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雕鸮
雕鸮
雕鸮(雕鸮)
雕鸮(學名:Bubo bubo)屬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營巢于樹洞或巖隙中。雛鳥晚成性。耳孔周緣有明顯的耳狀簇羽,有助于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胸部體羽多具顯著花紋。多棲息于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全天可活動,飛行時緩慢而無聲,通常貼著地面飛行。食性很廣,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也吃兔類、蛙、刺猬、昆蟲、雉雞和其他鳥類。叫聲深沉。遍布于大部歐亞地區和非洲,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直向東穿過西伯利亞到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往南一直到亞洲南部的伊朗、印度和緬甸北部,非洲從撒哈拉大沙漠南緣到阿拉伯半島。
目錄 外形特征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分布范圍 外形特征雕鸮面盤顯著,淡棕黃色,雜以褐色細斑;眼先和眼前緣密被白色剛毛狀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大形黑斑,面盤余部淡棕白色或栗棕色,滿雜以褐色細斑。皺領黑褐色,兩翈羽緣棕色,頭頂黑褐色,羽緣棕白色,并雜以黑色波狀細斑;耳羽特別發達,顯著突出于頭頂兩側,長達55~97mm,其外側黑色,內側棕色。后頸和上背棕色,各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端部兩翈綴以黑褐色細斑點;肩、下背和翅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雜以黑色和黑褐色斑紋或橫斑,并具粗闊的黑色羽干紋;羽端大都呈黑褐色塊斑狀。腰及尾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中央尾羽暗褐色,具6道不規整的棕色橫斑;外側尾羽棕色,具暗褐色橫斑和黑褐色斑點;飛羽棕色,具寬闊的.黑褐色橫斑和褐色斑點。頦白色,喉除皺領外亦白,胸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兩翈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上腹和兩脅的羽干紋變細,但兩翈黑褐色波狀橫斑增多而顯著。下腹中央幾純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雜褐色細橫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橫斑。 虹膜金黃色,嘴和爪鉛灰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410~3959g,♀1025~2200g;體長♂555~732mm,♀650~890mm;嘴峰♂40~49mm,♀44~50mm;翅♂430~480mm,♀410~500mm;尾♂225~300mm,♀ 260~295mm;跗蹠♂66~99mm,♀73~84mm。(注:♂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雕鸮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類環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區,棲息地的海拔高度可達3000~4500米左右。
生活習性通常遠離人群,活動在人跡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棲息,縮頸閉目棲于樹上,一動不動。但它的聽覺甚為敏銳,稍有聲響,立即伸頸睜眼,轉動身體,觀察四周動靜,如發現人立即飛走。飛行慢而無聲,通常貼地低空飛行。聽覺和視覺在夜間異常敏銳。白天隱蔽在茂密的樹叢中休息。不能消化的鼠毛和動物骨頭會被雕鸮吐出,丟棄在休息處周圍,稱為食團。雕鸮在夜間常發出“狠、呼,狠、呼”叫聲互相聯絡,感到不安時會發出響亮的“嗒、嗒”聲威脅對方。以各種鼠類為主要食物。被譽為“捕鼠專家”。也吃兔類、蛙、刺猬、昆蟲、雉雞和其他鳥類。
分布范圍分布地區: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烏克蘭、美國、烏茲別克斯坦。 地區滅絕:土庫曼斯坦;旅鳥:巴林直布羅陀。
【雕鸮】相關文章:
雕鸮消化系統形態學的初步研究04-30
金雕的作文10-02
白頭海雕08-17
跨年的沙雕句子04-26
堆沙雕作文11-16
金雕薩普04-28
游沙雕世界作文11-06
鐳雕崗位職責04-18
沙雕祝福語12-02
親子沙雕活動方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