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湖縣
太湖縣
太湖縣(太湖縣)
太湖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合九鐵路、滬渝高速、105國道橫貫東西,東香高速臨境而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全縣轄15個鄉鎮174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面積2040平方公里,人口57萬。 太湖縣屬皖西南丘陵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西北面為重巒迭嶂的大別山余脈,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華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兩省的天然屏障;東南部除香茗聳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為丘陵平畈交錯之地。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長河,發源于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縣境,納羊角河、同義河、薜義河、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巖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羅溪河諸水,入花涼亭水庫,下龍山,傍縣城,穿新倉,進潛山,匯皖河,再入長江。長河縱貫全縣,境內總長81公里。全縣山地1242.41平方公里,占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
目錄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 資源 歷史沿革古代
太湖縣西漢時為湖陵邑地,屬廬江郡。東漢時省湖陵,入皖縣,仍屬廬江郡。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太湖左縣,是因其時以右為尊,卑者為左。南朝宋、齊時,稱南方蠻族為”蠻左”,蠻地之縣為”左縣”。后省,泰始二年(466)復置。《太平寰宇記》載:南朝齊建元二年(480),立龍安郡,領太湖左縣和東陳縣(縣治在今小池鎮后河)。 南陳太建五年(573)廢東陳,獨存太湖左縣。《隋書·地理志》載:開皇初晉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縣改名晉熙縣。開皇十八年,晉熙縣復名太湖縣,去”左”字,縣名沿用至今。煬帝大業初,熙州改名同安郡,不久仍復舊稱。武德四年(621)析縣地置青城、荊陽二縣。七年,省青城,入荊陽。八年,省荊陽,入太湖,屬舒州。天寶元年(742)改舒州為同安郡。肅宗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為盛唐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改盛唐郡為舒州。據《太平寰宇記》:太湖縣在”龍山湖水之側,因有大小湖泊遍布,而“大”字發音在當地方言發“太”字音,因而得名“太湖”,實而“大湖”之意。據《皇明一統志》載,太湖縣治原”居萬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帶,現已為花亭湖淹沒區。《太平寰宇記》載:”元嘉未年,以縣居山移就平原,去舊縣三十八里”,縣治從此遷到今晉熙鎮老城所在地。 宋屬淮南西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舒州改德慶軍。
近現代
紹興十七年(1147),德慶軍改名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安慶軍升為安慶府。太湖縣先后屬德慶軍、安慶軍、安慶府。元屬安慶路,明清屬安慶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道,太湖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六月,屬安慶道。民國十七年(1928)八月,再度廢道,縣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安徽省劃十個行政督察區,安慶道為第一行政督察區,區治設太湖縣(1940年4月遷桐城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第一行政督察區改名為安慶專區,太湖縣屬安慶專區。 1949年3月,太湖縣城解放。當晚,中共太湖縣委、縣政府和安慶專員公署遷進太湖縣城。太湖縣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專區。1952年8月,太湖縣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88年,太湖縣屬安慶市。 1997年,太湖縣面積2030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9鎮17鄉:晉熙鎮、徐橋鎮、彌陀鎮、新倉鎮、小池鎮、寺前鎮、黃鎮鎮、牛鎮鎮、北中鎮、大石鄉、江塘鄉、城西鄉、花園鄉、劉羊鄉、大山鄉、劉畈鄉、百里鄉、玉珠鄉、羅溪鄉、黃崗鄉、李杜鄉、趙河鄉、天橋鄉、九田鄉、河口鄉、望天鄉。縣政府駐晉熙鎮。 2004年6月底,太湖縣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結束,由原來的26個鄉鎮調整為15個: 劉羊鄉、花園鄉的燈茗村、李杜鄉的何嶺村、羅溪鄉的汪嶺、梅河2村以及城西鄉的`芭蕉、下塢、九龍3村并入晉熙鎮,花園鄉并入新倉鎮,花園鄉的方嶺、新莊、立新等村以及劉羊鄉的殷沖、李沖、月龍李嶺、楓鋪5村并入小池鎮,羅溪鄉并入寺前鎮,大山鄉、李杜鄉并入天華鎮,天橋鄉和原黃鎮鎮的嚴姜村并入牛鎮鎮,河口鄉并入彌陀鎮,望天鄉、玉珠鄉并入北中鎮,黃崗鄉并入湯泉鄉,九田鄉并入劉畈鄉。
行政區劃全縣轄15個鄉鎮,174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2012年末年末戶籍總戶數168990戶,總人口570527人。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行政區劃地區面積所轄范圍晉熙鎮 面積165平方千米 轄34個村、4個居委會,人口7.52萬。 徐橋鎮 面積103平方千米 轄2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94個村民小組。 小池鎮 面積126平方千米 轄31個行政村,420個村民小組。 牛鎮鎮 面積163平方千米 轄26個村委會,290個村民小組。 彌陀鎮 面積153平方千米 轄3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百里鎮 面積96平方千米 轄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91個自然村莊,278個村民小組。 寺前鎮 面積172平方千米 轄32個行政村、365個村民小組。 新倉鎮 面積168平方千米 轄38個行政村。 北中鎮 面積182平方千米 轄42個行政村,473個村民小組。 天華鎮 面積188平方千米 轄39個行政村,357個村民小組。 城西鄉 面積87平方千米 轄18個行政村,245個村民小組。 湯泉鄉 面積124.24平方千米 轄20個行政村,216個村民組。 江塘鄉 面積101平方千米 轄23個行政村,310個村民小組。 大石鄉 面積103平方千米 轄9個行政村、一個漁業隊。
地理區域位置
太湖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區南緣,介于北緯30°09'至30°46'和東經115°45'至116°30'之間。東鄰潛山、懷寧,南連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蘄春、英山,北毗岳西。東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總面積204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太湖縣屬皖西南丘陵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西北面為重巒迭嶂的大別山余脈,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華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兩省的天然屏障;東南部除香茗聳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為丘陵平畈交錯之地。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長河,發源于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縣境,納羊角河、同義河、薜義河、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巖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羅溪河諸水,入花涼亭水庫,下龍山,傍縣城,穿新倉,進潛山,匯皖河,再入長江。長河縱貫全縣,境內總長81公里。全縣山地1242.41平方公里,占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占24.14%;平原77.37平方公里,占3.83%;水面222.25平方公里,占10.85%。
氣候條件
全縣氣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冬季受西北內陸氣流控制,氣溫較低;夏季受東南海洋氣流影響,炎熱潮濕。年平均氣溫16.4℃。1月份平均氣溫3.7℃,7月份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40℃(1967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12.7℃(1969年2月6日)。年平均日照1937.7小時,無霜期249天,年平均降雨量1368.4毫米。
資源動植物
太湖縣西北是山區,東南是丘陵;縣之中部有人工湖—花涼亭水庫(又名花亭湖),縣之南面有天然湖—泊湖。無論山地、丘陵、湖泊,都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據森林資源調查統計,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58.33萬畝,有林地面積118.94萬畝,其中用材林115.01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52.99萬立方米,有林地林木蓄積量43.08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量43.79萬立方米。杉木、馬尾松、毛竹、香樟、楓香、青風櫟、烏桕、側柏、油茶、油桐等,不僅遍地可見,而且栽培歷史悠久。太湖縣是全省茶葉、生漆、板栗的重點生產縣。藥用植物有百合、香附子、茯苓、白術、蔓荊子等,蔓荊子產量居全省之冠,遠銷幾個省。動物方面,除豬、牛、羊、雞、鴨、鵝等家畜家禽之外,還有野豬、野兔、狐、狼、水獺、野山羊、野雞、野鴨等野生動物。太湖是全國商品牛和瘦肉型豬的生產基地之一。
水資源
縣山區山高嶺峻,澗深溪多,水力資源豐富。境內有大小河流108條,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2.8萬千瓦,小水電可開發量5.6萬千瓦。
礦產
已初步探明,縣內的礦產資源有:石英石、瓷土、高嶺土、紫砂頁巖、石灰石、大理石、蛭石、銅、鐵、煤等,其中以石英石、高嶺土、紫砂頁巖儲量最大。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含硅量達99.98%,儲量和品位均居全省首位;高嶺土、紫砂頁巖儲量為3000萬噸。
旅游資源
古代,因其特有的山奇水秀,招來不少的騷人墨客,象李白、解縉、王守仁等都曾留下贊美太湖山水的詩篇。“龍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松”,是太湖古代的四景,雖然物換星移,舊跡難覓,卻令人十分神往。建國后,太湖山水以嶄新的姿容出現在人們面前。大別山中第一湖——花亭湖,宛如一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崇山峻嶺之中,湖面寬廣,島嶼屹立,岸線蜿蜒,山峰層迭;湖周有西風禪寺、佛圖寺摩崖石刻、湯灣溫泉、月亮灣、獅子崖、龍山、四面尖、趙樸初文化公園等景點,真可謂集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于一湖,如今不僅有蓄洪、灌溉、發電、航運、養殖之利,也是難得的旅游、療養和文學創作、地質研究的勝地。
【太湖縣】相關文章:
安徽安慶太湖縣護士資格考試02-09
關于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研究-以太湖縣為例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