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推薦文檔列表

習慣養成的秘密

時間:2021-10-05 16:29:42 家長之友 我要投稿

習慣養成的秘密

  習慣是如何形成的

習慣養成的秘密

  要想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我們先要 

 

 

明白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兒童某個行為習慣的產生通常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其一是孩子遺傳的天性,天生外向的孩子喜歡舞刀弄槍,內向的孩子則可能喜歡拼圖;其二是環境的作用,比如,不同的老師會促使孩子形成不同的學習習慣,因為老師對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

  孩子的某個行為出現后,他有可能獲得兩種體驗,一種是快樂的,一種是痛苦的。假如他獲得的是快樂的體驗,那么這種行為往往會被孩子堅持下來,從而形成習慣。假如他獲得的是痛苦的體驗,那么這種行為就會自然解構,因為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的。

  比如,一個小朋友偷拿了別人的一塊很可愛的橡皮,結果沒有被發現,他會體驗到一種不勞而獲的快樂;他在適當的時機會嘗試第二次,如果依舊沒有被發現,他就會進行第三次、第四次的嘗試,直到最后形成習慣。相反,假如這個小朋友在第一次偷拿別人東西的時候,就被別人發現,并被老師懲罰、同學嘲笑,那么他就體驗到了尷尬、愧疚、被懲罰和被嘲笑的痛苦,從而不會再繼續這樣的行為。

  上面所說的,是在沒有我們成年人的控制下,兒童形成習慣的情況。事實上,孩子的行為過程中,往往會有成年人的介入和影響。我們把這種介入和影響叫做“外控”。有效的“外控”會幫助兒童形成或者解構一個習慣。那么,外控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我們來舉例說明。

  比如:要是孩子喜歡讀書,并從讀書中獲得了樂趣;那么,這個時候,假如我們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支持,比如為孩子做書架、買書或者稱贊他,孩子就將很快形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的外控和孩子的興趣是同向的,我們就能加速孩子習慣的形成。

  相反,假如我們的外控與孩子的興趣是反向的,那么我們就會阻礙和破壞孩子習慣的形成。不少孩子喜歡讀一些課外書,并能從中獲得快樂。但是有些父母只讓孩子讀與學校里的課程相關的輔導書,不讓孩子讀他們感興趣的課外書,那么長此以往,孩子讀書的興致就會逐漸喪失。父母的粗暴干涉,阻礙了閱讀習慣的形成。

  再比如:孩子都愛睡懶覺,常常是家長叫很多次他們都不肯起床。實際上,父母每次叫孩子起床,都是在代替孩子來為他們負責,父母的這種外控與孩子壞習慣的形成是同向的;所以,這種行為會加速孩子壞習慣的形成。

  假如父母停止每天叫孩子起床的行為,并要求孩子用鐘表定時提醒自己,那么,孩子剛開始時不聽從,會造成遲到。遲到后受到的批評會讓孩子產生痛苦體驗。同時他們感到父母真地說到做到了,自己必須有所改變,這一來孩子就會慢慢形成自立、準時起床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習慣的形成可以通過左頁的表格來表示。

  希望家長從此表中能把握孩子的習慣形成過程,從而糾正他們現有的壞習慣,幫助他們建立相應的好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為了養成或者改變孩子的某個習慣而對其施加外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個“最小充分原則”。這個原則就是要注重讓外控來引發內控,而不是代替內控。比如說,孩子喜歡讀書,我們只需要對之給予適當的關注和贊賞就行了,而不需要進行額外的獎勵。假如我們給了孩子特別重的獎勵,孩子就會為了獎勵而去讀書,而不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去讀書,這樣效果就適得其反了。同樣,對于孩子的不良習慣,我們可以給予一定的懲罰,但是不要過重,要通過充分的溝通讓孩子從內心明白這種習慣的壞處。假如我們的懲罰過重,孩子就會被迫而不是自愿地糾正習慣,當懲罰不存在的時候,壞習慣就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類似的行為多次出現便成為習慣。習慣的形成一般有三個階段:試驗、檢驗和形成。第一次行為的出現是嘗試,無論結果怎樣,都不能說明問題,還需要確認;于是出現了檢驗和確認的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經過檢驗階段,一種習慣就形成了。

  比如說課后復習的習慣。一堂課剛剛結束的時候,正是學生對課堂所學的東西印象最深的時候,自己哪里掌握得比較牢固,哪里還有疑問,哪里還沒有聽懂,都一清二楚。如果這個時候能夠花兩分鐘時間整理一下課程知識,那就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許多學生都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會開始嘗試。但并非嘗試之后就能夠形成習慣,他們還需要檢驗和確認。假如他們堅持一段時間后,感到這個方法能給他們帶來好成績,他們就會認識到這種方法對學習的重要性。之后,他們才會進入第三階段,即把按時復習作為一種習慣。有些學生雖然出現了偶爾的嘗試,但卻因為其他因素(如同學的干擾、其他原因造成成績的下滑等)而終止了第二階段的檢驗過程,因此無法過渡到第三階段,無法形成習慣。

  對于習慣的形成,多次的重復和強化是極為重要的“中堅力量”。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讀高三的時候,有一次,我們數學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一道數學題。這道題有一定的難度,我們班上只有兩個人能解答出來。老師講得很認真,并強調說這道題很重要,類似的題型很可能在高考中出現。講完后,老師問大家懂了沒有,大家都說懂了。

  一周后,我們月考,數學試卷上的最后一道題就是我們老師講過的那道,結果我們班上會解的人只增加了3個。老師并沒有生氣,而是再次強調說,這次大家一定要認真聽,不懂就問,一定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很快就要高考了,學校舉行模擬考試,試卷上又出現了這道題。結果,班上能做出這道題的也只增加了7個人。這次老師發火了,用了整整一堂課來講這道題。

  世上的事情就這么巧,那年高考就真的考了這道題。猜猜我們班有多少人做出了這道題呢?只有31個人,約占我們全班人數的57%。 《孟遷自傳》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值得慶幸的是那年我在那57%之列。這件事情很小,但卻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三次著重強調、兩次教訓,為什么才換來57%的成功率呢?為此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結論是:能不能完全聽懂是一個層次,聽懂了會不會用、能不能牢固掌握又是一個層次。高考是限定時間的,每個考生都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能熟練運用解題方法的人才能成功。這就是一道題老師講了三次,最終還是只能有57%的人得分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