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紅鲌
蒙古紅鲌
蒙古紅鲌(蒙古紅鲌)
蒙古紅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俗名紅梢子、尖頭紅梢、紅尾巴,是鯉魚的一種。
目錄 形態 習性 分布 使用價值 收縮展開 形態蒙古紅鮊(鯉科)鯉形目鯉科鲌亞科紅鲌屬。體中型,常見者為0.25~0.75千克,最大達3干克。頭稍尖,口向上傾斜。側線鱗73~79。背鰭具光滑硬刺,胸鰭黃色,尾鰭下半部紅色。臀鰭條3,18~22。生殖季節雄魚頭部及胸鰭布有珠星。體長側扁,頭稍尖,頭背面平,頭后背部斜平。下頜比上頜長,口斜裂,后端伸至鼻孔后緣正下方。鼻孔下緣與眼下緣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側線直,側線鱗73~79。腹棱自腹鰭基部至肛門。背鰭第3根不分支鰭條為光滑硬刺,最長鰭條比頭短。胸、腹縮短。臀鰭不分支鰭條3,分支鰭條18~22。尾鰭深叉形。身體上半部淺棕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鰭較暗,胸、腹鰭和尾鰭上葉淺黃色,尾鰭下葉鮮紅色。
習性中上層魚類,生活于水流緩慢的較大河灣、湖泊。性兇猛,日間常成群奔騰跳躍圍捕小魚和蝦于水草邊,1.5市斤重的個體可吞食4寸左右的.鰱、鳙魚種。5~7月在流水中產卵。卵粘附在石塊或其他物體上。中型魚類,最大達6市斤,常見者為0.5~1.5市斤。天然產量較大,口感稍遜于淡水紅鲌,漁業上有一定地位。 體長,側扁,頭部背面平直,頭后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端位,下頜稍突出,口裂稍斜。腹鰭基甚至肛門有腹棱,背鰭具光滑的硬刺;尾鰭分叉深,兩葉末端尖,下葉稍長于上葉。體背部及頭部呈淺棕色,腹部銀白,背鰭灰色,胸鰭、腹鰭、臀鰭及尾鰭上葉均為淺黃色,尾鰭下葉為桔紅色。 平時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河灣或湖泊的中、上層,游動敏捷,活動較分散。5-7月集群繁殖,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處或湖泊的深潭越冬。幼魚以浮游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則以小魚為主食。 最佳魚獲季節為5-9月,水庫使用4.5M拋桿串鉤擬餌,加底掛麬食遠投,固定位以2分鐘一次投收,日獲頗豐 亦可用手桿,活蝦單發中層水域施釣,常中大紅梢.
分布分布廣,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南島、珠江等水系均有記錄。國外見于俄羅斯。 該魚生長速度及個體雖不及翹嘴鲌,但分布極廣泛,天然產量占一定比重。常見個體約500克左右,最大個體可達4公斤。肉質鮮嫩而不腥,其蛋白質含量為15.3%,脂肪為5.0%,故經濟價值也較大。
使用價值肉性味甘、溫,有利水、消水腫之功效。入藥可用以治療消瘦浮腫、產后抽筋等癥。
【蒙古紅鲌】相關文章:
翹嘴紅鲌PEPCK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07-06
翹嘴紅鲌GK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07-08
翹嘴鲌06-11
不同生長階段翹嘴紅鲌肌肉中氨基酸分析07-29
內蒙古紅墩子峽谷 -資料01-01
用拉餌調鲌魚 -資料01-01
蒙古西征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