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
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及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一個學生如果生活、衛生習慣好,就有益于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家長需高度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
習慣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既包括飲食、起居、衛生等生活習慣,也包括舉止文明、交往得體的文明禮貌習慣,還包括學習習慣、勞動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道德習慣等各個方面。有專家認為,這些主要方面的習慣基本上都包含在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和學會學習三個大的方面。也就是說,良好習慣的培養,應該集中在三個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學習。那么,面對如此龐大的習慣體系,家長朋友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培養習慣要抓住關鍵期
關鍵期又稱敏感期,是指個體在發展過程有一段特殊時期,其成熟程度最適宜于學習某種行為。就習慣而言,幼兒期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在幼兒園。”“您在幼兒園都學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從幼兒園學到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也說明從小養成的習慣會追隨人的一生——好習慣帶來好人生。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在這個年齡段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最為有效。如果過了這個年齡段,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就差多了。抓住這個環節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即使有了不良習慣,糾正也比較容易,而長大了要改正壞習慣就難了。例如,有些幼兒在家中已養成偏食的不良習慣,但入幼兒園后,在老師的教育和小朋友的影響下,很快就能改正。如果到了十多歲還偏食,矯正起來難度就很大。若到了成年,再糾正偏食,那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了。所以,好習慣要趁早培養。陳鶴琴先生曾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
習慣培養要方法對頭
兒童身心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矛盾斗爭的過程,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兒童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從出生到成熟經歷著幾個階段:嬰兒期——出生至三歲;幼兒期——三至六歲前;學齡期——六七歲至十六七歲。每一個階段,兒童身心發展有著不同的發展水平,有其主要的活動形式,標志著該階段的特征。這些階段又按一定的順序,互相聯系,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必要準備,并為后一階段所取代,后一階段是前一階段必然的發展和趨勢。因此,在培養兒童良好行為習慣時,必須依據兒童的年齡特征,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順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家長要依據孩子的年齡采用相應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比如,培養兩三歲的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處的習慣。在開始訓練時,家長可以用游戲的口吻對孩子說:“玩具要回家了,你幫它找找家在哪兒,把它送回家去吧!”這就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要求效果好得多。當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后,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孩子受到了稱贊,下次肯定會重復這種良好行為的。
充分利用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
這里強調的是家長的榜樣作用。要求孩子有良好習慣,家長要以身示范。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學習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學習等行為,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本沒有字的生動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習慣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主要前提,父母對人熱情、誠懇、文明禮貌,孩子就不會對人冷漠、粗魯;父母愛讀書,經常看書,逛書店,孩子也會愛看書。有位母親平時說話時聲音很大,一次她女兒和她說話聲音也特別大。母親說:“跟我說話,嗓門為什么這樣大。”女兒的回答是:“跟您學的。”一位剛上幼兒園小班的男孩,中午午睡時總把脫下的外衣疊得很整齊。當老師表揚他時,他說:“我媽媽每次睡覺時總把衣服一件件疊得很整齊,放在一邊。”可見,父母的言行在無形中構成了孩子學習的榜樣,這就是無聲勝有聲。
培養習慣要堅持不懈嚴格要求
著名教育家曼恩說過:習慣仿佛是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堅持才有習慣,習慣在于堅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不能想起來就要求一下,想不起來就聽之任之。家長要有堅強的教育意志,立下規矩之后就應要求孩子堅守。經過日復一日的訓練,孩子定能養成好習慣。當然,對家長來說最難做到的是嚴格要求。這主要是由于家長對自己孩子容易情感失控。不少家長也知道應該如何要求孩子,但做起來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這在嬰幼兒家庭教育中是常見的事。例如,說好了不能隨便買零食,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心軟。先是遷就退讓,繼而發展到有求必應,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吃零食的壞習慣。當然,也有不少家長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方面取得了成效。這是由于他們能理智地愛孩子,把愛與嚴結合起來,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要求、耐心地訓練的結果。
在嚴格的同時還要講究策略。剛上學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現象。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里卻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松做到了。家長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這位家長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
施教者要求必須一致
這一原則是指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為按照統一的要求發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既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又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應遵循教育統一的原則。只有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有統一的認識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獨生子女成了“小太陽”,家庭都圍著孩子轉,當孩子有了缺點、錯誤時,有的主張批評教育,有的卻要包庇護短,往往是爺爺奶奶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有的父母之間認識也不一致。家庭成員在認識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會以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會喜歡袒護自己的一方,會氣惱批評自己的一方。這不僅影響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致使孩子養成任性、是非不清、聽不進正確批評、常常無理取鬧等不良品德和行為。因此,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家庭成員應做到互相配合、步調一致,即使意見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則會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采取一致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講一次道理或做一兩次練習就可以辦到的,而是要經過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而成的。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和要求一致,就會促使孩子對某些品德和行為進行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從而形成良好品德和習慣。
另外,家庭與學校的教育要一致。現在不少孩子在幼兒園里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而在家里卻做不到。如果孩子在校與在家表現不一,良好習慣是不可能形成的。所以,家庭和學校之間也要經常保持聯系,保持一致,家長可以主動到學校去拜訪老師,談談孩子的學習、思想生活等,有意識地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家庭內部要求一致,家庭與學校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