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選]科學的小故事
科學的小故事 篇1
在我的課堂上,每當我根據平時積累說出一個和本節課相關的小故事,我發現原本喧鬧的學生這時也靜了下來,他們聽得那樣認真。當我把這個小故事講完詢問學生其中包涵的科學道理時,恢復安靜的課堂重又人聲鼎沸,那是學生們高舉著手嚷嚷著要回答老師的問題呢!
蘊涵科學道理的科學小故事何以這么受歡迎?學生首先覺得它親切,從兒時父母身邊到幼兒園老師身邊,醉人的故事有著無盡的魔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中獲得情感的陶冶和知識的熏陶。小學生對故事的依戀熱情依舊不減,這正是科學教師利用小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更便捷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手段。利用科學小故事服務于教學有以下幾點需要斟酌:
一、 引用小故事的目的
科學老師經常會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提問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科學道理,這樣的問題往往一兩句話就足夠了,剩下的事就是等著學生發言了,和引用科學小故事相比優點是省時,缺點是氛圍營造不足,缺少兒童喜歡的探密情節,科學小故事恰好具有這一優勢。科學課引用的小故事有著強烈的目的指向性,那就是讓學生能透過故事的包裝發現或推斷出其中所含的科學道理或規律。進而對學生理解當堂所講知識有激趣或拓展的作用。即科學小故事一定要服務于科學課堂。比如講“食鹽的溶解”一節,可以利用“小馬過河”的故事,教師為配合本課教學可以稍加演繹:媽媽讓小馬馱著鹽到集市上去賣,路過一條漲水的小河,小馬小心地往河心走,最深的地方才到小馬脖子的一半,小馬放心地游過去了,到了河對岸,小馬感到身上輕松多了,回頭一看身后,原本鼓鼓的兩麻袋鹽現在不但濕了,而且扁扁的貼在身上。“哎呀,誰偷了我的鹽?”表情安詳的水牛爺爺看著小馬有心想考考他,說:“你看那麻袋口扎得不是很緊嗎?你過河時不是也沒有誰跟著你嗎?”這樣一說,小馬更糊涂了,“牛爺爺說的都對,那我的鹽怎么會沒有了呢?”講完這個故事,學生的思路也會跟著故事留下的懸疑繼續走下去,積極地思考小馬身上的鹽到底哪兒去了。教師利用這樣有
目的性的小故事設疑會加深學生對溶解的認識。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思想首先要先行,只要激發起思想的火花,后面的學習才更有探究的動力。
二、 引用小故事的時機
小故事里隱含的科學問題實際就是課程教學中要解釋的重要知識點。插入故事的時機依據授課的前后可分為授課前插入和授課后插入。在一課的開始就講科學小故事那是設疑,學生爭先恐后的發言都只是猜想、推測,在開始階段就接觸小故事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但發言的角度會因對規律沒有深刻認識而五花八門。在教師看來利用小故事作“引子”能很快地穩定學生,使學生隨故事更快地進入探究科學知識的軌道。帶著問題學習,在設疑→討論→實驗→小結→釋疑的過程中逐步獲得對問題的解決。這種插入故事的時機可以說是以故事開篇,以故事中的問題引領學生走入正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得出結論回答故事中的懸疑,給一課的學習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授課后引出科學小故事那是鞏固、是拓展。是學生長時間學習后輕松的調劑,由于有前面書面資料的滲透、動手實驗的體會,對知識點梗概有了基本的把握。教師在學生得出初步結論后引用科學小故事,就像數學講完要做練習題、語文講完要模擬造句一樣,只不過是換另一種形式來做鞏固,把書本上的'理論、實驗器材上的體會活化為故事中的情節,科學本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能通過故事中展現的生活現象來解釋其中的道理和規律,實際也是在考察學生活學活用和觸類旁通的能力。從
這個意義上講,授課后插入的小故事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拓展訓練:拓展語言、拓展交流、拓展討論、拓展思維。經過科學小故事等實例的演練,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將不再只停留于筆端,他們會感覺出科學的趣味,放眼于生活中的現象,專注于去生活中觀察、討論和質疑,在實際生活中靈活解決問題。這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大有裨益。
三、 引用小故事的來源
科學小故事的來源既可以是現成故事(故事書、動畫片、電腦資料等)的采集,也可以是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目的性地自創或改編而成。現成故事也要有刪減,刪去科學結論部分換成吻合結論的問題,在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再小結出謎底。自編科學小故事雖說少了現成資料的輔助,增加了備課時間,但另一方面也會讓教師無拘束地構想科學小故事框架,鍛煉了文筆。小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個性鮮明的小動物形象,也可以是和所任教年級同齡的學生形象,目的就是拉近和學生聽眾的距離,使他們也設身處地地替主人公出主意、想辦法。自編故事的語句要簡短,口語化要強,使學生易聽易記,考慮到課上時間的分配,科學小故事要突出“小”字:篇幅短,情節簡,對話少,枝蔓無。只有這樣才能既發揮小故事本身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熱情的作用,又使學生在故事指引下形成樂于思考的好習慣,為積極探究做好鋪墊或拓展。
能講故事的老師特別受歡迎,學生對老師的感覺也會更親切。他們會樂于與老師交流體會,翻看知識讀本找尋更多科學奧秘,這種對科學保持濃厚興趣的孩子也才會更有目的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講科學小故事會讓更多的孩子邁進科學的奇妙世界,那就讓科學小故事更多走近學生,扮靚我們的科學課堂吧!
科學的小故事 篇2
今天,我們在實驗室上了一節科學實驗課。這是我們班第三次在實驗室上課,同學們都很興奮。
來到實驗室,我看見每隔一張課桌就擺著一個大魚缸,里面盛滿了水。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科學老師今天要給我們上什么課。
開始上課了,老師讓大家跟著步驟做實驗。首先在一個大袋子中吹了許多口氣,吹得袋子鼓鼓的,然后在袋口上打了一個死結,放在一邊。隨后,他又拿出兩塊玻璃片和兩個杯子,把其中一個杯子裝滿水倒掉后,立刻蓋上玻璃片。這樣,一杯新鮮空氣就裝好了。接著,他拿出吸管和吹得鼓鼓的大袋子,把吸管一頭刺入袋中, 一頭放入置在水中的杯口,一邊抓住杯底,一邊請一名同學把袋子中的氣擠入杯中,然后也倒掉水,蓋上玻璃片。這樣,就是一個裝滿廢氣的杯子。
這時,老師點燃兩根火柴,同時放入兩個杯子,要我們觀察,哪個杯子中的火柴先滅。我們瞪大眼睛仔細看,結果發現是裝滿廢氣的`杯子中的火柴先滅,在裝著新鮮空氣的杯子中燃燒的火柴遲一些熄滅。
原來,今天科學老師要告訴我們的是燃燒的火在有氧氣的新鮮空氣中更持久些。
科學的小故事 篇3
牛頓與蘋果的故事
牛頓是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最偉大、最有影響的科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
長期以來,牛頓認為,一定有一種神秘的力存在,是這種無形的力拉著太陽系中的行星圍繞太陽旋轉。但是,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力呢?
直到有一天,當牛頓在花園的蘋果樹下思索,一個蘋果落到他的腳邊時,牛頓終于獲得了頓悟,他的問題也逐漸被解決了。
傳說1665年秋季,牛頓坐在自家院中的蘋果樹下苦思著行星繞日運動的原因。這時,一只蘋果恰巧落下來,它落在牛頓的腳邊。這是一個發現的瞬間,牛頓從這一理所當然的現象中找到了蘋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這種來自地球的無形的力拉著蘋果下落,正像地球拉著月球,使月球圍繞地球運動一樣。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他去世后,他被當作發現宇宙規律的英雄人物繼而被賦予傳奇色彩,牛頓與蘋果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
科學的小故事 篇4
趙承嘏,字石民,1885年12月11日(陰歷十一月初六)出生于江蘇省江陰縣北門一個中藥鋪主家庭。自幼努力學習經史之義,清末考中秀才,國學根基深厚,畢生喜愛書法。
1905年,趙承嘏剛好年滿二十,他棄文從理,官費留學。先后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瑞士日內瓦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曼徹斯特大學有機化學首席教授小潘金(William Henry Perkin, Jr.)非常賞識趙承嘏的學識和才能,指導趙承嘏從事萜烯類化合物合成研究作為碩士畢業論文,1911年發表于英國皇家化學會志,這篇13頁的長文可能是中國學者在西方科技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在日內瓦大學著名有機化學家畢誕(Amé Pictet)教授指導下,趙承嘏完成了紫堇堿(延胡索甲素)的全合成,并于1914年獲得博士學位。據考證,趙承嘏是我國第一位化學博士。1916年,趙承嘏前往法國羅克藥廠應聘。臨別前與日內瓦大學導師和同事合影
1922年,國內傳來北洋政府摧殘中醫學的.消息,他婉拒藥廠的誠懇挽留以及老師和同事的再三勸阻,決定回國工作,實現中草藥化學研究的理想。他說:“祖國需要,刻不容緩,我不怕苦”。由于夫人不愿意離開法國,趙承嘏便毅然只身回到祖國。
科學的小故事 篇5
1、魯班
從前有一個人叫魯班,他是一位發明家。
一次,為了給國王建造宮殿,他帶領他的徒弟們去砍伐大樹。幾天過去了,徒弟們都累得腰酸胳膊疼,可砍倒的樹卻沒有幾棵。
魯班很著急,他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快要摔倒的時候,他抓住了一堆茅草,他一看,他的手被茅草劃破了。他仔細測量了茅草,他發現這堆茅草的葉子上有很多又細又小的尖齒。他找來鐵匠,按照茅草葉子的樣子,做了一根長長的細條。拿著細條去砍伐大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魯班說:“就叫它鋸吧。
2、居里夫人
就在居里夫婦聲名日盛,進一步對鐳進行研究時,居里先生卻不幸在一場意外的車禍中去世了。居里夫人忍著巨大的悲痛,謝絕了巴黎官方要為居里先生舉行游行和演說,只請求用最簡單的儀式把居里先生葬在故鄉他母親的墓地里。
居里夫人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對鐳進行深入研究。她還組織了鐳研究小組,把鐳這一神秘元素介紹給世界各國。1911年12月,瑞典科學博士學院宣布授予她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金。在諾獎的歷史上,兩次獲取此獎的,只有居里夫人。按照慣例,居里夫人要到斯德哥爾摩作一次公開的演講。伴隨她前往的有她的`姐姐和她的長女綺瑞娜。
3、諾貝爾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的財產累計達30億瑞典幣。但是他與許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有兒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余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干。”
4、錢學森
一次導彈發射的試驗馬上就要開始了,可是當時的天氣很壞,到底能發不能發,試驗基地的司令員、參謀長和錢學森的意見不同。按照當時的規定,每次發射報告上面必須有三個人同意的簽字,然后再請示聶榮臻元帥的批準。可是當時司令員和參謀長都說不能發,而錢學森卻非常有信心的說能發射,這樣就形成了2:1的局面,于是就把只有錢學森一個人簽字的報告送給了聶帥。沒想到,聶帥很爽快地批準發射,并說要是只有那兩位簽字而沒有錢院長的簽字,我倒不敢批了。你猜這發導彈發射成功沒?結果是這一發導彈還真的打成功了。
5、泡利
一次,在后來發現反質子的意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做完一個報告和泡利等離開會議室時,泡利對他說:“我從來沒有聽過象你這么糟糕的報告。”當時塞格雷一言未發。泡利想了一想,又回過頭對與他們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學家布瑞斯徹說:“如果是你做報告的話,情況會更加糟糕。當然,你上次在蘇黎士的開幕式報告除外。”
6、費雪
在德國,很多人都喜歡聽音樂會或看歌劇,費雪也是一位愛好者。工作之余,只要音樂廳、歌劇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觀眾。一天,正好城里有歌劇演出,實驗結束后費雪把實驗室收拾好,就動身前往歌劇院。他一進歌劇院就發現一些人離他遠遠地,他沒有介意,開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剛一落座,周圍的觀眾就表現出異樣:開始時是相互交頭接耳,繼而好象有人發出了什么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掏出手絹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樣扭轉身子,還有人想逃離座位。終于有人受不了,大聲叫道:“哪里來的臭氣,誰把這個剛從馬棚出來的馬夫放進劇場來了!”這時費雪才如夢初醒,原來是自己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他忙站起身來,趕快離開了劇場。回到家里,費雪認真洗過澡,又從里到外換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象是從皮膚里散發出來的一樣。費雪有點懊喪,看來歌劇看不成了。但是為了科學研究,這點犧牲算不了什么。
科學的小故事 篇6
一份96分的水力學考卷
在交大的圖書館里,珍藏著一份96分的水力學試卷,做這份試卷的人就是錢學森。他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品學兼優,各門學科都得90多分以上。
在一次水力學考試中,錢學森答對了所有的6道題,他的任課老師金老師很高興,給了錢學森100分的滿分成績。但錢學森卻發現自己答題時把一處符號“Ns”誤寫成“N”了。錢學森主動把這個小錯誤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把100分的試卷該為了96分。
這份小小的試卷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學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對學習、科研的一絲不茍、虛心誠實。
克服重重阻礙艱難回國
20世紀40年代,錢學森就已經成為力學界、核物理學界的權威和現代航空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在美國,錢學森可以過上富裕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然而,錢學森卻一直牽掛著大洋彼岸的祖國。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興奮不已,覺得現在正是回到祖國的時候。美當局知道錢學森要回國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為錢學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在客服百般阻撓之后,錢學森終于回到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回到祖國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從成功地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導彈的發射,到我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成功;從組織領導了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制工作,到我國第一艘動力核潛艇的設計制造,以及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成功發射,他始終站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的最前沿,突破無數科研難題,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貢獻。
癡迷學術,組建“自殺俱樂部”
1938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的錢學森留校任教。為從事火箭研究,他和幾個同學結成了研究火箭的技術小組。沒有資金和設備,他們就到舊貨攤上、廢品倉庫里去揀廢舊零件自己安裝;沒有試驗場地,就在自家房后草坪上進行。由于成天和電機、火藥、二氧化碳、廢棄零件之類的物體打交道,隨時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他們將這個小組戲稱為“自殺俱樂部”。
有一次,小組在古根海姆大樓實驗室里進行火箭噴射推力的試驗,竟然發生爆炸,古根海姆大樓都搖晃起來,錢學森等人被爆炸的氣浪掀翻在地,金屬零件也被炸飛,好在大家都沒有受傷。不過這次爆炸后,學校便勒令火箭研究小組停止一切活動。為了繼續搞試驗,這幾個不怕死的年輕人將實驗室遷移到遠離洛杉磯的馬特里山的一個偏僻的山谷中,還親自動手蓋起一座簡易的火箭試驗臺。
幾十年后,這里成為美國宇航局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中心所在地。
那時,錢學森年輕的頭腦里只有科學,他思維縝密、治學嚴謹,利用一切時間和條件進行學術研究。
今天是葉企孫先生以及中國早期大學建立過程故事的最后一部分。這里寫到的所有的科學家都早已乘鶴西去,老多還在嘮叨他們的故事,就是希望,現在的我們能接過他們留下的科學精神的接力棒,讓科學精神在我們手里繼續傳遞下去。中國要更加強大,中國人要更加文明,就像當年葉企孫先生含淚對王淦昌先生講的:“一個國家與一個人一樣,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法則,要想我們的國家不遭到外國人的xx,就只有靠科學!科學,只有科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族。”所以沒有其他路可走,只有科學之路。
科學精神的接力棒不是背誦前人的名言,而是憑著我們的好奇心,站在前輩思考的肩膀上,用我們自己的思考創造出來的人類文明的一次次進步。就像葉企孫先生的學生們,他們不是背誦恩師的教誨,而是接過恩師手中科學精神的接力棒繼續前行,成為中國各個科學領域的開創者,兩彈一星的元勛。
葉企孫這次重回清華園是受梅貽琦(1898-1962)的邀請。梅貽琦是天津人,比葉企孫大9歲,他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學生之一,1914年從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以后回到北京,1916年在清華任物理學教授,1931年任校長一直到1948年,后來他在臺灣創辦新竹清華,直到1962年去世,梅貽琦是一位典型的謙謙君子,他是中國現代教育事業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啟蒙者與奠基人,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他在清華當教授時,正是葉企孫再次考取清華,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梅貽琦就成了他的數學和物理老師,這兩門課又是葉企孫最喜歡的。梅貽琦十分喜歡葉企孫的認真和勤奮好學,而葉企孫也對恩師的謙謙君子風度和深厚的學問非常敬佩,師生之間的友誼從此開始。
1925年清華作為一個留美預備學校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時間,此時梅貽琦開始醞釀清華改制的事情,他要把清華辦成一所真正意義的現代大學,這樣就必須把清華作為一個留美預備學校的物理科、化學科等改為和西方大學一樣的物理系、化學系。要想辦一所牛叉的大學,首先要有牛叉的教授,在為將來的物理系招聘人才時,梅貽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多年前的學生,那個能認真地從《九章算術》的“商功”里挑出“一語之誤”的毛病的葉企孫。葉企孫接到梅貽琦的邀請,恩師邀請自己,而且又是回到母校,葉企孫哪里能推辭,而且他不但自己去了清華,還把東南大學的兩個高徒趙忠堯、施汝為(他們兩位都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大師和奠基人)也一起帶到了清華。于是在1925年8月,小荷才露尖尖角,葉企孫再一次走進離別了7年的清華園,從此開始了他當老師的一生。他就像一個貪玩的孩子王,帶著一群群和他一樣貪玩的孩子們,用自己心中的好奇、智慧,以及他優美的品格,開始了中國的讀書人從未玩過的游戲——物理科學。
葉企孫不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卻可以把各種精密的物理學實驗玩得非常牛,從外表上看葉企孫不茍言笑,說話還有點口吃,他卻是一個具有優美品格的,真正的謙謙君子。不是心靈手巧、說話還帶點口吃的葉老師,能教出啥樣兒的學生呢?看看下面就知道了。
科學的小故事 篇7
一天,小馬冬冬來到馬路上,抬頭一瞧,發現一排小鳥站在電線桿上,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人們都怕電,而小鳥卻一點也不怕,站在電線桿上也不會被電擊呢?
小馬冬冬決定問個清楚,它來請教森林里最聰明的山羊爺爺。
“咚咚咚!”小馬冬冬有禮貌的敲了敲門,山羊爺爺開門了,一見是小馬冬冬,微笑地說:“是冬冬呀!你怎么來了?”
冬冬把自己的疑問對山羊伯伯說了出來。
山羊伯伯聽了,摸了摸白花花的長胡子,說:
“這是因為發電廠發出的電從一條線流出來,再經過另一條線流回發電廠。流出的'線叫火線,流回的線叫地線。
當與這兩條線同時接觸時,就會和這兩條線構成一條使電流流通無阻的通路,人就會被電著。鳥兒只站在一根電線上,身體的其他部位沒有碰到另一根電線,所以就不會被電著啦!”
冬冬聽了,高興的說:“原來是這樣啊!我知道了,謝謝山羊伯伯!”
科學的小故事 篇8
美海軍次長:寧可斃了他,也不能放他歸國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國華盛頓,一個中國人的造訪讓當時的美國國防部海軍次長金貝爾陷入了不安。
造訪者剛剛離開辦公室,金貝爾立即撥通司法部的電話:“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個中國人就是錢學森。
1934年暑假,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的公費留學生;1936年10月,錢學森由麻省理工學院轉到了加州理工學院,追隨力學大師馮·卡門教授。
1937年秋,錢學森和同學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術小組,此后參與了美國首個軍用遠程火箭的設計;此外,錢學森和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制開發工作,并被授予上校軍銜。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客居美國的錢學森和家人不禁心潮澎湃。懷著回家的夢,1950年6月的'一天,錢學森找到了美國國防部海軍次長金貝爾,提出了回國的想法。
在海島拘留所:被拘留了15日,瘦了15公斤
1950年8月29日,錢學森和妻子蔣英買到了船票,洛杉磯海關卻通知不得離境,理由是在他的行李中有近八百公斤的草圖、筆記和照片,都是“絕密文件”。
1950年8月30日,錢學森家中的門被敲開了,兩位帶著手銬和槍的移民局稽查站在了他家門口。錢學森吻了吻妻兒,便被夾在兩個美國人中間離去了。
隨后,他被送往了特米那島拘留所。拘留所在太平洋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島上,白天,他被無休止地審訊;夜里,每隔十分鐘,看管便打開一次牢房的電燈,用強光刺激他的眼睛,不準他睡覺。
蔣英回憶,“去接他出來的時候他一言不發,你問他什么他點點頭,他搖搖頭……他不會說話了,體重15天之內他掉了15公斤。”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錢學森總是在家里擺好3只輕便的箱子,以便隨時可以動身回國。
一籃蔬菜送來靈感:香煙盒作紙,發出求救信
1955年5月,中國城一家食品店的老板給錢學森家送來一籃蔬菜,蔬菜下隨意墊了一本《中國畫報》,刊有一幅開國大典的照片。錢學森夫婦在照片中看到了兩家父輩的恩師——陳叔通。一個回家的計劃誕生了。
1955年6月一天,錢學森夫婦避開盯梢,溜進一家咖啡館。蔣英讓學生以香煙盒作紙,寫了一封簡信:我們日日夜夜盼望回到解放了的祖國,但是我們現在被美國政府監禁,不能如愿。她模仿兒童筆跡寫了信封,將信郵給她在比利時的妹妹。幾經輾轉,陳叔通接到信,隨即將信轉交給周恩來。
周恩來收到求救信后,命令外交部火速把信轉交給正在日內瓦談判的王炳南,并指示:“這是一個鐵證。”
在事實面前,美方代表啞口無言。1955年8月1日,中美雙方就兩國人員回國達成了重要協議。
第二天,錢學森接到了允許錢學森回國的通知,與此同時,11名獲釋的美國飛行員抵達夏威夷。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攜妻子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踏上了回國之路。
科學的小故事 篇9
科學家和獵豹的故事講的是一群科學家密切監視獵豹的生活行為,在母獵豹出去覓食的時候,給小獵豹們檢查身體,母獵豹覓食回來,在小獵豹身上聞到了人類的氣味,便把小獵豹們拋棄了。小獵豹只好被科學家們帶走,送進了動物園。
1科學家和獵豹的故事
一群科學家來到了一只母獵豹的藏身之處,科學家們安插了攝像頭在附近,時時刻刻觀察母獵豹的行為。
這只母獵豹剛剛產下了幾只小獵豹,每天母獵豹都會在一個時間段出去覓食,然后每天都會給小獵豹帶回食物,這次母獵豹出去獵食了,趁著這個時間,科學家們靠近了小獵豹們,給它們檢查了身體,小家伙們都很健康,科學家們擔心母獵豹會回來,便早早地離開了。
科學家們依舊用攝像頭監視,母獵豹帶回了食物,但是母獵豹走到小獵豹的身邊就不對勁,聞了聞小獵豹,就走了,一直沒有回來。
科學家們得出結論,母獵豹回來聞到了人類的氣味就無法辨認出自己的孩子了,就把小獵豹們拋棄了,人類這次是好心干了壞事情,所以這幾只小獵豹只能被科學家帶回動物園了。
2科學家和獵豹的故事點評
科學家們只是為了獵豹的科學研究,并不想打擾母獵豹的生活,和傷害它們,但是沒想到母獵豹聞到了人類的氣味會這么殘忍地拋棄了小獵豹們,科學家本是好心想檢查下小獵豹的`身體,但是卻害的小獵豹們沒有了家,人類真正做到和動物和諧相處,平等地看待動物估計還需要一些時候吧,母獵豹之所以會決絕的拋棄自己的孩子,是因為母獵豹回來聞到了人類的氣味就無法辨認出自己的孩子了。
科學的小故事 篇10
發明大王”愛迪生
電報、電話、電燈,這些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見慣,誰也不會因此而驚奇。可是你知道這些東西對于當時的人們是多么的至關重要和欣喜若狂嗎?人類因此而記住了它們的發明者——愛迪生。
被人們稱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他的一生,僅是在專利局登記過的發明就有1328種。一個只讀過三個月書人,怎么會有這么多發明創造呢?我想,如果你聽說過“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就一定會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強烈的好奇心。
1847年,愛迪生降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米蘭市的一個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時候,愛迪生就顯露出了極強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兒問個不停,非要問出個子丑寅卯來。
一天,他指著正在孵蛋的母雞問媽媽:“母雞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媽媽說:“哦,那是在孵小雞呢!”下午,愛迪生突然不見了,家里人急得四處尋找,終于在雞窩里找到了他。原來,他正蹲在雞窩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雞蛋孵小雞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來,又是給他洗臉,又是給他洗衣服。還有一次,他看見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就想:既然鳥能飛,人為什么不能飛呢?于是,他找來一種藥粉給小伙伴吃,為了讓小伙伴飛上天空去。結果,小伙伴差點兒喪命,愛迪生也被父親狠揍了一頓。
好不容易,愛迪生長到了8歲,父母把他送進了一所鄉村小學讀書,以為從此以后他能安安份份上學了。誰知,他仍然愛追根問底,經常把教師問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術課,教師在黑板上寫下了“2+2=4”,愛迪生馬上站起來問:“老師,2加2為什么等于4呢?”這個問題把老師問住了,他認為愛迪生是個搗蛋鬼,專門和老師鬧別扭,于是,在上了三個月的課以后,愛迪生就被老師趕回家了。
愛迪生的母親是位偉大的母親。她沒有因為獨生子被攆回來而責怪他,相反,他決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當她發現愛迪生好奇心重、對物理、化學特別感興趣時,就給他買了有關物理、化學實驗的書。愛迪生照著書本,獨自做起實驗來。可以說,這就是愛迪生搞科學發明的啟蒙教育。
長大了的愛迪生,學會了無線電收發報技術。他在斯特拉得福鐵路分局找到了一個夜班報務員工作。按規定,夜班報務員不管有事無事,到晚上九點后,每小時必須向車務主任發送一次訊號。愛迪生為了晚間休息好,白天能鉆研發明創造,就設計了一個電報機自動按時拍發訊號。這就是電報機的雛形。
沒過多久,他又對電報機進行了改進,經過多次試驗,一架新式的發報機試制成功了。愛迪生望著自己發明的機器,欣慰地笑了。
應該說,愛迪生的每一項發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緊緊相聯的。在他發明了電報之后,又開始搞電話實驗。他發現傳話器里的膜板能夠隨著說話聲音引起相應震動,就仔細觀察,并且在筆記本上做了詳細記錄。由此,一個“會說話的機器”做成了。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紛紛前來觀看,并稱他為“最偉大的發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決條件。
不僅著名的科學家需要好奇心,我們普通人要學習知識、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1991年7月,《光明日報》科技部曾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小發明比賽中獲獎的118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您的主要心理特征”一欄里,92%的同學寫的是“好奇心強”。湖南零陵地區道縣一中的少年何驥,在一天到雞棚撿蛋的時候,禁不住好奇地想道:雞蛋到底為什么一頭大一頭小呢?是大頭先出母體還是小頭先出母體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他每天一放學就立刻趕回家,蹲在雞棚旁靜靜地觀察,有時甚至連晚飯都忘了吃。兩個多月以后,何驥終于發現:雞蛋是大頭先出母體。為此,他寫了論文,得到許多生物學家的稱贊。他的發現,居然是鳥類文獻中還沒有記載過的新發現。
成才需要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成才。要想有成就,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種子,沒有種子就長不出參天大樹,沒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種子播種在黑土里以后,經過人們的澆灌、培育,會逐漸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長成棟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也一定能夠使你成為有用之才。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說:“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學離不開好奇。道理很簡單,只有好奇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可怕的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正因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許多人都把好奇心稱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對于一個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少年來說,好奇心是最寶貴的。
無論是大發明家愛迪生的故事,還是小中學生何驥的故事,都向我們證明了一個真理:好奇心——發明家之心。 你渴望你的智慧之花早日綻開嗎?你渴望你的創造靈感早日到來嗎?那么,就仔細地觀察生活吧!一個不熱愛生活、對周圍的一切都漠然視之的人是不會擁有一顆好奇之心的。如果你想在未來的人生舞臺上做一顆明亮的星,就從現在開始邁出你成才的第一步——強化你的好奇心吧!
本杰明·富蘭克林是在偶然的機會想到發明避雷針的:
富蘭克林最著名的發現是統一了天電和地電,破除了人們對雷電的迷信。在用萊頓瓶進行放電實驗的過程中,富蘭克林面對著電火花的閃光和劈啪聲,總是禁不住與天空的雷電聯想 起來,他意識到萊頓瓶的電火花可能就是一種小型的雷電。為了驗證這個想法,必須將天空中的雷電引到地面上來。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大風箏, 風箏頂上安上一根尖細的鐵絲,又用絲線將鐵絲聯起來通向地面,絲線的末端拴一把銅鑰匙,鑰匙又插進一個萊頓瓶中。富蘭克林將風箏放上天空,一陣雷電打下來,只見絲線上的毛 毛頭全都豎立起來,用手靠近銅鑰匙,即發出電火花。天電終于被捉下來了。富蘭克林發現,儲存了天電的萊頓瓶可以產生一切地電所能產生的.現象,這就證明了天電與地電是一樣的 。在1747年,富蘭克林就從萊頓瓶實驗中發現了尖端更易放電的現象,等他發現了天電與地電的統一性后,就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電原理將天空威力巨大的雷電引入地面,以避免 建筑物遭雷擊。1760年,富蘭克林在費城一座大樓上樹起了一根避雷針,效果十分顯著。
牛頓被蘋果砸死了,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1907),生在西伯利亞。他從小熱愛勞動,喜愛大自然,學習勤奮。
1860年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為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于是,他開始搜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于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鹵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堿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屬例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
于是,門捷列夫開始試著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墻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系列的排隊以后,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松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志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功夫,才終于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為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于實踐,敢于宣傳自己的觀點,終于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規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變化,但又不是簡單的重復。門捷列夫根據這個道理,不但糾正了一些有錯誤的原子量,還先后預言了15種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結果,有三個元素在門捷列夫還在世的時候就被發現了。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蘭,發現了第一個待填補的元素,命名為鎵。這個元素的一切性質都和門捷列夫預言的一樣,只是比重不一致。門捷列夫為此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科學院,指出鎵的比重應該是5.9左右,而不是4.7。當時鎵還在布瓦博德蘭手里,門捷列夫還沒有見到過。這件事使布瓦博德蘭大為驚訝,于是他設法提純,重新測量鎵的比重,結果證實了門捷列夫的預言,比重確實是5.94。這一結果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元素周期律的認識,它也說明很多科學理論被稱為真理,不是在科學家創立這些理論的時候,而是在這一理論不斷被實踐所證實的時候。當年門捷列夫通過元素周期表預言新元素時,有的科學家說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過實踐,門捷列夫的理論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重視。
后來,人們根據周期律理論,把已經發現的100多種元素排列、分類,列出了今天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張貼于實驗室墻壁上,編排于辭書后面。它更是我們每一位學生在學化學的時候,都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課。
現在,我們知道,在人類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質都是由這100多種元素組成的,包括我們人本身在內。
可是,化學元素是什么呢?化學元素是同類原子的總稱。所以,人們常說,原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磚石”,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還是可以的。然而,化學元素周期律說明,化學元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無關聯的。這些事實意味著,元素原子還肯定會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里已經蘊育著物質結構理論的變革。
終于,到了19世紀末,實踐有了新的發展,放射性元素和電子被發現了,這本來是揭開原子內幕的極好機會。可是門捷列夫在實踐面前卻產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這些發現“會使事情復雜化”,動搖“整個世界觀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感到這“將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規律的原因也許會被揭示”。但門捷列夫本人就在將要揭開周期律本質的前夜,1907年帶著這種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門捷列夫并沒有看到,正是由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系列偉大發現和實踐,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質,揚棄了門捷列夫那個時代關于原子不可分的舊觀念。在揚棄其不準確的部分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內涵和歷史地位。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論,比當年門捷列夫的理論更具有真理性。
科學的小故事 篇11
為什么鳥會飛,人不會飛?
你知道美國的萊特兄弟吧?他們從小就愛提問,也特愛動腦筋。看到鳥兒在天上飛,就學著鳥兒的樣子,邊跑邊張開手臂,可總也飛不起來。于是,他們就提出疑問:“為什么鳥會飛,人不會飛呢?”
一天,爸爸送給他們一個螺旋玩具,沒想到這個玩具旋轉起來也能飛向高空,這讓兄弟倆非常驚奇。從此,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有了一個飛翔的'夢想。
有一次,報紙報道了一條滑翔機失事的消息,這件事讓萊特兄弟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制造一架滑翔機。于是,兄弟倆開始搜集空中飛行方面的知識,并仔細觀察老鷹飛翔的姿勢,還把這些姿勢畫下來進行研究,然后設計出圖紙,根據圖紙他們制成了滑翔機。剛開始,他們制造的滑翔機飛得不高,還要靠風力。后來他們想,能不能制造一種不用風力也能飛的滑翔機呢?一次,一位汽車司機無意中啟發了他們,使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把發動機安在滑翔機上,再在發動機上安上螺旋槳,由發動機來推動螺旋槳旋轉,帶動滑翔機飛行。經過上千次試驗,萊特兄弟終于在1903年制成了“機械翅膀+機器動力”的飛機。
這是世界上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萊特兄弟也因此被后人稱為“飛機之父”。
科學的小故事 篇12
愛因斯坦是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他遇事愛思考、研究,常常從一點小事中受到啟發.有一次,他要把墻上的一副舊畫換下來.就搬來移架梯子,一步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個問題, 沉思 起來,忘記了自己在做什么.這么一分神,使他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摔倒地上以后,他顧不得疼痛,馬上想到:人為什么會筆直摔下來呢?看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路線運動的.愛因斯坦想到這里馬上站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邊,提起筆把自己的想法記下來.這對他正在研究的問題——相對論,又很大的啟發.
愛因斯坦是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有一次,天上下著毛毛細雨,愛因斯坦頭戴寬邊帽,在橋頭上來回踱步,時而停下來思考,時而提筆在卡片上寫著什么.湊 巧,他的一位朋友坐著馬車過來,探出頭來問:“你在這兒干什么呢?”“噢,我是應約在等一個學生.”朋友下了車又問 :“瞧!衣服都濕了 ,一定等了好長時間 ,不可惜您的時間 .” 這時,愛因斯坦舉起手中的卡片一晃:“不,不!我非常有益的度過了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我得到了一個出色的想法呢!”
愛因斯坦的生活十分簡樸,穿戴也很普通.他未成名時,經常穿著一件舊大衣,步行在紐約繁華的大街上.有位朋友碰見他,看他穿的大衣破舊極了,就勸他添件新的.他笑著說:“沒關系,反正在紐約誰也不認識我.”數年后,他成為赫赫有名的物理學家,工作、待客仍穿那件舊大衣.一次,他又和那位朋友巧遇.朋友再三勸他換件新大衣,否則實在太不相稱了.愛因斯坦雙手一攤又笑了:“沒關系,反正這里的每個人都認識我了!”
科學的小故事 篇13
高斯上小學時,就對數學很感興趣。有一天,數學老師白爾脫先生有點不高興,他一走進教室,就扳著面孔對同學們說:“今天的課是你們自己算題,誰先算完,誰就先回家吃飯。”說著,他就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個題目:
1+2+3+……+100=?
同學們立刻拿出練習本,低頭認真地算了起來。白爾脫則坐在一邊,看起小說來。誰知,他剛剛看完一頁,小高斯就舉手報告老師說:
“老師,這道題我算完了。”
“算完了?”白爾脫沒好氣地揮揮手,“你算得這么快準會算錯,再算算吧!”
“不會錯。我檢查過,還驗算了一遍。”高斯理直氣壯地說。“白爾脫走到高斯座位前,拿起他的練習本一看,答案是“5050”,顯然一點沒錯。
“你是怎么算的?”白爾脫不無驚奇地問道。
高斯一板一眼地回答說:“我發現,這個題目一頭一尾挨次兩個數相加,都是101,總共50個101,所以答案應該是:50×101=5050。”
“真妙呀!”白爾脫興奮地拍一下桌子,接著大聲地對全體同學說:“真沒想到,你們當中竟會出現數學神童!”
自此以后,白爾脫先生完全改變了對農村孩子的`看法,尤其對高斯更是喜歡。后來,在白爾脫先生的精心培養下,高斯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造詣也越來越深。在他17歲的時候,他就發現了數論中的二次互反律。
科學的小故事 篇14
1、鏡子
我們的祖先早在20xx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涂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15世紀紐倫堡制成凸透鏡,是制玻璃時在內部涂上一層汞劑而成。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2、拉鏈
拉鏈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
賈德森為了解除每天系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鏈。這種拉鏈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便可使鉤子與扣眼一個依次扣緊。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并因此取得了專利。
如今,拉鏈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于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人譽為20世紀科技界的10大文明之一。
3、冰箱
第一臺人工制冷壓縮楊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板,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涂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
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研制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泵的冷凍機,并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制冷降溫用。
第一臺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于1923年發明的。后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于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4、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后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里。
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游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來了。
5、雨衣
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
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涂處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么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射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里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涂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6、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制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
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從從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
一天,吉列刮胡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制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并申請了專利。
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于商業制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并于1928年獲得專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