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6個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歡迎閱覽。
一、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
1、身教重于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2、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
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3、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閑談,朋友聚會等等盡量少在家中接待。
還有,就是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經常打架、吵鬧,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4、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
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盡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5、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后。 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最后請家長們記住以下幾句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6、學會相互欣賞
現在的“后90后”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而他們的父母恰好走進“更年期”,兩者之間頻頻爆發“戰爭”, 專家認為,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父母與孩子彼此欣賞。
調查發現,很多家長總愛夸別的孩子給自己孩子施壓;也有家長偷看短信,引發家庭矛盾;還有家長對孩子生活大包大攬……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專家說,比如孩子剛開始學穿衣、吃飯,如果家長自己來,肯定會節約時間,但卻培養了孩子的惰性,孩子的思維發展也會比其他獨立的孩子要晚。
家長應該要求孩子主動承擔家務勞動,除了學習,還要對孩子的優點進行表揚。只有彼此欣賞,才能彼此尊重,這種新型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根本。
二、為什么孩子不愿和父母溝通
1、不善于傾聽孩子說話
一些父母與孩子交談時,只注重自己的觀點,而不注意聽孩子怎么說。因此,父母也不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聽不到孩子的心里話,使孩子失去了與父母溝通的愿望,才使溝通變得困難。
2、不講究平行對話的藝術
家長與孩子溝通,需要互換角色。在生活中,家長不僅是嚴父,更是良友。有些父母常靠“打”來督促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樣,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中聲稱“這是為了你好”,但孩子卻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與善意,溝通常被阻斷,使“愛心”被淹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使孩子不愿與父母溝通。
3、不當顧問硬當裁判
孩子常對父母的規勸表現出逆反心理,他們覺得自己不需要大人管教,而應幫他們出主意、教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孩子將生活學習中的快樂與興奮告訴父母時,往往遇到的是猜疑、訓斥與潑冷水;也有的是婆婆媽媽。于是,孩子干脆不說或少說。
4、過于急躁而缺乏耐心
有些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上過于急躁,總幻想通過一兩次聊天就能與孩子成為知心朋友,而缺乏扎實的行動,這就難免在親子關系上吃“夾生飯”。有些父母高興了,就與孩子泡在一起;而忙了、煩了,就對孩子不聞不問。這種“冷熱病”很不利于與孩子建立鞏固的聯系。
拓展:父母如何正確的和孩子溝通方法
細心覺察孩子內心的苦惱
正在上重點高中的鵬鵬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全家都很喜歡這個內向懂事的孩子。姑姑送給鵬鵬一個MP3播放器做為新年禮物。鵬鵬很喜歡這個小禮物,開學后也常常帶在身上,期望在課間和上學放學的路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和歌曲。
一天,數學老師走進教室時,鵬鵬還在專注聽音樂,直到同桌示意他,才趕忙將耳機摘下來。老師盯著他淡淡地說:“我知道你上學期數學考得不錯,但上課前請你不要聽這個,以免上課時注意力難以集中,而且還可能會影響其他同學。”鵬鵬臉上頓感火辣辣的。
第二天的數學課上,坐在鵬鵬前面的一名同學因為沒有聽明白老師剛才講的例題,趁老師寫板書時扭頭問鵬鵬。老師轉身看見鵬鵬和同學說話,聯想到昨天發生的事情,便用黑板擦拍了一下講臺,怒氣沖沖地指著鵬鵬說:“你要是不想上課就出去!”
鵬鵬頓時感到羞憤難當,眼淚在眼睛里直打轉。盡管前面的同學站起來主動道歉、解釋后,老師沒有再說什么,只是分別看了他倆一眼,繼續上課,可鵬鵬的腦袋卻嗡嗡作響,再也聽不進老師后來講的任何一個字。
那一天對鵬鵬來講過得很慢、很長,好不容易熬到放學,匆忙回到家的鵬鵬無法靜下心來寫作業。晚飯后,他實在覺得內心很憋悶、很委屈,便向爸爸媽媽訴說了這兩天在數學課上發生的事情。讓他意外的是,他不但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情和理解,爸爸還沒收了他的MP3播放器,媽媽也責怪他不該在臨上課前還聽音樂、和同學上課講話。
從此,原來嘴角總帶著淡淡微笑的鵬鵬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沉默和消沉了。他不想再見到數學老師,對數學課也漸漸失去了興趣。最初他只是數學考試成績下降,而后其他科目的學習成績也開始下降,并逐步產生了厭學情緒。可他的父母并沒有察覺到鵬鵬內心的苦惱和掙扎,反而在親友面前哀嘆、抱怨孩子不爭氣。
用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鵬鵬的父母能夠認真傾聽兒子傾訴他在學校受到的委屈、內心的煩惱,用暗示的言詞和語氣鼓勵孩子將心里的話說出來,例如:“原來是這樣啊,還有呢?”孩子的情緒就能慢慢得以釋放。
傾聽不僅是一種能力和技巧,同時也是一種修養和境界。父母用心聽孩子傾訴完他在學校的遭遇后,應當再表示適度的共情,撫摸一下孩子的頭或后背,并充滿誠意地對他說:“我理解你的感受,兒子。要是我處在當時那個情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被老師這樣責怪和誤會,我也會感到很尷尬,我的自尊心也會受到一些傷害。”
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麻煩、困惑或受到委屈時,內心深處便會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孩子帶著情緒表達他的感受時,這種情緒就是一種能量。當家長用心傾聽,用理解、接納、共情等積極的方式回應孩子時,這種能量就可以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慢慢釋放,幫助孩子回歸理性思維。
英文里的Empathy(共情)和Sympathy(同情)雖然只有一個字母之差,但意思卻有很大差別。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而共情能力則是換位思考,“如果是我的話將會怎么樣?”共情是盡力深入到對方的思想里,體驗對方的感受,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協助對方處理情緒,幫助對方從情緒中走出來的一種能力。
如果鵬鵬能得到父母的共情和慰藉,內心不僅會很快平靜下來,而且會感到爸爸媽媽是他的知心朋友,能理解他,遇到問題時彼此能碰撞出心靈的火花,在內心產生一定共鳴。這對孩子恢復自信,以積極的方式應對挫折,對孩子后來健康人格的發展都大有裨益。
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共情之后,父母要將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權利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除非孩子需要家長提供一定幫助,千萬不要包辦或代勞。
等孩子情緒漸漸平靜了,父母可以試著問鵬鵬:“兒子,那你計劃下一步怎么辦呢?”
鵬鵬可能會說:“我明天和老師談談,告訴他我以后上學不帶MP3播放器了。如果同學在上課時再問我問題,我也會告訴他們下課以后再回答,以免打擾周圍同學正常聽課。”
人都有自尊和自愛,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言行給自己或他人帶來不便、煩惱或損失時,往往有自我修復和盡力彌補的意愿,并努力做出相應的行動。只是孩子這種自我修復和改進的能力,有的被父母替代了,有的被父母或老師“無意”扼殺而悄悄流失了。
父母應抓住時機幫助孩子諒解老師對他的誤解和不合理的責難:“老師每天要面對幾十個孩子,他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上課注意力集中,高效吸收他所講的內容,只是方式和言語有失妥貼。”
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會原諒老師,內心的郁結也就完全散開了。同時,他也會因此吸取經驗,在內心提醒自己,長大后要做一個寬容、待人得體的人,以免傷害他人的自尊心。
父母還可以趁機告誡孩子:“你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會遇到傷害、誤會你的人,你對此不必在意,只盡力做好自己,不虛度時光,善待自己和他人就可以了。”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父母要用心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言行,及時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根據具體狀況提供適時的引導和恰當的鼓勵。這樣孩子既能釋放心中的壓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抗挫和抗壓能力,使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和拓展,以全新的熱情投入學習。
經歷了這樣的情緒釋放和梳理,如果孩子再遇到類似事件,就可以泰然處之,并與人從容相處。這個經歷還能幫助孩子提高與人溝通的技巧,有助于孩子學會以包容、大度等積極的方式行事做人。其實,愛學和厭學就在一念之間,關鍵在于父母是否具有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的能力和技巧。溝通能力和技巧就像一只無形而有力的手,可以將孩子從泥濘推向沼澤,也可以引領孩子從泥濘中走出,邁向陽光大道,擁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