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子參
太子參
太子參(太子參)
太子參(學名: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又名孩兒參、童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高15-20厘米,塊根長紡錘形,白色,稍帶灰黃。莖直立,單生,被2列短毛。莖下部葉常1-2對,葉片倒披針形,頂端鈍尖,基部漸狹呈長柄狀,上部葉2-3對,葉片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3-6厘米。太子參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境,怕高溫,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藥材主產于福建、貴州、江蘇、山東、安徽等地,目前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補氣生津。
目錄 形態特征 分布情況 生長環境 經濟價值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塊根長紡錘形,白色,稍帶灰黃。莖直立,單生,被2列短毛。莖下部葉常1-2對,葉片倒披針形,頂端鈍尖,基部漸狹呈長柄狀,上部葉2-3對,葉片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3-6厘米,寬2-17 (-20) 毫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上面無毛,下面沿脈疏生柔毛。開花受精花1-3朵,腋生或呈聚傘花序;花梗長1-2厘米,有時長達4厘米,被短柔毛;萼片5,狹披針形,長約5毫米,頂端漸尖,外面及邊緣疏生柔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或倒卵形,長7-8毫米,頂端2淺裂;雄蕊10,短于花瓣;子房卵形,花柱3,微長于雄蕊;柱頭頭狀。閉花受精花具短梗;萼片疏生多細胞毛。蒴果寬卵形,含少數種子,頂端不裂或3瓣裂;種子褐色,扁圓形,長約1.5毫米,具疣狀凸起。花期4-7月,果期7-8月。
分布情況太子參為石竹科太子參屬(Pseudostellaria)植物,該屬全世界約有10種,分布于亞洲東部,我國有10種,主要分布于青藏高、中南、華東、華北、東北等地區。
生長環境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境,怕高溫,30℃以上生長發育停止。怕強光暴曬,烈日下容易枯死,比較耐寒。在-17℃能安全越冬。低溫條件下也能發芽、生根。在陰濕的條件下生長良好,喜肥沃疏松、含有豐富腐殖質土壤,砂質土壤中生長良好。低澇地、黏壤、土質堅實、排水不良、土壤含腐殖質少。瘠薄的土壤生長不好。
經濟價值化學成份
1、微量元素 太子參含有Fe、Cu、Zn、Cr、Ni、Co、Sr、Mn、Pb、Li、Na、B、Be、Ti、Al、Ca、Mg、K、P、Se等豐富的微量元素,其中Fe、Cu、Zn、Cr、Ni、Co、Sr、Mn、Na、B、Ca、Mg、K、P、Se為人體的必需元素,據分析以Fe、Cu、Zn、Mn的含量較高,Pb為有害元素。 2、氨基酸 太子參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包括組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纈氨酸等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較高。 3、糖類 從太子參中分離得到太子參多糖PHP-A和PHP-B,平均分子量分別為3.2×10和46×10。此外,還分離得蔗糖,麥芽糖及α-槐糖(α-kojibiose)。 4、苷類 太子參中的苷類成分主要為太子參皂苷A(PseudostellarinosideA),尖葉絲石竹皂苷D(A-cutifolisdeD),胡蘿卜苷(daucosterine)及△ -豆甾-3β-烯醇,3-O-β-D葡萄糖苷(△-3β-stigmastenol-3-O-β-D-glucoside)。 5、磷脂類 太子參含有磷脂類成分,其組分主要為溶磷脂酰膽堿,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及磷脂酸等。 6、環肽類 從太子參中分離得heterophyllinA(Ⅰ)(太子參環肽A),heterophyllinB(Ⅱ)(太子參環肽B), heterophyllinC(Ⅲ)(太子參環肽C),heterophyllinD(Ⅳ)(太子參環肽D), heterophyllin E(Ⅴ),heterophyllin F(Ⅵ),heterophyllin G(Ⅶ),heterophyllin H(Ⅷ),pseudostellaria A(Ⅸ),pseudostellaria B(Ⅹ),pseudostellaria C(ⅩⅠ),pseudostellaria D(ⅩⅡ),pseudostellaria E(ⅩⅢ),pseudostellaria A(ⅩⅣ),pseudostellaria G(ⅩⅤ),pseudostellaria A(ⅩⅥ)。 7、脂肪酸類 太子參中含有棕櫚酸,亞油酸,山崳酸,2—比咯甲酸(2—minaline)二十四碳酸,十八碳酸,琥珀酸(srccinicacid)。 8、油脂類 太子參中含有1-甘油單硬脂酸酯(gleceroll-monlinolate),吡咯-2-羧酸-3’。呋喃甲醇酯(3’-furfurylpyrrole-2-carboxylate),三棕櫚酸甘油酯(tripalmitin),棕櫚酸三十二醇酯(sotriylpalmitate), 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ɡ棕櫚酸酯(β-sitosterlol -3-O -β-Dglucoside -6’ –palmitate)。 9、揮發油類 太子參中揮發油中已得的主要成分有吡咯,糠醛,糠醇,1-甲基-3丙基苯,2-甲基-吡咯,4-丁基-3-甲氧基-環己二烯1-酮,4-丁基-3-甲氧基- 2-環二烯1-酮,2-甲氧基-6-(1-丙烯基)-酚,2-甲氧基-4-(1-丙烯基)-酚,2-環己烯1-醇-苯甲酸酯,鄰苯二甲酸二特丁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化合物,其中以糠醇含量最高。 10、甾醇類 太子參含有β-谷甾醇及△-豆甾浠-3β-醇(stigmast-7-en-3β-ol)。 11、其他 從太子參中還分離得到去甲鳶尾素A(tristec-torigeninA),肌-肌醇-3-甲醚(myoinositol-3-methxyl)。
藥材性狀
干燥塊根呈細長條形或長紡錘形,長約2~6厘米,直徑約3~6毫米左右,表面黃白色,半透明,有細皺紋及凹下 的須根痕,根頭鈍圓,其上常有殘存的莖痕,下端漸細如鼠尾。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而亮,直接曬干的斷面為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肥潤、黃白色、無須根者為佳。 皮層薄壁細胞數列,多切向延長。韌皮部窄;韌皮射線寬。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占根的大部;木射線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成束,呈放射狀排列;初生木質部3-4原型。 本品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于木質部較易察見。
炮制方法
揀去雜質,摘除殘留須根,篩去灰土即得。
植物價值
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補氣生津;太子參主治脾虛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虛咳嗽、津虧口渴等癥。 太子參配麥冬,補肺并潤肺養陰,用治肺陰虧虛的肺虛咳嗽最宜;太子參配白術,共奏補脾肺之功。同治虛勞,勞倦乏力者;太子參配黃芪,補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勞倦乏力為效。 1、太子參治病后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2、太子參治病后虛熱。 3、太子參治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術、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4、太子參治盜汗(睡覺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參24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5、太子參治糖尿病 6、太子參治神經衰弱(神經癥)、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太子參用于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太子參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太子參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參。 太子參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太子參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營養知識
【太子參知識介紹】: 本品始載于《本草從新》。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塊根。主產于江蘇、安徽、山東等省。分太子參和太子參須兩種:太子參呈細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2至10厘米,直徑0.2至0.6厘米,頂端有莖痕,下部漸細呈尾狀。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皺紋,凹陷處有須根痕,質硬而脆,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樣,曬干者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條粗肥潤,有粉性、黃白色,無須根者為佳。 【太子參補充信息】: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須根,搶水洗凈,干燥,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太子參食療作用】: 甘、微苦,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 補氣生津。主治脾虛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虛咳嗽、津虧口渴等癥。 太子參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氣,又可養陰生津,且藥力平和,為一味清補之品,適用于脾肺虧虛、氣陰不足、氣津不足諸癥。太子參對淋巴細胞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太子參做法指導】: 凡脾胃虛弱,癥見疲倦乏力,食欲減退者,可與黃芪、黨參等配伍,以增強補氣之功;若兼胃陰不足,再加山藥、玉竹、,補脾益胃陰;若氣陰兩傷,癥見氣短、自汗、口渴者,宜與五味子、黃芪同用,以增其益氣生津之功;若氣陰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又當與五味、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氣養陰安神;若治小兒自汗者,可與浮小麥等配伍。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 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 ②《飲片新參》:“甘潤,微苦平。” ③《中藥志》:“甘苦,微寒。” 入肺、脾經 《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功效分類】補虛藥,補氣藥。 【功效主治】補益脾肺,益氣生津。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 1.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2.用于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克。 【用藥忌宜】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用藥配伍】 1.配麥冬,補肺并潤肺養陰,用治肺陰虧虛的肺虛咳嗽最宜。 2.配黃芪,補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勞倦乏力為效。 3.配白術,共奏補脾肺之功。同治虛勞,勞倦乏力者。 太子參又叫孩兒參、童參。光聽這些名字,就連不少天天在處方中與這味藥材打交道的醫生都會想當然地認為那肯定是對幼小人參的稱謂。在古代,的確有不少醫書把“人參之細小者”稱做太子參。可在近百年來,人們發現了一種具有某些功效類似的人參,但又遠遜人參的石竹科植物。太子參 的名號于是便“舊瓶裝新酒”,讓給了這種新興的藥材。石竹科的太子參又名異葉假繁縷,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纖細,葉對生,夏季開白色的花,地下生有紡錘形的塊根,主產于中國江蘇、安徽、山東等省,生長在山間林下松軟肥沃的土壤中。 太子參性平、味甘、微苦,有補氣生津的作用,在中醫臨床上使用非常廣泛。一般素有口干、煩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熱等氣陰兩虛癥狀的病人均可使用,它既可與其他藥物配伍,又能單味煎水溫服,常用劑量為10~30克,可根據病情適量加減。那些久病、體弱之人脾胃被傷,出現飲食減少、乏力、自汗等癥狀時,可用其配伍山藥、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藥物,或取太子參15克、蓮子20克,加水上鍋煮至蓮肉爛熟為度,食蓮肉,喝湯;發熱疾病的恢復期出現氣陰兩傷癥狀,如口干舌燥、煩躁、氣短乏力等,可用太子參與生地、知母、麥冬、竹葉等同用;秋季或暖冬,肺臟極易受到溫燥邪氣的傷害,起病多出現發熱、口鼻干燥、口渴、干咳、氣短、少痰等癥狀,可用太子參與沙參、麥冬、百合、貝母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藥同用。 與同樣具有補氣生津作用的人參、黨參、西洋參相比,太子參滋補的藥力要差得很遠,但它也有長處,就是藥性十分平穩,適合慢性病人長期大量服用,且副作用也比上述參種小得多,因此深受那些體虛而經受不住滋養藥物峻補人的歡迎。譬如脾胃虛弱之人初用補劑,服用其他參種恐藥力過猛,改用太子參則大可放心;又如虛證患者夏季服用補藥,恐天氣炎熱夾雜藥力引動內火,而太子參清補扶正,則不會有此弊害;氣陰不足而又血壓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參不僅可以改善癥狀,而且沒有人參升高血壓的毛病;壯年患者服用太子參不用擔心引發上火;小患者服用太子參沒有引發早熟之嫌。太子參堪稱難得的清補佳品。
藥方選錄
1.病后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2.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術、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3.神經衰弱(神經癥)、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4.糖尿病:太子參、葛根、天花粉各15克,生雞內金 10克,古瓦(打碎)150克(房上陳舊的老瓦、年代越久越好)。先煎古瓦1小時,取其水煎液,再合其他藥同煎。有較好療效。 5.盜汗(睡覺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參24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6.病后虛熱,津傷口干:太子參、生地、白芍、玉竹各9克。水煎服。有清熱生津止渴之效。
臨床應用
1.(《陜西中草藥》)治自汗。太子參9克,浮小麥15克 。水煎服。 2.(《天目山藥用植物志》)主治勞力損傷,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脈細弱。取太子參15-18克,放入碗中,加黃酒、紅塘適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劑。 3.清中消痞湯(名醫李壽山之方)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等。太子參15克,麥門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20分鐘。煎好后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后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一天。俟病情穩定或治愈后停藥,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 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
【太子參】相關文章:
太子參湯-兒童食譜05-02
為寶寶滋補選擇太子參05-01
太子參無公害栽培技術05-03
太子參施用生物菌肥效果初探04-26
太子參揮發性成分的GC-MS分析04-26
荷花池 板藍根供不應求太子參價格上漲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