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培根:予大學以更大擔當
李培根:予大學以更大擔當來源:科學網-新聞中心 發表時間:2012-06-05 [ 字號 大 中 小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大學不僅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人才,而且在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又希望大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這些都說明中國大學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上有了不小的擔當。然而,審視世界大學產生和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大學最大的擔當表現在引領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 我們不得不承認,盡管中國高等教育水平提高顯著,但大學的引領作用卻不突出。其關鍵原因或許因為國家的高等教育理念賦予大學的擔當不夠清晰。改革開放至今,在重建恢復和快速發展時期,大學的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作用特別重要,今后也得長期堅持。但在今后中華崛起的進程中,中國大學理應有更大的擔當——多方位引領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就像在世界歷史中大學有過的擔當一樣。 予大學以更大的擔當,欲使大學能多方位地引領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則不僅是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文化、社會管理創新、甚至國家政治體制改革方面都能夠讓大學有意識地進行理論探索。但長期以來,大學除了在科技方面還能有所創新之外,其他方面似乎并無太多建樹,更多的只是風向標而已。那種情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時期不無道理,但是當改革進入深水區時,或者從社會發展的長時段言,大學當有引領作用。 予大學以更大的擔當,則大學不可少獨立精神和自由表達,尤其是在社會發展領域。若希望大學出思想,則應該讓大學有獨立自由表達的氛圍。大學若有獨立精神和自由表達,才不致使其僅僅成為社會發展的風向標。一些于社會進步有重要意義的思想火花都會在獨立和自由的氛圍中迸發出來。誠然,大學的獨立精神和自由表達不可避免地在其中產生某些異質思維,但人們大可不必對此擔憂。一則,某些異質思維可能正是將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二十年前的某些“異質思維”今天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一部分。二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快速發展應該使我們對自己的制度充滿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這些都足以使國家的主流價值觀不必懼怕某些甚至有害異質思維的侵襲。況且主流價值觀恰恰應該在異質思維存在的環境中才能更顯得有生命力,社會才能更穩定。 予大學以更大的擔當,其實關乎是否能使整個中華民族更富創新和進取的精神。大學若普遍缺乏獨立精神和自由表達,大學自身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工具,只能是社會的風向標,而難以成為社會前進的發動機;倘若大學難以產生指引社會前進的思想,而且使“聽話”逐步變成一種文化,不斷地深入到新一代的骨髓,則必將影響整個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社會也不會持久地保持活力。長此以往,中華民族有可能成為不思進取的民族。 予大學以更大的擔當,當然需要大學及高等教育界自身的反思與自覺。即便純粹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從何種視角、何種意義上看待學生培養,則是大相徑庭。過去我們更多地把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培養,這顯然是不夠的,應該真正從“人”的意義上去培養大學生。如何讓學生自由發展,應該是今后大學重要的擔當之一。當然,大學若能多方位引領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則更有利于學生自由發展。其實,大學是否敢于擔當、能夠擔當,恐怕會成為大學是否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是否有格調和品位的重要標志。 予大學以更大的擔當,需要政府和整個社會的反思。毋庸置疑的是,當前中國大學或者高等教育的整體聲譽明顯降低。社會對大學的信任度、對教育的敬畏感也逐步減弱。這其中固然有大學及其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但更多的卻是社會環境的問題。對于政府和全社會都需要思考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大學普遍存在的某些問題之社會根源是什么?當今有些傾向值得注意:因為大學存在問題而任其地位降低,因個例而及普遍,因其某幾點而推及其余,因某些問題而使之遭輿論撻伐,使其斯文盡失。倘如此,對社會則是危險的信號。很難設想,一個不再相信大學及其教育的社會,還會有多少社會互信可言,社會何以能和諧?社會對于大學,除了批評之外,更重要的是建言如何“讓”大學有更大的擔當。【李培根:予大學以更大擔當】相關文章:
高予遠05-01
高予遠論文05-01
高予遠論文05-01
認識更大的數教案03-29
酸性增加噪聲更大04-26
予生活以書韻作文05-02
寄情予風雨_750字04-30
予母校的感謝信05-02
中州大學:社會責任的擔當與踐行04-30
《追求人類更大的自由》...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