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渡自然公園
關渡自然公園
關渡自然公園(關渡自然公園)
關渡自然公園(Guandu Nature Park)位于臺灣島的臺北盆地北端,淡水河、基隆河交接處,為一個具有保護、教育、研究等多功能的自然公園。于2001年12月1日起,關渡自然公園即由臺北市政府委由“財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來經營管理,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候鳥棲地,也是愛鳥民眾賞鳥的景點。
目錄 地理概況 歷史沿革 公園范圍 生態特點 收縮展開 地理概況關渡自然公園位于臺北盆地北端,淡水河、基隆河交接處,于民國90年12月1日起,「關渡自然公園」即由臺北市政府委由《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來經營管理,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候鳥棲地,也是愛鳥民眾賞鳥的景點。 關渡自然公園與淡水鎮相鄰沼澤濕地占地57公頃,主要分為:主要設施區、保育核心區、戶外觀察區、永續經營區等四個區域,其中保育核心區并未開放給游客進入,但是可以透過中心二樓的望遠鏡或賞鳥小屋來觀察里頭的狀況。 關渡自然公園有賞鳥的天堂,北臺灣最後一塊凈土的美號,北部候鳥集結最多的地點-松軟泥濘,提供鳥類棲息,政府為保護這一塊濕地,故將公園規劃為保護區、自然教育區、景觀區與休閑區。 賞鳥旺季每年10月~3月,為北部候鳥集結最多的地點,本島可見的四百多種,在這里曾出現二百馀種,足見鳥類資源的豐沛。其他沼澤特有植物相、招潮蟹、彈涂魚…等生態都非常值得探究觀察。
歷史沿革清朝初年,此區域為一大片水域。清朝光緒年間開墾成為農地。 1955年后由于臺北盆地抽取地下水產生地磐下陷的情形,加上基隆河改道,此區域水患頻仍。 1968年修筑關渡堤防后,堤防外農地逐漸廢耕,加上淡水河抽砂以及海水入侵,使堤防外區域形成沼澤地。 有杰克·摩爾(Jack Moll)、布雷克喬(K. T. Blackshaw)及威廉·湯瑪士(William Thomas)等3位美國人于1971年開始在臺灣賞鳥并帶動風氣,而關渡宮正前方這片位于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口右岸的濕地與候鳥棲地便成為賞鳥人士注目的焦點。 1978年水筆仔開始在堤外生長形成紅樹林。 由于人為開發使環境遭到破壞,自1981年4月開始有保育人士臺北賞鳥會張根巽投書臺北市政府要求成立保護區以保護此處豐富的生態環境,受到當時市長李登輝重視。 1983年9月臺北市政府將關渡堤防以南至社子島頂端的基隆河口兩岸草澤區,公告為“北市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 1985年林曜松推動將關渡地區成立結合野鳥保護及教育休閑的“自然公園”概念,在許水德市長任內展開規劃工作。同年10月,由臺北賞鳥會舉辦關渡水鳥季活動讓關渡賞鳥活動成名。 1986年6月27日成立“關渡自然保留區”,由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管理。 1986年至1991年,關渡自然公園的成立進入黑暗期。由于自然公園成立案并入關渡平原開發案遭到民眾反對,加上垃圾、廢土濫倒,輕航機、水上摩托車入侵等自然環境破壞,觀察到的鳥類種類由139種減為47種。 經過臺北市野鳥學會不斷的陳情游說與催生活動加上例年水鳥季的舉辦推廣民眾對環境保育的認知,直到1996年臺北市政府才成立“關渡自然公園”正式由官方界定保護區范圍以保護自然的濕地凈土并提供作為保護、教育、休閑及研究的場所。 2001年12月1日,臺北市政府委由財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 2002年5月,園區內首次成功繁殖高蹺鸻;10月落成親蟹平臺,提供欣賞招潮蟹等蟹類的場所;11月成為第一個無線上網的自然公園。 2003年營造“河岸朝間帶-淡水埤塘-淡水季節性草澤”的生態縮影展示區。 2004年7月進行淡水濕地生態區環境營造,改變園區內3公頃水田成為不同水深與植栽的淡水埤塘濕地,提供多樣性棲地讓春夏繁殖的鳥類有一個穩定的棲息地;10月與長期贊助的香港匯豐銀行舉辦“匯豐濕地小教室關渡濕地環境教育活動”與“匯豐濕地教師研習營”讓小學生進一步了解濕地保育。
公園范圍關渡自然公園西為關渡宮及關渡里住宅區,北為大度路,東為下八仙社區,南以關渡堤防與關渡自然保留區為鄰,占地57公頃,區分為四個區域: 主要設施區 位于園區北側,有自然中心、賞鳥小屋、步道及解說系統等設施,占地5公頃。 自然中心: 為生態教育、研究與游客服務中心。二樓設有高倍望遠鏡提供賞鳥。 海岸林區: 展示高鹽環境下,植物保水、抗鹽、繁衍等生態。 河岸生態區: 位于貴子坑溪河道,展示河岸兩側開闊地植物生態。 埤塘生態區: 展示北臺灣平原中埤塘靜水域與濕生環境生態。 親蟹觀察區: 位在水磨坑溪進入關渡水閘門前的緩流地帶,展示感潮河段營養豐富的泥灘地上不同蟹類的洞穴及其有趣的覓食行為。 北部低海拔林區: 展示北臺灣海拔300米以下的闊葉林相的昆蟲生態。 賞鳥小屋: 為位在保育核心區北側的`隱身用賞鳥小屋,共有4座面向不同方向。 保育核心區 占園區大部份,為園區自然保育的主要場域,不開放游客進入。 戶外觀察區 位于園區南側,為靠近關渡堤防的兩個賞鳥廣場。 永續經營區 位于園區東側,為自然生態與人類活動緩沖區。交由簽約農民耕種,提供鳥兒不同的棲息環境。
生態特點關渡平原年均溫約為攝氏22度,最低月均溫約為攝氏15度,最高月均溫約為攝氏28.7度。平均的年總雨量約為2,071毫米。地層屬于現代沖積層,北邊臨近山區的地層則為更新世火山巖(凝灰角礫巖),北投貴子坑一帶為中新世沉積巖。西北緣有金山斷層通過。地勢由北向西南漸低。堤防南半部為沼澤地形,并有許多潮溪。漲潮時草澤大部分被淹沒,而紅樹林僅露出樹冠部分;退潮時則出現大片泥灘地。 關渡自然公園有賞鳥的天堂,北臺灣最后一塊凈土的美號,北部候鳥集結最多的地點-松軟泥濘,提供鳥類棲息,政府為保護這一塊濕地,故將公園規劃為保護區、自然教育區、景觀區與休閑區。 賞鳥旺季每年10月~3月,為北部候鳥集結最多的地點,本島可見的四百多種,在這里曾出現二百余種,足見鳥類資源的豐沛。其他沼澤特有植物相、招潮蟹、彈涂魚等生態都非常值得探究觀察。
【關渡自然公園】相關文章:
美國擔心加拿大的采礦活動會威脅到自然公園04-30
在公園04-30
公園05-02
游公園08-29
美麗的公園07-22
公園的景色12-19
春天的公園02-18
美麗的公園02-17
公園的作文10-09
秋天的公園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