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土樓

時間:2023-04-29 12:39:01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土樓

土樓建筑

土樓(土樓建筑)

土樓,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夾墻板夯筑而成墻體(少數以土坯磚砌墻)、柱梁等構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樓屋,簡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墻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根據《現代漢浯詞典 》的解釋,所謂 “樓”,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據此,一層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墻承重、以木料作為柱梁等構架,也不能稱為土樓,只能稱為土屋。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漢族傳統民居的瑰寶。

目錄 土樓簡介 歷史沿革 土樓分類 建筑工藝 收縮展開 土樓簡介

土樓是分布在中國東南部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以生土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們是幾次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動蕩和民眾大遷徙的產物。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 土樓已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龍巖永定縣、福建省漳州南靖縣和華安縣,其中又以客家土樓為代表。土樓的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后,不但讓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并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歷史沿革

土樓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產生于11—13世紀(宋元時期),經過14—16世紀(明代的早、中期)的發展,至17—20世紀上半葉(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達到成熟,并一直延續至今。而這一過程又與北方人民大規模的南遷密切相關,福建尤為明顯。 土樓在建筑形式上,也經歷了從土堡(寨)到土樓的發展過程:生土夯筑的長城、民居—生土夯筑的土堡(寨)—堡(寨)宅合一的早期土樓—無石基土樓—成熟的土樓。

產生階段

土樓的產生與中原居民大南遷是有著密切關系的。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由于北方連年戰亂,又出現罕見的大旱和蝗災,中原居民大量舉族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帶來中原先進的文化,福建開始顯現新的生機。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為了鞏固對福建的統治,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閩,駐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紀),中原人民為避戰亂,又一次大規模地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上述進入福建東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區的中原漢人,在與原住民的相互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閩南話為代表的福佬民系,并通過隨后不斷向海外遷徙,形成了主要分布東南亞各國數以千萬計的閩南華僑群體。 北宋末期,特別是南宋時期(1127—1279年),由于北方受金人攻打、統治,中原民眾舉家南遷者甚多,這些南遷者多經江西贛州進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帶入中原的語言、文化,經過與當地文化的長期融合,形成了以客家話為代表的客家民系,并通過隨后的繼續向南、向海外的遷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于中國江西、福建、廣東、海南、臺灣的客家人群體,以及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客家華僑群體。 考古成果表明,從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乃至中亞、東亞的廣闊區域內,就開始了以生土夯筑房屋、聚落建筑的歷史。從11—13世紀始,傳統的生土建筑藝術在特定的歷史大遷徙背景和特有的自然環境條件中,衍生并發展繁榮了“土樓”這一奇特的建筑品類。福建土樓記載著這一歷史發展的全過程。 在土樓的建筑形式上,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福建的生土夯筑技術已相當成熟,福州新店戰國晚期至漢代古城遺址(公元前2世紀—前1世紀)、武夷山城村閩越王城遺址(公元前1世紀)等所遺留的城墻,均為生土夯筑而成。唐五代(7—8世紀)以后,福建地區出現的具有強烈軍事防御性質的堡、寨,其堡、寨的墻體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筑。 這些生土夯筑的土堡(寨),自古至今絕大多數被當地人稱為寨,基本上已毀,或僅存殘墻斷壁,或已被拆除重建,或僅作為地名沿用至今。上世紀40年代以前出版的《永定縣志》,就記載了許多寨的名稱,但其中多數已蕩然無存,被后來興建的土樓或磚混建筑所代替,極少數只留下部分可以辨別的遺存,至多僅存殘墻斷壁。迄今所知,南宋以前永定境內就有溪南里的新寨、赤寨、西湖寨、金寨、仁梓寨、龍安寨、水寨、高寨、犁頭寨、羅寨、永安寨、仙鶴寨,勝運里的上寨、太平寨、何家寨、連家寨,太平里的平寨、圓頭寨、湖坑寨、高坑寨、石寨,豐田里的上寨、新寨、下寨、中寨、龍王寨、網崗寨、何家寨、黑云寨、湖洋寨、銅鼓寨、地上寨、龍旗寨、廖湖寨,金豐里的太平寨、楊家寨、天德寨、蘇屋寨、曾屋寨、高頭寨、金山寨等等。這些寨均以生土夯筑而成,既是民居,又是具有突出防衛功能的建筑。 對于最古老的土樓的研究,目前發現最早記載“土樓”的文獻是《重修虔臺志》。 《重修虔臺志》記載: “福建永安縣賊鄧惠銓、鄧興祖、謝大髻等,于嘉靖三十八年聚黨四千人,占據大、小淘水陸要道,筑二土樓,鑿池豎柵自固,且與龍巖賊廖選勢成犄角。。。。! 同書同卷接著又記載道:‘已復攻圍土樓,禽賊首吳長富,斬一百一十九級,獨鄧興祖據樓抗拒,攻之不克。公委推官劉宗寅親詣連城益兵三千四百,屯姑田,潛夜部勒……而土樓仍未破也。漳南道調發把總郭成苗兵一千,永安縣民兵四百來。時賊中有投降何五福者,愿為內應,興祖所遣細卒求救于龍巖廖選者,又為官兵所執,賊計窮,聽五福誘,鄧興祖、謝大髻出巢告招,伏起,二酋就縛,大兵乘勢攻入土樓,獲二酋妻,殺其拒敵者,余賊奔潰,兵焚其樓以旋”。 漳州土樓研究專家曾五岳先生認為福建圓土樓發源于九龍江中下游及比鄰地區,是漳州先民抗倭的產物。土樓是明代九龍江下游及比鄰地區的漳州人在抗擊倭寇的血雨腥風中創造出來的,它最早出現的時間應是明嘉靖年間。 而據1997年版《南靖縣志》記載:全縣建造歷史500年以上的古土樓有18座。建筑年代最久遠的是書洋鄉石橋村溪尾洋社的永安和書洋鄉下版寮村的輯光樓及裕昌樓。永安樓約建于元代中期,輯光和裕昌樓約建于元末(1368年左右),距今均已600余年。明清時期建造的土樓占52%。今存建筑400年以上土樓有27座,300年以上有37座,200年以上有130多座。土樓建筑技藝傳自鄰近的閩西。古土樓大多數請永定、上杭的泥匠和木工師傅來建造。清代以來,南靖客家人對土樓建造已相當熟悉。 根據永定縣土樓專家胡大新的研究,永定縣城郊鄉古二村的方形土樓龍安寨,始建于北宋時期,迄今已經有1000余年的歷史,為最古老的土樓。2009年6月17日至7月6日,由福建省考古隊對龍安寨土樓進行考古試挖掘。在探溝范圍內,揭露出兩期相互疊壓的遺址和地層堆積,出土了北宋時期的近百件陶、瓷器殘片,器形有罐、碗、碟、爐等生活用品。第一期地層堆積為生土夯筑而成的土墻遺址。第二期發掘的遺址有房子、道路、生土墻、護坡等。該土樓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充分證明,至少在北宋以前永定縣境內就產生了較為成熟的民居建筑土樓。 宋元明時期(11—14世紀),由于社會動亂,許多戰事延至福建境內,再加上沿海地區時常遭受?芮忠u,這些具有強烈軍事防御性質的堡、寨形式所具有的功能,逐漸被移植到民居建筑上。以四周夯土墻與圍墻內部木結構建筑共同承重的土樓建筑形式,逐漸大量出現。 特別是唐宋時期,客家民系在江西贛州、福建汀州地區形成后,不斷向福建的東、南方向拓展,不可避免地與先期進入福建并扎根于此的福佬民系居民產生沖突。而且客家民系進入福建后的二次遷徙,多以家族為單元,舉族而遷。為了擁有生存空間,適應新的生產、生活和防衛的要求,他們需要一種既能適應聚族而居、具有高度防御性的要求,又必須適合當地特殊地理環境,就地取材,便于建造,在經濟成本、建筑材料的獲取等方面具有可行性的建筑。由土堡、土寨形式演化而來,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體的實用的圍合型生土建筑——土樓建筑藝術逐漸在這一地區產生并發揚光大。福建土樓就是這樣在民族遷徙的歷史背景下,在長期的實踐中被創造并延續至今的,把中國沿襲了數千年的生土建筑技藝推向頂峰。 公元11—13世紀(宋元時期),是福建土樓的產生形成階段,規模較小,大多沒有石砌墻基,裝飾也較粗糙,建造形式上呈正方形、長方形。這一時期,永定客家土樓以馥馨樓、日應樓、豫興樓、月成樓、源昌樓等為代表。

發展階段

14世紀末開始至17世紀初(明代),隨著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明中葉以后福建沿海和閩西南山區寇、賊屢發,融防御與居住為一體的福建土樓建筑形式被廣泛采用。明末清初(17世紀)大學者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第十六冊福建省部分引明萬歷(1573—1620年)版《漳州府志●兵防考》城堡條記載到:“漳州土堡,舊時尚少。惟巡檢司及人煙輳集去處,設有土城。嘉靖辛酉年(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來,寇賊生發,民間團筑土圍、土樓日眾,沿海尤多”。標志著福建土樓進入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也是客家民系、福佬民系與當地人民經濟、文化互相交融的時期。據1997年版《南靖縣志》卷六的資料統計,由永定遷入南靖開基的有21個姓氏,遷入平和縣開基的有10多個姓氏。 而漳州土樓分布與客家民系的分布,基本重合,更說明了這個問題: 詔安縣土樓,分布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4個鄉鎮。前3個鄉鎮是純客家區。太平是客家福佬混居區,客家福佬人口比例約為6:4。 南靖縣土樓,分布在梅林鎮和書洋鎮。這兩個鄉鎮基本上是客家人居住,福佬居民約占5%。 平和縣土樓,福佬人和客家人都住土樓。但土樓分布區主要在客家鄉鎮和?突炀余l鎮。 華安的土樓比較少,目前只有64座,居住者有福佬人和福佬客。 實際上,現在南靖講閩南話的土樓居民,從他們族譜記載的遷徙路線,以及他們在從事宗教、祭祖,喪葬等活動來看,仍然保持客家民系的方式與特點。如“呂秀蓮的祖籍地南靖書洋呂厝(龍潭樓),現在是一個通用閩南話的村落。但該村呂姓是明代中期從永定大陂頭遷入的,老底子仍是客家!

成熟階段

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清代、民國),福建省西部及西南山區的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讓更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以適應家族的興旺,居住的安全,方形、圓形和府第式等豐富多彩的土樓應運而生,建筑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出現了以土樓建筑為主體的村莊。19世紀晚期,海外文化影響在部分土樓建造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一些土樓內出現了中西融合的建筑形式與裝飾。福建土樓達到了鼎盛階段。 以五實樓、奎聚樓、永隆昌樓、裕隆樓、福裕樓、環極樓、遺經樓、富紫樓、衍香樓、裕德樓、業興樓、振成樓、振福樓、永康樓、僑福樓、善慶樓、福盛樓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土樓,是永定客家土樓在全盛階段的杰出代表。這些土樓表現出在公元17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數百年間,不僅規?涨褒嫶、結構越來越合理、功能越來越齊全、裝飾越來越講究,而且建筑風格、種類向多元化趨勢發展的歷史進程。 以五實樓、奎聚樓、永隆昌樓、裕隆樓、福裕樓、環極樓、遺經樓、富紫樓、衍香樓、裕德樓、業興樓、振成樓、振福樓、永康樓、僑福樓、善慶樓、福盛樓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土樓,是永定客家土樓在全盛階段的杰出代表。這些土樓表現出在公元17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數百年間,不僅規?涨褒嫶、結構越來越合理、功能越來越齊全、裝飾越來越講究,而且建筑風格、種類向多元化趨勢發展的歷史進程。

土樓分類

土樓分為長方形樓、正方形樓、日字形樓、目字形樓、一字形樓、殿堂式圍樓、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曲尺形樓、三合院式樓、走馬樓、五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紗帽樓、吊腳樓(后向懸空,以柱支撐)、圓樓、前圓后方形樓、前方后圓形樓、半月形樓、橢圓樓等30多種,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長方形樓、府第式方樓、一字形樓、圓樓等。

圓樓

在舊時被當地人稱為圓寨,至今一些年代較為久遠的圓樓仍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圓寨。圓樓的共同特點是:大門、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軸線上,兩邊的建筑對稱,這與其他種類的土樓相同。多環同心圓樓外高內低,樓中有樓,環環相套,祖堂設于樓中心,環與環之間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與祖堂相連,只有一環的圓樓祖堂則設于正對樓大門的后側廳堂(又稱上廳)。 圓樓的外環(主樓)呈圓形狀,以厚實堅固的生土墻承重,其土墻依層次升高而逐漸減少厚度,底層厚1米多至2米,頂層厚0.4米至0.8米,樓層越高、直徑越大的圓樓土墻也就越厚。多環同心圓樓的第二環以內的墻體均用青磚或土坯磚砌成,因為這樣既可以節省空間又可以適應內部結構靈活多變的需要,同時也無需像外環那樣突出防衛功能,何況其承重遠比外環小。樓內其他附屬建筑如廚房、浴室等墻體也使用同類材料。

方樓

數量居各種類型土樓之冠。從外觀看,四周高墻聳立,四角規整,呈封閉式,防衛功能十分突出。但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的四周高度相等,更多的是前低后高,即后向比前向與兩側高,與兩側屋頂形成半層或一層樓高的錯落,前者為懸山頂,后者為重檐歇山頂。方形土樓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內部布局、結構由于受樓主需求、生活習慣、地理環境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也有程度不同的差異。

長方形樓

主樓的平面,呈“口”字長方形的占絕大多數,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為數甚少。后者中間的樓層與緊密相連的樓層等高,有的略低于主樓。“日”字形樓或位于中間的樓、“目”字形樓左右兩側的樓,一般系后人擴建的。新樓、老樓融為一體,既節省了用地、擴大了居住空間,又保持了全樓整體的統一,更能體現整個家族的高度團結。這兩種土樓的樓內均設置若干個門相通,而且正面也設置大門供樓主進出,可謂四通八達。但“目”字形樓兩側正面的大門比中間原有的正面大門稍小,并且兩門對稱,既顯示主次分明,又美觀規整。

府第式方樓

一般認為,府第式方樓同樣屬于方形樓,因為從整體看,它4個角都呈90度,似乎兩者沒有根本的區別。但兩者在建筑布局、結構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應當把它們區分開來。 府第式方樓在中軸線上的3座樓、屋,前低后高,以天井相隔,以廊道或石砌通道貫通,天井兩側為廂房、回廊。方樓正面為高2一3層的樓或單層屋,后向為主樓。前座樓或前座屋均設門廳,出口為大門;中座一般為主廳(祖堂),單層,高5米以上,系全樓公共活動的中心;后座主樓比前座樓或前座屋高2至3層,設廳堂(俗稱上廳),一般用于供奉神座。 中軸線兩側為前低后高的橫樓,互相對稱,明顯低于后樓,但本身若干級的落差并不大,它與前后座樓屋緊密相連。橫樓的房間門均朝向中軸線,與“三堂”(即前、中、后座樓屋)相呼應!叭谩迸c橫樓之間分別有一至兩個長方形天井,其前向、后向甚至中間以廊屋或石砌通道與前、中、后堂貫通。前堂(樓或屋)兩側設廊廳,并各開一小門作為橫樓的出入口。全樓天面為小青瓦漢代九脊屋頂,主樓(后堂)高且出檐較大,突出了其在全樓中的主要地位

宮殿式方樓

宮殿式方樓與府第式方樓有很大差異,最大的差異就是型制完全不同。宮殿式方樓的核心部位處于內院之后側,即祖堂處于后堂,而府第式方樓的核心部位處于內院之中心,由前、后廳與兩邊回廊組成小四合院,中心為天井,規模也比前者的第二進只有一個中廳要大得多。宮殿式方樓的前樓及兩側的橫樓,其前半部分比后樓以及橫樓的后半部分矮一層,而府第式方樓的主樓通常四周高度相等,或僅僅后樓略高于前樓及兩側之橫樓,其地面也只比前向高出一至3個臺階,落差不明顯。宮殿式方樓的前樓、后樓的屋頂均分成3段作斷檐歇山頂式,加之后樓比前樓高出一層,使外觀更顯得錯落有致,而府第式方樓的四周都是懸山頂,即使兩側橫樓的屋頂也不像宮殿式方樓那樣分作多段作懸山迭落。宮殿式方樓后廳的結構、裝飾遠比府第式方樓復雜、華麗,而府第式方樓相對比較簡單、樸素,與其樓門廳大致相當。

五鳳樓

五鳳樓 九脊歇山頂,屋脊飛檐為5層疊,猶如展翅飛翔的鳳凰,錯落有致,雄渾古拙,故名。其型制與府第式方樓、殿堂式圍樓相似,樓內也設廳堂,樓兩側為橫樓;有的五鳳樓樓內不設中堂,整座樓簡化成“兩堂兩橫式”,被稱為縮簡式的五鳳樓。無論如何,“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尊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 五鳳樓與府第式方樓、殿堂式圍樓最大的區別在于,五鳳樓前低后高,逐級升高,整個天面的屋脊為5層疊,這是后者所沒有的,其落差也比后者要大得多;如若地基為山地斜坡,則樓內廳堂、兩側橫樓都隨著地勢而呈階梯式升高,樓內地面亦呈多級階梯形,后者即使有此現象,但沒有前者那么明顯,階梯級數也比前者少。

殿堂式圍樓

這種類型的土樓,在永定縣高陂鎮、下洋鎮等鄉鎮現存不超過10座,它是閩粵贛邊客家地區的民居建筑文化相互影響不可多得的實例。 圍龍屋是廣東省梅州市等客家地區集中分布的一種傳統民居建筑。從外觀與平面布局來看,殿堂式圍樓與圍龍屋極為相似:由兩大部分組合而成,中軸線鮮明,前半部分為“三堂兩橫”或“兩堂兩橫”、“兩堂四橫”合院式建筑,后半部分為半月形圍屋或圍樓,祖堂設于中心部位,即第二進的中廳(堂)?墒,兩者有明顯的差異:殿堂式圍樓的承重墻均以生土夯筑而成,至少后半部分即主樓如此,而圍龍屋的承重墻以三合土或青磚為材料;殿堂式圍樓前半部分包括橫樓大多數高2層,后半部分一般高3層以上,而圍龍屋前半部分為單層,后半部分一般高2層;殿堂式圍樓前半部分的正面一般只設一個大門出入,而圍龍屋半部分的正面除了設一個大門外,還在大門兩邊各設一個儀門(又稱小門),供住在橫屋的主人出入。 其他比較有代表性的土樓形態

走馬樓

通常倚山而筑,錯落有致,形式多樣,依地勢變化而變化。其中以縱向呈一字形、沿著山勢分若干級向后延伸的一字形走馬樓居多。受地理條件限制,這種樓一般高2層。其底層設廳堂、廚房、雜物間、畜廄、廁所等,二層為臥室、谷倉。它與其他種類的土樓相比,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二層的外部以杉木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外通廊。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吸收了干欄式民居建筑的優點,能夠適應復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

五角樓

樓體與圍墻均隨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規則五邊形;樓內布局因地制宜、靈活多變、層次分明、井然有序,比其他土樓更富于立體感。內通廊式平面,歇山頂,穿斗、抬粱混合式構架。此外,永定湖坑鎮還有八角樓,建造時受地勢所限等因素,于是便產生了這種奇特的土樓。這類土樓都設計巧妙,形制新穎。

紗帽樓

這種土樓或在溪邊的石砌墻上挑出木制挑廊、小木屋,以杉木板圍護,后側連著高大的方形土樓,或半月形土樓與方形土樓組合,依地勢前低后高,中間為天井。從正面看去,其形狀恰似古代官員的烏紗帽,故名。這種土樓現存甚少。

吊腳樓

大多數是商業店面,沿街構筑。一般面闊單間或2間、3間,進深2間或3間。前面向著街道或村道,前半部分或三分之二部分為土樓;后傍溪河,以杉木挑出的木樓與前半部分的土樓連成一體,以杉木板圍護后半部分的木樓,也開窗。臨溪河的懸崖處,用直徑較大的杉木柱支撐。若前半部分的土樓高3層,則后半部分的木樓也高3層。從正面看,吊腳樓貌似普通的方形土樓;而從后向看,它則貌似中國南方一些地方的干欄式民居。這種土樓的優點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間,確保了街道的用地。

建筑工藝

材料

土樓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沙質黏土、杉木、石料,用量最大,是整座土樓最基本的材料,其他材料如沙、石灰、竹片、青磚、瓦等的用量相對較少。 用于夯筑承重墻的沙質黏土,指沙質黃土與黏土按一定比例拌成的泥土。純沙質黃土含沙質過多,無法結團,缺乏堅固性;純黏土雖然容易結團,但是如果缺沙,則如同未摻沙的水泥一樣,干燥后會裂開,缺乏韌性,唯有兩者按一定比例拌合才能用于夯筑土墻。杉木不但比重比松木、雜木小得多,富于彈性,并且在地面干燥的環境中不容易腐爛。石料主要用于砌墻基,其次用于鋪設廊道、天井、門坪、道路等,還用于制作門框、臺階、柱座等,均為花崗石或青石,取自溪河之中或山上。用于砌墻基的石料大者需數人才抬得動。花崗石占絕大多數,青石不多見,一般用于制作門框。較小的鵝卵石主要用于鋪設通廊、道路、門坪、天井,當然砌墻也少不了它。

布局

土樓的建筑布局,最顯著的特點是:單體布局規整,中軸線鮮明,主次分明,與中原古代傳統的民居、宮殿建筑的建筑布局一脈相承;群體布局依山就勢,沿溪(河、澗)落成,面向溪河,背向青山。還注重選擇向陽避風的地方作為樓址。樓址忌逆勢、忌正對山坳。若樓址后山較高,建的樓一般較高大,且與高山適當距離,使樓、山配置和諧。土樓的建筑布局既采用了古代宮殿、壇廟、官府等建筑整齊對稱、嚴謹均衡的布局形式,又創造性地“因天材、就地利”,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氣候風向、日照雨量等自然條件以及風俗習慣等進行靈活布局。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結構

土樓的建筑結構,最顯著的特點表現在主體建筑土木結構,非主體建筑即樓內被圍合的其他建筑,大多數為磚木結構,或以土坯代替青磚。樓外的附屬建筑也是如此。另外穿斗、抬梁混合式構架結構也是土樓建筑結構中常見的一種,它的特點是,建筑物內部空間可按需要而擴大,按用途靈活安排。

工序

土樓建造的工序包括選址,設計、施工。在選址上一般嚴格掌握以下幾條原則:從實際需要出發,風水要好,盡可能靠近同宗同族的居住地,并且依山傍水,避風向陽,還要考慮所建土樓離他們開墾的土要是否太遠,耕作是否方便等等。在設計上,建造土樓的能工巧匠們對布局結構,尺寸比例都爛熟于心,他們因地制宜,建造風格上因人因地而異,因經濟條件而異,居住功能突出,中軸線鮮明。施工是土樓建筑的第三個環節,通常分為備料、擇時、挖基、砌石基,夯墻、分層、封頂、裝修這幾個步驟來完成,這個環節也是確保工程質量的關鍵階段。

歌劇

土樓(歌劇)

《土樓》是福建首部大型原創歌劇。歌劇《土樓》由中國戲劇界“金牌導演”陳薪伊導演,總政歌舞團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慶爽、德國柏林歌劇院任首席男高音莫華倫領銜主演,鄭小英親自指揮。土樓是福建特有的民居建筑,也是孕育和衍生客家文化的沃土。歌劇《土樓》由福建省歌舞劇院一級編劇吳蘇寧編劇、著名作曲家莫凡作曲,描述了清末民初客家人下南洋之后,留在土樓的客家阿媽云花經歷的悲歡離合,展示的是老一代華僑華人的創業史,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2012年應邀參加國家大劇院第四屆歌劇節,并為在北京舉辦的福建省藝術周揭幕。

目錄 劇目介紹 劇情介紹 演出活動 主演感言 收縮展開 劇目介紹

閩西綿延的青山里,掩映著無數結構奇異的客家民居——土樓?图胰耍麄儊碜院畏剑吭谀莻封閉的象堡壘一樣的土樓里, 他們聚集在一起是如何生存的?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引起人們好奇的揣測、探究。 歌劇《土樓》集中塑造了一個客家阿媽——云花的形象,從她身上體現出客家人的純樸、善良、堅忍和頑強,主題歌《青青葛藤》就是客家人精神的寫照。作品大量運用了閩西客家山歌,并借鑒西洋歌劇的形式,力圖使作品既有正歌劇的品質,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觸為我們詠嘆世上最珍貴的主題——愛,表現了客家人艱苦樸素、互幫互助、重情重義的品質,并通過客家民俗風情和土特產品的展示,生動呈現了客家土樓文化的豐富內涵。

劇情介紹

民國初年,阿山、阿水隨師傅先去廣東、后下南洋謀生,杳無音訊,他們的妻子云花、瓊花帶著年幼的兒子石柱、石頭,隨師母阿婆和最小的徒弟阿勇相依為命生活在土樓,而瓊花又早年病逝,把石頭托付給了云花。七年后,土樓春分祭祖,人們祈望親人平安。出沒深山的土匪覬覦土樓的富足,不斷騷擾滋事。這一日土匪綁架了石柱、石頭,限日交出高額贖金,土樓人紛紛相助,但只湊足放一人的錢,究竟先放誰,這個殘忍的決擇擺在了孩子們的母親——云花面前。這個善良的客家阿媽,毅然決定先贖回石頭。阿勇率三青年深入虎穴救出石柱,卻中了土匪埋伏,石柱中彈而亡。阿勇恨自己沒保護好石柱,對云花萬分歉疚。一年后,阿水回到土樓,阿婆、云花方知師傅和阿山早在下南洋時遇風暴葬身大海。阿水想帶走石頭,阿勇為保護云花不再受傷害,奮力阻攔。阿水得知云花舍親子救養子,感動不已,又決定讓石頭留下。孩子的走與留,這個抉擇又一次擺在云花面前,土樓里又一次出現感人肺腑的場景,讓人唏噓不已。

演出活動

從2011年8月在福建首演,到2012年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2012年4月福建首部大型原創歌劇《土樓》應邀參加國家大劇院第四屆歌劇節,并為在北京舉辦的福建省藝術周揭幕。

主演感言

王慶爽說,《土樓》帶給大家的是老一代華僑華人創業史,這部劇可以讓子輩們知道,父輩在外艱苦打拼,灑下辛勤汗水,甚至是生命的代價,才有如今的`生活。 據王慶爽介紹,氣勢宏偉、生動逼真的舞臺場景是該劇的亮點之一。該劇將真實“土樓”按照1:1比例搬上了大劇院的舞臺,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力與沖擊力,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這是一部很有氣場的戲”。 王慶爽說,《土樓》的陣容十分強大,由中國戲劇界“金牌導演”、12次文華獎獲得者陳薪伊導演;著名指揮家鄭小瑛指揮;福建省歌舞劇院一級編劇吳蘇寧編劇、著名作曲家莫凡作曲;張慶山、吳雪潤、宋史強分別負責舞美、服裝及燈光設計;“華人第一男高音”莫華倫和當今最活躍的青年歌唱家之一孫礫擔任主演,飾演老伯的張建魯、飾演阿婆的劉珊也是中國歌劇界的著名藝術家。王慶爽表示,與這些知名藝術家一起演出很過癮、很開心。

【土樓】相關文章:

福建土樓作文08-06

永定土樓作文01-22

土樓優秀作文03-03

福建土樓作文02-16

南靖土樓作文11-03

游永定土樓作文11-12

游南靖土樓作文05-23

美啊,土樓作文04-30

游福建土樓作文07-30

游永定土樓作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