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飛過的一只大雁掉下來的事。
第一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最近,我與學生一起研討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大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后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贊揚后,也有少數同學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只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我們不能像這只大雁一樣,只因為被箭射傷過,后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惶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為某次考試不理想,受到家長的批評,現在一聽說考試就害怕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本課教參書上并未涉及到的內容。我帶頭為他的見解鼓掌。
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贊,因為他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明明知道那只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只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學生獨辟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孩子們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征。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為此說法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后的語文課上,學生們各抒已見,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似乎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嗎?當然,讓學生各抒已見談感受,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于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后,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啟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眾宣判式的否定。
第二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本次小循環教學,我們三年級組選的課例是經典課文《驚弓之鳥》。剛開始設計教案,我們以突破課后的兩個訓練題為重點來設計的,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設計新穎性方面就不敢過高要求,顯得比較平實。但后來又考慮到要體現出大語文的教育理念,要突現新課改的精神,結果就感覺我們的初步設計太過普通,于是又進行修改。后來不同的建議多了,結果自己也就有點頭皮發麻的感覺:這樣也缺點什么,那樣似乎也缺點什么似的。也許這也屬正常現象吧。但是經過及時的評課,我也馬上意識到設計教案的最關鍵的地方不在于某個環節如何精巧,能否有亮點,而是必須先從整體上把住該節課的脈搏,也就是一節課要突破的重點是什么。
經過前面兩位老師的課例,加上評課的意見,我把重點放在了通過充分的朗讀理解,體會、學習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人物品質,著眼點是學生的邏輯推理的思維的訓練。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感悟、探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和諧發展。板書設計也體現了更羸不用剪就能讓大雁掉下來的推理過程,便于學生把握。課上沒有進行繁復的“因為……所以……”的句式訓練,但是學生也已經能夠很輕松地完成有關本課內容的因果關系的填空。在引入課文后,先是初讀,掃清字詞障礙,了解課文大意。接著訓練朗讀,在訓練朗讀過程中理解、體會更羸的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品質。最后進行拓展,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優秀品質。在備課時,就感覺在朗讀、理解、感悟這個環節上,由于是讓學生自由選擇,互相質疑,會出現花時多,導致拓展不能深入開展的可能。但有考慮到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學風,能夠啟迪學生思維,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因此就沒有再作修改。同時也由于小循環教學安排的時間太緊張,今天你上,明天我上,中間很難抽出時間進行深入的再討論,再提升。上課前,我也就教學設計,特別是這一問題,瞅空“抓”了幾個老師討教,可惜時間太倉促,沒能妥善解決。上課時果然就在這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原因是前面的環節花了較長的時間,導致朗讀、體會時時間不夠,而學生的發言又不能很快進入中心,還需要教師的引導。而恰恰就是因為時間的緊迫,導致上課時沒能耐心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這個地方我覺得很非常遺憾。如果時間再多五分鐘左右的話,我就可以把學生從對魏王的話感興趣進行不著痕跡的轉移,引導、啟發學生去朗讀、體會更羸的話,學生邏輯推理的思維訓練這一重點就更能體現,體會、學習更羸的品質也落實得更到位。
第三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在學習《驚弓之鳥》這篇課文時,我先用成語引入,這些成語都包含著一個故事,順理成章的揭示課題,并板書:驚弓之鳥。然后我就讓學生自己去讀故事,看誰可以用自己的話把課題說明白。這樣大家都充滿渴望的去自由讀課文。學生讀完后,我問學生,課題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知道驚弓之鳥就是受到驚嚇的鳥。然后我問這里的鳥之誰?學生馬上說是大雁。接著我讓學生再和伙伴一起分角色去讀課文,看文中有幾個人物,你最喜歡誰?為什么?這樣學生通過讀書后,不僅知道了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還知道了他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來了。在學生知道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后,我問學生,更羸真的為什么會這樣自信呢?然后再引導學生讀第九節,這樣學生就能夠邊讀邊思考,知道更羸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這只大雁因為受過一次箭傷還沒有好,很害怕再次受到同樣的傷害,所以只要它一聽見弓箭的響聲,就會拼命往高處飛,這樣傷口一裂開就掉下來了。其實它不是箭射下來的,而是被嚇下來的。學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然后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談談有無類似的經歷。有學生就說,自己以前被狗咬過,所以只要一看見狗就感到很害怕,還有的說怕蛇,有的說怕馬蜂等等。學生會用這個成語了,在讓他們自己歸納這個成語的意思和它現在的喻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過這節課,我在想,只要老師在課堂上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讀書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去掌握,學生在充分讀書以后,就可以把書中的知識弄明白。
第四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首先從備課談起——備課要充分,但備課也要備到點子上。對于教師而言,從教材內容、作者情況乃至寫作背景等各方面來熟悉教材是必須的,然而往往因為駕馭過多的資料,也讓我常常考慮過多、上課追求面面俱到。這樣下來就造成了顧此失彼的后果,整節課下來,《驚弓之鳥》的教學目標不明顯,我本想借著這堂課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大意,明白更羸作為射箭能手比他人更勝一籌的因素在于他善于觀察、勤于動腦而實現正確推理。然而整節課上下來,才發現自己最大的誤區是作為第一課時,這么來上的確不適合。一邊是盡可能的讓學生熟悉教材,一邊是熟悉教材后才能做的拓展提升,我太急于求成了,乃至沒有預設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課文。備課不等于上課,我至今尚未把握好上課要有所取舍、有所側重這一要領,抓大放小、提綱挈領的功夫在我今后的備課中還要不斷加強。
在教學設計環節,我本打算設計一個以“通緝人物令”引出更羸的人物介紹并進而引導學生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以及通過“動物法庭”學生在書本上找出根據為更羸辯護驚弓之鳥并非死于更羸的弓箭,而是在于受驚嚇等形式來串接課文,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想是好的,但由于備課時間倉促,我只做到大體框架的勾勒,而沒有細化如何操作以及明確每一個環節要實現什么目標。因為自己的不以為意,讓我在課堂上顯得手忙腳亂,而學生也無法跟上我的“跳躍性思維”。這一點我要作深刻的反思,上課像拳擊賽一樣,我們不能肆意揮灑,而要拳拳命中。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是滲透語文味兒的設計,而我們的語文課堂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語言文字訓練。羅老師提到我們新教師一個通病就是喜好拋開文本去進行說教。
第五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的一位叫更羸的射箭能手,他觀察了天上飛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弦,大雁就從天上掉了下來。這篇課文語言大多是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的,指導好學生讀好人物對話并進一步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是本文的情感目標。要重指導學生讀好兩個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讓學生找出表示魏王神態的幾個關鍵詞,體會人物從懷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大吃一驚”的情緒變化,而更羸的語氣多為鎮定、胸有成竹。讓學生練習帶著語氣自讀后,再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朗讀不僅讓學生弄清了事情的經過,還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以詞為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采用多種形式品詞。
1、以詞為線。本課的學習主要以魏王神態語氣的變化(疑惑——大吃一驚——奇怪)這三個詞為主線,展開教學,先讓學生找到這三個詞,依次提出這三個詞,先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讀懂課文,理解魏王神態語氣變化的原因,從而讓整個教學有條清晰的線索。
2、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采用多種形式品詞。“驚弓之鳥”一詞分為本義和喻義在文中一前一后理解,在整體感知時,學生說到本文主要講了更羸只拉弦就射下大雁的事,老師順勢說明這只聽到弦響就嚇得掉下來了鳥,就叫“驚弓之鳥”了解了詞語字面意思,在學到課文最后一段時,分析這只鳥為什么聽到弦響就會掉下的原因, “能手”之詞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 “大吃一驚”一詞采用比較的方法和驚訝作比較,體會這個詞語想不到的程度更深一些。“悲慘”采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不敢相信”采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在詞語的理解中加深了對文本的感悟,有效地指導了朗讀。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精選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