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1
一天,有個人,路過孔子的宅門前,看見孔子的一個弟子在掃地,想到孔子的門生一定不差,就問了個問題,“請問你知道一年有幾季嗎?”孔子的弟子覺得很奇怪,這個人怎么會問這樣幼稚的問題,就說到:“很奇怪,是人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你難道不知道嗎?”來人,氣沖沖地看著他,“怎么會是四季呢?明明是三季啦!”孔子弟子一愣,不會吧,怎會有人把四季說成了三季。這個人一定是個神經病,不然就是個白癡,于是,就和來人據理力爭起來。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不得結果。
最后,孔子弟子說,我們找個人來評判,如果,你說對了,我給你磕三個響頭,如果你輸了。麻煩你給我磕三個頭,怎樣?來人,當然樂意。孔子弟子很自信,想到,隨便是誰,一定會知道一年原本就是四季的.。結果,這時候,恰逢,孔子出來了。他一聽弟子,說了來龍去脈后,把來人仔細打量一番,最后說道:“孩子,你給這位先生磕頭吧!”弟子不解,十分詫異。來人可樂了。“磕頭磕頭!我就說了吧,一年就是四季的!”弟子不服,看著師傅。孔子說:“快磕吧!我叫你磕,你就磕!不要廢話了!”于是,弟子,只好聽話的給來人磕頭。來人,贏了后,悠哉著離去。孔子弟子這才問師傅,為什么也要那樣說一年為四季啊?孔子道:“你沒看見那人渾身上下一片綠色嗎?那是個蝗蟲啊。春天生,秋天死,他那里看見過冬天!”弟子這才恍然大悟。
心想,是啊,給這樣的人,哪里還能有道理可講。幸好是師傅過來點醒了自己,不然,就要和這樣的人,扯上一天,一輩子都無法扯清啊!
孔子的故事2
早在西周時期,有關麒麟的各種說法,就已經傳遍天下,與鳳、龍、龜,并稱為“四靈”。這四種動物,除了龜之外,麒麟、鳳和龍都被認為是傳說。龍和鳳,后來被皇家所獨占,成了禁口之物,人們也就不敢妄議了。而麒麟,民間則俗稱為“四不像”,說它身體像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馬,腦袋像龍。實際上,“四不像”是羚牛的俗稱,而羚牛卻不是麒麟。
有人說,麒麟是真實存在的靈獸,一般不為老百姓所見,如果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它才會出現,所以,人們常將麒麟看做是祥瑞之兆的象征;而又有人認為,麒麟只是神話傳說之物,只是人們美好想象的產物。在古人眼里,麒麟還是長壽的象征,據說有20xx年的壽命,與植物中的銀杏樹一般。
那么,麒麟到底存在過沒有?
有人提出,從造字上來看,造字的古人肯定看見過龍、鳳和麒麟,否則,造出這些字就沒有依據,就是憑空想象。這個說法不能令人信服。鬼、神之類,想來造字的古人也沒有見過,但還是造出了這些字。不過,從“麒麟”二字都以“鹿”為偏旁來看,想必麒麟的形象,是從鹿演化過來的,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說麒麟曾經存在過的一個有力證據是:孔子見過麒麟。孔子是我們尊崇的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老人家一生慎言謹行,從不說怪力亂神,不談論虛妄不實之物事。他的著述都是微言大義,有所指摘;他所修訂的`《春秋》,向來以記載謹嚴著稱。就是在這部書里,卻記載了有關“麒麟”的事情,《春秋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
春秋末期魯國西境大野澤地,人們捕獲了一頭即將死去的麒麟,孔子得知后親往察看,并將此事寫進了《春秋》里,充分證明孔子是見到過麒麟的。因為,孔子絕對不會騙人,所以,人們就堅信歷史上曾經有過麒麟;至今再也見不到麒麟的原因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筆者以為,孔子是可信的,而孔子的所見,未必可信。孔子不是動物學家,他在記下“西狩獲麟”之前,也沒有見過麒麟。所以,眼見并不一定為實,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傳說已過古稀之年的孔子,見到這頭麒麟后掩面大哭,涕淚沾襟,認為它作為“靈獸”,在早已“禮崩樂壞”、世事混亂的時期,出現得很不是時候,從此不再操刀捉筆,遂有“獲麟絕筆”之說。
至于那頭被孔子親自察看、并被他記載于《春秋》里的“麒麟”,到底是一種什么動物,只能存疑了。
孔子的故事3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啟示】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第二個故事: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
「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么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斗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里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聰明的讀者,你知道孔子為什么犯這個“錯誤嗎”?
第三個故事:子貢問禮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貢坐車在各國之間旅游,來到一個深谷,深谷里有條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有個佩戴著玉佩的美麗女孩正在河邊浣洗,孔子和子貢停了下來。
孔子給子貢一個杯子,說:“你去問一問那美麗的姑娘,要注意禮貌,看看這姑娘懂不懂禮?順便弄點水來喝。”
子貢老老實實的拿起杯子,跑到姑娘身邊,傻傻地說:“這河水真清啊!我可以舀點水喝嗎?”
女孩撇了他一眼,說:“這河水是很清,這河是很彎,但這河水又不是我家的,你要喝,自己去舀就是,問我干什么?”子貢無趣的端水走了。
孔子喝了水,聽完子貢的匯報,正經的點點頭,說:“恩,不錯,知道了,這次你再拿把琴去,再問一問,一定要注意禮貌。”說完就把琴上的一個旋鈕給取了下來。
子貢拿著一把沒有琴鈕的琴,傻傻的跑到女孩子身邊,害怕的說:“姑娘,你好,我這琴壞了,你可以幫忙調下琴嗎?”
女孩子翹了下眉毛,有點生氣的樣子,回答道:“我只是一個村婦,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姑娘,我怎么會調琴?你沒事找事跑來做什么啊?找茬啊!?”
子貢趕緊回身走了,把剛才姑娘說的匯報給孔子。孔子很高興,說:“真是一個懂禮的好姑娘啊!”說著從車上取出幾匹漂亮的綢緞,說:“把這個給姑娘送去。”
子貢很高興,以為這下姑娘不會在給他白眼了,又傻呼呼的跑到河邊。把綢緞遞了上去。子貢沒想到,這下可把那女孩子惹火了。
女孩子生氣的說:“你怎么又跑來了,這么無聊啊?跑來跑去你不累啊?你那這些綢緞來干什么?我又不是你什么人?你還不快滾,我男朋友就在這旁邊,小心你的腦袋!”
孔子的故事4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這八個字,據說是孔老夫子嘆惜他的學生顏回的。顏回英年早逝,幾乎使孔子痛不欲生,連呼“天喪予,天喪予!”有跟隨他的弟子問,老師你真的那么悲痛嗎?孔夫子回答說,不為像顏回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英年早逝,現在再也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
孔夫子為什么喜歡顏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稱贊顏回的,也就可知一個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顏回大概是家庭比較貧困的一個。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是自得其樂,對此,孔夫子就贊不絕口,連聲說“賢哉回也”。就是這樣一個出身貧困的孩子,學習卻是相當刻苦。孔子說: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顏回一個(“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直到顏回去世之后,孔子還說:“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進,從未看到止步。”顏回真可謂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典范了,這樣的學生,大概沒有一個老師不喜歡的,孔夫子當然不會例外。
孔子從教,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此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第七》)。在這一方面,顏回大概也做得不錯。用子貢的話說,叫做“回也聞一以知十”。對于孔夫子的學問,他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一以貫之,不僅僅是舉一反三了。孔子所謂的學習,其實也不僅是讀書。“學而時習之”的“習”,以我之膚淺理解,有實習或踐行的意思。一個“仁”字,在孔子的學說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顏回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回請孔子說得具體些,孔子就說了四個“非禮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說:我雖然愚鈍,也要踐行這些教誨。應該說,顏回確實做得比較到位。在他的同門中,幾乎沒有一個被孔子譽之為“仁”的,有人問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顏回卻是一個例外,而且評價相當之高。孔子說其他人只是偶爾想到仁德而已,顏回則是長久不違仁德的,算得上是將一個“仁”字“落實到行動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對于孔夫子的.學說,顏回佩服得五體投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孔子說:顏回對他沒有什么幫助,對他說的話,沒有不感到心悅誠服的。這句話是批評還是褒揚顏回,大概誰都能夠體會得出來。由此透露一個信息,對于孔子說的,顏回只會洗耳恭聽,點頭稱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覺到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經偷偷觀察,發現他私下與別人討論時,對孔子的話也很能發揮,于是說“回也不愚”。但也僅此而已,對孔子說的話,顏回絕對不會窮根究底,提出質疑,更不會像子路那樣敢于表示不悅,甚至與之辯說,即使孔子說的話自相矛盾,也不會表示疑惑。
綜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歡顏回的緣由,有的順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論語·子罕篇第九》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隨意猜測;毋必便是不主觀武斷;毋固便是不拘泥固執;毋我便是不自以為是。這“四絕”是有道理的,顏回也做得不錯。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稱的只有三人,顏回則排第一(其余兩位是閔子騫和冉伯牛),甚至被稱之為“復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顏回或許是完美無缺的。但以我之見,顏回最大的缺點,就是孔夫子說的“四絕”(尤其是“毋我”這一條)做得太好,“克己復禮”也“克”得太過,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為一個復制品。顏回去世時的年齡,有說三十一歲的,也有說四十一歲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沒有留下足以為人稱道的業績,除了英年早逝,這個因素也不可忽略。
孔子的故事5
有一個叫子西的人,做事總是先看中名譽,甚至于沽名釣譽。孔子對弟子說:“誰能夠去勸導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釣譽?”
弟子子貢說:“我能勸他。”
于是,子貢就去勸說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沒有什么疑慮了。
孔子說:“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懷寬廣;保持本性而不動搖,才能保持住純潔的品行。內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內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還是難以避免災禍。”
后來,楚國發生內亂,楚國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吳國,后來子西把他召回楚國了。不久之后,子西發動叛亂,結果被殺。
孔子的故事6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于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
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于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后,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于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七十二賢士”中,又數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弟子。
孔子的故事7
魯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魯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恒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于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一這系列打擊后,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門前遙遙相望。他對子貢說:“賜,你自怎么來得這么晚?”于是嘆息道:“太山(即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說完,流下眼淚。接著他又對子貢說:“夏人殯于東階,周人殯于西階,殷人殯于兩柱間。我昨晚夢到奠于兩柱之間。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孔子的故事8
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膽找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后,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哈!"
孔子的故事9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3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感覺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何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么好處。所以我不愿和他們玩。
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里面,為什么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于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孔子的故事10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這八個字,據說是孔老夫子嘆惜他的學生顏回的。顏回英年早逝,幾乎使孔子痛不欲生,連呼”天喪予,天喪予!“有跟隨他的弟子問,老師你真的那么悲痛嗎?孔夫子回答說,不為像顏回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英年早逝,現在再也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
孔夫子為什么喜歡顏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稱贊顏回的,也就可知一個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顏回大概是家庭比較貧困的一個。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是自得其樂,對此,孔夫子就贊不絕口,連聲說”賢哉回也“.就是這樣一個出身貧困的孩子,學習卻是相當刻苦。孔子說: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顏回一個(”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直到顏回去世之后,孔子還說:”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進,從未看到止步。“顏回真可謂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典范了,這樣的學生,大概沒有一個老師不喜歡的,孔夫子當然不會例外。
孔子從教,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此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第七》)。在這一方面,顏回大概也做得不錯。用子貢的話說,叫做”回也聞一以知十“.對于孔夫子的學問,他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一以貫之,不僅僅是舉一反三了。孔子所謂的學習,其實也不僅是讀書。”學而時習之“的”習“,以我之膚淺理解,有實習或踐行的意思。
一個”仁“字,在孔子的學說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顏回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回請孔子說得具體些,孔子就說了四個”非禮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說:我雖然愚鈍,也要踐行這些教誨。應該說,顏回確實做得比較到位。在他的同門中,幾乎沒有一個被孔子譽之為”仁“的,有人問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顏回卻是一個例外,而且評價相當之高。孔子說其他人只是偶爾想到仁德而已,顏回則是長久不違仁德的,算得上是將一個”仁“字”落實到行動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對于孔夫子的學說,顏回佩服得五體投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孔子說:顏回對他沒有什么幫助,對他說的話,沒有不感到心悅誠服的。這句話是批評還是褒揚顏回,大概誰都能夠體會得出來。由此透露一個信息,對于孔子說的.,顏回只會洗耳恭聽,點頭稱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覺到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經偷偷觀察,發現他私下與別人討論時,對孔子的話也很能發揮,于是說”回也不愚“.但也僅此而已,對孔子說的話,顏回絕對不會窮根究底,提出質疑,更不會像子路那樣敢于表示不悅,甚至與之辯說,即使孔子說的話自相矛盾,也不會表示疑惑。
綜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歡顏回的緣由,有的順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論語·子罕篇第九》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隨意猜測;毋必便是不主觀武斷;毋固便是不拘泥固執;毋我便是不自以為是。這”四絕“是有道理的,顏回也做得不錯。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稱的只有三人,顏回則排第一(其余兩位是閔子騫和冉伯牛),甚至被稱之為”復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顏回或許是完美無缺的。但以我之見,顏回最大的缺點,就是孔夫子說的”四絕“(尤其是”毋我“這一條)做得太好,”克己復禮“也”克“得太過,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為一個復制品。顏回去世時的年齡,有說三十一歲的,也有說四十一歲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沒有留下足以為人稱道的業績,除了英年早逝,這個因素也不可忽略。
根據《孔子世家》記載,老子贈言孔子,其中有兩句是”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知道這一記載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絕“以及孔子喜歡顏回是否與這兩句話有關,但我以為,人可以有缺點,卻不可以沒有自我。這一點,為人之師者尤當引以為戒。
孔子的故事11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 讀書干什么。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
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 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 仗一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 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么要在我家里彈瑟呢?”孔子的弟 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 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對大 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 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
孔子的故事12
冉求是誰
冉求,姓冉名子有,一般后世都尊稱為冉子,而且是周文王第十個兒子冉載的嫡裔子孫。是春秋時期有名的學者,也是孔子的徒弟之一。冉求是孔子的七十二賢之一,多問政事,最擅長的是理財,而且還多才多藝,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
冉求曾經擔任過季氏的宰臣,在公元前484年的時候,冉求帶著一隊軍隊入侵齊軍,而且還身先士卒沖在了最前面,以步兵和長矛打突擊戰,最終取得了勝利。之后又趁機說服季康子,接回了在外面流亡了十六年的孔子。
冉求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幫助季康子進行了田賦改革,聚斂了許多老百姓的財富,也因此受到了孔子的嚴厲批評,孔子還一度將冉求逐出師門。但是冉求終歸是孔子的得以門生,在孔子的教導之下,冉求的品行也逐漸向儒家所倡導的“仁德”靠攏,逐漸臻于完美。
冉求并不是十分看重仕德的修養,在孔子眾多的'學生中,沒有發表過自己對于仁、禮、義、孝等方面的看法,也沒有向孔子請教過這方面問題的學生少之又少,但是冉求就是其中的一個。冉求自認為自己學習“仁”的能力不夠,孔子批評他這是不努力學習。冉求不注重禮樂方面的修養,認為禮樂之事是教化人的東西,是賢人君子要做的事情。冉求對孔子不是絕對的服從,具有改革精神,這一點對后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冉求的故事
有一次季康子問孔子說,冉求可以從事政治嗎,孔子回答他說,冉求多才多藝,政事呀對他來說有什么困難的呢?又有一次,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回答他說要有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及卞莊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藝以及禮樂的陶養,也就可以算是一個人格完備的人了。所以這樣看來,冉求還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男子。
又有一回,子路、曾皙、冉求還又公西華四個人在陪著孔子的時候,孔子就引到他們各自來談論自己將來的志向,孔子問他們四個人,如果將來有人能夠知道你們,又能夠用你們,你們想想自己身上究竟有什么本領能讓別人用呢?當時冉求就說,嘉定有一個六七十里寬的地方,再或者更小一點的地方,讓我來治理的話,只要三年,我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起來。但是要談到興禮樂這類事情的話,冉求我可就沒有這個本領了,只能等賢能有才能的人來實施了。
冉求的志向是從政,但是他卻十分的謙虛,因為憑他的才能,治理一個千乘之國都不在話下。而且冉求非常關心百姓,有一次他隨孔子去了衛國,冉求看到衛國人口很多,于是就問孔子,人口這么多了要增加什么,孔子說使他們富有。冉求又問,他們富有了以后要怎樣呢,然后孔子就說要教育他們。其實冉求是一個能夠發現問題,并且虛心求教的人。
冉求與冉耕冉雍的關系
冉耕,春秋末年魯國人,字伯牛。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孔門“德行”科代表人物之一。
冉雍,春秋末年魯國人,字仲弓。同為孔子弟子,也為“德行”科代表人物之一。
冉求,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有。人稱“冉有”,與兩位兄長一樣,為孔門弟子,以政事見長。
其實,冉耕,冉雍,冉求三人是親兄弟。他們的爸爸名叫冉離,家里很窮,以牧為業,人稱“犁牛氏”。在《冉氏族普》中記載道:冉離娶了顏氏,生下長子冉耕,以及次子冉雍。在顏氏去世后,父親冉離又娶了他們的后母公西氏,生下三子冉求。后來公西氏聽說孔子設學堂教書,便讓三個兒子去孔子那里拜師求學。
雖然是親兄弟,但是三人的命運迥然不同。在孔門學習時,三人均頗受孔子賞識。大哥冉耕被大家公認為最像孔子,只是沒有孔子那樣博大精深,后來,年紀輕輕的,不幸染了重病,英年早逝,令人嘆惋。而冉雍品行端正,為人憨厚,為孔門“德行”科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稱贊他可以做南面王。冉求,素來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其擅長理財。與哥哥們不同的是,冉求雖身為孔子弟子但對孔子不是絕對的服從,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
孔子的故事13
孔子乘著馬車周游列國,在路上,看到一個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動。孔子坐車行到跟前就問:“你看見馬車來了,為什么不躲開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說:“從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一聽這孩子講得很有道理,便問:“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答:“我叫項橐。”
孔子說:“既然你很能講道理,那么我問你:什么山上沒有石?什么水里沒有魚?什么門沒有閂?什么車沒有輪?什么牛不生犢?什么馬不產駒?什么刀沒有環?什么火沒有煙?什么男人沒有妻子?什么女人沒有丈夫?什么天太長?什么天太短?什么有雄沒有雌?什么樹沒有枝?什么城里沒有官?什么人沒有別名?”
項橐想了想答道:“土山上沒有石;井水里沒有魚;沒有門扇的門沒有閂;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泥牛不生犢;木馬不產駒;砍刀沒有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夏天白日長;冬天白日短;孤雄沒有雌;枯死的樹沒有枝;空城里沒有官;小孩子無別名。”
接著他又說:“現在該我來問你了:鵝鴨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鶴為什么善鳴叫?松柏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鵝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雁鶴善于鳴叫,是因為脖子長;松柏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堅實。”
“不對!”項橐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它們的腳是方的嗎?青蛙善鳴叫,是因為脖子長嗎?竹子冬夏常青,是因為莖心堅實嗎?”
孔子覺得這孩子智慧過人,知識豐富,連自己也辯不過他,便拱手連聲贊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雖然只是七歲的小孩,也可以作為老師了。
孔子的故事14
一天晚上孔子看書看得很晚,感到腹中饑餓,就叫來身邊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子顏,為師腹中饑餓,很想喝碗粥,你去廚房把晚飯剩的那點粥給為師熱一熱。”
顏回去到廚房把粥熱好,端著粥剛走出廚房,狂風四起,碗里落滿了沙土。顏回犯起難,給師傅端過去是對師傅的大不敬,倒掉又太可惜,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找來一點糧食非常不易,干脆自己把它喝了再給師傅做一碗。
這時孔老夫子餓得受不了,就起身出來想看個究竟,正好看到顏回在喝粥,孔老夫子非常生氣。
孔老夫子耐著興致問顏回:“子顏,這是怎么回事,師傅的粥你也敢喝?”
顏回委屈的`說:“師傅,剛才狂風把沙土刮進碗里,給師傅是對老師不敬,顏回愛惜糧食故而食之。”
孔子近前一看全都明白了,微笑著拍拍顏回的肩說:“好孩子,為師錯怪你了,看來這眼睛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何況是聽來的呢。”
從孔子的故事中,告訴小朋友要學會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不能隨意錯怪他人。
孔子的故事15
戰國時期,楚都記南城有個正直的客店老板,最不喜歡弄虛作假。他的客店門外貼著一副對聯:不論人貴賤,專辯言是非,橫批是:客分三等。凡是來投宿的人都要經他盤問一番后再安排房間。虛偽、狂妄的人住下等房,誠實、忠厚的人住上等房。上等房不僅臥具整潔舒適,而且宿費低廉;下等房與馬棚相連,又矮又暗又潮濕,馬尿臊臭氣熏得人喘不過氣來。
這一天,孔子帶著七十二門徒周游列國,經過這里,來到店中投宿。孔子仗著自己是天下聞名的圣人,硬要住上等房。
店老板說:“我這里有個規矩,不論什么人,都要先問一問,然后才能決定住什么房間。”
孔子傲慢地晃著頭說:“好吧,任你怎么問。”他心想:我堂堂圣人,還會給你難住不成?
店老板笑著問:“您今向何方?”
孔子答道:“我立志周游列國,到處奔走,沒有去向。”
店老板又指著眾門徒問道:“諸位的父母可尚健在?”子路、子貢、顏回搶著回答:“我們的`父母都健康著呢?”
店老板頓時臉色一變,指著下等房對孔子說:“請吧,您只配住下等房。”
孔子不以為然地反問道:“為什么?”
店老板冷笑一聲,說:“你可記得你曾經教誨別人‘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嗎?出爾反爾,充分證明了你只會板起面孔教訓別人,而自己不在約束之中,可見你說的全是假話。”
孔子聽罷滿臉愧色,自覺理虧,啞口無言。
正在這時,恰巧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大仙也來投宿,見到此景,心懷不平,一拐一拐地走上前來,對著店老板大叫:“你有本事就問我,要是問不倒,孔圣人跟我一起住上等房。”
孔子見來了救星,非常高興,心想神仙能知過去卜未來,一定能勝過店老板的。
店老板卻不慌不忙地問道:“你膀子上吊的是個什么東西?”
鐵拐李得意洋洋地舉起葫蘆說:“料你也不知,這是寶葫蘆。”
“葫蘆里裝的是什么東西?”
“內裝仙丹。”
“仙丹有什么用?”
“嘿嘿?我這仙丹能醫百病,能救萬物,有起死回生之功。”
“呸?盡是大話?”店老板勃然大怒,指著下等房說,“你也只配聞馬尿臊氣?”
鐵拐李氣得渾身顫抖,舉起鐵拐,蠻橫地問:“憑什么說我講了大話?”
“你鼓吹仙丹能治百病,怎么連自己的一條腿都治不好?”
從上等房擁出一些看熱鬧的普通百姓,聽罷捧腹大笑,羞得鐵拐李滿臉通紅,如熱鍋上的螞蟻,無容身之處,想不在此處留宿,可是附近又沒有第二家客店,只得忍氣吞聲,一拐一拐地跟在孔子等人后面,一起到下等房去了。
選自《故事大王》20xx年第4期
【孔子的故事】相關文章:
孔子的故事03-11
孔子拜師的故事03-25
關于孔子的故事03-15
(經典)孔子的故事15篇03-11
孔子的故事50個09-14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09-18
(優)孔子的故事2篇06-09
孔子的故事(大全15篇)03-16
關于孔子的故事大全[15篇]03-27
孔子的故事實用(15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