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國境旅游區
鴨綠江國境旅游區
鴨綠江國境旅游區(鴨綠江國境旅游區)
鴨綠江國境旅游區位于中國邊陲,吉林省東南部的集安市,鴨綠江與朝鮮相望。 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多雨,四季分明,人稱‘塞外小江南’。玉女峰森林公園中,泉瀑潭星羅棋布,水質凈碧,甘甜爽口,景色怡人。 在這里可以充分欣賞鴨綠江兩岸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在界江、界橋、界壩上,游人可跨在兩國邊境線上,體味一種特殊的愉快心情。
目錄 簡介 丸都山城 鴨綠江橋 旅游小貼示 收縮展開 簡介鴨綠江國境旅游區位于集安市內,與朝鮮隔江相望。旅游區內地質地貌景觀獨特,是具有江南景色的鴨綠江谷地風景帶。這里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具有江南景色的鴨綠江谷地風景帶,可見許多緊逼江水、雄偉陡峻的斷層三角面及怪石嶙剛的花崗崖和峰林、河漫灘、江島景觀。國東大穴蝕洞穴群及危崖峭壁景觀,如通天洞、相思愛、三角天崖、大觀音洞等。境內山巒疊嶂、懸崖陡壁、溝深谷幽、溪流潺潺,顯示出一幅雄偉壯麗的深切割的剝蝕高山地貌景觀。 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多雨,四季分明,人稱‘塞外小江南’。玉女峰森林公園中,泉瀑潭星羅棋布,水質凈碧,甘甜爽口,景色怡人。 鴨綠江就象一條綠色紐帶,把云峰湖和老虎哨水庫連為一條美麗的水上風景線。在這里可充分貪圖界河的獨特風光,界江、界湖、界橋、界壩,游人可一步跨在兩國之中線,體味一種特殊的感受。 旅游區內隨處可見鴨綠江邊雄偉陡峻的斷層三角面,怪石嶙峋的花崗崖、峰林,河漫灘以及江島等奇特景觀更是數不勝數。
丸都山城旅游區有高句麗民族遺留下來的最大的古城遺址——丸都山城,有高句麗民族長達425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內城,有中國規格最大、近萬座的高句麗古墓群,有中國獨一無二的以高句麗文化出現的`東方金字塔——將軍墳及中國最大的以自然底蘊出現的功德碑——好太王碑,可以深刻體驗高句麗歷史文化的深髓和滄桑。 旅游區內最知名的景區是國東大穴蝕洞、穴群及危崖峭壁景觀。其中通天洞、三角天崖、大觀音洞等景觀均各具特色。境內山巒疊嶂,溝深谷幽,顯示出一幅深切割的剝蝕高山地貌景觀。
鴨綠江橋鴨綠江面在丹東市地段一共造有四座橋,兩座是斷橋,兩座是完整橋。
第一橋
第一橋是“鴨綠江斷橋”,由日本人1909年5月設計、開工,1911年10月竣工。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間,大橋被美國空軍炸毀,成為廢橋,1993年6月修復后辟為景點,命名為“鴨綠江端橋”,俗稱“鴨綠江斷橋”。
第二橋
第二橋同樣是日本人設計、承建的,1937年4月開工,1943年5月竣工,是鐵路公路雙用橋。1990年10月,中朝雙方一致同意將橋改名為“中朝友誼橋”。
第三四橋
在寬甸縣河口鎮的水泥橋及鐵橋,按序號排列,應當被稱作“鴨綠江第三橋”、“鴨綠江第四橋”。可當地人不這么叫,而把下河口的水泥橋叫“斷橋”,把上河口的鐵橋叫“鐵血江橋”,為的是紀念過去半個世紀的中國抗美援朝戰爭,這座橋的橋上橋下,曾發生過無數次英雄故事。 注視著上河口的環境,兩岸青山相對出,一條大河涌出來。河水流到這里,江面出奇地寬,水面也相當平靜。靜到有個時候,你一眼望去,就像手里捧著一面鏡子,疼愛得不肯釋手。 這里的情形,一定不似今天這般肅靜。無法在長長的歷史畫廊面前,抒盡個人的感概世界。尤其當來到鴨綠江第二斷橋———河口鎮當年志愿軍前線總指揮的駐地時,橋頭一則立著抗美援朝偉大功臣———“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的彭德懷塑像。
旅游小貼示門票:門票免費。旅游區內可乘船游覽鴨綠江,船票每人25元。 交通:該景區離集安客車站很近,步行20分鐘即可到達;也可乘坐當地的人力車,平均價格為3元,依路途遠近不等。 特別推薦:鴨綠江近年特產白魚,所以該景區內可以品嘗到以白魚為主的各色魚宴,魚都是現稱現做,一般為20元一斤。另外江邊的朝鮮族特色燒烤味道也非常好,而且價格實惠。 1.丹東市內鴨綠江橋、數十里江面帶、江堤商業街、酒吧、文化廣場等; 2.對岸朝界港口、碼頭的異域風情; 3.市內商業中心區,選購東北、朝鮮土貨與藥材; 4.抗美援朝紀念館; 5.東部線,行程可參考虎山長城-太平灣風景區-河口志愿軍總部-《劉老根》拍攝基地-漢族村寨風情-青山湖-天溝橋原生態-畫家村。 朝鮮邊城新義州一日游可在丹東申辦,三天內可成行。 前往虎山東線游最好包車,單程160公里;沿鴨綠江風光帶行程,可極盡欣賞邊界地勢風貌。 丹東有“北國小江南”之稱,特色飲食有朝鮮狗肉、冷面、正宗韓國泡菜、韓國牛肉等。 季前往可觀看到鴨綠江面奇景,溜冰,北國風情;喜歡攝影的,青山湖-天溝橋原生態-畫家村不得不去,市內銀杏樹不得不拍。
【鴨綠江國境旅游區】相關文章:
鴨綠江導游詞06-16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說課稿01-01
沙坡頭旅游區 -資料01-01
海上田園旅游區06-26
白石頭旅游區05-27
鳳山祖廟旅游區06-03
跨過鴨綠江的觀后感12-18
跨過鴨綠江觀后感12-12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教學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