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薛涌: 在美國養孩子
在美國養孩子
作者: 薛涌 2006年07月18日
【內容提要】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篇來自“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章,題為“海外中國人談奢儉:父母過分節儉令孩子尷尬”。本來覺得這是我等“海外中國人”之間的事情,沒有必要在國內為此動筆墨。但再想想,“海外中國人”的行為在國內有時很容易成為時髦,覺得有理由向“江東父老”有所交代。
摘自"精英的階梯:美國教育考察" 新星出版社,2006年6月,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篇來自“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章,題為“海外中國人談奢儉:父母過分節儉令孩子尷尬”。本來覺得這是我等“海外中國人”之間的事情,沒有必要在國內為此動筆墨。但再想想,“海外中國人”的行為在國內有時很容易成為時髦,覺得有理由向“江東父老”有所交代。
該文對第一代“海外中國人”頗為不齒,覺得他們過分節儉的行為給孩子們帶來尷尬。比如,孩子上學帶午餐,媽媽舍不得另買裝三明治的紙袋,拿用過的麥當勞的袋子給孩子裝自家做的飯團,每次孩子都有羞愧感,因為別人以為他的午餐是麥當勞,其實不是。去飯館吃飯,孩子不懂爸媽點菜為什么總是從左往右看,后來才知道是先看價再決定吃什么菜。丟臉!超級市場的購物袋不及時扔掉,要用來裝垃圾,省了買垃圾袋的錢。窮酸!如果孩子挑剔父母的這種行為,父母就告訴他們當初來美國時是多么苦,就靠這么節儉才過上今天的日子。孩子不喜歡聽,只希望不要有太多尷尬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這位作者筆下的這些中國人,好象窮酸得與美國社會不相稱。作者感嘆“由儉入奢”如同“由奢入儉”一樣不易。言下之意,富裕之后,就應該有個富裕的樣子。我作為這么一個窮酸、不入流的海外中國人之一分子,希望有給自己辯護的機會。
孩子用麥當勞的包裝帶飯,同學以為是麥當勞,打開一看不是,這就丟臉嗎?要知
道,麥當勞對國內的孩子也許還是個高消費,可以炫耀一下,在美國,是最普及的食品,在窮人中最流行。不久前紐約一個無家可歸者的孩子為自己過度肥胖告麥當勞,原因就是他每天吃的救濟食品都是麥當勞,結果卡路里過剩,健康受損。普通學童怎么會為自己不吃窮人的飯而感到丟面子呢?我倒是聽過一些高中的孩子解釋:美國的學校里,趨同風甚盛。中午吃飯,大家一色的三明治。一些中國家庭帶的午餐太講究,動不動幾道小菜,而且非常特異,容易讓別人眼紅,孩子會因此受捉弄。而韓國家庭帶的午餐更復雜(大概是韓國的母親更傳統吧),一般美國孩子就更看不過眼。所以,許多亞裔孩子要求媽媽給準備簡單的三明治。這些細節被略過還是小事。最奇的是這位作者居然認為去餐館吃飯點菜先看價也丟臉。美國人點菜不看價嗎?難道餐館里會有人盯著你的眼睛是先看價還是先看嗎?垃圾袋的例子更是荒謬。我在美國住了9年,只買過兩次垃圾袋,平時都用超級市場的購物袋裝垃圾。許多美國人也同樣如此。當然這是省錢,也保護環境嘛。倒是不值得為這點小事驕傲。但誰會為此尷尬呢?
孩子長到青少年時期,同伴間愛彼此攀比,對父母也開始叛逆,兩代之間難免有沖
突,本來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父母的責任,是在這樣復雜的階段教導孩子,而不是放棄自己的原則。特別是從小要注意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長到青少年時期,才不至于過于反叛。
我的孩子5歲,在儉奢的問題上,已經和父母有幾次“過招兒”。但父母堅持原則,
不僅不會讓孩子尷尬,還會培養她與眾不同的品性。我們是個貧窮的家庭。孩子的幼兒園里,連領救濟的單身母親都開著個車,但我們還是買不起車。孩子大了,對為什么唯獨自己沒有車當然要問為什么。其他孩子也不客氣的問:“怎么你們家沒有車?”這話傳到我們做父母的耳朵里,自然帶來了危機。后來我們決定很明白地告訴她:“爸爸媽媽還當學生,買不起車。你能理解嗎?”孩子點點頭,此事再也不提了。等我找到了工作,真考慮買車了。一次走在街上,指著一輛新的豐田問:“你喜歡這輛車嗎?”孩子點點頭,不過馬上非常關心地問我:“我們能買得起嗎?”當時聽了此話,我眼淚差點掉下來。找到工作后,從紐黑文搬到波士頓,還是沒有舍得買車。孩子上了公立學校,仍然是唯一一個沒有車的孩子。每天推著一個很舊的兒童車送她到學校門口,排隊,她看著同學一個一個從漂亮的汽車中跳出來,沒有尷尬,沒有壓抑,相反,人卻越來越有自信。
窮是個事實。但怎么看待窮困,卻反映人的品性。我們一直認為,女兒5歲多,家里
還沒有車,她長大后會記得自己如何坐在兒童推車上在新英格蘭的冰天雪地中走半個小時的經歷。這對她是一個別人沒有的教育。我明白地告訴她的老師:我們要她記住這些,并為此感到驕傲!我們與她最大的一次沖突,是為給她過五歲生日的事情。她半年前就開始自己張羅,并拿著一個廣告挑了自己喜歡的一個小公主玩具作禮物。我們答應給她買一個。她心滿意足了。可是,孩子到底擋不住精心設計的廣告的誘惑,越看越喜歡,最后說
所有的都要買,不行就哭。最后我們都火了。我開始訓斥她:“爸爸媽媽這樣喜歡你,天你睡了,爸爸媽媽還要工作到很晚,就是為了有錢送你去好學校,給你買吃的穿的,你要這么多東西,我們哪里有這么多錢?你要讓爸爸媽媽晚上不睡覺給你掙錢嗎?你喜歡去有錢的人家嗎?”她哭著連連搖頭:“不要,不要!”最后我們一步不讓,還是只給她買一個。沒有想到,第二天孩子簡直變了一個人。妻子剛剛給她盛好飯,她突然冒出一句:“媽媽,謝謝你照顧我。我愛你!”
帶她去玩具店,把她和那些富裕的孩子比,就知道大家的不同。許多富家的孩子,
見了什么喜歡的玩具,本能地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了,在那里大吵大嚷“我要這個,這個,還有這個!”女兒則盯著一個玩具在那里出神,眼睛里充滿了期望和夢想。這樣的眼神,在許多孩子那里已經看不到了。你愿意自己的孩子拿了東西,丟了夢嗎?
俗話說: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窮不要緊。但若是自己為此嫌棄自己,則人不
如狗。孩子也會跟著學。我在美國住了9年,基本是在紐黑文過的。耶魯的中國人的孩子多了。他們許多人的父母至今還在縫衣服、在餐館打工的。他們從不回避這一事實,而是為自己的父母自豪,對父母充滿了感激和尊重。其實,美國是個崇拜白手起家的社會,最大的英雄是那些從窮困中成功的人。海外中國人的“過分節儉”,常常使他們的子弟獲得特別的精神激勵、保持著自己的夢想、在美國獲得了超出其他種族的成功。這不僅是每一個海外中國人,也是所有中國人都應該保持的品性!
【薛涌: 在美國養孩子】相關文章:
美國孩子的“吃飯教育”04-28
養孩子辭職報告12-07
美國孩子如此評價阿凡提04-29
溪涌度假作文07-27
兵馬涌導游詞03-31
礦井涌水量預測方法綜述04-28
隧道工程涌水量預測方法04-28
家長課堂:美國孩子對父母的九個要求04-27
薛先生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