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和門介紹
太和門,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北京故宮內,處于外朝中路,是故宮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稱奉天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為太和門;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毀;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太和門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太和門
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北京故宮最大的宮門。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初稱奉天門,曾一度改稱皇極門。門內為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堪稱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門。現存建筑為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重建。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筑面積一千三百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漢白玉基座,梁枋等彩繪。門前銅鼎四只,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列銅獅一對,左雄右雌,威武兇悍,是故宮六對銅獅中最大的一對。
太和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毀,次年重建。
構造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稱內金水橋。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西朝房,并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繙書房和起居注館。
用途
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此賜宴,后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 明清故宮有巍巍三大宮殿,然而,卻又有御門之典,皇帝聽政在“門”。
歷史
在“天子五門”的序列中,它該相對于應門。“應門者,居此以應治”,明清兩朝均有“御門聽政”之制,即文武官員早朝,皇帝接受臣下朝拜和處理政事制度。清康熙帝以前的皇帝均在此聽政。 明萬歷年間重修《明會典》載有“常朝御門儀”。此儀,朱元璋南京開國時即已制定。后遷都北京,奉天門即皇極門是御門聽政的場所。《明會典》記: 近儀,凡早朝鼓起,文武官各于左右掖門外序立。候鐘鳴開門,各以次進,過金水橋,至皇極門丹墀東西相向立。候上御寶座,鳴鞭,鴻臚寺官贊入班,文武官俱入班,行一拜三叩禮,分班侍立。鴻臚寺官宣念謝恩見辭人員,傳贊午門外行禮畢,鴻臚寺官唱奏事。各衙門應奏事件以次奏訖,御史序班糾儀。鴻臚寺官跪奏,奏事畢,鳴鞭駕興,百官以次出。 明代的御門聽政,隆慶六年時定為每旬三次,逢三、六、九日為期。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包括太和門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包括太和門在內的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開放時間
旺季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采用旺季開放時間
開放入館時間:08:30
停止入館時間:16:10
閉館時間:17:00
淡季
每年11月1日至來年3月31日采用淡季開放時間
開放入館時間:08:30
停止入館時間:15:40
閉館時間:16:30
交通信息
地鐵
乘坐北京地鐵1號線至天安門東站下車,B口出,后向北沿南池子大街步行500米,再向西沿護城河步行至午門,進入午門后,即可見太和門。
公交
乘坐北京公交1、120、2、52、82、夜1路,以及北京公交觀光1線、觀光2線,在天安門東站下車,后向北沿南池子大街步行500米,再向西沿護城河步行至午門,進入午門后,即可見太和門。
乘坐北京公交2、82、夜2路,以及北京公交觀光2線,在東華門站下車后,再向西沿護城河步行至午門,進入午門后,即可見太和門。
【太和門介紹】相關文章:
太和殿太和門導游詞(通用10篇)10-20
太和門太和殿導游詞(通用6篇)10-20
太和10-25
起義門介紹11-17
神武門介紹11-17
介紹太和殿導游詞(通用6篇)10-20
介紹太和殿導游詞(通用5篇)10-20
太和殿介紹導游詞(通用8篇)10-20
太和殿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