可以說是“表”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死罪”之類的話。著名的有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

  4.檢查字詞

  (1)重難字

  崩殂(cú)疲弊(bì)

  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 bó)

  以塞忠諫之路(sè)陟罰臧否(zhì pǐ)

  郭攸之(yōu)費祎(yī)

  以遺陛下(wèi)裨補闕漏(bì quē)

  行陣(háng)傾頹(tuí)

  桓(huán)猥自枉屈(wěi)

  夙夜(sù)駑鈍(nú dùn)

  攘除(rǎng)斟酌(zhēn zhuó)

  彰其咎(zhāng jiù)咨諏(zī zōu)

  遺詔(zhào)涕零(tì)

  (2)通假字

  ①必能裨補闕(quē)漏(“闕”同“缺”,缺失)

  ②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3)古今異義詞

  開張

  痛恨

  卑鄙

  所以

  涕

  秋

  愚

  (4)一詞多義

  道

  遺

  論

  能

  臨

  言

  益

  (5)詞類活用

  ①深入不毛(名詞作動詞,長草)

  ②恢弘志士之氣(形容詞作動詞,發揚,擴展)

  ③親賢臣,遠小人(均為形容詞作動詞,親近;疏遠)

  ④此皆良實(形容詞作名詞,忠良誠實的人)

  ⑤攘除奸兇(形容詞作名詞,奸邪兇惡之人)

  (6)文言虛詞

  以

  于

  (7)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

  a.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沒有明確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b.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也”,判斷句標志。)

  ②省略句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省略主語“陛下”。)

  ③倒裝句

  a.茍全性命于亂世。(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亂世茍全性命”。)

  b.臨崩寄臣以大事。(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臨崩以大事寄臣”。)

  三、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秋:時候。

  殊遇:厚遇。

  恢弘:發揚,擴展。

  陟:提拔、晉升。

  臧否:贊揚和批評。

  2.重點句子翻譯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陛下您實在應該擴大自己聽聞的范圍,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四、合作探究

  整體感知

  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試著概括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合作探究】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分析內外形勢,對后主提出三條建議。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第三部分(8):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對后主諄諄告誡,并在臨別時抒發真摯情感。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是針對文中重點的文言字詞進行講授,圈注疑難點,適當點撥。弄清楚課文講述的故事內容。

  六、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測

  抽查字詞的意思,試背課文。

  二、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細心感受諸葛亮質樸的文筆與真摯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

  (一)解讀課文

  1.“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追念先帝對他們的厚遇,想要報答在后主的身上。

  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的三條建議。

  【合作探究】廣開言路、賞罰嚴明、親賢遠佞。

  3.如何評價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這三條建議有怎樣的內在聯系?

  【合作探究】這既是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國的正理。其中廣開言路是前提,賞罰嚴明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

  4.劉備選拔出來輔佐后主劉禪的文臣武將分別有哪些?這些人有什么優點?

  【合作探究】文臣:郭攸之、費祎、董允。武將:向寵。優點:文臣善良誠實、忠誠無二;武將善良公正、精通軍事。

  5.文中先漢興隆、后漢傾頹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先帝對先漢興隆、后漢傾頹所持的態度是怎樣的?

  【合作探究】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遠小人。后漢傾頹的原因是:親小人,遠賢臣。

  態度:“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也就是非常痛心遺憾。

  (二)賞析語言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其中“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

  【合作探究】意思是“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

  2.品析“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合作探究】這句話的意思是:“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么。”從中可看出諸葛亮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懇懇之態盡現,耿耿忠心盡袒。

  (三)歸納主旨

  說說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本文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向后主提出三條建議,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定決心和憂國憂民、對蜀漢忠貞不貳的思想。

  (四)探究寫法

  品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品味本文語言描寫的技巧。

  【合作探究】(1)語言率直質樸。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達懇切忠貞的感情。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后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是統一的。(2)議論、記敘、抒情相結合。全文對后主所提的建議屬于議論,中間追憶往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屬于記敘。而作者對劉備父子真摯的情感則融于其議論、記敘之中。三者水乳交融,使得文章極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書憤

  (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賞析:這首詩巧用典故:“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的典故明志;尾聯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另外,詩歌巧作對比:一是將理想與現實作對比;二是將詩人的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三是用蜀漢諸葛亮慷慨北伐同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鑒今,褒貶分明。全詩緊扣住一“憤”字,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悲憤,表現了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課堂小結

  《出師表》以“形勢”震動對方,以“情感”感動對方,以“措施”教導對方,以“事業”激勵對方。肝膽相照,情深意厚,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學完本篇課文,同學們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課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諸葛亮的了解。

  五、布置作業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板書設計

  出師表憂國憂民忠貞不貳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奏表的特點。

  2、了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二、教學重難點

  1、介紹文章的背景。

  2、正音、誦讀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2、解題“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檢查預習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諫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祎(yī)以遺(wèi)陛下

  咨(zī)裨(bì)闕(quē)漏頹(tuí)桓(huán)

  聞(wèn)達猥(wěi)危難(nàn)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駑(nú)攘(rǎng)彰(zhāng)咎(jiù)

  諏(zōu)涕(tì)

  (二)朗讀

  1、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

  2、讀畢酌情講評。

  (三)默讀。

  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注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四、布置作業布置作業

  1、誦讀課文,熟悉內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內容。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9

  教材地位:

  本課位于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是文言文單元,選錄的都是名篇本課雖被定為自讀課文,但在初中教材中卻占有重要位置,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章體裁

  2、熟練朗讀課文

  3、掌握一至五段重點詞句含義

  4、理解作者提出的三條建議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2、3、4

  教學難點:

  同教學目標3、4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質疑討論法、朗讀法、歸納法、講解法

  學法指導:

  質疑討論法、自學法、批注法、識記法、朗讀法

  教學流程:

  一、引入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識地理,運籌帷幄,才智超群,后來成了智慧的化身他就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出師表》

  [設想]:以作者超人的才智引出本文,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盡快進入課堂

  二、了解作者

  [設想]:不管是從名著考查的角度,還是從歷史名人的角度,本文作者都需要學生進行深入了解讓他們借助手中資料自行進行了解,教師再根據情況及時進行補充,并強調需要識記的重點,是本文第一課時學習中不可少的環節

  三、師生共讀課文

  [設想]:在共讀中,既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自讀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以發現學生朗讀

  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引導和糾正,并能在節奏、停頓、情感等方面給予指正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章一至五段含義

  [設想]:本文由于年代久遠,一些字詞含義變化較大,疏通文章含義是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由于課下注釋標注比較全面,學生手中又有齊備的工具書,有能力解決翻譯問題這一環節就放手交給學生去完成同時,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又可以互相提醒重點,解決難點,從而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五、師生討論,解決疑難

  [設想]:文中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的含義注釋和資料中都沒有顯示,學生依據自己能力可能無從解決,對于這些問題拿出來在全班討論,以求解決徹底

  六、反饋檢測,強調重點

  [設想]:為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測其以文章詞句含義的掌握程度,教師設置一些習題,提問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發現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又可以適時向學生強調詞句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

  七、口頭翻譯前五段

  [設想]:在多角度翻譯的基礎上,讓學生看著課文獨立復述其含義,達到鞏固成果的目的

  八、合作探究

  思考:文章前五段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提出了三條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設想]: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三條建議是《出師表》的'重點內容之一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從文章中得出結論,以培養他們的理解概括能力

  九、小結本節內容

  [設想]:作為這篇文章的第一課時,從作者到朗讀,再到詞句翻譯和課文內容,學習內容相當零碎,但要點也較明晰,所以課堂小結必須進行,用以幫助學生梳理本節所學,再次明確學習重點

  十、布置作業

  1、背誦并翻譯前五段

  2、完成基訓相應題目

  [設想]:這篇文章需要識記的內容很多受課堂時間限制,學生難以當堂消化以作業的形式督促其課下及時鞏固,利于下節課的學習。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 10

  教學目標:

  1. 熟悉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2. 梳理寫作思路,體會懇切之情。

  3. 分析本文語言,分析勸諫藝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南宋文學家趙與時在其著作《賓退錄》中曾引用安子順的言論: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必不友。可見,古人對《出師表》的至高推崇。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臨行前呈給后主劉禪的奏章,這篇文章之所以千古傳誦,不僅僅在于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至死不渝的忠誠,更在于作者勸諫的高超藝術。全文可用“開張圣聽、刑賞嚴明、親賢遠小、興復漢室”十六個字來概括它的主旨。下面我們具體來學習。

  二、概括內容,梳理文言知識

  熟讀成誦,梳理文言知識(詳見課本)

  三、梳理思路,體會諸葛亮的懇切之情

  (一)第一部分:提建議,勸后主。

  【提問】朗讀第一段,分析第一段的三句話各寫出什么內容,彼此有什么關系?(思考第一段在全文的地位與作用是什么?)

  【明確】第一句:“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分析】寫劉備的謝世和對蜀漢的不利形勢,目的激勵后主奮發圖強,開張圣聽。在諸葛亮看來,從國內來說劉備的逝世對蜀漢最為不利。用“先帝”的死來打動后主劉禪的心,提“未半”是要求后主奮發圖強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提“中道崩殂”是痛惜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告誡后主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攝全文。

  【小結】作者起筆就流露出對劉備的忠貞之情,但追憶先帝,旨在拯救后主劉禪愚昧,以藥其頑,并非為沉溺于痛苦回憶中。于是轉到當前的現實,說出對蜀漢不利的第二個因素: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如不改變這種形勢很難與曹操、孫權抗衡,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

  第二句:“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分析】談完不利因素,作者又筆鋒一轉,引出有利因素:朝廷內,臣子們盡忠不懈;朝廷外,忠志之士誓死護疆。他們之所以如此,那是群臣不忘先帝遺德,不改對后主的忠心。這是蜀漢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的有利因素。關鍵是能否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改變這種處在危急存亡邊緣的處境,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開張圣聽”的問題。

  第三句:“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分析】為什么要“開張圣聽”?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陳述理由:從正面說,開張圣聽的目的是為了“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從反面說“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連說“宜”與“不宜”語辭懇切諄諄告誡。

  【總結】第一段是全文的總述,三句話講了三層意思:一、說明當時的形勢,二、指出振興國家有利條件;三、揭示寫表的目的是要后主廣開言路。

  【提問】朗讀第二、三、四段,“廣開言路”(即打開忠諫之路)的前提是刑賞嚴明。只有君主刑賞嚴明,臣子們提的建議有會有效果,才能激勵臣子盡忠盡力。因此有必要向后主講刑賞嚴明的問題。(思考:作者是如何向后主闡述?)

  【明確】第三段:提出賞罰嚴明的建議。作者首先提醒后主“宮中府中,俱為一體”,要平等對待,不能厚此薄彼。千萬不能等我帶兵出戰后,你自作主張,清算丞相府,弄得朝廷分裂,國中大亂。其實,丞相府是服務于皇宮的,并不是第二個朝廷。然后,從“宜”和“不宜”正反兩個方面告訴后主要執法公平不要因人而異,這是做到“賞罰嚴明”的基本原則。

  【提問】第三段講的是總體的原則,那么具體應怎么做呢?畢竟后主的智慧與能力有限,諸葛亮得指出具體的操作方法。但“刑賞嚴明”涉及的`問題很多,不可能一一列出,有沒有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呢?

  【明確】第四段指出,內政上,宮中之事,事無大小,直接問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因為這些人忠良誠實,忠誠純正。第五段指出,外面的軍政上,軍營之事,直接問將軍向寵,因為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先帝稱之曰能。

  【提問】交代完內政與外事,那么對后主劉禪個人的行為有什么要交代的呢?當然,要交代的很多,作為一國之君千頭萬緒,但只要做好一件事,是什么呢?諸葛亮是如何讓后主明白這件事的重要呢?

  【明確】親賢臣,遠小人。第一步:先以史為鑒,警示后主:用一個對比因果復句,以先漢后漢的成敗得失為事實依據,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深刻指出,能否親賢遠小是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問題。從理論上肯定了執行“親賢遠小”路線的重要性。第二步:引用名人之言,暗示后主:追述先帝痛恨桓、靈二帝“親小遠賢”的事實,暗示后主應效法先帝精神。就眼下來說,應親近哪些賢臣呢?第三步:朝中的侍中、尚書、長史和參軍都是賢臣,可親之信之。言外之意,路,都已經為你鋪好了,你只要照著做就行了,不費腦子,同時這也是你父親的遺志。

  【總結】前五段內容,從論說文的結構上來說,“開張圣聽”是論點。“開張圣聽”是開忠諫之路,如何做到?

  首先,只有刑賞嚴明,才能不使奸邪小人得勢,造成內外異法,保障“開張圣聽”之道順利實施;

  其次,只有親賢遠小,才能廣納群臣的忠言,才能“昭陛下平明之治”。

  所以,開張圣聽是核心,刑賞嚴明是前提,親賢遠小是關鍵。(說理嚴密)

  (二)第二部分:表決心,感后主。

  【提問】第六段具體寫了什么內容?這一段似乎與前后內容不搭配,思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用意)?

  【明確】本段追述先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臣本布衣”一句,點明自己出身低微,地位低下。第二句敘述先帝對自己的特殊待遇和自己感激先帝的具體表現。最后用“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作結,表明他一貫忠誠于劉備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此節敘述似乎是在標榜自己,實則獨具匠心。第一,從內容上說,此段緊承上段“親賢遠小”之意,告訴后主我諸葛亮也是賢臣。既然我是賢臣,那么我前面的建議,你一定要聽。這是臨行前坦蕩胸懷的表白。從寫法上說,由向后主進言,轉而自敘生平,使文勢波瀾起伏,使全文融議論、敘事、抒情于一體。

  【提問】第七段寫了什么?與第六有什么關系?

  【明確】第七段追憶先帝托孤,緊承第六段內容。第六段講先帝對我有知遇之恩,我對先帝也是鞠躬盡瘁,而且先帝駕崩之前,托孤于我,我現在最大的職責是為完成先帝遺愿——獎率三軍,先定中原。也是向后主提出這個要求,也是寫本文的目的。

  【小結】前半部分的建議,是為了穩定后方,保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的責任;最后提出師,水到渠成。

  【提問】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確】第一,內容上,總結前文,明確責任,重申強調。我的責任是完成遺愿,不成則治臣之罪;朝廷沒有管理好,我推薦的臣子沒有盡忠盡責,有誤就要治他們的罪;同時陛下您也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最后,將諫言與出師兩層意思攏合一起。該說的都說了,最后說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臨行前,心情痛楚,心煩意亂,言有不盡,望陛下切記。言“涕零”,表現了對后主的至愛之情、惜別之情。

  四、重點賞析,勸諫藝術

  【提問】本文既是表忠之文,也是勸諫之文,體現了諸葛亮高超的勸諫藝術,請大家結合背景、內容、語言等,分析具體有哪些表現?

  【明確】1.勸諫時間的恰當選擇。諸葛亮為什么偏偏選在出征臨行之時呈上自己的奏章呢?因為出征之時,也是情感脆弱之時。“今當遠離,臨表涕零”,足見當時諸葛亮上表時的復雜心情。他感動的不僅僅是別人,還有自己!

  2. 追思先帝,感化后主。在諸葛亮準備揮師北伐的時候,后主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年,世稱“阿斗”。他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茍且偷安。面對這樣的君主,別無他法,只能以情化之,為此,追思先帝既能達到感動后主接受自己政治主張的目的,也能抒發自己的悲情之苦,一箭雙雕。

  五、聯系歷史,延伸思考

  【補充】自秦漢以來,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大一統局面。秦并六國而四海歸一。由于法刑酷烈,秦政暴虐,賦、兵、徭繁重,旋而導致歷史上第--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首舉義旗,天下響應。項羽、劉邦趁機而興,最后劉邦建立了漢朝,史稱西漢。后經王莽改制,綠林、赤眉起義沉重打擊了王莽政權,劉秀利用農民起義建立了東漢,兩漢四百年的歷史,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劉家天下的傳統觀念。

  從公元207年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策到上《出師表》已二十年。在隆中對策中他提出的興復漢室的計劃是可行而且是有遠見的。天下三分在一定程度上與諸葛亮的積極努力是分不開的,但是客觀實際并沒有完全按照隆中對策中所描繪的情形發展。赤壁戰前,孔明勸先主襲取荊州,先主不忍,遂有長坂之敗。赤壁之戰決定三分。公元219年,荊州失守,關羽被殺,蜀只剩一州之地。222年,吳蜀夷陵之戰,蜀軍元氣大傷,一蹶不振。次年,劉備死。雖有諸葛亮輔助劉禪,然而一州之地,物產人力,比之中原,勢單力微。225年,諸葛亮領兵平定南中。這時三個政權保持暫時的穩定。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準備北伐,然時移事易,不再有北取中原之力,對于這一點,他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相信人的因素勝于環境因素,這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進取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支配下,他“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從赤壁之戰起,或親往,或遣使,多次與吳會盟,這對蜀漢的北伐是非常有利的;在內修政理方面,則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獎勵耕織,明法令,限制益州舊貴族勢力,教兵演武,改革兵器,推演陣法。把統一視為己任,起思安,居思危,戎馬生涯二十七載,至死其志不改。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他,親率大軍出師北伐。雖然“出師未捷”,然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則很好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文天祥曾稱頌道:“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

  千秋諸葛我評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我們民族歷史的天空中,分布著多少顆閃耀著奪目光芒的明星。飲恨垓下、在烏江自刎的項羽,慘遭宮刑、編撰《史記》的司馬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的文天祥,投身變法、慷慨獻身的譚嗣同……一顆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華夏文明的史冊。

  其中,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也是我敬仰的歷史人物之一。“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家喻戶曉。“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的絕世對聯,概括了他傳奇而輝煌的一生。世人甚至將諸葛亮推上了神壇,賦予他以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的功績雖然彪炳史冊,但他畢竟只是一個人,并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他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不足: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性格高傲、剛愎自矜,卻把鎮守荊州的重任托付給他,最終造成荊州失守,使從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落空,導致蜀國在此后與魏、吳的對抗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馬謖自幼熟讀兵書,很受諸葛亮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名不副實,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經常和他通宵達旦地討論兵法。北伐時,他派馬謖鎮守軍事要地——街亭。誰知馬謖只知紙上談兵,臨陣指揮時卻犯下了許多用兵大忌,致使街亭失守。痛心疾首之余,諸葛亮只得揮淚斬馬謖。后因失去了該軍事重地,蜀軍主力側翼受到嚴重的威脅,最終被迫撤軍。諸葛亮在輔政期間,更是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甚至連任免縣令這樣的小事也要親自處理。如此事必躬親雖很令人欽佩,但實際上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結果諸葛亮死后,蜀國的人才青黃不接,形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窘境。

  諸葛亮的忠心可昭日月, 但他的忠誠近乎愚忠,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劇。先帝在白帝城托孤時曾立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的遺言。后來,劉禪昏庸無能,屢次耽誤大事。明知如此,諸葛亮卻為報答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而忍辱負重,殫精竭慮,輔佐后主,從無取代之心。面對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明知不可輔而輔之,最終因殫精竭慮而死于五丈原。后來,蜀軍舉降幡,后主成了樂不思蜀的“安樂侯”。試想,諸葛亮若能在關鍵時刻廢庸帝自立,三國的歷史又該如何書寫呢?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雖然諸葛亮的身上有著一些不足之處,但客觀地說,瑕不掩瑜,諸葛武侯的曠世奇才和赤膽忠心會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一代代華夏子孫一定能從中獲取無盡的精神財富。

【出師表語文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有關作文的教學實錄01-01

祖父的園子教學實錄范文12-31

爸爸的菜園教學實錄范文12-31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實錄01-01

小學《窗》作文教學實錄12-31

課文學弈的教學實錄(通用10篇)06-08

《出師表》原文及翻譯11-23

五年級語文橋課堂實錄12-31

二年級語文下冊《美麗的武夷山》教學實錄(通用8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