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實錄
月光曲教學實錄1
一、導入
師:關于描寫月光的詞語你知道幾個?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潔
生3:月光如水
生4:《靜夜思》這首詩中也寫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評:這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入手,建立了文本與語言積累的聯系。可謂精妙。]
師板書課題。
師: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們要學的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關。請同學們讀課題生齊讀課題。師:貝多芬曾經這樣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這篇文章寫的就是他與一對窮兄妺之間的故事,描述了他創作《月光曲》的經過。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著重思考什么問題?
生1:文章寫了他與窮兄妺倆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生3:貝多芬在這首曲子里要表達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這種感受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生5: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教師與學生共同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我建構。學生是充滿好奇的,教師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創設問題情境,符合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教師角色的改變,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必定能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整體感知,暢談所得
師:同學們很善于動腦筋,下面請大家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看看自己能體會到什么,有什么疑問?
生自由讀。
師:讀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誰來談一談?
生1: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窮,她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生3: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對窮人有同情心。
生4: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倆都陶醉了。
生5:我有個問題:“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話,而卻要再為她彈一曲呀?師:問得好,真會動腦筋!
生6:我也有個問題,貝多芬為什么連招呼也不打,就飛奔回客店連夜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自我感受和體驗,這體現了對學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價值在于自我主體的發揮以及得到他人的賞識。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感受與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精神上給予鼓舞]
生7:老師,我知道為什么?
師:請講。
生7:這首曲子是他現想出來的,
師:這叫即興創作。
生7:對,他即興創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飛奔回客店連夜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生8:他為什么能夠即興創作?
師:也就是說是什么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呢?問得太好了,抓住了最關鍵的問題。現在咱們就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的對話。這種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知識與知識的互補,凸現了現代課程的新理念——在互動合作中學習。問題是教學的生命,只有學生不斷的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才構成了有生命的教學。]
三、分節細讀,探究貝多芬創作靈感的產生
師: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文章的第二小節,仔細體會一下貝多芬的心情。
生讀。
師:從“幽靜”一詞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線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圍很安靜。
師:對,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能體會到貝多芬的心情嗎?
生1: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聽到有人彈他的曲子,他肯定很驚訝,很好奇,這么一個小鎮上有人在彈我的曲子,他是誰呀?
生3:彈得斷斷續續的,肯定不熟悉,有沒有人教他?
師:體會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師:接下去讀第三小節,繼續體會他的感情。
生讀。
師:從兄妺倆的對話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親耳聽一聽貝多芬是怎么彈的。
生2:兄妺倆相互體貼。從哥哥的話中我體會到他很傷心,因為他不能滿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覺到了,就連忙安慰他,說自己不過是隨便說說罷罷了,實際上她非常渴望能聽到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鍵是教師如何把問題呈現出來,教學的藝術就在于時機的把握,順其學生的心理需求,畫龍點睛式的一問,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師:假如你是貝多芬,聽了他們的對話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會為他們做些什么?生:很激動,我會進去為他們彈奏一曲。
[換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懷——生命的弘揚]
師:貝多芬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質和她對音樂的熱愛,讓貝多芬為之激動,正你們所想,他推門進去要為這位盲姑娘彈奏一曲,滿足她的心愿。請同學們讀課文第四、五、六三個小節。
生讀。
師:“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盲姑娘的這句話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生1:盲姑娘覺得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么好。
生2:從兩個嘆號可以看出盲姑娘聽到貝多芬演奏的音樂太激動了。
師:理解得好!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憑技巧,而是憑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賦予樂曲的感情。在這么一個小鎮上,在一所茅屋里,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憑借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時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動師:此時對貝多芬來說,告訴對方自己是誰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為姑娘再彈奏一曲。
師:是的,他想為姑娘再彈奏一曲,以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彈一曲的時候,發生了什么情況呢?請讀課文第八小節。
生讀。
[此環節,教師牽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體驗來設計教學進程,要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哪怕是脫離的文本的內容與價值,教師也不必緊張。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學導向是先順其發展,再策略的迂回,這樣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
四、體會月光曲的內容
師:借著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動的貝多芬開始即興彈奏了,他的琴聲帶給這對窮兄妹什么感受呢?練習讀課文的第九小節。
生讀。
師:請同學們再重點練習讀一讀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體會怎樣讀才能讀出景物的變化。
生練讀,指名讀,師范讀,生再讀。
師:同學們讀這幾句話,語氣由輕而重,由緩而急,你能想像到樂曲的旋律嗎?
生:樂曲的旋律也應當由輕而重,由緩而急。
[以讀為主,是閱讀教學遵循的規律。要體會出情感,帶著情感讀。讀要有指導,要讀出問題,讀出語感。]
師:能由樂曲的旋律想像到貝多芬彈奏時的表情和動作的變化嗎?誰來表演表演。
生表演,開始動作優雅舒展,面帶微笑,后來動作迅速而有力,整個身體都晃動起來。(眾笑)
師:演得好。能由此領會到貝多芬賦予樂曲的情感嗎?
生:老師,我明白了,貝多芬表達的正是自己見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師:真聰明!結合貝多芬見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變化再來讀一讀皮鞋匠所聯想到的。
生再讀。
五、巧設情境,說寫訓練
師:月光曲多美啊!請同學們讀最后一小節。(生讀)
師:聯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從“蘇醒”一詞我覺得“陶醉”是說兄妹倆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連貝多芬走都沒有發覺。
師:真會動腦筋。等他們醒來之后,兄妹倆會交談些什么?前后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一會兒給大家表演表演。
(生討論)表演過程略
表演也是體驗的一種形式。學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過情態、動作把內心的感受流淌出來,達到了心智的升華。如果這種體驗是學生自發的行為就更好了。]
六:作業:
1、搜集《月光曲》,認真地欣賞欣賞。
2、練習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3、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貝多芬傳》
聯系課文內容,延伸到課外,注重了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我們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學到課本知識,還要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目的是促進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課外的拓展要注意與課文建立密切的聯系,不要任意增加閱讀內容。]
板書設計:
(好奇)聽到琴聲————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輕柔、舒展(感動)史妹對話————進屋演奏月下海嘯圖——急促、劇烈
月光曲教學實錄2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是 ——
生:(齊讀課題)月——光——曲——(感覺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夠積極,沒有精神。)
師:聽你們讀課題,我似乎沒有感覺到皎潔的月光籠罩在萊茵河畔。請你們再來讀,記住,這回要讓月亮的清輝灑滿我們的教室,灑遍萊茵河畔,讓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積極的聲音中感受到美麗的月光。
生:(再次齊讀課題)月光曲。(狀態明顯得到改變)
師:我想先來了解一下同學們的讀書情況。課文一共有10個自然段,請十位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思考:課文中提到幾次彈奏曲子?哪一次彈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讀書)
(生讀書略)
生:課文中提到了三次彈奏曲子。
師:那么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發現了嗎?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是貝多芬彈的,第三次也是貝多芬彈的。
師:能不能使你剛才說的這番話再簡練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貝多芬彈的。
師:一個“和”字,一個“都”字用得恰到好處,句子的確簡潔了。看來比他是從演奏的對象這個角度進行歸納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練,斷斷續續的,第二次貝多芬演奏得非常純熟,第三次是貝多芬現場編的。
師:你的發現非常可貴,“現場編的”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就叫“即興創作”。“即興”就是對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觸,有所興致。相對于第三次的即興創作來說,前兩次和它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兩次演奏的曲子原來就有了。
師:了不起,你又發現了一處不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這三次彈奏的不同之處到底是什么。(師生共同歸納,師板書:斷斷續續 琴聲 彈奏同曲 即興成)
師:三次彈奏又有什么聯系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可以在書上批注勾劃。(學生靜靜地自學五分鐘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為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彈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進茅屋給盲姑娘彈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師:聽你這樣說,我有一個疑問。貝多芬是個大音樂家,他的曲子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怎么會一聽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為他聽到的曲子是斷斷續續的。
師:你從斷斷續續可以讀懂什么?
生:盲姑娘彈奏得不熟練,因此貝多芬就會想:“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誰會彈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彈奏得還不熟練,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好奇——這是引發貝多芬走進茅屋的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貝多芬還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知道這兄妹倆非常窮,心生憐惜之情;而且他還發現盲姑娘非常喜歡音樂,所以走進去親自彈奏了一首。
師:從你們的發言中,我得到了這樣的答案:好奇心使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貝多芬走進了茅屋。兄妹倆到底說了什么能夠如此打動這位大師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對話,看看我們能夠從中讀懂什么。(出示文字投影,學生自由讀)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說買不起入場券的時候,她就安慰哥哥,說自己不過是說說罷了,來減少哥哥的慚愧之情。
師:你也是個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讀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還讀懂了哥哥內心的`愧疚。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熱愛音樂。她說“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說明她對音樂充滿了渴望。
師:感謝你帶領我們走進了這個美麗姑娘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個愛音樂的姑娘。
生:這段話還讓我感覺到了哥哥的為難,因為他不能夠滿足妹妹的要求。我覺得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師: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和兄妹倆相互體諒、關懷就更顯得珍貴。在這段對話中,沒有說明妹妹怎么說,哥哥怎么說,但是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倆要表達的感情。請你們同位子兩個人結成兄妹,不要提示語,直接讀對話,體會人物的感情。
(練習完畢,指名匯報,教師指導朗讀)
師:我來問問這位姑娘,你是隨便說說嗎?
生:不是,但是我必須要這樣說。(為什么?)因為哥哥一直在努力賺錢,我如果再給哥哥壓力的話,哥哥會受不了的。
師:(面向“哥哥”)你聽到妹妹這樣的表白,你是怎樣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師:課文中并沒有講明兄妹倆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我想請在座的盲姑娘說說你聽了哥哥的話后要安慰他,你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呢?
生:我讀這部分的時候速度比較快,因為我不想讓哥哥傷心,所以很著急去安慰他。(生讀課文)
師:你們都同意她的看法嗎?(學生點頭)我來讀得慢一點,你們看是否可以。
(教師范讀)
生:這樣也可以。因為讀出了盲姑娘的無奈和難過。
生:我也這樣讀可以,因為我聽出來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達出了她自己的傷感。
師:看來不同的讀法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著讀這句話呢?你們自己試一
試。(學生練習讀)
生:(讀文)我覺得這樣的笑是一種掩飾內心的笑,很讓人難過。
生:這種笑比不笑還讓人感覺到兄妹倆相依為命的感情的寶貴。
師:讀到這里,我發現你們已經和貝多芬一樣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動了,這位音樂家走
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曲。按理說,這個時候他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愿望,為什么還要再演奏一曲呢?你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了嗎?
生:(讀盲姑娘的話——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盲姑娘的話中,我聽出來她能夠判斷出來的人是貝多芬,說明她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貝多芬再彈曲子就不是給姑娘彈的,而是給知音彈的。
師:你們讀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生:我認為盲姑娘不會那么肯定的說,因為畢竟他們是窮人,而貝多芬是個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貝多芬會親自到家里給她演奏。
師:不敢相信就應該說“您不是貝多芬”,行嗎?
生:但是他彈得特別純熟,感情特別深,只有貝多芬才能夠做到。
師:也就是說,從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會來到這么貧窮的一個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表達出盲姑娘的心情,你會說——
生:又驚又喜
生:驚喜交加
(學生練習讀,讀出驚喜交加的感情)
師:貝多芬沒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話,他說: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貝多芬為什么要稱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稱呼你,盲姑娘會覺得別人看不起她。
師:我跟你說:“你好”,沒有說“您好”,你會認為我看不起你嗎?
生:不會(眾笑)
生:稱呼你就讓人感覺不親切了。
師:我倒不這樣認為。你聽我讀“你愛聽嗎?我再給你彈一首吧!”(語氣很親切)
生:我覺得這樣說表示對盲姑娘的一種尊敬。因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別人的安慰。
生:我想聯系前面的課文來說,盲姑娘盡管看不見,家里窮,但是她那么愛音樂,那么向往
和渴望音樂,而且懂音樂,對于這樣的知音,貝多芬充滿了敬重。
師:是呀,我們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
最難覓”的說法,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在這樣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愛音樂懂音樂的姑娘,怎能不讓貝多芬感慨萬千呢?(板書:感遇知音)說到這里,我還有一個疑問,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直接就去彈琴了,是不是顯得他不禮貌啊?
生:貝多芬是擔心盲姑娘知道是他來了,感到不自在。
師:也就是擔心盲姑娘緊張。
生:我覺得是因為這是一個音樂家特有的表達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過琴鍵才能夠更充分
地表達出來。
師:我非常欣賞你的回答,應該說,你也是貝多芬的知音。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對盲姑娘的
欽佩使得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這時候……
(學生接讀第九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按起琴鍵來。”)
師:請你自己再來讀讀這個自然段,看看可以讀懂什么?
生:這一段講得是貝多芬彈琴的內容。
師: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現的內容。
生:這一段寫了大海的變化,我覺得這和貝多芬的心情有關系,他的心情就像這大海的波濤
一樣久久不能平靜。
師:如果請你做導演,給《月光曲》拍一段MTV,你設想畫面上出現鏡頭最多的是什么景物?
為什么?
生:我認為出現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為大海和月光的變化能夠表達貝多芬的心情。
師:看來你很注意發現句子之間、內容之間的變化與聯系。
生:我如果做導演,我把鏡頭更多的給盲姑娘,因為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獻給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鏡頭給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給盲姑娘的眼睛。她雖然看不見,但是她的眼睛
里充滿了對音樂的渴望和熱愛。人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她的眼睛,我能夠感受
到她純潔、美好的心靈。
師:你說得真好!透過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純美的心靈。
生:我想讓鏡頭更多地對準貝多芬,比如說他的表情的變化,這樣也能說明他內心里特別激
烈的斗爭。
師:我認為如果把“激烈的斗爭”換成“激動的感情”更合適。
生:我想讓鏡頭投在琴鍵上。因為琴鍵上下起伏急速地變化,不光能夠能夠表達出情感的變化,而且有特色,畢竟這是一個關于鋼琴曲的MTV。
師: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的確,這一段就像我們共同體會的這樣,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讀出這種美
嗎?(①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理解:波濤洶涌、恬靜一縷一縷等詞語,重點讀出變化。②聽《月光曲》片斷③配樂朗讀)
師:課文一開始就說“這是一個傳說”,什么叫傳說?
生:就是民間流傳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師:為什么這樣一個傳說可以流傳一百多年呢?人們到底在流傳著什么?
生:我認為在傳頌著貝多芬這個人的品格,因為他同情、憐惜勞動人們。
師: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貝多芬去世已經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
你們知道都有什么嗎?
生:《歡樂頌》
生:《田園交響曲》
生:《命運交響曲》
師:他把美妙的音樂留給了我們,把美好的人格留給了我們,所以人們自然也就永永遠遠地
記住了他。據我一個去過歐洲的朋友講,歐洲的很多國家、城市里都有貝多芬的雕像。看來人們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紀念和表達對他的熱愛。我們今天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打算用怎樣的方式使得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呢?
生: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生:回去之后找來《月光曲》,和好朋友一起欣賞、分享。
生:寫一篇讀后感。
師:說到寫讀后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能不能把這節課學到的東西以及我們的感受用
一首小詩表達出來呢?
{引導學生板書連詩——萊茵河畔斷琴聲,
彈奏同曲表(真情)。
感遇知音(窮兄妹),
(寄情于景)即興成。
百年流傳月光曲,}
注:括號內為學生填充的內容。
師:最后的一句請你們幾個人一組合作完成。注意,盡量押上前面的韻角。
(學生三五個人結成小組,熱烈討論,教師參與了幾個小組的討論,既有聽取,又有指導,然后組織學生匯報。)
生:我們組創作的詩句是——千古流傳人稱頌。
師:好極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們創作的詩句是——名揚天下人尊敬。
師: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是德藝雙馨的,這一點貝多芬做到了。
生:熱愛人民獲好評。
師:心中有人民的藝術家,人民也會永遠記住他。
生:流傳至今久不衰。
師:“不衰”這個詞語意思使用很準確,但是不夠押韻,誰能夠幫他略作改動?
生:流傳至今揚美名。
師:就讓我們永遠記住《月光曲》,永遠記住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永遠記住這個偉大的名字——貝多芬。下課。
月光曲教學實錄3
一、課前聊音樂
師:同學們,今天一踏進電化教室來上課,有沒有發現與以往不同的地方?
生1:教室里來了很多老師聽課。
師:其他同學想來說一說嗎?
生2:教室里播放著音樂。
師:其他同學發現了嗎?
板書:
音樂
生:發現了!
師:聽著音樂的旋律走進教室來上課,同學們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3:我的心情很高興。
生4:我覺得心里很舒暢。
生5:我覺得心里很平靜。
師:音樂可以使人心靈愉悅。同學們平時都聽些什么音樂呀?
生:略。
師:那么同學們聽了音樂后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生:略。
(點評:從課前讓學生聽著音樂走進教室上課,到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聊自己喜歡的音樂及聽音樂的感受。學生的情緒因為有了音樂而異常興奮,學生的興趣因為自己喜歡而充分投入。在這樣一種課堂氛圍中,學生不會有絲毫的緊張和壓抑,他們覺得他們只是在聊天,聊音樂,也欣賞音樂。事實上,聽完了整堂課你會發現,孩子們真的只是在聊音樂和欣賞音樂。)
二、引入新課
師:我發現,同學們都挺喜歡聽音樂的,而且聽音樂后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齊讀課題。
師: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關于月光曲的美麗傳說。有哪位同學能把這個傳說講給大家聽呢?
生1:略。
師:講的真不錯。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樂曲就誕生了,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學們,你們覺得月光曲會是一首怎樣的曲子呢?
生2: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靜的曲子。
生3: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生4: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靜的曲子。
生5: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師:我發現,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這堂課,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讀中感悟
師: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的第8、9、10三個小節。要求把字音讀準了,語句讀通順了。生讀課文,師巡視。
師:哪些同學已經會讀了,讀給大家聽一聽好嗎?
(指名學生讀。)
師:其他同學也想來讀一讀嗎?可以從這三個小節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來讀一讀。喜歡讀幾遍就讀幾遍。
(生讀,師巡視。)
師:誰愿意把你喜歡的段落美美地讀給大家聽一聽呢?其他同學認真聽,待會請你當小評委。師指名讀。
師:哪位小評委愿意來評一評呢?
(師指名評。)
師:評的真好。你能讀得更美嗎?
師:你讀得也挺不錯的。哪些小勇士愿意來挑戰他?師指名讀。
師:多美的意境呀!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層銀紗。四周是那么幽靜。在這樣清幽的環境中,貝多芬手撫琴鍵,彈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學想不想也讀讀這一小節呀!
(生齊讀。)
師:其他同學呢?你喜歡哪一小節呢?也來讀一讀。
(師指名讀。)
師:這一小節這么長,你能讀的這么流利。真的很了不起。其他同學也能來讀一讀嗎?
(師指名讀。)
師:同學們,在這小節中,你最喜歡的又是哪些句子呢!
(師指名讀。)
師:老師和你一樣,也覺得這一段文字特別美。其他同學也想讀讀嗎,能不能把你們的感受也讀出來呢?自己先在下面試一試。
(生自由讀。)
師:哪位小勇士能第一個站起來讀一讀的?
(指名讀。)
師:你讀的真好,能把你的體會跟大家說嗎?
師:其他同學,你們體會到了嗎?能不能也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呢?
(師指名讀。)
師:聽你讀,老師也仿佛來到了波濤洶涌的海邊,領略到大海的雄渾壯美。你能不能來當一回作曲家,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調會是怎樣變化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從低到高的。
(點評:多種方式的自讀、指讀、評讀、賞讀,讓學生在讀中加深了對月光曲的理解和體驗。正如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而讀應該是這種語言實踐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注重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去理解,體驗,和感悟正是體現閱讀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方式。)
四、音樂欣賞
師: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學們所猜測的那樣呢?想不想一起來欣賞一下。
生:想。
師:大家可以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豐富的聯想。
板書:
聯想
(打開頁面,生欣賞月光曲。)
師:月光曲美不美啊?
生:美。
師:聽著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現出的是怎樣的畫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書上的語句來描繪描繪。
師:哪位小勇士先來?
師指名答。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還有哪位同學愿意來說一說呀?
師:你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也很強。誰還想來談一談嗎?
師:聽著你的描繪,老師也好象來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實,所有美好的音樂都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而正是這些豐富的聯想,加深了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同學們,想不想帶著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來讀一讀剛才那段文字呢?
生:想。
師:老師給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學們可以在音樂聲中盡情地朗讀,喜歡讀幾遍都可以。
五、配樂朗誦
(師打開頁面,生配樂朗誦。)
師:同學們,老師有個主意,不如我們請一位同學,給我們來一段精彩的配樂朗誦,贊成嗎?
(全體同學推薦一名同學配樂朗誦。)
師:你讀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師:聽了這么美的音樂,讀了這么美的文字,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感覺到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變化著的呢?可以聯系上節課的內容來談一談。
板書:
情感
生:略。
師:是啊,所以美好的音樂都寄予著作曲家強烈的情感。不管是詩人寫詩,作家寫文章,還是作曲家創作樂曲等等,都是因為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而正是這些強烈的情感能夠更加震撼讀者的心靈,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貝多芬創作月光曲就是這樣。
(點評:到這兒為止,老師已經把“音樂、聯想、情感”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學生對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憑空來自于老師的講解,他們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感悟到了音樂的內涵;在音樂聲中領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開了自己豐富的聯想;并在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聯想過程中,加深了對音樂和情感的.理解。整個這個過程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這種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享受著審美的樂趣。這不正是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體現嗎? )
六、聯想起飛
師:好,學到這兒,老師相信同學們對音樂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段音樂,想聽嗎?
生:想。
師:好的,同學們在聽的時候,要用心領會音樂的意境和內容。可以閉上眼睛,展開豐富的聯想。這首音樂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調截然不同的哦!
(打開頁面,生欣賞音樂──《步步高》。)
師:聽著音樂,你的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畫面?趕快拿出你的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捕捉下來。以“我靜靜地聽著,我好象看到了……”開頭寫一段話。
生:寫小練筆,師巡視,相機指導。
師: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繪的畫面講給老師和同學們聽一聽呢!
生: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們都在敲鑼打鼓的慶祝新年。有的在貼春聯,有的在吃年夜飯,有的在看春節聯歡晚會,大家都很高興。
師:你的畫面又有人又有物,還有聲有色的呢!
生: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歡度潑水節,人們你潑我,我潑你,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師:真不錯,你的描繪也很富有情趣。
生:我好象來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伙子們正圍著火篝在唱歌跳舞,我仿佛也來到了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跳起了舞。
師:聽你這么一說,我的眼前也仿佛浮現了那樣美好的畫面了。
生:我好象看到了過新年的時候,人們在舞龍燈,舞獅子,鞭炮聲震耳欲聾,五顏六色的煙花漂亮極了。
師:多么熱鬧的新年呀。老師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分快樂了,讓我們用掌聲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么喜慶的畫面。
……
師:聽同學們這么一讀,老師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學們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師:課后,同學們可以對自己的文字做適當的修改,小小組內可以交流一下。
(點評:聽著學生們一段又一段精彩的發言,我真的很激動。沒想到學生對一段他們并不熟悉的音樂會理解得這么準確,感悟得這么深刻。我覺得當我們的教學觸動了學生心靈的時候,他們封存的記憶被激活了;他們沉睡的潛能被喚醒了;他們幽閉的心智被開啟了;他們囚禁的情愫被放飛了。這是令人多么震撼和鼓舞的課堂啊! )
七、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領略了月光曲的美,接著又聽了一段音樂,并對音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音樂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可以愉悅我們的心靈,還可以培養我們的想象能力。老師希望同學們課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來聽一聽,像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這些著名的樂曲家的作品,將會是你的首選。
月光曲教學實錄4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線索,抓住貝多芬的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以及內容,并從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中,讓學生體會他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愛。
2、學會根據實在的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在讀寫結合訓練中,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樂曲意境的統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走進文本
師:剛才我們欣賞欣賞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滿了我們東方的神韻。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支充滿異國韻味的曲子——《月光曲》。
師:來讀一讀課文的題目。讀得響亮。
師:看到這個“曲”字,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師:他是我們的課文題目,也是一首夜曲,你再把他當作樂曲讀一讀師:你猜一猜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你最想干什么?
師:同學們,語文課可不是音樂課,音樂的旋律要到文字中去聽,輕 快速瀏覽,找一找月光曲的旋律。
生:快速瀏覽,第九節。
師:那是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直接《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他是通過寫兄妹倆的想象,來寫出貝多芬彈的這首曲子非 常好。
師: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這是兄妹倆的想象?-----“好像”
師:真好!這種用心讀文,抓住詞語……的學習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
生:皮鞋匠和盲姑娘是一邊聽著樂曲,一邊聯想到了這個景色,所以我認為他在從側面來寫這個《月光曲》。
師:你說得真有道理,大概就是情由心造、境緣曲生呢?
(課件出示:境緣曲生)大家來細細品品這個詞語?
師:誰來讀一讀描寫哥哥產生聯想的句子?(課件出示)
師:哥哥的頭腦中一共聯想到了幾個畫面:(月亮初升 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風卷巨浪)
師: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
師:既然提到了境緣曲生這個詞語,那你們來讀一讀,看看你聽出了月光曲是怎樣的旋律?
師:孩子,你的這些感受是真實的,但很難說是深刻的,這一段,張老師就教大家如何把課文讀得深刻,好嗎?
師:我來猜想,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舒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里,產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誰接著往下說?
生:接著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輕快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最后。(課件樂曲的旋律是------的,所以兄妹倆產生的聯想是-----)
生: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蕩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板書)
師:這是咱們猜想的。師:讀出來。
生:“他好象面對……”
師:你聽出了怎樣的變化?
生:越來越高
師:再后來你聽出了怎樣的月光曲。
生:激越的……高亢的月光曲,……
師:板書:旋律舒緩起伏激越
你來讀出高亢的月光曲。一起讀,讀出這種高昂的旋律。這是我們從文字中聽出的旋律的變化。再來讀讀這段文字。
生:個別讀
(這位同學為什么能讀得這樣好呢?是因為她進入了故事中去,如臨其境,舒緩處就來它個舒緩,激昂處就還它個激昂)
師:請同學們深情地朗讀描寫月光曲意境的段落,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也可以讀給在座的老師們聽!
師: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的嗎?想不想聽一聽?
師:讓我們靜靜地聽一聽月光曲(師介紹第一第二第三樂章)問:為什么笑,猜對了嗎?看來我們都有一雙發現音樂的眼睛。這首能讓我們的思想蹁躚起舞,靈魂自由飛翔的《月光曲》,它的作者就是----貝多芬。(課件介紹貝多芬以及名言)
二、融入文本 體會經過
(一)
師:讓我們牽著文字的手,一起去聆聽月光曲背后的傳說!(瀏覽課文1---3段) 思考:1、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
板書:情感 悠閑
2、讀一讀兄妹倆的對話,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師:有人說,彈琴知音,談話知心,讀他們的對話,體會他們的心情。 生1:姑娘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師:讀讀相關句子。指導讀。
生2:小女孩很想聽貝多芬彈這首曲子。
生3:姑娘很無奈,只聽過幾遍。
生4:哥哥很難過,不能滿足妹妹的愿望。
師指導讀出哥哥難過的心情。
生5:姑娘很沮喪。
生6:姑娘的心情很矛盾。
師:他體會到矛盾的心情,你體會到了嗎?從哪里體會到的?
生:“……隨便說說”
師: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你們瞧,咱們讀著讀者不就把文章讀深刻、讀懂了嗎?
2、指導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對話。 (注意體現出窮兄妹倆不同的語氣,盲姑娘與貝多芬的不同語氣。例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時的渴望;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愧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時的矛盾。)
師:現在你就站在屋外,此刻聽了兄妹倆的對話,你心中涌動著的那種感情叫做:同情(板書)
(二)瀏覽課文的6----8段
思考:貝多芬給盲姑娘彈了幾次琴?彈奏的是什么曲子?談得怎樣?
1、指名回答。2師: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種被生活所迫,而強壓住內心對音樂熱愛的無奈。這種感覺讓所有的聽者都生出同情而又深受感動。
3、第一次彈奏的曲子是?談得怎么樣,可以從哪里看出來?
生:輕聲讀,師巡視指點。 生:因為姑娘聽出是貝多芬。
生:姑娘是他的知音。師:從哪里感受到姑娘是自己的知音?
生:姑娘從音樂中能悟出貝多芬的情感。
師:讀讀盲姑娘激動的句子。 生:齊讀
師:千金易得,知音難覓。 (課件出示)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多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說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句子中的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后來她做出了判斷,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愿望變成現實,盲姑娘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一個雙目失明的姑娘,這么愛音樂,又這樣懂音樂,這是知音啊!)
生:齊讀盲姑娘激動的句子。
師:此時貝多芬產生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為鐘子期而彈的那種激情。(板書:激情)
師:音樂在靜靜地流淌,月亮升起,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為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么詞?“(清幽)“清幽”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寧靜)
師:此時貝多芬眼前有景,心中有情,靈感早已匯集指間,演繹成了這千古流傳的《月光曲》這不由讓我們想到了“曲源境生 曲源情生”
4、生:配樂深情朗讀第九段
師:這首曲子談得怎么樣,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陶醉)
師:在英國有句諺語:音樂是耳朵的眼睛,讀了月光曲,就理解了, 貝多芬也給了盲姑娘一雙眼睛。
5、閉目靜想。
6、師:貝多芬這位平民音樂家也用時間行動踐行了自己的承諾,
(讀貝多芬的名言)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從“飛奔”感受到貝多芬怎樣的心情?
生1:著急。生2:十分欣喜 師:一種欣喜,一種激動。
三、學習寫法 體會妙處
師: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聽到的實在事物,哪是由實際事物產生的聯想。分別用“~~”“——”標在書上。
師: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么感人,這么富有美感,是與文章中記敘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系。”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么樣?(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敘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師:這節課,我們以耳聆聽、以目眺望、以心感受、讀一段文、賞一首曲、悟一種情,每一個人都不禁被月光曲這個美麗的傳說所深深地感動,這傳說最打動人的是什么? 出示: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
四、拓展延伸 升華情感
找一首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歡的其他曲子聽一聽,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后把想到的景象寫下來。
板書設計:
月光曲
情感 旋律
愉快 舒服
同情 起伏
激越 感動
月光曲教學實錄5
[情景說明]
《月光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案例教學中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探究,嘗試“讀通――讀懂――讀好”的閱讀全過程。從音樂的角度切入,拓寬語言文字理解的視野,使學生感受“研究朗讀”的樂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通過反復閱讀,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居高臨下抓住文章重點。從而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彈曲、譜曲、熱愛勞動人民、深入貧苦群眾的人格精神。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題(發現)
1、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利用實物投影)。
2、師:今天,我們就從語文的角度對《月光曲》作進一步的研究。(板書課題)
3、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讀暢。(提倡使用工具書)
2、學生自由交流讀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暢說欲言。
3、確定小組研究的問題。
三、細讀課文(讀懂)
1、學生自由讀課文。(圍繞選定的研究課題進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課本上圈畫。)
2、小組內交流課題的研究情況。(教師巡視,參與各小組的研究與交流。)
3、小組展示研究結果:在各小組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導,并鼓勵其他學生參與評價,形成人人積極參與、個個能夠評判的濃厚學習氛圍。
(1)《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創作出來的?通過抓住貝多芬“夜晚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琴聲”、“看到窮兄妹倆酷愛音樂”、“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等要點,讓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愛心,感悟抓住要點進行閱讀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調是怎樣的?教師隨機點撥:是通過什么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學生讀“皮鞋匠的聯想”部分,體會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并試著讀出這種變化。
(3)《月光曲》為什么能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曲?引導學生根據前兩個問題的研究,嘗試歸納、總結出這一問題的答案。
四、感情朗讀(讀好)
1、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先自己試著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然后再讀給同學們聽。(讀后啟發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讀,集體評議讀得怎么樣。)
2、同桌合作:一人讀,另一名同學根據內容配上彈琴的動作,通過動作表現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過程。
3、播放《月光曲》錄音,論證曲調的理解,隨樂曲進行朗讀訓練。
4、試著背誦課文的最后三個自然段。
五、課堂練習(擴展)
1、聽著美妙的琴聲,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課學到的研究閱讀的方法,自己選取一篇文章閱讀。
[教學反思]
本案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師生角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老師由“教”,轉變為“導”,學生由過去的“聽”,轉變為自主“學”,使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在“讀中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這篇教學案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通過自讀、交流,給學生創設自主讀書、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機會。研究課題的發現與選定,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以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二、讀中入境,自讀感悟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專家點評]
本案例通過教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的聯想,感受音樂美,通過教學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月光曲教學實錄6
《月光曲》課堂教學實錄
(一)以詞串文,輕叩心扉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聽寫詞語。《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個傳說,請寫下——“傳說”。這個傳說講的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怎樣譜成的,第二個詞語——“譜寫”。下頭聽寫一組詞語,注意先聽后寫——“盲姑娘、蠟燭、琴鍵”。
師:這組詞語里面,盲、蠟、鍵都是生字,注意“蠟”字,有的同學誤認為它跟“燭”一樣是“火字旁”,其實是“蟲字旁”。“蠟”古代的意思是動物的油。這位同學“鍵”字筆順不規范,“鍵”是左右結構,最終寫“建字底”。
師:最終一個詞“清幽”。你們覺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樣的?
生:就像輕紗鋪在地上一樣,十分朦朧的感覺。
生:清幽的月光是皎潔的月光,是寧靜的,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
生:我覺得異常柔和,讓人覺得舒服。
師:教師課前查了一下字典,發現這個幽字有三種解釋(出示解釋),你們覺得“清幽”的“幽”應當取哪一種解釋呢?
生:第二種。
師:是的,清幽的月光給人的感覺是沉靜的安閑的。
同學們,這個傳說講了一件什么事呢?請你選擇剛才聽寫詞語中的一個或幾個來說一說。請大家先自我準備一下。
(生自由練說。師指名說,教師作了肯定。)
師:同學們,究竟是什么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字里行間去尋找原因。
(二)一番對話聆聽心聲
語段一:
“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我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可是隨便說說罷了。”
師:請同學們好好讀一讀這段對話。(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家,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往往能從別人的話里面聽出言外之意。你認為他會從這句話里聽出什么?
生:貝多芬從這句話聽出了盲姑娘渴望聽到自我的曲子。
生:貝多芬從“那該多好啊”這五個字當中感受到盲姑娘對音樂的執著和渴望,聽自我彈一首曲子是她夢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參加自我音樂會是有苦衷的,她在壓抑自我的情感。
師:你認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貧寒,買不起票,沒有機會親自聽貝多芬彈琴。
師:你們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貧寒的?
生:他們家點的是蠟燭,燭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鋼琴也是舊了,說明他們家家境貧窮。
生:盲姑娘的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兩個“太”讓我感到了他們家境貧窮。
師:貝多芬聽出了這個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依然熱愛生活;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沒放棄過對藝術的追求。他的心被觸動了。我們一齊帶著這份理解再讀一讀盲姑娘和哥哥的對話。(學生讀。)
師:聽到那里,貝多芬又聽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覺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為想聽貝多芬彈琴是她一向以來的愿望,但她之后又說“可是隨便說說罷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讓哥哥為家里窮聽不到貝多芬彈琴而難過。
生:那里的“隨便說說”并不是真的是“隨便說說”。盲姑娘一向壓抑著自我的內心的情感。(師提議把“壓抑”改為“掩飾”。)
生: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一種難以抉擇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我熱愛的音樂。可是盲姑娘異常善解人意,還是選擇了哥哥,因為他家境貧寒,不想再給他哥哥造成負擔。(師生分主角讀。)
師:同學們,貝多芬就是從這段話里聽出了盲姑娘不僅僅熱愛音樂,并且十分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動了,所以他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
(三)兩次對話心靈互通
語段二:
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為您彈一首吧。”
師:這是貝多芬和盲姑娘之間的對話。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貝多芬已經彈了一曲滿足了盲姑娘的愿望,為什么還要再彈一曲呢?
生:當盲姑娘問他是不是貝多芬時,貝多芬為什么沒有承認
生:為什么盲姑娘會明白為她彈奏的是貝多芬?
師:同學們,這些問題提得都十分好。我們先來思考,盲姑娘雙目失明與貝多芬素不相識,為什么她能猜到彈琴的是貝多芬呢?
生:從她說“彈得多嫻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覺到她聽得很認真。
生:盲姑娘熱愛音樂,也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確定這首曲子確確實實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彈的。
師:這位同學的發言當中出現了一個詞——“知音”。上一篇課文《伯牙絕弦》是一篇傳說,這個傳說里面寫到鐘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為他十分喜歡聽俞伯牙彈琴,并且能從他的琴聲里面聽出高山聽出流水。那我們能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聽貝多芬彈琴,并且只聽了一遍,就聽出貝多芬彈得很嫻熟,感情很深,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從“入了神”、“激動”這些描述盲姑娘神態的詞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
師:盲姑娘既熱愛貝多芬的音樂也懂得貝多芬的音樂,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盲姑娘會猜到是貝多芬為她彈奏的,也難怪此時此刻她的心境是那樣的激動。請同學們把這句話再讀一讀,讀出盲姑娘內心的那一份激動。(指名讀。)
師:盲姑娘只是聽了一首曲子,為什么如此激動呢?僅有我們走進盲姑娘內心,我們才能真正把這段話讀好。
生:我覺得因為盲姑娘夢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聽一聽貝多芬彈奏,她的愿望最終實現了,所以她十分激動。(生有感情朗讀。)
生:我覺得她難以置信,貝多芬是十分著名的音樂家,這樣的大音樂家會為她這么貧窮的姑娘彈一首曲子?她幾乎不敢相信,所以她很激動。(師指導第一個“您”表示猜測,讀音能夠稍微拉長一些。)
師:知音難求啊!貝多芬沒有想到在一間茅屋里遇到了自我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樣,內心十分的激動,所以他決定為盲姑娘再彈一曲。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貝多芬再彈一曲為的也是知音!
師:剛才有個同學還問,為什么此時貝多芬沒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會有各人的理解。誰來談談你的.看法。
生:貝多芬可能覺得盲姑娘已經猜出他是貝多芬,沒有回答就是默認了。
生:我覺得貝多芬會想,盲姑娘明白是他彈的了,他們已經心心相印了,所以沒有必要非得承認他就是貝多芬,只要讓盲姑娘感覺到他的音樂是多么好聽就能夠了。
生: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語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語言來表達,他只想用自我的音樂來回答。(鼓掌)
(四)釋放心境曲終意猶
師:貝多芬決定為盲姑娘再彈一曲,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層銀紗,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倆,有所觸動,他想用音樂來抒發自我的情感,這時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請拿出作業紙,聯系上文展開聯想,把貝多芬內心的想法寫下來。
(學生寫,師巡回指導)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癡迷音樂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讓我滿足這個姑娘的愿望吧,讓我多謝這個知音吧,讓我為他們獻上一曲吧。(鼓掌)
師:三個“多么”,一組排比句,說明此時貝多芬百感交集。
生:貝多芬心想:知音難覓。能聽懂音樂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聽懂我的心的又有幾人?雖然我沒有力量能讓她的眼睛重見光明,可是,我能用音樂把她的心照亮。這是一首為知音彈的曲子,這是我最幸福的時刻。(鼓掌)
生:貝多芬想,兄妹倆如此熱愛音樂,我不能讓他們失望。我要為他們創作音樂,圓他們的夢想。真正的音樂是為知音創作的,真正的音樂會是為知音開的。
師:是的,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為貧苦人民作曲,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貝多芬說過:“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最終他用月光曲、用音樂釋放了自我的情感。同學們,聽——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過來。(播放《月光曲》片段,教師配音朗讀)
師:同學們,這就是月光曲的片斷。貝多芬在這首樂曲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下節課我們圍繞這段話,再次走進貝多芬的內心。
月光曲教學實錄7
《月光曲》公開課課堂教學實錄
一、以詞串文,輕叩心扉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聽寫詞語。
《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個傳說,請寫下──“傳說”。這個傳說講的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怎樣譜成的,第二個詞語──“譜寫”。下頭聽寫一組詞語,注意先聽后寫──“盲姑娘、蠟燭、琴鍵”。
師:這組詞語里面,盲、蠟、鍵都是生字,注意“蠟”字,有的同學誤認為它跟“燭”一樣是“火字旁”,其實是“蟲字旁”。“蠟”古代的意思是動物的油。這位同學“鍵”字筆順
不規范,“鍵”是左右結構,最終寫“建字底”。
師:最終一個詞“清幽”。你們覺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樣的?
生:就像輕紗鋪在地上一樣,十分朦朧的感覺。
生:清幽的月光是皎潔的月光,是寧靜的,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
生:我覺得異常柔和,讓人覺得舒服。
師:教師課前查了一下字典,發現這個幽字有三種解釋(出示解釋),你們覺得“清幽”的“幽”應當取哪一種解釋呢?
生:第二種。
師:是的,清幽的月光給人的感覺是沉靜的安閑的。同學們,這個傳說講了一件什么事呢?請你選擇剛才聽寫詞語中的一個或幾個來說一說。請大家先自我準備一下。
(生自由練說。師指名說,教師作了肯定。)
師:同學們,究竟是什么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字里行間去尋找原因。
〔點評:《月光曲》一課從聽寫詞語開始,表現了教師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本事的重視。本課安排的聽寫是具體語境中的復合型聽寫,力求識記字形、規范筆順、理解詞義一舉多得。然后以這些詞語為線索,幫忙學生抓住課文主要資料,使學生對全文資料有整體的把握。聽寫之后,教師提出了本節課的中心問題: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這個問題沒有再去重復課文的故事情節,需要學生深入課文的字里行間,有必須的思考價值;這個問題提綱挈領,使得本節課教學的主體部分線索清晰,脈絡分明;這個問題從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導學生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在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切入口”十分重要,這節課正是找到了一個具有閱讀價值的切入口,才能引發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比較深入的對話〕
二、一番對話,聆聽心聲
語段一:
“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我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可是隨便說說罷了。”
師:請同學們好好讀一讀這段對話。(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家,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往往能從別人的話里面聽出言外之意。你認為他會從這句話里聽出什么?
生:貝多芬從這句話聽出了盲姑娘渴望聽到自我的曲子。
生:貝多芬從“那該多好啊”這五個字當中感受到盲姑娘對音樂的執著和渴望,聽自我彈一首曲子是她夢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參加自我音樂會是有苦衷的,她在壓抑自我的情感。
師:你認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貧寒,買不起票,沒有機會親自聽貝多芬彈琴。
師:你們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貧寒的?
生:他們家點的是蠟燭,燭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鋼琴也是舊了,說
明他們家家境貧窮。
生:盲姑娘的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兩個“太”讓我感到了他們家境貧寒。
師:貝多芬聽出了這個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依然熱愛生活;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沒放棄過對藝術的追求。他的心被觸動了。我們一齊帶著這份理解再讀一讀盲姑娘和哥哥的對話。
(學生讀)
師:聽到那里,貝多芬又聽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覺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為想聽貝多芬彈琴是她一向以來的愿望,但她之后又說“可是隨便說說罷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讓哥哥為家里窮聽不到貝多芬彈
琴而難過。
生:那里的“隨便說說”并不是真的是“隨便說說”。盲姑娘一向壓抑著自我的內心境感。(師提議把“壓抑”改為“掩飾”。)
生: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一種難以抉擇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我熱愛的音樂。可是盲姑娘異常善解人意,還是選擇了哥哥,因為家境貧寒,不想再給他哥
哥造成負擔。(師生分主角讀。)
師:同學們,貝多芬就是從這段話里聽出了盲姑娘不僅僅熱愛音樂,并且十分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動了,所以他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
〔點評:閱讀課要主線清晰,但又不能僅有幾根“筋”而沒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選好幾個“點”,讓學生經過朗讀、思考、體驗、感悟、表達等多種活動,深入閱讀文本,在語言、思維、情感、認識等多方面得到發展。選什么“點”大有講究。這節課選的教學“點”其實僅有兩個:一個是兄妹倆之間的對話,另外一個是貝多芬與盲姑娘之間的對話。這兩段對話文辭簡潔,意蘊豐富。反復閱讀、體會,能夠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時養成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閱讀本事,是兩個兼具人文內涵和語言因素教育價值的語段,做到了“以少勝多”。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著重啟發學生交流“貝多芬會從這句話里聽出什么?”透過文章的字里行間,學生讀出了自我的體會,再經過與同學、教師的交流,逐步構成比較完整、豐富
的認識。教師在“對話”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導、點撥,在學生的認識已經水到渠成時適當小結。“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環節的教學讓我們對閱讀教學的
“對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三、兩次對話,心靈互通
語段二:
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師:這是貝多芬和盲姑娘之間的對話。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貝多芬已經彈了一曲滿足了盲姑娘的愿望,為什么還要再彈一曲呢?
生:當盲姑娘問他是不是貝多芬時,貝多芬為什么沒有承認?
生:為什么盲姑娘會明白為她彈奏的是貝多芬?
師:同學們,這些問題提得都十分好。我們先來思考,盲姑娘雙目失明與貝多芬素不相識,為什么她能猜到彈琴的是貝多芬呢?
生:從她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覺到她聽得很認真。
生:盲姑娘熱愛音樂,也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確定這首曲子確確實實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彈的。
師:這位同學的發言當中出現了一個詞──“知音”。上一篇課文《伯牙絕弦》是一篇傳說,這個傳說里面寫到鐘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為他十分喜歡聽俞伯牙彈琴,并且能從他的琴聲里面聽出高山聽出流水。那我們能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聽貝多芬彈琴,并且只聽了一遍,就聽出貝多芬彈得很純熟,感情很深,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從“入了神”“激動”這些描述盲姑娘神態的詞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
師:盲姑娘既熱愛貝多芬的音樂也懂得貝多芬的音樂,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盲姑娘會猜到是貝多芬為她彈奏的,也難怪此時此刻她的心境是那樣的激動。請同學們把這句話再讀
一讀,讀出盲姑娘內心的'那一份激動。
(指名讀。)
師:盲姑娘只是聽了一首曲子,為什么如此激動呢?僅有我們走進盲姑娘內心,我們才能真正把這段話讀好。
生:我覺得因為盲姑娘夢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聽一聽貝多芬彈奏,她的愿望最終實現了,所以她十分激動。(生有感情地朗讀。)
生:我覺得她難以置信,貝多芬是十分著名的音樂家,這樣的大音樂家會為她這么貧
窮的姑娘彈一首曲子?她幾乎不敢相信,所以她很激動。(師指導第一個“您”表示猜測,讀音能夠稍微拉長一些。)
師:知音難求啊!貝多芬沒有想到在一間茅屋里遇到了自我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
娘一樣,內心十分的激動,所以他決定為盲姑娘再彈一曲。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貝多芬再彈一曲為的也是知音!
師:剛才有個同學還問,為什么此時貝多芬沒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會有各人的理解。誰來談談你的看法。
生:貝多芬可能覺得盲姑娘已經猜出他是貝多芬,沒有回答就是默認了。
生:我覺得貝多芬會想,盲姑娘明白是他彈的了,他們已經心心相印了,所以沒有必要非得承認他就是貝多芬,只要讓盲姑娘感覺到他的音樂是多么好聽就能夠了。
生: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語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語言來表達,他只想用自我的音樂來回答。(鼓掌。)
〔點評:一節課的兩個“點”,如果教法相同,難免讓人有重復之感。蔣教師因文而異,采用不一樣的方法展開對這兩個“點”的教學。前一“點”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讓學生細讀文本,自讀自悟。后一“點”讓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抓住疑點進行研討,以探究性學習為主。對學生的質疑,教師是有估計的,所以能迅速把學生的問題歸納起來,分步探究。學生的感悟中,“知音”是一個亮點。其實,剛學過《伯牙絕弦》,學生
不難想到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教師準確把握文本,引導學生沿著“知音”這條線索去思考,剛才提出的疑難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學生的發言閃耀著智慧的火花。由此我們感覺到,
一堂好的課,教師應當對學生的知識、本事有充分的估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來”,才是有效的教學。〕
四、釋放心境,曲終意猶
師:貝多芬決定為盲姑娘再彈一曲,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層銀紗,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倆,有所觸動,他想用音樂來
抒發自我的情感,這時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請拿出作業紙,聯系上文展開聯想,把貝多芬內心的想法寫下來。
(學生寫,師巡回指導。)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癡迷音樂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讓我滿足這個姑娘的愿望吧,讓我多謝這個知音吧,讓我為他們再獻上一曲吧。(鼓掌。)
師:三個“多么”,一組排比句,說明此時貝多芬百感交集。
生:貝多芬心想:知音難覓。能聽懂音樂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聽懂我的心的又有幾人?雖然我沒有力量能讓她的眼睛重見光明,可是,我能用音樂把她的心照亮。這是一首為知
音彈的曲子,這是我最幸福的時刻。(鼓掌。)
生:貝多芬想,兄妹倆如此熱愛音樂,我不能讓他們失望。我要為他們創作音樂,圓他們的夢想。真正的音樂是為知音創作的,真正的音樂會是為知音開的。
師:是的,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為貧苦人民作曲,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貝多芬說過:“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最終他用月光曲、用音樂釋放了自我的情感。同學們,聽──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
上……涌過來。(播放《月光曲》片斷,教師配音朗讀。)
師:同學們,這就是月光曲的片斷。貝多芬在這首樂曲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下節課我們圍繞這段話,再次走進貝多芬的內心。
〔點評:近年來,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常常能夠看到“隨文練筆”。這種練筆或是對文本的“空白”作補充,或是讓學生寫下閱讀后的感受,如果組織得好,既有利于深化學生對課文人文價值的認識,也有利于學生語言的發展。蔣教師安排的這個寫話練習,引導學生經過想象,再次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體會一位偉大音樂家博大的情懷,同時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和提升。從現場看,效果不錯。
可是,這個環節還能夠做得更好一點。在學生交流寫話時,教師不僅僅要在資料方面及時回應,使交流充盈而豐富,還要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加以點撥和指導。這節課的講評中教師對學生語言的發展關注得不多,如果能在交流精彩發言的同時,也關注有代表性的缺陷,具體地給予指導,學生的表達本事能夠更切實地得到提高。〕
〔總評:總體來說,這是一節比較優秀的閱讀課。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對教學資料作了取舍:一條主線兩個“點”,使教學脈絡清晰,資料豐滿。在深入閱讀階段,著重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中人物對話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本事。經過多次有感情的朗讀,逐步感受貝多芬“觸動──感動──激動”的心理變化,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感受一個博大而慈愛的音樂家的靈魂,感受藝術的魅力。最終經過隨文練筆提升學生的
認識,發展學生的語言,鞏固和拓展本節課的教學效果。課末播放的《月光曲》片斷,配上了優美的畫面和教師有聲有色的朗讀,使課堂教學進入了美的境界。
這節課像緩緩流淌的小溪,自然流暢,師生一齊走近萊茵河畔的小鎮,走進貝多芬的心靈世界,在語言、思維的碰撞和震蕩中,完成了一次難忘的閱讀歷程,也是一次心靈的完美歷程。〕 【執教者課后說課】《月光曲》公開課課堂教學實錄
整整一個多月,我像著魔了一般,在體會,在揣摩,在思考:在清幽的月光下,在望了望身旁兄妹倆的一剎那,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10月22日上午九點十分,我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會”太原賽區第一會場的講臺上,結束了《月光曲》一課的教學。在課臨近結束時,在《月光曲》尾聲激揚的曲調走向最強音時,我似乎找到了我苦苦尋覓的答案,學生的寫話(學生的心理體驗)那樣豐富而充盈,從他們的寫話來看,他們將心比心了,他們入情入境了,他們正用心經歷著一次音樂家的溫暖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
回過頭來想,我要慶幸自我沒有急于設計具體的教學策略、方法,而是靜下心來解讀文本。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沉浸在“《月光曲》究竟是怎樣構成的?”這個問題里不能自拔。六七十年代的“同情說”,八九十年代的“知音說”,我都覺得理解得比較單薄。貝多芬自我也說過“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許多想法要釋放出來”。我能不能提出整合開放的問題讓學生在文本中獲得更豐富的體驗,是對我提出的一個巨大的挑戰。之后我發現,這個傳說只是描述了貝多芬的所見所聞,可是他的所思所想未見一字。我靈機一動,我不妨就將文本的暗線化為十分明晰教與學的主線,整堂課就努力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于是,我課堂中的中心問題就產生了: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教學主線確定后,我又害怕這堂課會陷入沒有節制的一味感悟的清談的泥淖。于是開始思考怎樣杜絕非語文化,思考怎樣引導學生在語言訓練和語言實踐的過程中走進貝多芬的內心。正因為有這樣的思考,所以,最終我的課堂中,有實實在在的復合型聽寫,有入情入境的感情誦讀,有深入體會詞句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的感悟質疑,還有依托文本的想象寫話……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內涵蘊其中。
當然,課后也有人笑問,我的《月光曲》里為何沒有“月光”?確實,月光是《月光曲》產生的重要條件。我在備課時仔細琢磨過這月光,月光是清幽的優美的,藝術家僅有在優美的環境中情感才能流淌得更自然。并且,對于月光的理解我個人覺得不能停留在“優美”這一層次上,因為大多觸發藝術家創作靈感的“景”都有必須的意象積累,在中國詩人眼里,“月光”就是懷念、思鄉。之后我看了《貝多芬傳》了解到,“月光”在音樂世界里的象征意義幾乎是特定的,那就是:“平靜、完美”。我一下子豁然開朗,難怪無論大海怎樣變化,月光始終同在;難怪樂曲如何起伏變化,盲姑娘一臉恬靜;難怪生活如何坎坷,貝多芬依然成就偉大……這月光是鼓勵,是寄托,是向往……如有機會連上第二課時,我不會忘記這月光,因為這不是《太陽曲》《星星曲》。但如果仍然上第一課時,我或許保留原設計不變。因為一節課的容量是必須研究的因素。多了教不完,勢必“蜻蜓點水”;少了又太單薄,時間沒有充分利用。目前的情景主要是偏多,追求一節課的“完整效果”,結果不是拖堂,就是浮光掠影。
月光曲教學實錄8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6課。
教學目標
1.用看文字想畫面的方式朗讀課文。積累有關字詞,背誦第9自然段,習得積累方法。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教學過程
環節一:扣月抓詞,感受月景之美
師:同學們,上節課,咱們已經初步學習過《月光曲》這篇課文。從寫作的角度看,文中可以缺少關于月光的描寫嗎?(不能)這叫篇中扣題,具體描寫。
師:課前讓大家找出描寫月光的段落,抄寫與月光有關的詞語。描寫月光的段落是哪些段落?(第8、9自然段)
師:現在咱們聽寫一組與月光有關的詞語。提筆即練字,請規范、工整、快速地書寫。(披上銀紗、格外清幽;微波粼粼、灑遍銀光;越升越高、穿過微云;浪花雪亮、接連涌來;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師:誰愿意展示自己的聽寫?
師:字寫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的筆畫寫得很有力,像毛筆字一樣有提筆、有頓筆。
生:我覺得他的間架很合理,很好看。
師:間架決定漢字的整體感覺,甚至比筆畫更重要!
師:(課件出示語段)同學們,這都是與月光有關的詞語,誰來讀一讀?
師:瀆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見皎潔的月光正照耀著大海,海上銀光閃閃。
師:這就叫微波粼粼、灑滿——(銀光)。還有誰仿佛看見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見大海起風了,浪花老高老高、雪亮雪亮的。
師:這就叫浪花——(雪亮),接連——(涌來)。
師:同學們,通過朗讀感覺詞語,這樣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魅力無窮的形象。來,帶著你的想象讀。
評析: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積累并不是絕對局限于課后框定的幾個字與詞,積累的意識與態度決定積累的厚度與高度。當然,對于一節語文課來說,積累不是一個割裂的局部,而是課堂言語實踐場里的有機部分。本環節“扣月抓詞”,其實與下一環節“對月品文”相接呼應。
環節二:對月品文,讀出虛實之境
師:聽你們的朗讀,老師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畫面,這月色真美!不過,句子段落是詞語的家,詞語回家后會是什么味道呢?我們一起走進第8、9自然段,一起走進那夜、那月、那曲,來一起感受……
師:誰與老師合作讀?(師讀第8自然段后,《月光曲》響起,學生接著讀。)
師:還有誰想讀?其他同學邊傾聽,邊想象畫面,看我們的朗讀能否看得見。
師:(出示第9自然段)有人說,這段文字有兩種畫面,一種是實在的事物,一種是由此及彼的聯想。請迅速默讀這段話,用波浪線畫出屬于聯想的面面。
師:雖然文章是從皮鞋匠的角度寫感受與聯想的,但他也可以推測妹妹此時的所聽所想。同學們,這么美的聯想,誰來讀一讀?(生讀)
師:我發現你把“灑滿”讀得重了一些、慢了一些,告訴大家,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我覺得在浩瀚的海面上,這里有銀光點點,那邊也有銀光閃爍……這樣讀,才是灑滿銀光。
師:這就叫讀出畫面,讓朗讀能夠看見!聰明的同學們,咱們一起讀。
評析:區分實物與聯想,體會虛實結合的作用,這是本節課的核心目標之一。但是,區分與體會都是以“感受到”為前提的。借著“讓朗讀能夠看見”的朗讀策略,讓學生悄然入境,讓皮鞋匠聯想到的三組畫面形象地立在學生心里,“區分與體會”就有了堅實的基礎。而朗讀如何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指導如何有效?本環節里,讓學生見文字想象畫面,是一個不錯的指導策略。
環節三:聽月思考,體會虛實之妙
師:可是,有人說,這不僅是皮鞋匠想得美,更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彈得美。皮鞋匠的聯想里有三組畫面,實際上與《月光曲》的三部樂章三種旋律有關:輕柔舒緩、剛健明快、高昂激蕩(課件)。請聽……
師:音樂的旋律與聯想的畫面有關系嗎?
生:月亮初升、月穿微云、浪花奔涌和這三個旋律的節奏是一樣的。
生:三個聯想的畫面就是三種旋律,也就是給皮鞋匠帶來的三種感受。
師:老師有一個想法,想請一位同學給這段“月光曲”配上相應的文字誦讀,有人敢嗎?
師:美妙的音樂,美妙的聯想,絕妙的配音朗讀。同學們,在描寫月光的`段落里,去掉聯想部分,你們同意嗎?
生:刪了就不具體了。
生:刪了我們就不知道《月光曲》是什么樣子了。
師:咱們用事實說話,讀!(課件呈現刪掉聯想部分的句子)
師:沒有聯想,你還能體會到月穿微云之妙嗎?你還能品味到浪花奔涌的壯美嗎?
師:其實,這里隱藏著一個寫作秘訣——(板書)虛實結合。
師:虛實結合,《月光曲》不僅是一首曲子,更是一個迷人的清幽的世界。(課件呈現圖片、音樂)把感受藏在心里,輕輕地讀一句——(生讀課題),美美地喚一聲——(生再讀課題)。
評析:虛實結合描寫的好處,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只要學生感受到了,體驗過了,讓結論融入了一段積極投入過的生命成長歷程,結論才會有生機,才會從文本走進心靈。
環節四:換月移情,寫出個性之思
師:傾聽著這動人的鋼琴曲,有人聯想到的是一馬平川的稻海,綿延起伏的梯田;有人聯想到時而平緩、時而綿延、時而洶涌如潮的沙丘;有人聯想到的卻是一場瀟瀟秋雨。如果當時你也在現場,你會聯想到什么呢?
師:請靜心細聽,安神默想,并動筆寫一寫。
生:我仿佛看見了金色的油菜花地,特別平坦;有小風的時候,油菜花地就有了波浪;吹大風的時候,油菜花地就有大波浪。
師:我想借你的文章讀讀。我靜靜地聽著,我仿佛看見了金色的油菜花地,遠遠望去,像是給大地鋪上了厚厚的黃地毯,又像是一片無垠的金色的湖;起風了,湖里微波蕩漾,你搖我曳,你挨我擠,濃濃的香味也在柔柔地流動著;風大了,花濤起伏,連綿不斷,洶涌如潮……
師:同學們,聽出有什么不同?
生:您的文字更具體更美了。
生:您用了不少比喻句、四字詞語。
師:好文章是讀出來的,你讀著讀著,覺得畫面感不強了,就會情不自禁地添一添,改一改。
評析:本環節里,教者假借他人聽曲的不同聯想啟思,借誦讀點撥強化“畫面感”對于寫好聯想的意義。讀與寫始終互融、互促、互補,這是高段語文應有的語文意識。
環節五:借月拓思,開啟實踐之門
師:《月光曲》會給你帶來怎樣的聯想,回去以后不妨再聽聽,也可以聽聽中國的民族音樂《百鳥朝鳳》,也許,你又會有新的體驗、新的發現。
評析:學生體會到了聯想的本質特征,才可能寫出千姿百態、靈動韻味的聯想。但是,聯想作為一種寫作技能,又非可以一蹴而就的。因此,走進生活,走進音樂大世界,繼續傾聽與聯想,是十分必要的。
月光曲教學實錄9
師: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大家,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呀,這《月光曲》在哪呢?
生:課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師:那是寫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文章是通過寫兄妹倆的聯想來寫貝多芬的曲子彈得很好的!
師:那曲子的旋律、節奏到底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好好地把這段讀一讀,并小組討論,然后有條理地告訴老師。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老師的問題。)
師:誰能說給老師聽?
生:我覺得(讀)“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灑遍了銀光”是曲子剛開始時,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這時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靜。
師: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緩,對嗎?(板書:舒緩。)
生:我覺得月亮剛升起時,照得海面一片銀光,這時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貝多芬彈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師:好,看來這時的曲子是非常舒緩柔和的。(板書:柔和。)那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遍了銀光。”
師:誰接著說,后來呢?
生:后來(讀)“月亮越升越高回……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這時的曲子應該逐漸增強,聲音也高些,節奏也應該快些啦。
生:我覺得除了節奏快,它的力度應該加強了。
生:我覺得這時一定有反復的小節,因為是“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說明曲調有反復。
師:那就是節奏也快,彈得也有勁啦,是嗎?(板書:快速有力。)誰來讀呢?
生:(讀)“月亮越升越高,……朝著岸邊涌來……”
師:你能告訴大家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生:“忽然”說明時間很快,所以我讀得也快,還有剛才說這時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讀“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也讀得快,而且有勁。
師:他不僅讀得好,說得也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誰來把皮鞋匠看妹妹這一層讀一讀呢?看這時的曲子又是怎樣的?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我覺得這時的窮兄妹倆都已經完全被陶醉啦,這兒應該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這時的曲子一定更快,節奏感更強。
師:節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緒也就激蕩啦。(板書:高昂激蕩。)
師:好,那誰能從頭到尾完整地說一說呢?
生(自由說、指名說):貝多芬面對著月光,面對著兄妹倆,按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舒緩的,接著曲子有了變化……
師: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嗎?讓我們隨著兄妹倆一起來欣賞一下。
(放樂曲,生閉目欣賞。)
師:聽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呢?
生:聽了曲子,我感覺在一個擁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獨自一人來到海邊,雙眼緊閉,感受著大海的呼吸,傾聽著大海的聲音。皎潔的月光給海面披上了銀紗,美極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靜,海水變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滾,不停地拍擊著岸邊堅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海浪。
生:音樂響起來,我仿佛置身在小湖邊,一輪皎潔的明月慢慢升起來,把平靜的小湖,湖邊的蒲草、蘆葦都鍍上銀光,異常美麗。忽然,只聽一聲水花濺落,一條金黃的魚兒躍出水面,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接著又鉆進了水中。接著第二條、第三條……一條條魚兒躍起又落下,似乎正伴著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靜的湖面變得熱鬧非凡……
生:聽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險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海面幽靜而美麗,探險家坐在船艙欣賞著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來啦,這時的探險家竭盡全力地擺動方向盤……勇敢者終究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
師:貝多芬的琴聲讓我們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這優美的琴聲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們能在朗讀的時候把這變化表現出來嗎?
(生自己練讀。)
師:好,誰愿意讀?這有三層,你愿意讀哪一層就讀哪一層。
(指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層讀。)
師:誰能把整個一段讀給大家聽呢?這次還要找個人和你比,看誰讀得好!
(兩名學生比讀。)
師:你們認為他倆誰讀得好?哪讀得好?
生:……
師:他們倆讀得都不錯,各有千秋,我們也一齊讀一讀,好嗎?
……
評析
以上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課《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個教學片段。在這一片段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師生角色的變換,看到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總的來說,這段的教學有兩個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這一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教師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后,教師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月光曲教學實錄10
課前交流
師:穿了新校服了,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很精神
生:很愉快
師:校服的胸前有個圖案,那是什么?
生:學校的標志,校標。
師:上面的圖案代表什么?
生(搖頭)
師:上面是兩顆心的圖形,代表我們老師的追求——追求和你們“心心相印”。我看我們今天的課堂上能不能心心相印?
教學過程:
師:今天,何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一篇新的課文,誰來讀讀課題。
生讀
師:聲音響亮、清楚
師:《月光曲》是這篇課文的名字,也是貝多芬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的名字。把它當作樂曲的名字,再來讀讀。
生讀
師:讀得有旋律了,讀得美了。音樂是美的東西。
師:讀這個名字,你猜猜《月光曲》是一首怎樣的曲子?
生:優美的曲子
生:我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首恬靜的曲子。
生:應該是舒緩的曲子。
師:讀了《月光曲》這篇文章,又猜了曲子,現在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生(異口同聲):聽《月光曲》
師:如果是音樂課,我一定先讓你們聽一聽,可我們是語文課,語文課聽音樂首先要從課文中聽,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這叫語文能力。打開書,瀏覽課文,從哪兒能聽出《月光曲》的旋律?
生:我從第九小節聽出來的?
師:讀第九小節,你從中聽出了怎樣的旋律?自由讀
生讀
師:你從中聽到了《月光曲》剛開始是怎樣的旋律?
生:平和的
生:優美的
生:舒緩的
師:你從哪兒聽出來的?讀出它的優美、舒緩。
生讀“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
師:“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烏云。”你聽出了《月光曲》有什么變化?
生:旋律越來越高,有了變化
師:再后來你聽到了怎樣的`旋律?
生:激越的
生:高昂的《月光曲》
生:激動人心的
師:你從哪兒聽到的?你來讀一讀
生讀
師:可惜讀錯了一個字,聽出來了么?讀書應該字字入目。
生:“一個連一個”讀成了“一個連著一個”
師:再讀
生齊讀
師:從第九小節聽出了《月光曲》先是舒緩、恬靜的,后來逐漸升高有了起伏,再后來變得高昂激越起來。我們把第九小節完整地讀一讀。誰來讀一讀,讓我們聽出旋律的變化。
生讀(很有感情)
師:聽出了旋律,聽出了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聽一聽真正的《月光曲》。“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
播放《月光曲》,介紹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
師:我看到了有的同學笑了,為什么笑了?
生:聽到的跟我們猜的是一樣的。
師:說明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從文字當中就能聽出音樂來!
師:音樂的旋律是表達創作者的情感的,那么《月光曲》中包含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過程中去。
讀第二小節,你聽出了貝多芬怎樣的心情?
生讀。
師:你們劃一劃,你們聽出了貝多芬怎樣的心情?體會到了嗎?
生:我覺得心情很放松
生:我認為他的心情很平靜。
師:除了輕松,除了平靜還有什么?
生:我覺得他很欣慰,因為有人正在彈他的曲子。
師:你叫什么?
生:我叫朱心成
師:朱心成你真了不起。
生:我還聽出了他的高興。
生:我聽出了他的愉悅。
師:他當然要感到了欣慰和愉快。因為在這僻靜的小鎮上還有人彈他的曲子。帶著愉快、欣慰,他走近了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談話。有句俗語叫“彈琴知音,談話知心”,讀第三小節,你能知道他們的心嗎?你們來讀一讀。
生:我知道那個姑娘很想彈好這個曲子。
師:你還聽出了什么?
生:這個姑娘特別想聽聽貝多芬彈曲子。
師:你還聽出了什么?
生:聽出了他無奈。
生:聽出了他的哥哥的難過,因為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
師:你來讀讀。
生:我還聽出了姑娘的沮喪心情。
師:為什么?
生:因為聽不到
生:我聽出了姑娘矛盾的心情。
師:你叫什么名字?
生:張洪民
師:張洪民厲害,他從談話中聽出了姑娘矛盾的心情。為什么?
生:姑娘很想聽貝多芬演奏,但哥哥買不起門票,妹妹不想讓哥哥難過,所以說是“隨便說說罷了”。
師:多懂事的姑娘啊!
師:我們先談到這兒。你猜猜屋外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會是怎樣的心情?
生:很想進去給他們彈。
師:是的,貝多芬很同情他們,也很想進去給他們彈,于是他走了進去,他又看到了什么?心情有了怎樣的變化?
生讀:茅房里……
師(打斷):這個名字不好聽,再讀讀
生:茅屋里……
師:這就對了。
生:我認為貝多芬應該是非常感動,因為他聽到了小路上有人彈他的曲子,后來看到這個姑娘眼睛瞎了,又這么愛好音樂,他肯定感動。
師:他決定進去彈這首曲子,滿足他們的愿望。可事情的結果是,他彈完了一首,又彈了一首,你知道為什么嗎?我們來讀讀這三段。(大屏幕展示)
師:有體會了嗎?
生:因為貝多芬發現這個姑娘是個懂音樂的姑娘。
生:他聽到了這個姑娘是他的知音。她聽得很入神。
師:聽得入神,就是他的知音嗎?
生:她聽出了這是貝多芬彈的。
師:還從哪兒聽出了姑娘就是貝多芬的知音。
生:聽出了他彈得還熟,感情多深哪,聽出了這就是貝多芬,所以……
師:一首曲子彈得熟不熟你能不能聽出來?
生:能。
師:一首曲子表達什么樣的情感你能聽出來嗎?
生搖頭不語
師:有句話叫知音難求,課前查閱了貝多芬的資料,了解貝多芬的性格嗎?誰來說說?
生:貝多芬是個心情沉悶的人
生:不太有人愿意和他交往
生:脾氣很古怪,性子急
師:貝多芬性格狂躁,脾氣古怪,沒有人愿意與他交朋友,沒有人了解的心,但他在這兒,卻遇到了懂得他音樂、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嘗不是喜出望外、激動萬分呢?讓我們一起讀。
生讀
師范讀第八小節。
師: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卻照不進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愛貝多芬的音樂,懂得他的音樂中的情感,卻很難欣賞到他的演奏;面對這知音,面對這如水的月光,此景此情觸動了貝多芬的情思,觸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這情思,這靈感,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
(畫面隱去,只有音樂,師生同賞)
師:誰來在《月光曲》的伴奏下讀讀這一段文字(第九小節)。
生讀(非常有感情,學生鼓掌)
師:讀得真好,“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中“似的”讀“shì”。
師:英國有一句諺語叫“音樂是耳朵的眼睛”,開始我不明白,讀了《月光曲》我懂了,《月光曲》給了盲姑娘的耳朵一雙眼睛,一雙心靈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我們一起來讀。
生讀“她仿佛也看到了……”
師:一首名曲就這樣誕生了,我們再來讀一讀最后一段
生讀
師:他飛奔回客店,把這首曲子記錄了下來。你從“飛奔”中體會貝多芬怎樣的心情?
生:他很激動
生:他很著急
生:他很欣喜
師:一種喜遇知音的欣喜,一種創作成功的激動,一種靈感閃現的激動。這就是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這個傳說最打動人的是什么?
生讀:(屏幕出示:貝多芬說: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人……)
師:這個故事最打動人的就是:情感,是貝多芬對窮苦勞動人民真摯的情感。因為這個傳說,我們聽《月光曲》,聽的是曲,體味的是情。像這類情感性的文章,我們就要這樣一步步去讀,一步步細細地品味!
(屏幕出示: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
月光曲教學實錄11
師:請大家自由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讀了課文有哪些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生開始自由讀文,教師同時播放輕音樂,創設愉快、輕松的氛圍)
師:剛才大家讀得很認真,思考得也很專心,老師再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請同學們把自己感受到的說給自己聽聽,一邊說說,一邊改改,組織好語言。
(生自言自語,說、思、改相結合)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讀課文的感受與小組同學分享分享。
(生開始討論交流,協作學習,教師巡視)
師誰愿意說給全班同學聽?想說就站起來說。
生:我覺得貝多芬真了不起,無意之間的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動得創作出樂曲來。生:我感到課文寫得很美,讀了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生:我感到有一點激動,盲姑娘那么熱愛音樂讓我感動;那樣一個偉大音樂家給一個盲姑娘彈曲子,讓我感動。生:我的感受是課文一開始就使人覺得很靜。因為貝多芬散步時在幽靜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多靜的夜晚呀。師:說得很好,能說得再具體些嗎?具體到某個詞上去。生:“幽靜”、“斷斷續續”這兩個詞可以體現靜。師:為什么呢?生:我說不好,但我覺得靜。師:其他同學有同感嗎?有,就自由輕聲讀讀課文來體會體會吧。(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體會“靜”的感覺)師:在這兒還有不同的感受嗎?生:剛才我們幾個人覺得,這里不僅靜,更使人覺得很美。你看,“幽靜”是說周圍大環境靜,而在靜中又有鋼琴聲叮叮咚咚地傳來,多美呀。
師:其他同學呢?
(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不做反應)
師:那好,就先來試著讀一讀這幾句話吧,看看我們能不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可以自己讀,也可以自由組合讀。
(生讀課文,教師巡視,然后指讀這幾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動得創作出樂曲來。
生:我感到課文寫得很美,讀了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點激動,盲姑娘那么熱愛音樂讓我感動;那樣一個偉大的音樂家給一個盲姑娘彈曲子,讓我感動。
生:我的感受是課文一開始就使人覺得很靜。因為貝多芬散步時在幽靜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多靜的夜晚呀。
師:說得很好,能說得再具體些嗎?具體到某個詞上去。
生“幽靜”、“斷斷續續”這兩個詞可以體現靜。
師:為什么呢?
生:我說不好,但我覺得靜。
師:其他同學有同感嗎?有,就自由輕聲讀讀課文來體會體會吧。
(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體會“靜”的感覺)
師:在這兒還有不同感受嗎?
生:剛才我們幾個人覺得,這里不僅靜,句)
生:我覺得在讀“幽靜”時語氣稍輕一點就更好了。
師:那你來讀讀。
(生讀文,教師請其他學生輕合雙目體會)
師:他哪兒讀得好,為什么?
生:把靜讀出來了。
生:不只有靜的感覺,“幽靜的感覺要比“靜”的感覺更美。
師:那“幽靜”究竟比靜美在哪里?
生:美在“幽上。
師:為什么?
(此時生語塞)
師:來,還是讓我們來問問工具書吧。
(生查工具書理解“幽”字)
生:老師,“幽”有深遠、僻靜、光線暗的意思,更符合當時的環境特點。
師:在這種環境里,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會怎樣?
生:心情舒暢。
生:真美,感覺很好。
生:又靜又美。
生:有安閑的感覺。
生:說“悠然”會感到更好些。
師:如果你是貝多芬,此時心中會有什么感受?(生急于發言,師笑著引導說)先不急,再讀讀課文,把靜、美、悠然安閑的感受綜合起來,體會體會。
(生自由讀文,深入體會)
生:假如我是貝多芬,四周環境這么靜,我會覺得很悠閑。
生:貝多芬在幽靜的路上散步,突然聽到自己寫的曲子,心中一定會想,這是誰彈的呀,我得看看去。
(生笑,表示同意)
師:是啊,貝多芬被靜寂中那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吸引了過去,后來怎樣了,你又有哪些感受呢?
生:貝多芬聽到了茅屋里的對話,我覺得他一定很高興,因為有人特別想聽他彈鋼琴曲。
師: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生(先讀“這首曲子多難彈啊,……要是能聽到貝多芬自己彈那該多好啊!”幾句,然后講原因)我覺得這一句能體現出盲姑娘特別想聽貝多芬彈琴。
師:說得很好,不過大家覺得有沒有讀出“特別想的”意思來呀?
(生笑,一部分搖頭表示沒有,其他學生大多相互議論。有三、五人舉手要發表意見,師請其中一個女生發言,學生表示剛才沒有讀出“特別想”的意思來)
師:那好,你來試試可以嗎?
(生重復讀這幾句,師請其他學生注意聽,看看哪兒讀得值得自己學習,為什么)
生:我覺得他“那該多好呀”幾個字讀得好,有“特別想”的感覺。
生:她“多”字讀得好,突出了“特別想”。
師:那好,請大家取長補短,自己讀讀這幾句,讀出自己心中“特別想”的感覺來。
(生開始自讀體會,教師在巡視時也捧書自讀,與學生共同分享)
師:在這兒大家還有其他感受嗎?
生:我還感到窮兄妹倆人間的深厚感情令我很感動。
生:我想貝多芬也會深受感動的。
生:對,因為貝多芬也深受感動,所以他推門進了茅屋,而且還為盲姑娘彈起曲子來。
生:我還覺得貝多芬被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感動了。
師:看來同學們的理解越來越深入了。那當貝多芬進入茅屋后,又使我們有什么感受呢?來,讓我們先靜下心來,默讀瀏覽一下這一部分,再組織組織語言。
(生默讀瀏覽,教師巡視)
生:我的感受是盲姑娘聽了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之后非常激動。
師:你能讀讀嗎?
(生讀“彈得多純熟………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一句)
師:誰來說說她哪兒讀得值得你學習?
生:她“入了神”三個字讀得好,她很投人。
生:她讀兩個“多“字時再輕一點就好了。
師:為什么?
生:我說不好。
師:那我來讀讀這一處好嗎?大家聽一聽,體會體會。
(師范讀,故意夸大兩個多字的語氣,顯得很做作)
生:老師,我覺得您讀得不好,有點假。
生:對,那兩個“多”字,讀得太過火。
(大多數學生笑了,表示贊同)
師:好,那你們讀讀,看看怎樣讀好。
(生開始自由朗讀,體會)
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有5名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開始讀,教師示意輪流讀,并要求其他人評議)
生:我覺得他們讀得很熟,但XX同學讀得有點不自然。
生:我認為XX同學的停頓不夠,不能很好地表達感情。
生:我認為不是只有停頓才能表達感情,有時反而要讀得快一點兒。
生:我認為讀得自然點兒,讀出自己的.理解就行,停頓多少并不重要。
(還有部分沒有發言的學生在座位上互相議論,各抒己見)
師:(示意大家安靜)看來我們每個人都讀出了自己獨特的內心體驗,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每個人的理解、感受不同,所以讀出的效果也不一樣,我們怎么能強求一致呢,你們說呢?
生:老師,我還覺得要是把兩個”多”字與兩個“您”字讀得再有些激動的感覺就更好了。
生:我補充,除了激動,還有點驚奇。不,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師:是嗎,來,大家輕聲讀讀,體會體會。
(生自讀,體會)
師:這一句里除了這兩個字,還有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激動、出乎意料來?大家仔細觀察,看看能發現什么?
(生默讀,發現)
生:哦,老師,這里連著用了兩個感嘆號。
生:對,句子最后用了問號。
(其他學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師:噢,看來標點符號也能表達人的情感呀。那讓我們趕快再讀一讀這幾句,來加深體會吧。
(生急于讀,讀得認真、投入)
師:貝多芬被當時的情景深深打動了,于是他又坐在鋼琴前為盲姑娘彈起第二支曲子來,這時又使我們產生了怎樣的感受呢,讓我們下節課一起走進貝多芬的心靈世界,用心與他交流吧,下課。
評析:
一、師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應注重于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舍棄繁瑣、機械的分析、解釋。這篇文章的人文內涵的具體體現就是意境美——環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關的,人的心靈是美的,而音樂則是美的極至,所以,學生無論從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與作是直接對話,都是有價值的情感體驗。于是,王曉宇老師把一大篇文章交給學生,讓學生去用“心”感悟,不給具體問題,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統一答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考、想像、表達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所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些體驗遠比我們講出來、問出來的要深廣得多);教師則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做引導——引導讀書,引導思考……
二、教師用“心”與學生交流
我們看到,這節課上,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是那么和諧、自然、愉悅,這源于教師角色的轉變。我們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絕”的“教師”,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師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圍中完成的。在這種氛圍中,由師生交流創造的語文學習資源已遠遠超出教材本身;在這種氛圍中,師生所感受到的審美愉悅與生命欲望已遠遠超過文本的局限。
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產物”,閱讀是“個性化行為”。這一教學片斷留給學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愛好、思想的廣闊空間!
月光曲教學實錄12
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一片的樹葉從樹枝上落下來。樹葉落到地上,小蟲爬過去,躲在里面,把它當作屋子。樹葉落在溝里,螞蟻爬上去,坐在當中,把它當作船。樹葉落在河里,小魚游過來,藏在底下,把它當作傘。樹葉落在院子里,燕子飛來看見了,低聲說:“電報來了,催我們趕快到南方去呢。”
師:我送你們三句話,第一句“我很棒”。第二句話也送給同伴,把手搭在同伴的肩上:“你真的很棒”。
這個課堂和以往不一樣,上看看,下看看,左看看,右看看,有什么?生:很多聽課老師。師:把這句話送給老師:“你們很棒,你們真的很棒,你們真的真的很棒”。(臺下老師鼓掌。)
師:老師給你掌聲,你明白了什么?生:很光榮生:很溫暖
師;找到感覺沒有?什么感覺,溫暖中覺得很棒,就帶著這個感受來一同走進課文,走進課文之前帶你們去一個地方,也就是這個季節最值得去的地方?在哪里?
生:落葉,紅葉
師:聽,快看了(香山紅葉圖)
師:想起一首詩吧:遠上寒山石徑斜(師生一起背)
師:美不美?這片片的枝葉把香山打扮得真美呀。風呼呼地吹,天氣越來越涼,這葉子就會?
生(有的做動作,有的用語言,落)師板書:落葉
師:剛才我們看了香山的景色,感受到這片片落葉帶來的美,現在送給大家兩篇文章,在文章中感受落葉帶來的美。
自己趕緊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想盡辦法去解決,這些方法老師不說,你們一定知道。學生讀書
師:有的同學躍躍欲試,想讀了,看誰傾聽別人的話像剛才那樣用心。(指名讀第一節
師:像他那樣自己讀一讀這一節。師:繼續往下讀,(指名讀第二節)
師:他讀“當作”讀得真準啊,我們也這樣讀,齊讀。
師:繼續向下讀,這個“當”在句中兩次不同音,你都讀出來了,真了不起。再讀這句,看誰讀得正確流利。師:再往下讀。我可聽出來了,“藏”這個字她怎么讀得這么準啊。一起讀這個字,把它送到句子里再讀。師:全班齊讀最后一段。師:你們真的真的很棒。
師:看課文第一段,放聲再讀讀。
師:這段話有個詞特別好玩,重復了兩次,發現了嗎?生:一片一片
師:讀,再讀。師在黑板上畫一片葉子,這是一片。一片一片那就是兩片了(邊說邊畫第二片葉子)
生:不是,有許多,很多很多片。
師:言外之意我明白了,這一片一片就是好多好多,那再讀讀,把一片一片的感受送到句子中。
師:哎喲,她讀這個“落”呀,我感受到了“落下來”想象一下,怎么落呀?生:慢慢落下來。
生:慢慢得一片一片地落下來。師:啊,飄飄灑灑生:隨風舞動。
師:多有詩意啊,緩慢地落下來,就這樣像小蜻蜓,小蝴蝶慢慢地舞動著,你再讀這句話,那樣那樣地落下來。生讀
師:落得多輕松啊“落下來”又一生讀
師:這次風很大,一下子就落下來。
師:好的,咱們親眼看看這落葉怎么落下來。放課件
師:一片,又一片,接著一片,把這樣的感受加上你剛才的體會再送到這句話中,看著圖讀。
師:快看看啊,這一片片落葉都落到哪里去了?快讀書,讀下去你有新的發現嗎?
師:有的落到生:地上]師:看誰會說話,我用上了有的生:有的落到河里生:有的落到溝里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看,看誰會開動你的腦筋。(畫兩棵樹、畫小河、小溝、院子、地上)
師:快請同學們幫幫忙,我這里有這么多迷路的孩子,她們要回到她們的家,誰來幫幫她們。(學生把河里、院子里、地上、溝里這些詞分別貼到相應的地方)師:看看啦,這些片片落葉讓我們聊一聊,有的落到——(生)河里有的落到——溝里,有的落到——地上,有的落到——院子里。就這些地方?還有哪里?生:田里,山里
師:你去落一片(生上來貼落葉)生:房頂上
師:你去落一片。
生:落到樹上從高的樹上落到矮的樹上。師:多會創造。生:落到小朋友頭上。
師:當你的小草帽,真有意思。
師:總之,我發現落葉無處不在,落在哪里,哪兒就是它的家。就這樣,一片,一片,一片,誰來了,誰發現落葉在等候著它們了,快讀書,讀讀告訴大家。生:小蟲爬過來,躲在里面,把它當作屋子。
師:我明白了,小蟲是爬過來,躲在里面(貼爬和躲)生:小螞蟻爬過來,坐在當中,把它當作船師:我明白了,小螞蟻是坐在當中(貼坐)生:小魚游過來,藏在底下,把它當作傘。師:(貼藏)
生:燕子飛來看見了,低聲說:電報來了,催我們趕快到南方去呢。師:(貼飛)
師:這些小動物們,有的爬、有的游、有的飛、有的坐、有的就躲,現在你們就是這群可愛的小動物。師:你是誰?生:小蟲
師:你是誰?生:小螞蟻
師:現在我們就體驗體驗,現在你們就是可愛的小動物,我好喜歡你們這群可愛的小動物。注意了,一片葉子落下來,有的爬來一個也沒爬?生:(爬)
師:有的動作真美哪,那么爬呀爬呀,可以在過道,放松。師:有的游來生:(游)
師:重來,游的太快了。師:小燕子飛下來了。飛~生:(飛)
師:螞蟻坐上去,坐在葉子上生:(坐)
師:剛才我們是慢動作,現在快,游、飛、坐、爬、游、飛、坐、躲生:(按老師的口令做著不同的動作)
師:我看見了,我看見了,我去抓你哈哈,聽好了,藏生:(紛紛往桌子底下藏)
師:快出來吧,最后一個動作:坐
師:我可明白了,你們哪,這些小動物可太了不起了,剛才你們做的躲和藏的動作一樣的,看來躲和藏有時放在一起可以表示一個意思。現在我把藏換個動作躲開生:(躲開)
師:還想演嗎?這樣我們挑幾個扮演小動物,你可要用心體會,你就是它。師:爬,游,飛,躲,躲開的躲,躲藏的躲生(演)
師:開心嗎?快樂嗎?幸福嗎?就帶著這些感受送到句子里邊,用你的聲音表達出來,能做到嗎?把你的感受用聲音傳送出來。開始生:讀書
師(在胸前貼一片樹葉)看看,我是誰?打個招呼。生:落葉姐姐好
師:小動物們好,喂,我落下來了,你在哪里?你是誰?生:讀有關螞蟻的句子。師:放錄象
師:現在把螞蟻變成我創造性地讀,誰來讀。生:我爬過來,坐在當中,把它當作船
師:你坐在船上都看到了哪些景色?你再把這句話創造創造
生:樹葉落到溝里,我看見了,爬上去,把它當作船,我看見了小魚,還看見了珊瑚。
師:那是在哪里,海里呀,再琢磨琢磨
師:喂,又一片葉子落下來了,跟你打招呼。師:你是誰?生:小蟲
師:小蟲怎么來的?生:爬過來的
師:送它一個字(躲)你躲在我這里感覺如何?師:放課件
師:你也創造,小蟲變成我創造創造師:你也躲在里面?生:沒錯
師:把我當作什么?生:溫暖的被子師:你住了幾天生:一百零一天師:你感覺如何生:溫暖
師:你有感受,把它創造出來,說說生:創造性地描述(略)
師:喂,你是誰?小魚小魚快來。看,它怎么來的,送它一個字,藏你藏在我里面干什么?趕快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讀出來。生:(除了用我代替小魚,還加上了,很溫暖幾個字)
師:你藏在里面干什么?有沒有不同的?把你藏在下面做游戲的感覺告訴大家,讓大家聽出我在和小朋友做游戲。這樣你這個藏的體會就有自己的滋味。師:正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時候,快看,誰來了?師:燕子,你們好生:樹葉姐姐好
師:你們要到哪里去?生:南方
師:誰告訴你們的?生:落葉
師:你們特別助人,知道這個信息,又告訴你的伙伴,怎么告訴的?師:好遠,好遠有只燕子,我們要把這個信息告訴它,給怎么說/師:傳出的聲音送給它電——報——來-啦——師:一起來,把手拿出來,離著你那么遠呢?生:讀最后一句話(拉長聲調)
師:有只燕子離我們不遠不近,怎么告訴它師:有只燕子就在我們眼前,你怎么告訴它生:讀出不同的語氣。
師:現在我真的感覺到了,你看這落葉,落到這兒,那兒,有的當作傘,有的當作船,還有的當作屋子,還有呢,秋姑娘不僅當作這些,還當作一封一封的信呢。
師:看看,我都寫給誰了,快來讀讀,寫了這么多信,我都到哪里去了?你看同學們,我這落葉怎么樣,不夸我兩句生;落葉還真有用處。生:落葉會幫助我們
生:我能和你成為好朋友嗎?
生:落葉,你真能干,我好想和你做好朋友
師:就這樣,親愛的同學們,咱們都在夸落葉呢,讓我們一起唱給落葉,落葉也唱給自己。課件出示:春來了帶著微笑飛上樹梢風吹過嘩拉拉我們舞蹈風住了靜悄悄我們思考放假了乘著風兒帶上獎狀
回到大地的懷抱小蟲的屋子螞蟻的小船魚兒的大傘燕子的電報啊大地
親愛的媽媽在你的搖籃里美美睡上一覺
師:是啊,大地,我親愛的媽媽。在你的懷里,我們好好睡覺,來年的春天,我們繼續舞蹈,繼續思考,還給你們做屋子,寫信,拍電報,馬上就跟落葉說聲再見,誰想讀讀它,放開聲音,一起來生:落葉師:小小的落葉很不經意落在那兒,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快樂,摘下一片美麗的落葉送給最心愛的人,再見,后會有期,竇桂梅執教《朋友》課堂實錄
執教時間:20xx年3月16日
地點:揚州教育學院瘦西湖校區體育館學生:六年級
師:同學們,今天竇老師剛和同學們見面,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竇老師,我想問你,你平時喜歡交朋友嗎?師:你說呢?生:喜歡。
師:對呀!我愿意和你們交朋友。愿意和我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你們是六年級,我女兒今年正好上初一,其實,年齡和你們差不多。我和她是朋友,自然而然就和你們也是朋友啦!
師:新朋友見面,送大家一份見面禮,讀讀吧!
生:沒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鹽。沒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線。
師:同學們,這句話圍繞一個詞來寫的`,顧名思義,就是“朋友”。誰來到前面大大方方、重重地把這兩個字寫在黑板上。
(一學生上臺,按老師說的,一筆一畫地寫下了“朋友”兩個字。)
師:說起“朋友”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很輕松。你看,剛才咱們一見面就成了朋友。大家有沒有看過中央臺王綱叔叔主持的《朋友》這個欄目?生:
師:王綱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說起“朋友”這個詞很輕松,真正地要去體驗它、感受它、實踐它,那卻并不輕松。比如竇老師在36年的人生歷程中,伴隨著朋友的攙扶、點化、糾正,伴隨著快樂和淚水,伴隨著老師的成長,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老師深情地敘述,教室里很安靜,同學們凝神注視著老師)師:每每在生活中交朋友,在書本中咀嚼到這樣那樣的朋友故事的時候,我都以朋友的真情來激勵自己的成長。最近,我就看了幾本叢書,是由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里面有一個欄目,專門講了“朋友”。每每我讀的時候,我就被里面的故事所感染,有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我想,我應當把書本中獲得的對朋友的感悟印下來,和同學們分享,想到這兒,我就選了四篇文章,就是同學們手中拿到的四篇。(這四篇文章分別是《記住的和忘卻的》、《管鮑之交》、《胖子和瘦子》以及《朋友》。)
師:我相信,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讀了文章后,多多少少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學們可以任選其中的一篇來談談,可以說主要內容,也可以直接說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生:我對《管鮑之交》這篇文章有很深的感受。齊桓公登位后,要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卻極力勸說,并堅決辭掉相國之位,推薦管仲。這是出于對朋友的真情!齊桓公不記前嫌,重用管仲,并不是因為管仲的才華有多高,其實是被他們的情誼感動了。而管仲深知鮑叔牙對他的深情厚誼,就不辜負鮑叔牙的深情,逐漸施展出了才華,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師:通過對《管鮑之交》內容的理解,你覺得“朋友”應該怎樣理解?生:我認為朋友應該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取長補短。師:好,就請你把這句話寫下來。(生到黑板上書寫)生:我讀了《記住的和忘卻的》這篇文章,深有感受。(學生對主要講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你讀了這篇文章,你覺得“朋友”應該怎樣理解?
生:就是要“記住別人對我們的恩惠,洗去我們對別人的怨恨”。師:再簡練一些。
生:記住恩惠,洗去怨恨。(生到黑板上寫下了這句話)
生:我有補充,要知道一個沒有朋友的人,就像一只沒有翅膀的鳥飛也飛不起來。
師:向你祝賀,同學們給他鼓掌。他把書上的語言進行了充分的“消化”,內化成了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想,這真了不起!
生:我對《胖子和瘦子》這篇文章有感受:在朋友有難的時候,我們要去幫助它,而不能選擇逃跑!
師:可以用一個什么成語來形容?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學生在啟發下,脫口而出)
師:剛才的同學說得很好,就這樣說,想補充的也行,談別的文章也行。生:讀了第二個故事,使我想起了文章后面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朋友,應當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朋友著想,這種友誼是高尚的,是純結的。(學生聯系相關的故事,來談對朋友的理解。)
師:太好了,我發現你剛才講的那個故事書上沒有,你把她補充進去。這是多好的一種語文學習方法,把剛才的寫上來。(學生在黑板上寫感受)
生:讀了這幾篇文章,我有四點感受:第一個感受是既然是朋友,就要記住朋友對你的恩惠,朋友對你的批評和鞭策,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自己翱翔,飛得更好;第二個感受是既然是朋友,就應該在危險的時候給予別人最大的幫助;第三,那些事不關己,一心想著保全自己的朋友,與他們不相交也罷。第四,朋友之間,應該守信用,這樣的朋友才是最好的朋友。(臺下一片掌聲)
師:說得真是太好了!同學們,這么多的同學還想談,好,這樣吧!把你們想要說的話與前后桌的同學交流一下。(學生相互交流)
師:好,我們看看黑板,來齊讀一下。(孩子們在黑板上寫滿了自己對朋友的理解的話,就像“小名人名言”。)(生朗讀)
師:有沒有發現問題。(指著其中的一句話,原來其中有一個字寫錯了。)生:我發現這句話中“諒解”的“諒”寫錯了。
師:是誰寫?知道怎么寫嗎?(教師臉上仍然帶著笑容,一學生趕忙上去改正錯別字。)師:再讀
你看你們多了不起呀,自己讀書,就獲得這么多對朋友的理解,這讓我想起羅曼羅蘭說的一句話,“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發現自己,聯想自已,檢查自己,升華自己,超越自己”。同學們,我們能否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真正去走一趟,也在里面真正的發現自己,檢查自己,超越自己呢?要想真正達到這一點很難。下面我們就選擇一篇我們這一生也許遇不到的一篇《朋友》,我們來好好地研究研究,體驗體驗,來談談我們的感受。師:你就預先讀了,現在你們就用心地來讀這篇文章,同學們可以讀一讀,劃一劃,看看,哪些地方對你觸動大,選擇你自己的讀書方法來讀,大聲讀也可以,默讀也可以。
師:這對你有什么感觸?生:“無辜”這個詞
(教師指名若干名學生開火車一句一句地讀課文,并隨機請學生說說感受。)師:同學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重要的地方,里面都隱藏著“但”這個字,我們把這段話找出來讀一下。(生讀含“但”的兩句話)
師:什么時候用“但”這個字。生:轉折的時候。
生:上面的意思就是沒有人肯為朋友坐牢,但是達蒙真心為皮斯阿司坐牢,強調了他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一個人。
師:對,當文章的上面的意思和下面的意思完全相反的時候我們才用“但”,像這樣的句式我們著重強調的是后半部的。聯系上文,請你進一步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這句話上面用了一個“但”字,證明為了朋友會去觀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就從這件事來說,想回家看看母親,但是沒有人為他坐牢,就是這個朋友真的為他坐牢。
師:所以你想突出這個意思。生:讀書
師:他談出了對這段話的理解,著重突出了“但”字,還有沒有同學想談。生:我對這句話的理解,達蒙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替別人坐牢,證明他已把當成自己最好最好的朋友了,他本身就很信任彼此,相信他們之間的友情是純潔的。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我是從“但”這個字看出來的。
師:從這兩位同學對這段話的理解,同學們已經很了解了。我們再讀一讀。生:齊讀課文。
師:就是這句話,若老師再給你們讀一遍,同學們你們能聽出些什么呢?(教師朗讀,注意了突出了“茫茫人海”等重點詞。)生:我聽出了黑暗中的一點光線。
生:沒有一個人為皮斯阿司坐牢,只有他的朋友達蒙。師:這說明了什么?
生:這說明達蒙很信任皮斯阿司,達蒙是一個高尚的人。
師:茫茫人海,皮斯阿司還有很多的朋友,但誰愿意為他殺頭的呢?別個怎么沒出來?這說明達蒙怎樣?生:他很勇敢。
師:你讀讀這段話,要能讓人聽出達蒙是很勇敢的。(學生讀這句話)
(教師二次讀這句話,突出其它的詞語)師:這一次,你又聽出了什么?
生:我聽出了他們有顆互相信任的心,他們友誼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生:達蒙是心甘情愿為他坐牢。
師:再讀一遍。要讀出達蒙是真的原意為皮斯阿司坐牢的。(學生讀這句話)師:還是這句話,我再讀讀。(教師三讀這句話,語氣又有了變化,突出的重點詞不一樣了。)
師:你還聽出了什么?
生:他之所以為皮斯阿斯坐牢,是因為他了解皮斯阿司,相信彼生:達蒙不怕死。
生:我聽出了朋友里面的一些真情。生:我通過這句話聽出了患難真情。師:那這段話中的——號是什么意思?生:表示強調。生:讀課文。
師:還有同學想讀嗎?其實,你想怎么讀就可以怎么讀,只要讀出自己的滋味來就行,誰來試試!
(一學生大膽嘗試,深情地朗讀)生:我也來試試。(許多孩子都舉了手,教師點了多名學生讀書。)師:讀出自己的滋味來,其實就這么簡單!
師:同學們,現在來個實話實說。如果你們碰到了這件事,你們會不會替他去坐牢?
生:我會去,因為朋友之間的友誼是珍貴的,因為他是一個講信用的人,所以我會去。
生:我會去,如果我被砍頭了,我就會千古留名,人生在世,就是為了千古留名,活得精
生:我是達蒙的話,我就不去,因為我的生命比他更有價值。師:你比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你也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生:我會去的,我信皮斯阿司,我知道他一定會來的。
生:如果我是達蒙,我就不去,因為我還沒有做出一番事業就死去了。況且死了,也不好孝敬父母了。
師:如果還讓你們接著說的話,你們還會說很多很多,你們剛才所說的去或不去,都是達蒙復雜的思想斗爭,他會不懂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嗎?生:懂。
師:他會不懂自己的母親也需要孝敬?生:懂。
師:他了解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是無辜被處死的。生:了解。
師:達蒙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他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生:皮斯阿司是一個這么孝敬母親的人。生:我的朋友一定會回來的。師:好,你信任他。
生:為這樣的朋友去死,死也值得。
生:他心里會想,如果他不信任自己的朋友,朋友怎么能信任我呢。生:人生能得一知己,是很不容易的。
師:好了,同學們,就懷著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決定,你們再讀讀這段話,如果你們是達蒙,單讀還是齊讀?生:單讀。
師:好,誰來。師:日子如流水,卻發現皮斯阿斯一去不回頭,它也許也許,達蒙心里怎么想的?他還是面無懼色,還是洋溢著慷慨陳詞的豪情?再看這句話,“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他們會議論些什么呢?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還有的______。達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他還是面無懼色”請同學們自主選擇一組,動動筆,展開想象的翅膀,反復揣摩這句話,把你的想象寫出來,你的智慧就在你手中,一會兒請你朗誦給大家聽。師巡視。
生:日子如水,皮克薩斯,一去不回頭,他也許會來,也許不會來,但刑車上達蒙仍然抬頭挺胸,不但,反而洋溢著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朋友,我相信你,我相信你會來的,即使你不來,我也死得其所。
生:日子如水,皮克薩斯,一去不回頭,他也許不回來,也許馬上就回來,但行車上的達蒙抬著頭,挺著胸,不但面無懼色,反而洋溢著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不管他回不回來,我都理解他,因為我們是好朋友,我了解他。生:達蒙住進了監牢,吃的是窩窩頭,住的是破舊的茅房,但行車上的達蒙抬著頭充滿豪情,他心里想,唉,皮斯阿司,希望你和母親相聚,祝你好運!生: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他們有的同情達蒙的遭遇,有的嘲笑他的愚蠢,還有的說他愚不可極,但行車上的達蒙豪情,他心里想,隨便你們怎么說,我的朋友皮克薩斯一定會回來的,我相信你一定會回來的。
師:聽了這么多同學的回答使我想起了但丁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生: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頭,他也許遠走高飛,也許在回來的路上,但行車上的達蒙抬著頭,挺著胸,不但面無懼色,反而揚溢著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皮克薩斯你不用回來了,好好孝敬你的母親,我會替你去死的。生:達蒙住進了死牢,吃的是粗飯,穿的是破爛不堪的囚衣,住的是死牢的牢房
師:你說的是死牢的牢房,這死牢的牢房會是什么樣的牢房?再想象生:達蒙住進了死牢,師:你說是什么樣的死牢?生:是又臭又臟的死牢
生:達蒙住進了死牢,吃的是發霉的牢飯,穿的是破爛的囚衣,住的是陰暗潮濕的牢房,但行車上的豪情,他心里想,皮克薩斯,我親愛的朋友,你現在應該正和你的母親度過這最后的時光吧?就算你不會回來,我也不會怪你,只要朋友開心,我也開心。
師:還有這么多同學要說,這樣,大家前后說,互相說,把你的快樂與別人共享。
(生互相交流。)
生:這句話說明皮斯阿司是一個守信用的人,他本可以兆之夭夭,讓達蒙做他的替罪羊,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守信用,他不愿讓達蒙做他的替死鬼。師:他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回來的。生:淋漓的風雨中
師:咱們這兒也下雨的,算不算淋漓的雨。生:不算,是淅淅瀝瀝的小雨。
師:他是在淋漓的風雨中來的,而且是在千里之外,飛奔而來,你怎么看待生:我認為他是馬不停蹄的,一心趕回來,不相讓他的朋友替他死。師:好,就請你把這樣的感情表達出來。生:讀。
師:累得沒勁了,你剛才說得多好啊,他在遠處喊:“我回來了,我回來了”,應該是“我——回——來——了”,“我——回——來——了”(聲音拉長)誰再來讀讀。生讀。
師:一般由遠處遠處傳來的聲音第一句低,第二句高,再試試。師讀前半;生讀“我回來了,”
師:我要是你們,我肯定會這樣讀,“我——回——來——了”。
師:親愛的同學們,假如皮斯阿司回來了,他告訴人們沒事了,我回來了,他想到了自己,會怎么讀?生:我回來了。
師:假如他想到回來了,他會怎么讀?生:我回來了。
師:假如皮斯阿司回來了,他很累,上氣不接下氣,應該怎么說?生:我回回來了!師:再說,可以有創造。生再說。
師:如果是我,我肯定急著說,“我回來了,我回來了”。每個人現在體會,你就是皮斯阿司,體會。
師:把手放在桌上,發出馬蹄聲,皮斯沒學過普通話,他會怎么喊?生:讀。
師:沒有掌聲,再讀,再體會,你就是皮斯阿司。生:激情讀。師:此時此刻,“我回來了”(輕聲讀),又說明什么?生: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師:同學們,就是我們憑著對朋友的信任,皮斯阿司回來了,此時此刻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哪兩個字?生:信任(師板出)
師:誰讀,讀出你的內心感受,讀自己的。生:讀。
師:同學們,我們能夠想象,皮飛奔刑場,解下達蒙的絞索,然后緊緊擁抱在一起,風雨中,此時他們會想些什么呢?一切盡在不言中,開心的淚,激動的話在彼此的胸中涌動,同學們把你們的所想,用你們的讀來表現出來好不好?(出示了三句話,學生朗讀體會:
句1:但,茫茫人海,就有一個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別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達蒙。
句2:但,刑車上的達蒙,抬著頭,挺著胸,不但面無懼色,反而洋溢著慷慨赴死的豪情。句3: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在淋漓的風雨中,皮斯阿司飛奔而來,他高喊著:“我回來了!我回來了!”)
(多名學生讀書)
師:同學們,皮斯阿司回來了,達蒙站在這兒會怎樣?大家想象。
生:雨越下越大,像斷了線的珍珠,他們倆抱得更緊了,國王看到這一幕,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國王說:“你們真夠哥么”,我就把你們放了吧。生:所有的老百姓,官兵跪下來向國王求情,最后國王饒恕他們了。生:雨下大了,皮回來了,國王賞了他們一些厚禮。生:皮被處死,達接回他的母親,養活了這位老人。(鼓掌)生:
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意大利的公元四世紀,那么最終的結果怎樣呢?就在這四本書本中的《上帝的笑臉》中,我想結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文中的情感世界里,我們感受到了朋友的信任,親愛的同學們,我們就帶著這樣的感受,帶著對朋友這樣的理解,回過頭來再讀其它的三篇作文,我想,再讀這三篇時,你也一定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生:我認為朋友間是默默的,什么東西都沒有信任重要。生:朋友的友誼是偉大的,是無限的,我們要信任朋友。生:一個人一生的成功都離不開朋友(寫在黑板上)生:朋友應該當面指出他的缺點。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師:我們對朋友的認識有了一個升華,我們從書本上有了新的認識,在課文走了一個來回,這是學習文章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方法。
讀有字之書猶如品味美味佳肴,這很重要。當然生活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我們也要悟無字之書和人生啊。因為我們周圍有這么多活生生的教材,我們再走到生活中去,一會兒同學們到周圍的老師中去,看看他對朋友有沒有他獨特的理解和認識,你還可以請教他,讓他講講人生經歷中朋友的故事,這也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和方法。我們看看誰最能夠采納信息,匯集信息,一會兒再到前面來匯報。(生采訪現場老師。)
月光曲教學實錄13
第一課時
第一部分
師:今天我們要講哪一課?
生:《月光曲》。
師:《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覺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師:那怎么不叫月光歌?
(眾笑。)
生:因為它沒有歌詞。
師:那么你再重新解釋一下這個曲。
生:沒有歌詞的歌曲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就不是歌曲了。
生:沒有歌詞的音樂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的音樂,音樂這兩個字還不合適。
生:我覺得是沒有歌詞的,用樂器演奏的曲。
師:樂曲,對。沒有歌詞的,用樂器來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師: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生:彎彎曲曲。
師:彎彎曲曲,對不對?
生:對。
生:曲水流觴。
師:對,曲水流觴。這是咱們紹興的一個名勝。講王羲之《蘭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師:還有嗎?
生:曲折。
師:對,還有嗎?我再組一個吧。行不行?
生:行。
師:曲服,決不曲服。
(生有說對,有說不對。)
師:那是哪個曲呀?
生:應該是屈原的屈。
師:對,咱們紹興的同學不愧是歷史名城的人,組詞都用歷史名人在組詞。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
生:貝多芬。
師: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的一位音樂家。
師:是個什么樣的音樂家?
生: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
師: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從書上看到過。
師:今天的書里有嗎?
生:有。
師:那你為什么不說今天的書啊?今天的書是怎么說的?
生:今天的書上說的是一百多年前
師:我就要能說明著名的那一點。
生: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師:對了,是他譜寫的樂曲很著名,當然他也就著名了。這篇文章說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師:我們剛才說的是課文的第一段,是嗎?
生:是。
師:那咱們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經學完了對不對?
生:對不對。
師:你說第一段沒學完,你讀讀第一段,大家聽一聽還有哪兒沒學?
(一學生讀第一段。)
師:大家聽出來沒有,剛才哪兒沒講?都講了沒有?
生:都講了。
師:整篇文章是寫他譜寫《月光曲》,那整個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么關系?
生:是課文的最后一段。
師:他說最后一段和譜寫過程沒有關系。那么他彈完鋼琴,飛奔回客棧,連夜寫下來曲子,這個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師:一個曲子為什么這么著急,干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生:因為他當時有了靈感,如果第二天寫的話,靈感就沒有了。
師:當時有了靈感,就回去創作了?不是這樣吧?
生:因為我們俗話說,趁熱打鐵他是趁著靈感還記著,如果明天,靈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記下來了。
師:靈感這個詞這樣說不太合適。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這么說,他剛才彈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對。
師:臨時彈出來的,對嗎?
生:是。
師:所以他趕緊回去把它記錄下來。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個記錄過程,而不是創作過程是不是?
生:是。
師:是不是現在我們把最后一段也學完了?
生:是。
師:哪兒還沒學完,再看一看,學完沒有?
生:學完了。
師:我們這兩段課文學得真痛快!好了,你們把還沒學的部分好好讀一遍。注意,我讓大家讀書,有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很簡單,但也很難。我要求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思考,讀完了就有話想說,想壓你也壓不住。有這種激情,才是最好的閱讀。能不能做到這一點?
生:能。
師:一邊讀,一邊準備一下要說什么話。開始。
(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讀完了嗎?
生:讀完了。
師:想說站起來就說,不用舉手。
生:我讀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覺得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熱愛勞動人民和熱愛大自然的偉大音樂家。
師:你怎么看出他熱愛大自然了?
生:因為他譜寫了《月光曲》是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確的說明。
師:你的認識超過了我的認識,非常好。誰還講?
生:我從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我還知道了
師:(打斷)你先等一下,你說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能不能再談具體一點?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好吧,接著講。
生:我從第二段到第九段還知道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我還知道了貝多芬非常熱愛同情可憐人,他是名人,卻不要錢為一個窮苦的人彈琴。
師:好,還有嗎?
生:課文第三節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這一句是姑娘說的,其實她不是隨便說說,她是為了安慰哥哥,不讓哥哥內疚而說了 隨便。這說明妹妹很懂事,對家里的處境也很清楚,表現了兄妹互相關心的情感。還有我想給剛才那位同學補充一句:第九段不僅僅寫了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它寫了大海從平靜到波濤洶涌。這一段是皮鞋匠的聯想,通過皮鞋匠的聯想,寫出了貝多芬琴聲的優美和窮兄妹倆對音樂的熱愛。
師:好,好。誰還想說就快點。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從第三節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為她想去聽貝多芬的音樂會,可是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很昂貴,我們家又窮所以買不起。從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師:好的,但沒說太清楚。
生:我想說的是,貝多芬為什么給盲姑娘彈琴。有兩點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貧愛富,他身為一個高級音樂家,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卻義務為盲姑娘彈自己寫的曲子;第二是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愛音樂,還十分懂音樂。所以貝多芬要為她彈曲子。
師:非常好。
生:我讀懂了(讀)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我覺得這一句是分兩部分來寫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對貝多芬的彈琴的評價,說他彈得十分純熟,還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寫了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還十分懂音樂,她有很高的欣賞水平。
師:你們說的把我要講的都說完了,那這堂課就別上了。好,同學們注意,下課!(學生不動)我打算要講的你們都說了,那不是該下課了嗎?我再講是不是多余了?下課,起立!(同學們起立)哎呀,我又想起來了,先坐下。(眾笑)我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課文第七節他說: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我想問一下為什么貝多芬沒有承認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說的貝多芬先生,他為什么不肯承認呢?
師:你的意思是貝多芬應該這個時候站起來掏出一張名片來給她,(眾笑)也就是說應該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嗎?
生:對。
師:但他沒有亮明,為什么?那你就帶著你自己的這個問題來聽講。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問題還是不能解決,你就站起來再問我,好不好?(生點頭)誰還有問題?
生:我想問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還要彈一首?
師:是啊,彈一首行了吧?為什么還要彈一首?誰還有問題?你們沒問題了,我可有問題。讓不讓我提?
生:讓。
師: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我備課的時候讀了半天,剛才你們也說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生:第九節。
師:那是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他是通過寫兄妹倆的想象,來寫出貝多芬彈的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聯想到了這個景色,所以我認為他在從側面來寫這個《月光曲》。
師:我還是沒有聽清。你沒有解釋得太清楚,誰能解釋清楚給我聽?
生:他寫大海,是寫《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說他在即興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兄妹倆想象到的意境,所以這也是說他在寫這首曲子。
師:你是說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連《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寫彈一首曲子,他就寫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節奏是什么樣的。有的還要比喻成什么鶯鳴空谷、珠落玉盤等等。這些都一定要說的。這一篇呢,我什么也沒看到,曲調怎么樣,節奏怎么樣?
生:我從第九節上,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開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來霎時間灑滿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沒聽懂,這還不是在寫月光和大海嗎?──不過,我也聽出你們的意見了。你們都認為第九節是講《月光曲》的曲調的`,對嗎?
生:對。
師:那么你們把第九節很有條理地讀一下,然后講給我聽,我才能明白。現在自己看第九節,想朗聲讀就朗聲讀,想默讀就默讀,想互相讀也可以,用各種方式讀都可以。讀完了講給我聽,開始。
(學生開始以不同方式讀文。)
第二部分
師:誰能說給我聽?
生:我覺得(讀)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云。這里寫它的意境很美,說明它的旋律很優美。
師: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剛才讀的這幾句話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講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
師:月亮升起來,還有嗎?
生:就是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等等,現在月亮升起來了,后面呢?
板書:
月亮升起
生:(讀)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
師:沒到那么遠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學接著講。
生:應該是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師:海面上灑滿了銀光,還有一個詞呢?
生:霎那間。
師:你把這一段讀一下我聽聽。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
師:灑滿了銀光以后整個海面上是什么樣?有一個詞,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師:我不會寫這四個字,你幫我寫吧。(一學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寫微波粼粼)誰還接著說?已經告訴我了,月亮升起來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著往下解釋,后來月亮怎么樣了?海面怎么樣了?
生:后來海面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師:書上怎么說你就怎么讀。
生:應該是(讀)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師:你的意思說現在月亮升高了,接著往下說,穿過微云以后呢?
生:(讀)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師: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產生了變化?
生:對。
師:(指板書)這里是月亮剛剛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剛才說的是什么樣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師:我再寫個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師:誰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師:那怎么寫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個字。
生:月亮升高。
師:對,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濤洶涌。
師:不對,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是不是這兩句呀?那這兩句用四個字能概括嗎?
生:刮風起浪。
師: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風巨浪。
師:這風有點太大了。
(笑聲。)
生:刮風卷浪。
師:能不能這么說,風怎么樣?
生:卷。
師:卷什么樣的浪?
生:巨浪。
師:對了,風卷巨浪這四個字多好呀!把兩個意思都說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風卷巨浪行不行?
板書:
風卷巨浪
生:行。
師:(對一學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寫在風卷巨浪的前面。(學生上前寫)再往下看,還有嗎?后面月亮怎么樣呢?大海又怎么樣呢?說不來的使勁讀一讀,誰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讀一讀。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大家一起來讀。接著我的話來讀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生:(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現在月光怎么樣了?
生:照耀。
師:大海怎么樣了?
生:波濤洶涌。
師:誰來寫這八個字?(一學生上前寫)既然海面是這樣變化的,你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把這個變化讀出來呢?放開聲音,各自練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開始。
(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誰愿意讀月亮升起,微波粼粼這一點兒?誰接著他讀月亮升高,風卷巨浪這一點兒?誰讀月光照耀,波濤洶涌這一點兒?(三個學生站起來)一個人讀完下一個接著讀。大家聽一聽他們三個讀得有沒有變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風卷巨浪、波濤洶涌。開始。
(三個學生分別讀這三段話。)
師:大家一齊來讀,我給你們打上拍子,你們一邊讀一邊用眼角掃一下我的手勢,我怎么指揮你就怎么讀。咱們看看讀起來有意思沒意思。預備,起!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涌的大海。
(教師隨機給予指導。)
師:這回誰起來再讀?誰讀第一層?沒有發過言的舉手,已經發過言的先放下手。(教師讓三個學生站起來)開始。
(三生分別讀。)
師:太好了,誰還想讀?(一女生站起來)你現在先挑一層,這三層隨便你想讀哪一層,讀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學挑戰,你就點他的名。(女生點了姓趙的同學)好,你先讀,開始。
女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
(趙生也讀這一層與她比。)
師:滿分是五分,全體同學用你們的手給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師:五分,好,給第二個同學亮分。
生:五分。
師:也是五分,很好。都讀得不錯。誰還想比?還有兩個名額。(指一舉手的學生)隨便讀一段,誰敢應她的戰?(馬上有一男生站起來)好,開始讀。
女生:(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涌過來。
(男生重讀這一部分。)
師:兩個人都讀得不錯,還有一個名額,誰來讀?
(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應戰。)
女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
(男生重讀。)
師:兩位同學讀波濤洶涌真的波濤洶涌。前面看見妹妹恬靜的臉,讀得很溫柔。這位男同學讀得也很溫柔。(眾笑)好啦,大家讀得也不錯,講得也不錯,但我還是不明白,我說《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旋律是什么?我找不著。你們告訴我,這兒(指板書三層)寫的是月亮和大海,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為它是用語言文字來代替這個《月光曲》的。
師: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
(眾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語言文字來表示它的旋律。因為課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譜子寫下來,要是那樣的話,我們不用學《月光曲》了。
師:成音樂課了是吧,他的話解釋清楚了嗎?
生:沒有。
師:非常遺憾,沒講清楚,誰能幫我解釋清楚?
生:我覺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后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師:你光這么說不行,我知道波濤洶涌是轟隆、轟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聲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師,黑板上都寫的是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大海。
師:對呀!
生:那我們可以聯想到月亮是很
師:(打斷)你想怎么聯想就怎么聯想?不對。我還可以聯想到我小時候,我媽媽生氣了,一開始不太厲害,到后來揍了我一頓。(眾笑)我還可以聯想到這個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覺得它第一層的意思是說《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師:(打斷)你怎么認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還認為我媽媽剛剛生氣呢!(眾笑)你說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來證明呢?好好讀書,再把第九節好好看一下。
(學生各自看書。)
師:想想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
生:不是,是聯想。
師:誰的聯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
師: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他們這種聯想是怎么產生的?
生:他們是聽了貝多芬彈的樂曲后聯想的。
師:那聽他的曲子,腦子里就出現了這種情景,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
師:噢,誰還能說得更清楚一點?
生:我覺得他們是聽貝多芬的曲子聽得十分投入,腦子里才聯想出這番景象。
師:噢,我明白了,這回你們算給我講明白了。(指板書)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時候,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想。那么,什么樣的曲子,什么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么樣呢?能形容一下嗎?是快呢,是慢呢,是輕呢,是重呢?
生:我覺得月亮剛剛升起的時候,應該是比較很柔和的。
師:很柔和,還有什么呢?
板書:
柔和
生:然后到
師:(打斷)等一下,光是柔和嗎?
生:還有比較緩慢,寧靜。
師:比較緩慢,徐緩。后來呢?
在板書柔和后面寫:
徐緩
生:后來到風卷巨浪的時候,它的曲調聲音應該響起來了,速度也加快了,聲音從柔和變成高昂了。
師:不到高昂吧,有勁沒勁?
生:有勁。
師:對,有力了。
板書:
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師: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寫高昂)還有嗎?(指有力的后面)節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師:節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寫快速)這兒呢?(指高昂后)波濤洶涌了。
生:波濤洶涌應該是更加快。
師:更快了,情緒激蕩了!(在高昂后寫激蕩)我們寫這一個詞行不行?浪花在激蕩,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師:那么誰能從頭到尾地,系統地幫我解釋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說個開頭,你接著往下說──貝多芬面對著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里,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誰接著往下說?
生:接著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最后,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蕩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師:對不對?
生:對。
師:這樣一個音樂(指板書柔和、徐緩等)引起了如此聯想,(指板書月光大海等)對嗎?
生:對。
師:這是咱們猜想的,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的嗎?想不想聽一聽?
生:想。
師:聽過沒有?
生:沒有。
師:咱們試試,看咱們研究得對不對。不過我想,貝多芬是那么偉大的音樂家,他的樂曲不一定像我們研究的那么簡單:可能在一片平靜的大海中,也會偶然跳起幾個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師:也可能在洶涌的浪峰之間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師:這樣呢,就使他的樂曲旋律更豐富了,咱們聽一聽。(教師播放《月光曲》錄音帶,并配合音樂節奏打拍子,同時根據旋律的變化,指向板書相應內容)咱們先讓貝多芬休息一會,就這么一段你們聽出來沒有?
生:聽出來了。
師:基本上是(指板書)這么一個旋律變化是不是?
生:是。
師:咱們下課以后再仔細聽。這個問題在你們的幫助下我弄明白了,謝謝大家!經過咱們的一段研究,講清楚了,但是我又產生新的問題了。剛才你們說貝多芬非常同情窮苦人,所以他就創作了這首曲子,彈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對。
師:那么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你先告訴我,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哪兒去找根據?
生:應該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師: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沒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講
師:你們從第二段開始讀一讀,看看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它的靈感是從哪兒來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寫他和盲姑娘兄妹認識的過程,開始是怎么回事,后來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講給我聽。可以互相研究。
(學生讀文。)
師:時間到了,大家休息一會,咱們先下課。
第二課時
第一部分
師:好了,大家再來看一看,貝多芬和盲姑娘的認識過程,再給兩分鐘時間,你能說出來,他們是怎么樣一步一步來認識的,開始看書。
(學生各自讀文。)
師:下面發言的方法,你站起來先讀出你作為根據的這段課文,然后你把這段課文概括一下,貝多芬怎么了?誰來?
生:(讀)一天夜晚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先是聽到有人彈他的樂曲,他就沿著樂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師:你簡單地告訴我,在你讀的這段課文里,貝多芬怎么了?
生:聽到了。
師:聽到了琴聲對不對?你建議這四個字怎么寫?
生:聽到琴聲。
師:對,再后來呢?還是讀出相關的課文,然后進行概括,誰來讀讀?
板書:
聽到琴聲
生:(讀)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我從這兒
師:(打斷)你先待一下,你認為這是第二個過程嗎?
生:
師:說了半天還是一個聽字,剛才聽到琴聲,現在聽到談話,都是用耳朵,都是聽,可見這個過程還不對。
生:應該是(讀)貝多芬聽到這里可是眼睛瞎了。
師:這兒貝多芬怎么了?
生:貝多芬走進茅屋。
師:看見誰了?
生:看見盲姑娘和她哥哥。
師:盲姑娘和她哥哥,簡單點怎么說?
生:兄妹倆。
師:不要倆行不行?
生;兄妹。
師: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師:(叫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上前在聽到琴聲下寫看到兄妹)再接著往下說。
生:下面是(讀)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師:這叫激動地說,夠激動嗎?
(此生重讀最后一句盲姑娘說的話 。)
師:最后這點最激動了怎么讀?加快點速度一齊來讀,開始。
(學生們一齊有語氣地重讀這句。)
師:這兒我該怎么寫?
生:應該寫彈奏樂曲。
師:彈奏樂曲?貝多芬彈完了,盲姑娘說了一句話,你從這句話里看出什么來了?
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樂。
師:你怎么知道她十分懂音樂?
生:她能從貝多芬彈的樂曲中聽出貝多芬彈得很純熟,感情很深。
師:意思是對的,還能說得更清楚一點嗎?
生:我從貝多芬彈一首曲子時,盲姑娘能聽出他是貝多芬先生,說明她很懂音樂。
師:是這個意思,你來說說。
生:我覺得盲姑娘她雖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樂,她用心去聽音樂,她聽出來
師:(打斷)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哪兒好,你們誰聽出來了?
生:用心去聽音樂。
師:用心去聽音樂,還有,心是明亮的,說得多好!接著說。
生:她用心去聽音樂,聽出來了,既然彈得這么純熟,感情這么深,他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師:我問你彈得多純熟啊這是對貝多芬彈琴什么方面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彈琴非常熟練,充滿激情。
師:是從他的技巧上的評價對嗎?
生:對。
師:那么感情多深哪,是對什么方面的評價?
生:
師:一個是評價他的彈琴技巧,那么純熟。感情多深哪,這是什么方面的評價?
生:貝多芬在這首音樂里面,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聽得出來他感情很深。
師:就是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鍵中了是吧?
生:是。
師:說來說去這都是對什么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
師:音樂的內涵是不是?
生:是。
師:這種評價就深一點了。那么最后一句呢?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個您,帶有問的意思。
師:她是懷疑?您是不是貝多芬先生?是這個意思嗎?
生:不是。
師:你再讀一遍。
(生再讀。)
師:她是以疑問的口氣來表達自己的什么?
生:來表達自己的激動。
師:表達自己的判斷和肯定。她現在肯定是誰在她面前?
生:是貝多芬。
師:那么反過來從貝多芬來說,他在這個小茅屋里遇見什么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師:對,遇到知音。(讓一學生把這四字寫在看見兄妹的下面)什么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的人,叫知音。
師: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因為您不懂我心里在想什么。
(眾笑。)
師:對,說得非常對。現在我給大家提供一個故事,我不講,你們回去查一下成語詞典,查一下高山流水這個詞,記下來。這兒講了中國古代的兩個人的一段佳話,解釋了知音這個詞。現在我不講,留給你們課下的作業,回去查成語詞典。好啦,現在大家再回到課堂上來,貝多芬在這里意識到遇上了什么?
生:知音。
師:這個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嗎?
生:不是。
師:特殊在哪兒?
生:特殊的是這位姑娘是個盲人。
師:盲人有什么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見。
師:那看不見有什么特殊?
生:就是內心溝通的。
師:有點意思,還沒說清楚。
生:作為盲人,她知道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師:還不太明確。
生:她不知彈琴的人是誰
師:咱班有沒有練習彈鋼琴的?
生:有。
師:舉起手來我看看,(幾個學生舉手,教師指一個學生起立)你正在學鋼琴是吧?
生:是。
師:我問你,你彈鋼琴的時候,需要不需要看譜?
生:有的時候要看,有的時候不用看。
師:什么時候不用看。
生:彈曲子的時候不需要。
師:你不看譜是因為你心里已經有這個譜子了是吧?
生:是。
師:所以你就不用看譜子,導來米發自然就出來了,但給你一個新的譜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師:那么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嗎?
生:不能,但我只要聽過一遍,應該能摸索出來。
師:如果這個曲子很復雜,剛才放的《月光曲》,你聽過一遍了,回家以后能摸索著彈出來嗎?
(眾笑。)
生:不能。
師:不能,你又謙虛起來了!(眾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譜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彈嗎?
生:能彈。
師:你可能彈得很熟練,也可能彈得斷斷續續了,但是你總算能彈了是不是?
生:是。
師:我再問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讓你彈《月光曲》,你行嗎?
生:不行。
師: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學,盲姑娘好學不好學?
生:不好學。
師:我再問你,打個比方吧,如果你是個孤兒,家里又很窮,你想學彈琴,好學不?
生:不好學。
師:你想聽一場音樂會,連票都買不起,能學嗎?
生:不能。
師:那么你通過這些聯想一下,盲姑娘學音樂的困難。
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見,所以彈琴就要靠耳朵聽,盲姑娘雖然看不到是誰,但是她能通過聽,能聽出來給她彈琴的是貝多芬。所以我認為貝多芬遇到了知音。
師:對不對?
生:對。
師:在這個特殊的晚上,在這么一個特殊的窮鄉僻壤間,他遇到了一個特殊的知音,貝多芬心里激動不激動?
生:激動。
師:激動得很厲害是不是?
生:是。
師:我在這兒加四個字。那么我們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樹林間散步,忽然聽見有人在斷斷續續彈他的曲子,他當時是一種什么心情呢?
在板書遇到知音后寫:
萬分激動
生:他很高興。
生:我覺得他會很奇怪,在這間小茅屋里會有人彈他的鋼琴曲。
生:我覺得他很驚訝。
師:大家都說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戶外面,聽到里面有朗讀聲,在朗讀什么?在朗讀你發表在作文選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會怎么樣?
生:高興。
師:很高興。剛才你們說的,很激動,很驚訝。心里怎么樣?動了一下沒有?
生:動了。
師:他被這個琴聲觸動了,是不是?他作為一個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有人彈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生:不奇怪。
師:只不過是心里動了一下對不對?
生:對。
師:我們寫心里有一分什么?(在聽到琴聲后寫一分觸動)一分觸動,可是后來看到兄妹倆,聽到沒有錢買什么?
生:入場券(quàn)。
師:對,這個字讀 quàn。就是這樣,她還在苦苦地學琴,那么清秀的一個姑娘眼睛卻瞎了,這樣的人在苦苦地學著,熱愛他的音樂,貝多芬感動不感動?
生:感動。
師:(在看到兄妹后寫十分感動)而且是什么呀?
生:十分感動。
師:這些是不是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倆的認識過程,和他當時的心情的變化,對不對?
生:對。
師:對,說到這兒,大家幫助我把這篇課文研究得比較明白了,但是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讓不讓我說?
生:讓。
師:我說了能幫我搞明白嗎?
生:能。
師:我記得我讀過李白的一首詩《望廬山瀑布》,你們讀過沒有?
生:讀過。
師:日照香爐讀。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
師:(打斷)一點情感都沒有,你們讀得像看見一掛瀑布掛在山間那么激動嗎?重新讀。開始。
(學生在老師的手勢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師:李白到廬山去游覽,看見這么一掛高懸百丈的瀑布,心里非常激動,他為祖國有這么壯麗的山河而激動,因此他就提起筆來,以語言和文字為工具,寫出了一首詩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就是他由于心有所感,而表達的他對祖國河山贊嘆的情感,對不對?
生:對。
師:你們學過《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篇課文沒有?
生:沒有。
師:沒學過。俄羅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畫家叫列賓,他坐的船在伏爾加河上走,因為是逆流和頂風,所以船走不動,要用很多的纖夫拉著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師:他看見衣衫襤褸的這些纖夫,那么苦,在拉著船往前走,他畫了一幅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線條作工具,來表達對纖夫的同情和當時的感受。那么現在貝多芬看見什么了,他才創作出這首曲子來?他是被什么感動了?
生:他被盲姑娘雖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窮,卻還是那樣學他的樂曲所感動。
師:你們剛才在最初讀了一遍課文以后發言,有的同學說,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創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學說,他是對窮人的同情,還有人說貝多芬不嫌貧愛富,他同情窮人就寫出這樣的曲子,你們還這樣認為嗎?
生:不是。
師:現在怎么認為?他為什么要創作《月光曲》?他的激情從哪來?
生:他的激情是從姑娘身上來的。因為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愛音樂,也很懂音樂,覺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彈了一曲。
月光曲教學實錄14
一、引入新課
教師:我發現,同學們都挺喜歡聽音樂的,并且聽音樂后都有自我獨特的感受。今日這堂課,我們就一齊來欣賞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齊讀課題。
教師:經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關于月光曲的美麗傳說。有哪位同學能把這個傳說講給大家聽呢?
學生一:略。
教師:講的真不錯。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樂曲就誕生了,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學們,你們覺得月光曲會是一首怎樣的曲子呢?
學生二: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學生三: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靜的曲子。
學生四: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學生五: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靜的曲子。
教師:我發現,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十分十分美的,今日這堂課,教師就帶領大家一齊欣賞一下月光曲的美!
二、聊音樂
教師:同學們,今日一踏進電化教室來上課,有沒有發現與以往不一樣的地方?
學生一:教室里來了很多教師聽課。
教師:其他同學想來說一說嗎?
教師:請同學們以自我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的第8、9、10三個小節。要求把字音讀準了,語句讀通順了。生讀課文,師巡視。教師:哪些同學已經會讀了,讀給大家聽一聽好嗎?(指名學生讀)
教師:其他同學也想來讀一讀嗎?能夠從這三個小節中找出自我最喜歡的段落來讀一讀。喜歡讀幾遍就讀幾遍。(生讀,師巡視。)
教師:誰愿意把你喜歡的段落美美地讀給大家聽一聽呢?其他同學認真聽,待會請你當小評委。師指名讀。
教師:哪位小評委愿意來評一評呢?(師指名評。)
教師:評的真好。你能讀得更美嗎?
教師:你讀得也挺不錯的。哪些小勇士愿意來挑戰他?師指名讀。
教師:多美的意境呀!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層銀紗。四周是那么幽靜。在這樣清幽的環境中,貝多芬手撫琴鍵,彈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學想不想也讀讀這一小節呀!(生齊讀。)
教師:其他同學呢?你喜歡哪一小節呢?也來讀一讀。師指名讀。
教師:這一小節這么長,你能讀的這么流利。真的很了不起。其他同學也能來讀一讀嗎?(師指名讀。)
教師:同學們,在這小節中,你最喜歡的又是哪些句子呢!(師指名讀。)
教師:教師和你一樣,也覺得這一段文字異常美。其他同學也想讀讀嗎,能不能把你們的感受也讀出來呢?自我先在下頭試一試。(生自由讀。)
教師:哪位小勇士能第一個站起來讀一讀的?(指名讀)
教師:你讀的真好,能把你的體會跟大家說嗎?
教師:其他同學,你們體會到了嗎?能不能也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呢?(師指名讀)
教師:聽你讀,教師也仿佛來到了波濤洶涌的海邊,領略到大海的雄渾壯美。你能不能來當一回作曲家,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調會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我覺得應當是從低到高的。
點評:多種方式的自讀、指讀、評讀、賞讀,讓學生在讀中加深了對月光曲的理解和體驗。正如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表此刻閱讀教學中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而讀應當是這種語言實踐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注重學生在自我的語言實踐中去理解,體驗,和感悟正是體現閱讀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方式。
四、音樂欣賞
教師: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學們所猜測的那樣呢?想不想一齊來欣賞一下。
學生:想。
教師:大家能夠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豐富的聯想。(板書:聯想)
(打開頁面,生欣賞月光曲)
教師:月光曲美不美啊?
學生:美。
教師:聽著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現出的是怎樣的畫面呢?能夠用自我的話說,也能夠用書上的語句來描繪描繪。
教師:哪位小勇士先來?師指名答。
教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還有哪位同學愿意來說一說呀?
教師:你對音樂的感悟本事也很強。誰還想來談一談嗎?
教師:聽著你的描繪,教師也好象來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實,所有完美的音樂都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而正是這些豐富的聯想,加深了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同學們,想不想帶著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來讀一讀剛才那段文字呢?
學生:想。
教師:教師給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學們能夠在音樂聲中盡情地朗讀,喜歡讀幾遍都能夠。
五、配樂朗誦
(師打開頁面,生配樂朗誦。)
教師:同學們,教師有個主意,不如我們請一位同學,給我們來一段精彩的配樂朗誦,贊成嗎?
(全體同學推薦一名同學配樂朗誦。)
教師:你讀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教師:聽了這么美的音樂,讀了這么美的文字,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感覺到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變化著的呢?能夠聯系上節課的資料來談一談。(板書:情感)
學生:略。
教師:是啊,所以完美的音樂都寄予著作曲家強烈的情感。不管是詩人寫詩,作家寫文章,還是作曲家創作樂曲等等,都是因為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而正是這些強烈的情感能夠更加震撼讀者的心靈,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貝多芬創作月光曲就是這樣。
點評:到這兒為止,教師已經把“音樂、聯想、情感”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學生對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憑空來自于教師的講解,他們在自我的閱讀實踐中感悟到了音樂的內涵;在音樂聲中領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開了自我豐富的聯想;并在與其他同學交流自我的聯想過程中,加深了對音樂和情感的理解。整個這個過程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這種自我的實踐活動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享受著審美的樂趣。這不正是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體現嗎?
六、聯想起飛
教師:好,學到這兒,教師相信同學們對音樂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日,教師就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段音樂,想聽嗎?
學生:想。
教師:好的,同學們在聽的時候,要用心領會音樂的意境和資料。能夠閉上眼睛,展開豐富的聯想。這首音樂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調截然不一樣的哦!
(打開頁面,生欣賞音樂——《步步高》。)
教師:聽著音樂,你的.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畫面?趕快拿出你的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捕捉下來。以“我靜靜地聽著,我好象看到了……”開頭寫一段話。
學生:寫小練筆,師巡視,相機指導。
教師:下頭我們就來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繪的畫面講給教師和同學們聽一聽呢!
學生: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們都在敲鑼打鼓的慶祝新年。有的在貼春聯,有的在吃年夜飯,有的在看春節聯歡晚會,大家都很高興。
教師:你的畫面又有人又有物,還有聲有色的呢!
學生: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歡度潑水節,人們你潑我,我潑你,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教師:真不錯,你的描繪也很富有情趣。
學生:我好象來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伙子們正圍著火篝在唱歌跳舞,我仿佛也來到了他們中間,和他們一齊跳起了舞。
教師:聽你這么一說,我的眼前也仿佛浮現了那樣完美的畫面了。
學生:我好象看到了過新年的時候,人們在舞龍燈,舞獅子,鞭炮聲震耳欲聾,五顏六色的煙花漂亮極了。
教師:多么熱鬧的新年呀。教師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分歡樂了,讓我們用掌聲感激他為我們帶來了這么喜慶的畫面。
……
教師:聽同學們這么一讀,教師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學們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教師:課后,同學們能夠對自我的文字做適當的修改,小小組內能夠交流一下。
點評:聽著學生們一段又一段精彩的發言,我真的很激動。沒想到學生對一段他們并不熟悉的音樂會理解得這么準確,感悟得這么深刻。我覺得當我們的教學觸動了學生心靈的時候,他們封存的記憶被激活了;他們沉睡的潛能被喚醒了;他們幽閉的心智被開啟了;他們囚禁的情愫被放飛了。這是令人多么震撼和鼓舞的課堂啊!
七、小結
今日這堂課,我們領略了月光曲的美,之后又聽了一段音樂,并對音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音樂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能夠愉悅我們的心靈,還能夠培養我們的想象本事。教師期望同學們課后能夠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來聽一聽,像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這些著名的樂曲家的作品,將會是你的首選。
月光曲教學實錄15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
生:(齊讀課題)月──光──曲──
(感覺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夠積極,沒有精神。)
師:聽你們讀課題,我似乎沒有感覺到皎潔的月光籠罩在萊茵河畔。請你們再來讀,記住,這回要讓月亮的清輝灑滿我們的教室,灑遍萊茵河畔,讓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積極的聲音中感受到美麗的月光。
生:(再次齊讀課題)月光曲。
(狀態明顯得到改變。)
(評:對課題的朗讀指導。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是,教師詩意的表述,仍然點燃了學生的情感之火。含蓄的為本課教學打上了一層極富詩情畫意的底色。)
師:我想先來了解一下同學們的讀書情況。課文一共有10個自然段,請十位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思考:課文中提到幾次彈奏曲子?哪一次彈奏的是月光曲?
(指名讀書。)
(生讀書略。)
(準確地抓住了課文的主干,牽一發而動全身。)
生:課文中提到了三次彈奏曲子。
師:那么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發現了嗎?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是貝多芬彈的,第三次也是貝多芬彈的。
師:能不能使你剛才說的這番話再簡練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貝多芬彈的。
師:一個和字,一個都字用得恰到好處,句子的確簡潔了。看來比他是從演奏的對象這個角度進行歸納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練,斷斷續續的,第二次貝多芬演奏得非常純熟,第三次是貝多芬現場編的。
師:你的發現非常可貴,現場編的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就叫即興創作。即興就是對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觸,有所興致。相對于第三次的即興創作來說,前兩次和它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兩次演奏的曲子原來就有了。
師:了不起,你又發現了一處不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這三次彈奏的不同之處到底是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師板書:
斷斷續續 琴聲 彈奏 同曲 即興成
(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并且將思考結果用語言來表述出來。教師很注重學生語言的錘煉。發現三次彈琴的不同,為學生以后深入的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師:三次彈奏又有什么聯系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可以在書上批注勾劃。
(學生靜靜地自學五分鐘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為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彈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進茅屋給盲姑娘彈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師:聽你這樣說,我有一個疑問。貝多芬是個大音樂家,他的曲子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怎么會一聽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為他聽到的曲子是斷斷續續的。
師:你從斷斷續續可以讀懂什么?
生:盲姑娘彈奏得不熟練,因此貝多芬就會想: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誰會彈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彈奏得還不熟練,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好奇──這是引發貝多芬走進茅屋的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貝多芬還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知道這兄妹倆非常窮,心生憐惜之情;而且他還發現盲姑娘非常喜歡音樂,所以走進去親自彈奏了一首。
(評:從找不同到找聯系,辯證思想的滲透。這樣的思路,對學生今后的閱讀實踐很有指導意義。)
師:從你們的發言中,我得到了這樣的答案:好奇心使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貝多芬走進了茅屋。兄妹倆到底說了什么能夠如此打動這位大師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對話,看看我們能夠從中讀懂什么。
(出示文字投影,學生自由讀。)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說買不起入場券的時候,她就安慰哥哥,說自己不過是說說罷了,來減少哥哥的慚愧之情。
師:你也是個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讀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還讀懂了哥哥內心的愧疚。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熱愛音樂。她說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說明她對音樂充滿了渴望。
師:感謝你帶領我們走進了這個美麗姑娘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個愛音樂的姑娘。
生:這段話還讓我感覺到了哥哥的為難,因為他不能夠滿足妹妹的要求。我覺得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評:教師的評價用語,很值得細細品味。如散文般的評價用語,既有針對性地給了學生以肯定,又為課堂增添了一抹文化的色彩,這種評價用語是即興的,顯示了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
師: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和兄妹倆相互體諒、關懷就更顯得珍貴。在這段對話中,沒有說明妹妹怎么說,哥哥怎么說,但是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倆要表達的感情。請你們同位子兩個人結成兄妹,不要提示語,直接讀對話,體會人物的感情。
(練習完畢,指名匯報,教師指導朗讀。)
師:我來問問這位姑娘,你是隨便說說嗎?
生:不是,但是我必須要這樣說。(為什么?)因為哥哥一直在努力賺錢,我如果再給哥哥壓力的話,哥哥會受不了的。
師:(面向哥哥)你聽到妹妹這樣的表白,你是怎樣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師:課文中并沒有講明兄妹倆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我想請在座的盲姑娘說說你聽了哥哥的話后要安慰他,你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呢?
生:我讀這部分的時候速度比較快,因為我不想讓哥哥傷心,所以很著急去安慰他。
(生讀課文。)
師:你們都同意她的看法嗎?(學生點頭)我來讀得慢一點,你們看是否可以。
(教師范讀。)
生:這樣也可以。因為讀出了盲姑娘的無奈和難過。
生:我也這樣讀可以,因為我聽出來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達出了她自己的傷感。
師:看來不同的讀法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著讀這句話呢?(學生面露疑色)你們自己試一試。
(學生練習讀。)
生:(讀文)我覺得這樣的笑是一種掩飾內心的笑,很讓人難過。
生:這種笑比不笑還讓人感覺到兄妹倆相依為命的感情的'寶貴。
(評:溪橋老師的朗讀指導,一向是我最佩服的。在這一段教學中,我看到了角色轉換法。讓學生成為課文中的角色,設身處地的為課文中的人物著想,擁有他們的喜怒哀樂。讀起文章來,自然就更能入情入境。另外,溪橋老師還特別注重對文本得多角度解讀。同一句話,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表現不同的感情,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個性化閱讀的理念。同樣的設計,在她的《五彩池》中也有體現,記得溪橋老師曾對我說過,幾乎每篇課文,都可以找到這樣的訓練點,我當時很迷惑,《月光曲》又給我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實例。)
師:讀到這里,我發現你們已經和貝多芬一樣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動了,這位音樂家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曲。按理說,這個時候他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愿望,為什么還要再演奏一曲呢?你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了嗎?
生:(讀盲姑娘的話──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盲姑娘的話中,我聽出來她能夠判斷出來的人是貝多芬,說明她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貝多芬再彈曲子就不是給姑娘彈的,而是給知音彈的。
師:你們讀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生:我認為盲姑娘不會那么肯定的說,因為畢竟他們是窮人,而貝多芬是個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貝多芬會親自到家里給她演奏。
師:不敢相信就應該說您不是貝多芬,行嗎?
生:但是他彈得特別純熟,感情特別深,只有貝多芬才能夠做到。
師:也就是說,從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會來到這么貧窮的一個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表達出盲姑娘的心情,你會說──
生:又驚又喜。
生:驚喜交加。
(學生練習讀,讀出驚喜交加的感情。)
(評:改動文本文字,對比出情,指導朗讀。又一種指導朗讀的方法。)
師:貝多芬沒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話,他說: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貝多芬為什么要稱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稱呼你,盲姑娘會覺得別人看不起她。
師:我跟你說:你好,沒有說您好,你會認為我看不起你嗎?
生:不會。
(眾笑。)
生:稱呼你就讓人感覺不親切了。
師:我倒不這樣認為。你聽我讀你愛聽嗎?我再給你彈一首吧!
(語氣很親切。)
生:我覺得這樣說表示對盲姑娘的一種尊敬。因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別人的安慰。
生:我想聯系前面的課文來說,盲姑娘盡管看不見,家里窮,但是她那么愛音樂,那么向往和渴望音樂,而且懂音樂,對于這樣的知音,貝多芬充滿了敬重。
師:是呀,我們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的說法,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在這樣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愛音樂懂音樂的姑娘,怎能不讓貝多芬感慨萬千呢?(板書:感遇知音)說到這里,我還有一個疑問,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直接就去彈琴了,是不是顯得他不禮貌啊?
生:貝多芬是擔心盲姑娘知道是他來了,感到不自在。
師:也就是擔心盲姑娘緊張。
生:我覺得是因為這是一個音樂家特有的表達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過琴鍵才能夠更充分地表達出來。
(評:教師一連串的追問,其實,是將學生引向了對文本的深度解讀,簡單的一個您字,就能升發出如此之多的課程資源,讓我很是贊嘆,可見教師對文本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
師:我非常欣賞你的回答,應該說,你也是貝多芬的知音。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對盲姑娘的欽佩使得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這時候
(學生接讀第九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按起琴鍵來。)
師:請你自己再來讀讀這個自然段,看看可以讀懂什么?
生:這一段講得是貝多芬彈琴的內容。
師: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現的內容。
生:這一段寫了大海的變化,我覺得這和貝多芬的心情有關系,他的心情就像這大海的波濤一樣久久不能平靜。
師:如果請你做導演,給《月光曲》拍一段M師V,你設想畫面上出現鏡頭最多的是什么景物?為什么?
生:我認為出現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為大海和月光的變化能夠表達貝多芬的心情。
師:看來你很注意發現句子之間、內容之間的變化與聯系。
生:我如果做導演,我把鏡頭更多的給盲姑娘,因為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獻給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鏡頭給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給盲姑娘的眼睛。她雖然看不見,但是她的眼睛里充滿了對音樂的渴望和熱愛。人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她的眼睛,我能夠感受到她純潔、美好的心靈。
師:你說得真好!透過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純美的心靈。
生:我想讓鏡頭更多地對準貝多芬,比如說他的表情的變化,這樣也能說明他內心里特別激烈的斗爭。
師:我認為如果把激烈的斗爭換成激動的感情更合適。
生:我想讓鏡頭投在琴鍵上。因為琴鍵上下起伏急速地變化,不光能夠能夠表達出情感的變化,而且有特色,畢竟這是一個關于鋼琴曲的M師V。
師: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的確,這一段就像我們共同體會的這樣,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讀出這種美嗎?
(①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理解:波濤洶涌、恬靜一縷一縷等詞語,重點讀出變化。②聽《月光曲》片斷③配樂朗讀。)
(評:用假想制作M師V的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充分想象的空間,學生以描述圖畫作為媒介,表達了對文本的理解,也抒發了此刻心中的感情。一番暢想之后的朗讀,一定別具風味。)
師:課文一開始就說這是一個傳說,什么叫傳說?
生:就是民間流傳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師:為什么這樣一個傳說可以流傳一百多年呢?人們到底在流傳著什么?
生:我認為在傳頌著貝多芬這個人的品格,因為他同情、憐惜勞動人們。
師: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貝多芬去世已經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們知道都有什么嗎?
生:《歡樂頌》。
生:《田園交響曲》。
生:《命運交響曲》。
師:他把美妙的音樂留給了我們,把美好的人格留給了我們,所以人們自然也就永永遠遠地記住了他。據我一個去過歐洲的朋友講,歐洲的很多國家、城市里都有貝多芬的雕像。看來人們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紀念和表達對他的熱愛。
我們今天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打算用怎樣的方式使得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呢?
【月光曲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月光曲》教學實錄03-14
《月光曲》教學實錄(通用13篇)09-25
《月光曲》課堂實錄06-11
六年級《月光曲》教學實錄12-19
《背影》教學實錄12-07
《荷花》教學實錄03-02
《坐井觀天》教學實錄03-02
《趙州橋》教學實錄03-03
天窗教學實錄03-19
《池上》教學實錄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