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秋天的懷念》反思15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秋天的懷念》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天的懷念》反思1
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
(一)自由說
對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里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里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么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吧!
(二)補充說
對于覺得有更深入的內容需要袒露的同學,也可以給以補充說,如:《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站起來補充說,自己也很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后來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說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斗爭,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與子》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說,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贊揚父親在危難中堅持不懈地尋找兒子,終于把兒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父愛是偉大的。另一位同學補充說,我認為兒子也是值得贊揚的,兒子在災難中先讓父親救出同學,這種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師把他們說的話綜合起來說,這就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三)異樣說
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學生可以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秋天的懷念》最后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在我翻閱的許多教學用書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四)選擇說
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說法,做有選擇性的重說,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于閱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說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說之后,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這種差異就會日趨減少。
讓學生人人都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獲。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秋天的懷念》反思2
最近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設計的最后問題是:作者有沒有領悟“好好兒活”這句話的深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1:作者領悟了這句話的深意。課文最后清楚地寫著:“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他們已經都懂了。
生2:我補充一點:課文P5注釋里對作者的介紹表明,作者沒有浪費自己的光陰,后來成為了當代作家。可見他懂了母親的話。
很多學生點頭表示贊同。教師也微笑著點頭。
生3:我也補充一點:課文最后一段說:“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以前母親央求他去北海看菊花,他都拒絕,那年秋天他去看花了,所以說他是以自己的行為證明他理解母親了,明白了“好好兒活”的深意。
生4:剛才的回答里有個錯誤,他沒有“都拒絕”母親的央求,那次他是同意了去看菊花,只不過母親去世了才沒去成的。
生3(反駁):那一次,面對母親的央求,他沒有說好,只是問:“什么時候?”但這也讓母親“喜出望外”,還說要“準備準備”,于是他說:“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可見,從他的內心來說,是不想去看菊花的,只不過可能母親說的次數多了,心中煩,才這樣說的。
師:你的反駁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了那次他答應母親去看菊花時的心理,從這個角度來看,用“都拒絕”可以嗎?
學生點頭。
生5:我有個疑問:那年秋天他去看了菊花,以自己的行為證明他理解母親 “好好兒活”的深意,這我明白了。可為什么要讀后面的那個句子呢?回答問題不是應該簡潔嗎?
師:你的意思是,描寫菊花顏色的那個句子不能表現他對“好好兒活”深意的理解?大家怎么看?
學生交流探討后。
生6:能夠表現作者領悟了“好好兒活”的深意。母親想帶他去北海看菊花,就是想讓他看到生命的色彩,希望他不要那么頹廢,那一年,他看到了菊花的不同顏色,就是看到了生命的色彩。
生7:淡雅、高潔不但寫的是花,而且讓人聯想到人的精神品質,比如古人寫梅蘭竹菊,就是在寫君子的品質。
生8:他看到了花的顏色,回想到母親對他的愛,感覺那愛就像白色的菊花那樣純粹而高潔,像紫紅色的花那樣熱烈而深沉,他想到母親對生命不輕言放棄的精神。
師:如此說來,作者對菊花顏色描寫一句是極有意味的,從中我們看到他生命色彩豐富起來了。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說的就是讀者能從作品中一切描寫景色的句子里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剛才,我們表面上讀的是景,其實品的卻是作者的情。現在我們就來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感受一下他賞花時的心情。
那堂課上學生對這段內容的學習讓我印象深刻,靜下心來反思課堂教學的過程,覺得將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真是件好事。
現在,課堂教學追求“以生為本”,這從某一層次上來說算得上是教學的回歸。雖說這樣的課堂不是每節課都成功,但至少有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閱讀是屬于學生的;雖然這樣的課堂開始的時候總覺得別扭,教師似乎被迫“冷落”了,但課堂里的變數增加了,學生想說會說的增加了。
教師要有轉變課堂角色的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撰的《學會生活》 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應從一個知識的傳遞者變成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學生思考的激勵者和引導者,一個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從“知識的傳遞者”到“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說說容易,做做真的很難。
一、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說。
學生在課堂里會不會說,能不能說,取決于教師給不給機會,當然,也取決于教師對學生說什么的指導。教師既要讓學生明白,課堂是研討提高的地方,是解決困惑的地方,更是展示實力的地方。只有首先讓學生有“說”的意識,學生才有在課堂里“說”的可能。
學生在課堂里對文本的解讀,可以說些什么?說他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說他對文本語句的感悟,這些都包含在教師預設的文本理解問題里。在學生輔導用書紛呈的今天,學生說的這些理解和感悟,很有可能并不是他自己真正對文本的解讀。那就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他獲得這些理解的依據或途徑,更要鼓勵說他在文本閱讀中的困惑及不解,說他在聽同學回答時產生的.疑問……只有學生在這些方面不斷地說,不斷地辨析,才可能真正走進文本,理解文本。
教學片段里生4、生5說的內容應該就是促使學生對文本解讀的一個良好契機。這是鼓勵學生在課堂里說的結果。
二、要力求給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
學生的個體是不一樣的,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天生喜歡在群體面前表達,而且人越多他表達時越有感覺;有的小范圍里能表達,人一多他心理就犯怵。這些也正常。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大膽說,就要創設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可能。
現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一定程度上給了那些偏內向,不喜歡在群體面前表達的人一個說的機會,而那些會說和喜歡說的學生同樣不會放棄這小組討論時的表達機會,教師要引導這部分學生首先將說的機會給那些不太會說的學生,然后再由他們組合小組的意見在班級里進行表達。
力求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不是逼迫每個學生必須說,一旦讓說由權利變成義務,學習對學生來說就變成了負擔,這就會讓那些不愿說的學生厭惡課堂,這會對課堂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三、要及時對學生說的內容做出反饋。
生活中任何人都一樣,需要有人聽他們說,還需要聽的人對他們所說的內容做出反應,這種心理需求很正常。這或許也是評價存在的另一價值。
課堂上,學生說了,說得好或不好、或還有問題,都要及時給與評價。這評價既可以是由學生來完成,也可以由教師來完成。學生評價剛開始的時候更多側重于聲音是否響亮、口齒是否清晰等,慢慢地就轉變到對內容的不同理解,或是否還有補充等方面上來。相對于學生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應該更豐富些,如:肯定學生解析的角度、贊美學生情感的把握、糾正學生表述的漏洞等,在看似不經意間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指導性作用。
評價可以是言語評價,也可以借助于肢體語言。課堂里,師生的微笑、驚訝、點頭、搖頭,精彩處師生的鼓掌,都是一種快而有效的評價。
將課堂還給學生,和學生一起在課堂里平等對話,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會給與我們更多的驚喜。
也但愿這批初一的學生能將說的習慣一直保持著,伴隨著時光的流逝,說的欲望不斷提高,說的能力不斷提高。
《秋天的懷念》反思3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后,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后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于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后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游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贊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采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布于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后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后,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后,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注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盡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于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復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秋天的懷念》反思4
在本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后對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暢所欲言,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其中,重點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及語言的.描寫,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然后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有學生說母親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體現了母親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可以說出來。最后,讓學生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怎樣的人?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本堂課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堂上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調動了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較高。但是,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主旨分析略顯不足,由于時間關系,在課堂上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還有待于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懷念》反思5
一、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掌握生字新詞,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心情,感受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抓住四件事情中蘊含的濃濃母愛之情。
品味人物語言,從母親的只言片語中感受母親濃烈而深沉的愛子之情。
2、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理解作者的行為,在心底形成情感的呼應。通過拓展閱讀,了解史鐵生其人其事,從文字中了解母親無私而深沉的愛。
通過反復品味“好好兒活”這簡單的四個字,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文中偉大的母親形象,樹立對母愛的尊重和敬仰。
二、教學重點: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從中感悟蘊含在字里行間的那份隱忍而深沉的母愛,教學中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愛的熏染。
三、教學時數: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有一種愛,一生一世不求回報-母愛;有一個人,一生一世值得我愛-母親;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 1972年(21歲)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陸續發表了《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等多篇小說。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0xx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
代表作《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深圳中學生楊林在他的文章的鼓勵下,走出了車禍帶來的陰影,以《生命的硬度》奪得了一個全國作文大獎。
本文寫于1993年。
三、朗讀課文
四、初讀課文
1、朗讀課文,思考:圍繞母親對我的無微不至的照料寫了幾件事。
“我”發脾氣,母親撫慰我。
母親為“我”隱瞞病情。
母親央求“我”去看花。
母親臨終囑托。
2、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5)看菊花
第二部分(6)明母意
3、一句話概述內容
用”本文寫了……”說話。
寫了母親在“我”因癱瘓變得暴怒無常后默默地忍受并且以關愛照顧我的故事,
五、布置作業
把“讀一讀寫一寫”抄寫5遍。
第二課時
一、檢查導入
二、朗讀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現了我的“暴躁無常”?為什么我會“暴躁無常”?
抓住砸”、“摔”等動詞。
痛苦和絕望
2、母親在我“暴躁無常”時,態度怎樣?表現了什么?
“悄悄”、“躲” 不忍心看兒子受折磨
“聽” 擔心兒子想不開
3、“我”的雙腿癱瘓之后,母親侍弄的花為什么都死了?
因為她一心撲在癱瘓的兒子身上,無心再侍弄花。
這里交代“母親侍弄的花都死了”是插敘,文中有幾處插敘?分別表現什么?
第一處:“母親喜歡花……”。
①母親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
②母親為兒子放棄了對生活的享受。
第二處:“后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痛……”
①補充說明母親的病具體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親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處:“別人告訴我……”。
說明母親心里只為兒女的幸福著想,從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三、朗讀第二自然段
1、文中寫到“我”坐在窗前看落葉,“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你怎樣理解母親擋住落葉的行為?
母親害怕落葉的景象更引起“我”的傷感。母親時刻為兒子著想,細節描寫使人物性格刻畫鮮明,感人至深。
2、“央求”換成“期待”好嗎?為什么?
①“央求”反映出母親既盼望兒子早日擺脫陰影,又怕自己支撐不到那一天的復雜心理,若換成“期待”則不能突出母親忍著巨大病痛仍一心為兒子著想這一特點。 ②從詞義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則指較高要求。
3、為什么“我”答應去看花,母親竟高興得坐立不安?為什么“我”責備她“煩不煩”,她卻笑了?這說明什么?
因為母親覺得兒子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終于又有了興趣;能使兒子得到快樂就是她最大的快樂,即使責備她,她也不放在心上;這說明母親有著最偉大、最無私的母愛
四、朗讀第五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艱難”一詞評價“母親”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親”的艱難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全文概括歸納。
艱難的現實處境:自身體弱多病;兒子沒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陰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讓兒子知道。
五、朗讀第六自然段
1、文中最后寫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的爛漫。”這段描寫是否多余?請談談你的看法?
文章前面寫母親要帶我去看花,我最初是不愿意的,后來準備去了,可是母親卻不在了。
一方面是使文章的結構完整,前后呼應。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我因為自己的雙腿殘廢,已經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想以死來解脫自己。母親卻一直的'鼓勵我,幫助我,母親希望帶我去看花,事實上是想讓我重新的振作起來,給我的生活增添點希望。母親希望我能像這花一樣,勃勃生機。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各色的花都有它自己的特點,有它自己的價值所在。母親也希望我也一樣,一樣的堅強,我也可以有自己生存的價值。但是我卻不知道母親已經病的那么的嚴重了。現在終于知道了,所以又來看看這花,這一段的描寫也是作者終于懂了母親對我說的話的意義,寄托對母親的深沉懷念之情,表達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作者現在來看這花,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對母親深深的愧疚。也要告訴母親,我沒有讓您失望,我終于對生活有了信心。所以這一段的描寫道出了我對母親話的深刻理解,對母親深深的感激和無法彌補的愧疚之情。
2、前面母親說“好好兒活”和最后“我”說“要好好活”個有什么意義?這樣寫在文章結構上有什么用?
第一段母親說的意思是你雖然癱瘓了,但是還有娘照顧,要有勇氣和信心好好活下去。這是母親的心愿,也是母親的懇求。
最后一段“我”說的意思是母親雖然離開了,仍要和妹妹相依為命,遵照母親的意愿好好地、堅強地活下去,作為對母親的紀念。
這樣寫有首尾呼應的作用。
六、標題分析
1、文章哪些地方扣住了秋天?重點寫了什么?
寫到“北歸的雁陣”,“北海的菊花”。重點寫后者。
2、如果將這篇文章標題中的“秋天”兩字去掉好嗎?為什么?
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寫景、敘事、記人,都與“秋天”有關。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寫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樂觀生活的象征。
3、本文在內容上主要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但作者卻不以“懷念我的母親”為題,而以“秋天的懷念”為題,好在哪里?
以“秋天的懷念”為題意蘊豐富,不僅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沉的懷念,而且展示了作者對苦難歷程的生命感悟。
(練習一朗讀課文,把握全文感情基調。說說課文幾次寫到秋天,為什么文章的題目叫“秋天的懷念”?)
七、主題探討
1、文章幾處寫“花”?
文中一共三次寫到“花”。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這“聽說”表明還不那么確定,語氣比較委婉。母親意識到此時很難說服自己的兒子。
“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用的是祈使語氣,口氣是那么執著,期待是如此殷切。兒子的應允竟讓母親“喜出望外”。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這是“我”和“妹妹”對母親囑托的銘記,這是“愛”的傳承與延續。
2、這篇文章反復寫“看花”這一內容的原因是什么?
①“看花”是全文圍繞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愛的集中體現。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親愿望的達成。
3、文章主旨。
用”本文寫了……,表現了……,表達了……”說話。
寫了母親在“我”因癱瘓變得暴怒無常后默默地忍受并且以關愛照顧我的故事,表現了母愛的崇高、偉大,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愧疚和懷念之情。(主旨)
八、課外拓展
關于母愛的名言
九、布置作業
1、完成練習冊
2、課外閱讀《我與地壇》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采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后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說的時候要著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后撫慰“我”,還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對比,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 “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閱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秋天的懷念》反思6
《秋天的懷念》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這是作家用凝重的情感筆觸,用深邃的人生思考凝練成的感人文字,真人、真事、真情感。作家回憶了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后的幾件平常小事,一個個平凡的細節中詮釋著母愛的真諦,正是這份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才讓兒子在以后的不完滿人生里勇敢而堅強地活了下去。
今天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我從教材特點、學生年段特點出發進行設計。在教學中,著力體現以下的設計理念:
1.凸顯語文的學科特點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的根應該深深地扎在語言文字里。為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讀文、解字、品詞、析句,等等類似的設計都意在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披文入情。這樣的設計讓課堂處處充滿語文因素,讓學生充分地獲得豐富的語文素養。在這樣的語文學習實踐中,學生獲得了人文情感的熏陶與濡染,實現了作者、編者、教者、學生的“四心”交融。
2、立足課文的整體,強化各領域的整合,達成識字、閱讀、表達等的綜合效益。高年段的識字教學應有別于低、中年段。生字“癱瘓、捶”等的教學體現了由字理識字至字理析詞再到字理閱讀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漢字的音、形、義與具體的語言環境,與鮮活的語言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了學生對字詞的整體感悟能力,并為學生進一步潛心會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指導學生練字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就是教師寫字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實,要嚴謹,以身示范。這節課我從課題的書寫到難字的指導書寫,都做到了用心、細心、悉心。我想一個語文教師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持之以恒。
4、重視學法指導,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新課程強調,在使用教材時要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觀。我認為閱讀課中的每篇課文,都是我們利用它進行學法指導,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培養語感的一個憑借。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各項語文能力的'訓練。
首先我教給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后我讓學生運用前后聯系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再次我還教給學生用抓中心事件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等。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前準備再充分,但由于自身素質不高,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由于教師聲音太小,有時本該有激情的地方教師沒能調動感染
學生的情緒,使課堂教學的高潮沒能達到。
2、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時,評價語不夠真誠、針對性不強。不能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導致學生參與面不廣。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提高自己專業素養。
《秋天的懷念》反思7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懷念母親的一篇精美散文,今天我領著學生一起學習《秋天的懷念》。
當然是第一課時,一般情況下,第一課時就是讓學生了解作家及其寫作背景,通讀課文,掌握生字詞,感知文章主要內容,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
今天也不例外,但是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時,我抓住了“看花”這條線索,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本文所蘊含的親情。
1、母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
母親在我暴怒無常的狀態下,決定帶我去北海看花。她一心想讓我換種心情,走進大自然,忘記自己的憂愁。這是一種心底無私的愛。
2、我答應母親去看花
母親總是說讓我去看花,我深深的體悟到母親對我的關愛。我不能再傷母親的那份真心,所以答應母親決定去看花。這深深的隱藏了我對母親的理解和孝心。
3、母親不能陪我看花
這其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內疚和悔恨。更多的'是對母親深深的思念。
4、我和妹妹去看花
我決定完成母親的遺愿,領著妹妹一起去看花。一定要好好的活,在生命的歌唱里,蘊含了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懷念。
“看花”在文章中多次出現,它蘊含了整個家庭濃濃的愛和親情。花盛開著,花香四溢。親情延續著,久久不息……
《秋天的懷念》反思8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后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后,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反復地讀了這篇文章,每一次讀到最后都是淚流滿面。母親的呵護、母親的愛滲透在字里行間,多感人啊!所以,我想要孩子們好好地讀、好好地感受,感受母親的良苦用心,感悟該如何“好好兒活”。把“好好兒活”的信念帶到自己的生活中,成為自己的動力和方向。
一、體會母親的“忍”,感悟“好好兒活”。
這堂課,我以“感受‘娘倆’的好好兒活,探究‘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作為主線。讓孩子們在一個長久地追尋和思索之后,突然明白了母愛和生命的那種永恒的意義,獲得那種充溢全身心“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感悟”。
感受母親的“好好活!”——史鐵生的母親是“活的最苦的母親”,也是“忍得最苦的母親”,對于這樣一位慈愛、偉大的母親,和孩子們一起用整個心去感悟文章的“撲”、“抓”、“忍”、“擋”和三個“悄悄”的內涵——母親的愛是那么地小心翼翼,那么地執著、堅定和勇敢,又是那么地用心良苦。就這樣,一位“上帝也不忍看她再受苦,就召她回去了!”的母親悄悄地離去了,卻分明在孩子們心里撒滿了“母愛”的圣潔。當孩子們找出課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忍”的詞句帶著自己的體會和感情讀時,分明就理解了母親,走進了母親的內心世界。
探究我倆的“好好活!”——史鐵生,坐在秋季里,沉思著生命的意義。當經過苦苦思索和病痛磨難之后,他終于豁然開朗,明白了萬事萬物生命的真諦。借著史鐵生七年后的北海賞菊,讓孩子們在品讀描寫菊花的語句交流中,感悟到人可以活得如菊花一般淡雅、高潔、熱烈、深沉,活得潑潑灑灑,活得燦爛。不管怎樣,總之要活得多姿多彩。
幫母親補充那沒有說完的“……”,那一句句“好好兒活”,既透著思考的精彩在勸慰作者,也顯示著學生生命在課堂的成長。
二、摳詞扣句,抓要點,悟真情。
1)我發脾氣時,母親撫慰我。
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致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娘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2)母親為了“我”隱瞞病情。
著重引導學生重讀“整宿整宿”、“翻來覆去”等詞,體會母親的堅強與無私。3)母親央求“我”看花。
學習時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詞:“央求、喜出望外、高興、絮絮叨叨、敏感”來體會母親情感的變化,從而體會母親深沉而無私的愛。朗讀時隨母親心情的變化語速時而緩慢,讀出央求的語氣,時而歡快讀出如釋重負,充滿希望的語氣,結尾時歡快的語調要戛然而止,在朗讀中幻化出母親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現實與無奈中的畫面。
4)母親的臨終囑托。
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想象母親生命垂危時對兩個孩子的無盡的牽掛。朗讀時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勾畫出一個形容憔悴,為兒子付出全部自己卻病得大口大口吐血,臨終前卻依然掛牽著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卻偉大的母親形象。
5)賞一個景,情景交融。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引導學生注意前面語句中的重點詞語,那是作者細心觀察體會到的,也是令他記憶猶新形象;最后一個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之所以濃墨重彩地寫這些菊花,也正是表達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菊花中有母親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親的殷切囑托:“咱娘兒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三、解讀文本,深入備課。
托爾斯泰說:“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也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這堂課的備課,也是多次深入鉆研教材的過程,也是我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過程。只有把“情感性、體驗性的內容”備到深處,在教學中才能深深地感染學生。
四、用言語、肢體來表達教學內容中的.情感。
因為自己被文本打動,被文字中飽含的深情打動,所以我每一次滿懷深情的導入語、過渡語,都是將自己的“情”和自己的“感”如水交融在一起,灑向學生心田。學生自然能感受得到,并投入其中。
五、善于用情境來烘托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氣氛。
我在本堂課中充分發揮了現代技術的作用,多次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為課堂創設了良好的氣氛。上課伊始,學生自由讀書,課件出示的史鐵生凝重、凄美的文字,讓學生盡情品味母親廣博深沉的愛,入情入境。課堂臨近結束時,一曲深情、舒緩的音樂伴隨著老師的深情朗讀,再次把感情推向高潮。
1、對于這樣的美文,如果教師的語感能更深沉些,語速更平緩些,對學生的感染力會更強。
2、對于文本的解讀,文章線條的清晰,還可以有個性解讀和突破。如:把所有母親說過的看似平淡但滿含關愛的語句全班提煉歸納在一起讓學生來讀、體會,更能激發學生對母愛的感知。
3、對于什么是“好好兒活”?怎樣“好好兒活”?還可以給學生更多思考、交流、分享的空間,鼓勵他們聯系生活實際好好品味。
4、對于大語文觀、整體把握文本、關注學生課堂內外學習程度等問題,如何落實“四大原則”、“六大關系”,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好好學習、好好內化。
附:學生對“好好兒活”的感悟
李軼凡——“好好兒活”就是努力為別人做點什么,對于世界,我們雖然渺小得像一只螢火蟲,但仍然要用光照亮別人。
王一萱——我要這樣“好好兒活”,快樂地活著,幫助身邊的人,不怕困難,自信、堅強地活下去,就像著名詩人雨果所說“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
朱麟琛——我要這樣“好好兒活”,不煩不惱,不驚不奇,不急不躁,面對困難要有好心態。
夏宸希——今天的陽光不會再來,今天的河水不會再來,今天的時光不會再來,人生之棋不能重來。
珍惜今天的朋友,就是珍惜明天的歡樂。
鄧威——在挫折下,樂觀的活著。人生旅途中,既有鮮花掌聲,也有傷痕淚水相隨。好與壞,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直面相對,然后奮起直追。
孫藝珊——我要這樣“好好兒活”,像竹子一般堅強,像墨梅一般高潔,像菊花一般不同凡響,用雙手締造自己生命的畫卷。
余果——我要這樣“好好兒活”,對待自己的時光不能虧待,對待和朋友、親人在一起的時光更不能虧待。
《秋天的懷念》反思9
在課前預設了一個問題“媽媽的病到了什么田地?”可這天提的時機沒掌握好,提早了。就應在學生說完“從哪能夠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這個中心問題后提出來。學生當時只談了前三段,沒有說到母親臨終的囑托,從母親的最后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中也能夠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至死想的都是兩個孩子!我應引導學生先談到這兒,再來說媽媽的病。
最后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么,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
提問:“我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樣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系前句體會,有了效果。
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么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么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明白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
我又提問:“文中最后一個省略號有什么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后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里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
之后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推入文章高潮,以朗誦詩歌結束。缺點是學生沒有讀出其中的語氣。
《秋天的懷念》反思10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后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后,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采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后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說的時候要著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著“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著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閱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秋天的懷念》反思11
《秋天的懷念》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三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作家史鐵生以他細膩、動人的筆觸引領我們進入了母親用愛為“我”編織的世界。優美的文字,帶著淡淡的憂郁,撥動著我們的心弦,牽動著我們的記憶,觸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文章中如詩一般的語言躍動在學生面前,等待著學生走進文本,去捕捉它,去品味它,去欣賞它,從而水到渠成地體會母子之間的似海深情,品味母愛留下的如菊花般的淡淡清香,接受“愛”的教育。
這樣深情的文字,條分縷析的講解只能割裂文本的自身美。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以生為本,以讀為主,以個性發展為目標,努力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語言依托和補充材料,搭建自主閱讀的腳手架。學生在這節課上擁有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權利,在反復研讀文本,咀嚼文本中,體悟了內蘊情感,領略了文字詩意,最終達到閱讀的三層次:我讀了——觀看的層次;我想了——思考的層次;我懂了——理解的層次,從中獲得語言發展和精神成長的營養。學生在讀中引發了情感體驗,激起了心靈共鳴,受到了道德熏陶,個性得到較好的發展。
一、放手自學,在自主閱讀中生成個性。
在實現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為的必要條件中,體現在主體方面的就是閱讀能力。教材中的略讀課文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良好范例。閱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足夠的讀書訓練時間做保障。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里,如何做到既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又引領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呢?我想很多老師也常常有捉襟見肘之感。因此在這篇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把課堂“前伸”,讓孩子們在預習中就能做到“讀通順”、“讀流利”,并在有所感觸的句子邊大膽地作上批注。孩子們的感受是豐富的,批注是多元的,有的寫下了對句子的獨特理解,如在描寫菊花的句子旁邊,有的同學寫道:“菊花中有母親慈愛的臉,菊花中有母親的殷殷囑托,看到菊花,就想起母親。”有的寫下了對人生的感悟:“菊花的熱烈而深沉,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菊花一樣過得充實。這樣,當我們老了的時候,回想起過去,就不會覺得遺憾了。”有的記錄了想要勸作者的話:“史鐵生啊,你太粗心,太自私了,母親的病那么重了,難道你一點兒都沒有發現嗎?”有的則表達了對母親的敬佩之情……既不受同學的影響,也沒有老師有意無意的引導,在課前預習的這一段自由的時間里,他們天馬行空地抒發了對文本的最原始的、最真實的看法,生成了對文本的個性化的理解。
這樣豐富多彩的看法,是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道來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又留出了一部分時間,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當自己的批注受到同學的肯定,預習的成果得以展示時,孩子們心中的那份喜悅是無可言喻的,由此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自學的興趣。
二、讀占“鰲頭”,在多元朗讀中張揚個性。
讀要有個性。學習語言不是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并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對句子的理解體會各有不同,讀出來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重視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不以自己的閱讀心理、認知水平要求學生,對學生的見解,給予密切的關注,親切的呵護,讓有益的課堂生成的信息開出燦爛的花朵。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最受感動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怎么理解就怎么讀。有一個學生從“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中讀出母親內心的痛苦時,我就讓他帶著痛苦讀一讀這句話。另一個學生卻別出心裁地讀出了母親對兒子那沒有說出口的抱怨,我也讓她把自己的感受送進去,讀出來。她讀得別有一番滋味,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記得當時那位女同學的臉上綻放出如菊花般燦爛的笑容。在體會描寫菊花的句字時,有人讀出了潑潑灑灑的人生態度,我讓她潑潑灑灑地讀;有人讀出了堅強,就讓他堅強地讀;還有人讀出了純潔、善良的人生,我就讓他讀出自己的高潔。齊讀課文1—3自然段時,我講了這么幾句話:“同學們,這位平凡的母親啊,用她小心翼翼的動作呵護著兒子脆弱敏感的心,用她樸實無華的語言喚起了兒子生活的自信心,用她全身心的愛,為兒子編織了一個溫暖的世界。這樣的母親值得敬重嗎?這樣的母親值得懷念嗎?好,帶上我們由衷的敬重,帶上我們深切的懷念,一起來讀讀這三段話。”學生們讀得投入,讀得深情,聲情并茂的朗讀感動了許多在場聽課的老師。
不同的朗讀預期使語言作品烙上了鮮明的個性色彩。在寬松和諧的氛圍里,孩子們各盡所能,在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在讀中與人交流、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每一個學生都有切身體會,每一個學生都會真情流露。通過個性化朗讀這一媒介,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張揚了自己的個性。
三、讀寫結合,在綜合實踐中發展個性。
結合語文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對實現語文課程目標大有裨益。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把課堂前伸、后延,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母愛的格言、詩句,把它們制作成精美的書簽,在小組里交流;課后,我把握時機,巧用教材,讓學生把涌動在心里的話寫下來,可以寫給媽媽,也可以寫給自己;可以表達對愛的看法,也可以抒發對生命的感悟;可以制成賀卡送給媽媽,也可以出一張以“愛”為主題的手抄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深淺不一。這樣的讀寫綜合實踐點,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思維是流動跳躍的,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出學生潛在的智慧和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中得到鍛煉,個性也得到了良好發展。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群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流,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在課堂上真正尊重學生的閱讀權利、閱讀感受,讓他們有足夠時間、足夠機會閱讀文本,閱讀的原野就必將綻放出五彩繽紛的花朵,孩子們就能像花朵一般,將最動人的一面綻放。也許那花兒很小很小,既沒有牡丹的雍容,也沒有百合的高雅,但一定洋溢著天然的童真,個性的光彩。
《秋天的懷念》反思12
老師就應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
(一)自由說。
對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完美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但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里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齊應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那里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樣辦,根本都沒思考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吧!
(二)補充說。
對于覺得有更深入的資料需要袒露的同學,也能夠給以補充說,如:《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站起來補充說,自己也很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之后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說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斗爭,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與子》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說,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贊揚父親在危難中堅持不懈地尋找兒子,最后把兒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父愛是偉大的。另一位同學補充說,我認為兒子也是值得贊揚的,兒子在災難中先讓父親救出同學,這種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師把他們說的話綜合起來說,這就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三)異樣說。
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學生能夠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秋天的懷念》最后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在我翻閱的許多教學用書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四)選取說。
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說法,做有選取性的重說,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于閱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說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說之后,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這種差異就會日趨減少。
讓學生人人都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獲。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用心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潛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上完《秋天的懷念》,心里有點沉重。看到聽課的老師們和同學們,有人紅了眼圈。
《秋天的懷念》是作家史鐵生先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娓娓敘來,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我想是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對生命的敬畏感動了我們,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課堂的重心在于品味詞句,感悟真情,接受一次愛和生命的洗禮。
孩子們表現得很棒!從課堂的氛圍,發言的積極,還有語言組織的連貫性,對生命的思考,都看得出孩子們平常的'積累。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閃動著淚光,連貫的語言,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碰撞。“只要樹根不曾枯死,你一樣能發出新芽!”孩子們把課外閱讀中讀到的句子引入了課堂。“只要你堅強樂觀,殘缺的生命一樣的煥發生命的光彩!”孩子們站在朋友的角度勸慰癱瘓后的史鐵生。“我要像紅色的菊花一樣活的瀟瀟灑灑”!“要像白色的菊花一樣純潔善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算是好好兒活”。“健康快樂就是好好兒活”!這是孩子們討論后發表的對“好好兒活”的理解。恰當的時候我總結:菊花有不同的顏色和姿態,但只要在秋天盡情地努力的開放,花兒的一生就是燦爛的!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你以什么樣的姿態活著,只要你是樂觀的,堅強的,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教室里鴉雀無聲。這時候就應該回過去好好讀讀這句描寫菊花的句子,但我給忘了。
對自己是越來越不滿意了。太在意時間,怕超時,所以在該著重指導朗讀的時候沒敢花太多時間,在抽讀齊讀之后便急急地奔向下一個環節。我忘記了指導朗讀一直是我的強項。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朗讀,鼓勵,領悟,孩子的朗讀應該上到一個層次。而本節課,自己都感覺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怕超時,在孩子們還想侃侃而談的時候,便收回了話題。一節課都在趕時間,怕講不完所準備的內容。導致有些句子體會不夠,深入不夠。
總以為多一點幻燈片會更直觀。結果上課時總惦記著什么時候該出示幻燈片,什么時候該把孩子引向幻燈片的內容,反而禁錮了孩子的思維。孩子們說得不那么盡興了,而我,怕時間不夠用,也沒再引導孩子們去深入理解母親的語言和神態。
有些地方借鑒得不夠自然。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這句話讀完我便急著抓出動詞:撲、抓、忍,然后問了幾個比較突然的問題:撲下去的是什么?抓住的僅僅是母親的手嗎?忍住些什么?(這里的設計借鑒了竇桂梅老師的設計)這個地方顯得有點生硬。
寫菊花的那一段引導孩子們說和讀也都不太到位。孩子們只蜻蜓點水似的說到一些。回顧課文題目《秋天的懷念》,作者在懷念什么?“懷念母親”。“懷念和母親一起度過的日子。”“懷念母親說的那句‘好好兒活’……”接著孩子們這句“好好兒活”,我總結“這句‘好好兒活’照亮了我一生,影響了我一生,成就了我一生啊……”壓根兒就沒想到還很有必要去回顧一下為什么是“秋天的”懷念?這個秋天里,母親身患重病離我而去;這個秋天里菊花開的潑潑灑灑;這個秋天里,有母親未了的心愿;這個秋天里,有太多太多的回憶……
在我娓娓道來的一字一句中,老師和同學們被我感染。盡管我的過渡或總結的語言很生動,但孩子們的朗讀卻缺少了那么一點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就來自于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我指導得不夠到位。
感謝所有聽課和評課的老師們!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秋天的懷念》反思13
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幾種說話的方式:
(一)自由說
對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里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里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么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吧。
(二)補充說
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學生可以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秋天的`懷念》最后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在我翻閱的許多教學用書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三)選擇說
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說法,做有選擇性的重說,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于閱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說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說之后,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
讓學生人人都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獲。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秋天的懷念》反思14
一、教學思考
1.教什么?
對于一篇語文課文,可教的東西很多。但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所以,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最重要。根據什么來判定教學內容“合宜”呢?我以為一是看學生需要,二是看文本特質,三是看課文在單元或課本中的教學重心。據此,確定以下教學內容:
⑴從文本中的人物語言揣摩入手,讀出文本背后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
⑵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
⑶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
2.怎么教?
⑴提供閱讀材料,包括文本細讀的樣本、與文本有關聯的史鐵生散文《合歡樹》、《我與地壇》(選文)等,為學生解讀課文提供支架。
⑵課堂上進行文本細讀,讓學生在相對集中的人物語言“言語形式轉換”操練中讀懂文本背后的緘默內容,進而學會文本細讀的方法。
⑶對母愛的體驗、感悟則讓學生在解讀、言說中完成。
二、教學目標
1.懂得人物語言在顯性意義下另有隱匿意義。
2.初步學會“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
3.能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出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
三、教學預設
1.營造氛圍:從作者簡介導入,為文本解讀、情感體驗營造一個適宜的“學習場”。
2.文本細讀:讓學生自由言說,報告自己仿照“《合歡樹》的文本細讀”方法閱讀《秋天的懷念》的成果。這是分散的文本細讀法。
3.定向解讀:運用“言語形式轉換”的方式對人物語言進行揣摩、解讀。這是定向的.文本細讀法。
4.定點解讀:聚焦分析“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實質是對文本及自己的體驗、感悟進行小結。
5.作業鞏固:通過課后的“閱讀理解”題及史鐵生著作的拓展閱讀,鞏固課文閱讀的成果。
四、教學反思
(一)滿意處:
1.全班學生真正沉浸于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蘊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2.學生是閱讀主體。我努力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儲備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閱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教師有預設,但更希望課堂上有生成。當學生說到“看看”與“走走”的差異時,我不禁為學生叫好!
4.教學支架的提供發揮了作用。課前讓學生看《一次文本細讀的嘗試:史鐵生合歡樹》和《我與地壇》(選文),意圖在于為學生提供文本細讀的范式和解讀課文的參考,從課堂上看,學生的旁批夾注將課文兩邊及中間的空處填得滿滿的,分析文本時能參讀支架材料,說明支架的選擇是適宜恰當的。
5.從教什么的角度考察,本課著眼點在于:(1)讀出文本背后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后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6.從怎么教的角度考察,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在這節課上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大多數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在運用中嘗到了甜頭。
7.從教學目標的達成上看,由于定位具體,揣摩文本中的人物思想情感、學習運用“文本細讀”方法及透視文本中的人物對話背后的緘默內容等目標基本達成。
(二)不足處:
1.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于時間,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2.教學內容之一讀出文本背后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在課堂上因時間不足草草收場,留待下節課完成。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看,內容仍然多了。如果作為整篇課文的學習內容,則比較適宜。
3.從課的完整性上看,前面的文本細讀是從局部入手的,課結束前還應該整體閱讀一下,也是限于時間,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4.我曾經分析到,當教師的教學預計遇到學生的現場生成,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么辦的問題。我的觀點是根據學生生成的價值,教師的兩種選擇都有合理之處。其一是,當學生討論的問題不必當堂解決,也可以課下完成時,就主張將學生的討論中止;其二是,當學生討論的問題特別有價值(吻合教學目標、觀點新穎獨特)時,則主張教師放棄預設,順從學生的生成。這節課里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為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秋天的懷念》反思15
龍泉小學 艾時強
20xx年11月8日,我在全國閱讀教學子課題的模式研究實施活動中,上了《秋天的懷念》一課,受到市區領導的好評。
我圍繞的是本組的創建的“四讀一練”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四讀一練”閱讀教學的課堂基本模式是圍繞學生對一篇課文或古詩的教學過程設計的。其框架為:抓住課文的主線,圍繞主線,初讀課文—細讀課文—深讀課文—精讀課文—反饋練習。可簡稱“四讀法” 四讀法以讀為手段,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練習反饋。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 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么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學生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在課堂上讓學生先讀《我與地壇》中的片段,我讓他們安靜閱讀,讓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后,我繼續情感的感染,讓他們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再自由讀課文,明確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一讀,二讀,三讀,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提出問題,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學生說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匯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里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里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么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3.學生練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么,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為什么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系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么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
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么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后一個省略號有什么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4、情在拓展中升華
最后老師出示新的資料,如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著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著“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 面對人生。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閱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秋天的懷念》反思】相關文章:
《秋天的懷念》反思05-07
《秋天的懷念》課文03-14
秋天的懷念作文【經典】10-30
秋天的懷念作文09-23
《秋天的懷念》導學案03-06
秋天的懷念導學案03-06
(實用)秋天的懷念作文10-11
[必備]秋天的懷念作文01-18
秋天的懷念作文[推薦]01-18
《秋天的懷念》課堂實錄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