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從通“學理”到明“事理”

時間:2021-10-02 09:44:57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從通“學理”到明“事理”

從通“學理”到明“事理”  

——學校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如何打通學理與事理,讓人們學會以科學的邏輯、理性的視角、寬容的態度去認識事物、處理事物,是提高我國國民素質的重要課題。

  “學理”是指科學上的原理和法則,“事理”是指事情的道理。通學理的人,大多知識淵博,學問精深,科學素養高;明事理的人,一般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不盲從、不輕信,明智理性,文明素養高。

  學理以事理為基礎,是對事理的抽象概括,反過來又幫助人們認識事理,二者相互融通。照此邏輯,通學理的人也應該明事理,然而現實卻不盡然。當下通學理而不明事理的人和事時有發生,表現為學理與事理脫節,二者處于割裂狀態。

  打通學理與事理提高國民素質

  這種脫節現象源于學理與事理的視域不同,一方面,學理是在理想預設下對事物規律的揭示,事理是對紛繁復雜現實現象的分析判斷,即便是針對同一事物,學理與事理的預設框架有可能完全不同,因而結論也大相徑庭,忽視這一點,學理和事理或將都不成其為“理”。另一方面,一個人對學理的認知往往來自書本和課堂,其基礎知識主要通過學校教育獲得。而對事理的認識則大多來自生活和社會實踐,由家庭、學校、社會等多種渠道來獲得。人們對學理的認知,遵循科學規律,少有似是而非,通常具有相對穩定性;而對事理的認識,則受自身學識、觀念、情感和利益的綜合影響,帶有主觀性,呈現多元化特點。

  如何打通學理與事理,讓人們學會以科學的邏輯、理性的視角、寬容的態度去認識事物、處理事物,是提高我國國民素質的重要課題。如果把關涉學理的教育歸學校,把關涉事理、道德等有關素質的教育更多地推給家庭和社會,則學校教育的內容就會被割裂為理論的與實踐的、學術的與非學術的、科學的與人文的。長此以往,社會上分裂型人格或單向度的人就會越來越多,社會不成熟程度加重,人們各說各的理,社會共識難以達成,“中國夢”或將永遠在夢里。

  傳授知識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在傳授知識、明晰學理的過程中,聯系現實,使學生開啟心智、增長智慧、陶冶人格、明辨事理,是學校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所在,是學校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找準切入點教學生通曉事理

  教育學生通曉學理,明辨事理,養成獨立人格,培養理性思維,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實現這一價值意味著學校教育要改變應試教育觀念,開放校園,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打破課堂教學的種種禁錮,融合多學科內容,讓課堂融入生活、走向社會。

  找準由學理推及事理的切入點是實現上述教育價值的關鍵,這需要教師從課程資源中敏銳發現二者的聯系,創造性地組織教育素材,正確把握課程價值與教育目的之間的契合度,顯然這些均建立在教師平時對生活、對社會的體驗和思考的點滴積累基礎之上。

  如何抓住這個切入點?我們不妨以一節數學課作為共同探討的案例。

  在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中,有一節課是排隊問題,課本的引例是:A、B、C三艘船在碼頭等待卸貨,假設卸貨所需時間依次為8小時、4小時、1小時,問如何安排才能使三艘船等候的時間總和最少。這節課的數學問題是學會排列出所有卸貨方案,并會計算各方案的等候時間,目的是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合理安排事務,提高做事效率。為了鞏固課堂知識,網上的教案或課件中給出了許多練習題目,像理發排隊、醫院就診排隊等,前提是這些人都要服從他人的統一安排。問題就出在這里,與卸貨這樣的生產問題不同,生活中像理發、就診等排隊現象,往往遵循“先來后到”的社會規則,很少服從統一安排,不然將被視為侵犯先到者的優先權,打破秩序,破壞公平。正是經常有人不遵守這一規則,才出現中國人排隊的亂象和紛爭。我們就以排隊行為出現的這種效率和公平的.不同價值選擇為切入點,和同學共同討論,同是排隊問題,究竟應該是效率優先還是公平優先?在不同環境中應該選擇遵守什么規則?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規則?經同學們討論思考后再向同學講明,生產與生活中的這種差異源于:前者屬于企業行為,終極目標是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后者屬于社會行為,注重維護每一個個體被公平對待的權利。

  那么,公平與效率是否相互排斥,不可調節?公平與效率可以兼顧嗎?我們可以通過對醫院就診排隊,排在較后位置的病人能否要求醫生先開具化驗單或檢查單等生活場景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社會中的排隊一般應該遵循公平原則,按先來后到的順序靜靜等候,但若有特殊情況,可以在不犧牲太多公平權益的前提下,兼顧一下效率或人性情感。

  精細入微地培育國民性

  如果希望我們的國民性格增加一些理性、思辨的基因,那么從兒童時代起,學校就應該增加“說理”教育的內容和課時,借助對某些現象細致入微、鞭辟入里的分析,讓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中應該如何做事以及為什么這么做,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提高新一代人的文明素養。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教育事業也取得長足進步,國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斷提升,然而國民整體素質似乎并沒有隨之同步提高,這折射出我國學校教育的跛足與缺位,推行多年的素質教育距離國人的期望還有相當距離。那么,我們的學校到底應該提供怎么樣的教育呢?美國學者古得萊得在《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中說:“……學校肩負著使知識人性化的責任。他們思索的是要通過怎樣的組織和傳授,才能使全體人民都獲得知識和智慧的工具。這是對教學的核心要求。”學校不僅要思索,還應盡快付諸行動,使學理與事理融通,使知識升華為智慧,不僅為了民族復興,更為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長久的和諧共榮。(作者吳玫,單位系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國教育報》2013年11月8日第6版

【從通“學理”到明“事理”】相關文章:

讀好書,明事理小考作文07-05

事理諺語06-22

事理諺語01-01

明希豪森的辦學理念與實踐論文09-18

郭敬明美到心碎的句子01-16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意思01-17

月到中秋分外明作文01-17

月到中秋分外明作文12-09

月到中秋分外明作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