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學習反思

時間:2024-05-03 18:47:3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學習反思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學習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學習反思

小學學習反思1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我們必須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針對自己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分別從以下幾方面闡述:

  一、網絡環境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作用

  網絡環境指網絡教學和學習環境,網絡教學和學習是指以計算機和網絡為工具,利用各種教學平臺、學習軟件和網絡數據庫資源進行教學和學習的過程。網絡技術和信息具有及時、互動、知識豐富、圖文聲色并茂等特點,其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內容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根據匹亞杰的思維發展理論,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而直觀教學成為小學教學的主要原則。電腦多媒體的使用,為直觀教學原則的貫徹提供了有力工具。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以圖片、錄相或動畫的方式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直觀化,難以觀測的知識可視化,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解。

  2、知識豐富多彩,激發學生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多彩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能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提供大量翔實的資料,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相關信息,從而對此問題有進一步的深入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維持。

  二、網絡環境下學生如何自主學習

  利用網絡環境開展學生自主性學習,讓學生的“自主”喚醒和激發主動參與的意識,訓練掌握認知策略,發揮選擇性、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1、網絡環境下基于游戲的自主學習。

  基于游戲的自主學習,是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游戲方式開展的自主學習模式。由于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們對游戲有著特別的愛好,在游戲環境中,他們能快樂地進行學習而不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同時,它還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為小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但由于小學生自主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們都融合進角色之中,在快樂的游戲中掌握知識,訓練技能,了解方法,培養情感。

  2、網絡環境下創建基于任務的自主學習。

  針對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不能“全權”下放,"袖手旁觀",照搬成人的學習模式,而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我們的具體做法是,給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和應達到的學習目標,并指導學生利用上網查詢、人機交互等方式,讓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網絡環境中有著海量的信息,教師與學生擁有信息的機會是均等的,更多的時候,學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師還要多。教師逐步失去了以往占有教學信息資源的優勢,不可能再依賴現成的教參把有限的知識和所謂的標準答案傳授給學生。教師的任務將轉變為如何引導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敏感地捕捉信息并進行有效地分析、判斷、整理、歸納、評估、加工、傳遞和創新的'信息加工處理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搜索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輸入關鍵詞通過搜索引擎檢索到的相關網頁資料可能會多達數百上千條,這是教參望塵莫及的。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教學,能沖破課本的束縛,在學生面前展開廣闊的學習空間,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通過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研究,我發現學生的學習與傳統的學習方式不同,他們不是依賴于教師的講授與課本的學習,而是利用網絡平臺和數字化資源,并通過對資源的收集、探究、發現、創造、展示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增強了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更能全面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小學學習反思2

  小學研究性學習總結 研究性學習與常規教學有著許多根本性差異:首先,常規教學是以大綱為依據,以教材內容為主要學習對象,教學活動均受大綱和教材的制約,其教學活動是以接受教材提供的知識為主要學習目的;注重知識及信息的積累,講究知識體系和學習的系統性,其接觸面相對較窄。而研究性學習則受研究對象的牽引,根據課題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汲取相關知識,注重知識的實用性(而不注重其系統性);注重學會如何獲取知識,如何收集信息。其次,常規教學活動中學生相對被動,其教學模式多為教師示范在前,講解在先,學生模仿、識記隨后,考試劃學習直接的主要的壓力或動力,教學活動的直接目的是通過考試或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動性相對較強,由于課題是學生自選的,面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學生能夠根據問題情景懼相關信息,尋耱解決總是的知識。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但不是孤立地、自我封閉地學習相反,它需要良好交流研討的氛圍,來擴大學生的信息量,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辨能力等。它還需要一種良好的的競爭環境,來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積極迎接挑戰的一種心態。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還應注意做好組織工作,創造良好的氛圍。可以以兩張課桌為單位,每四人為一組,即便于課堂

  上組織討論交流,又能確保分工合作的效率(人太多,個人的發言機會、工作量就減少,且易于出現濫竽現象;人太少,信息交流量太少,不能形成研討氛圍)

  此外,在指導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著許多無法預見的問題,如無法預料學生在匯報課題時會提出什么樣的觀點、什么樣的信息材料;無法預料其他會對他們提出什么問題;更無法預知他們會作何答辯。這就要求指導老師除預先熟悉該組研究課題以外,能在課堂上對各種分至杳來的觀點、信息、問題以及各種意想不到的'情境做出盡可能恰當的調整和反應。這是指導研究性學習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它要求指導老師無論出現什么問題、什么情境,都能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各種信息、問題進行分析、比較、衡量;引導他們不斷研究課題,并把每一組課題研究中個人行為衍化成全班學生均能普遍得益的收獲。

  從這個角度看,衡量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是否成功,一個重要標準在于,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是否時時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目標。

小學學習反思3

  本課教學內容是針對學生注意力分散情況而設計,因為不少學生在平時上課或學習中總會開小差,分散注意力,所以想通過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注意力,從而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注意力。因為教學對象是小學生,所以課堂內容是根據理論知識而設計注意力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感悟、領會道理,再通過訓練活動掌握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從而達到讓學生掌握集中注意力知識和方法的目的.。

  通過游戲來教育孩子,讓學生在玩中學,趣味性強,學生樂于接受,但對教師的要求就比較高,因為雖然學生對游戲很感興趣,但做完以后,如果教師沒有較好的引導,學生就只會停留在玩游戲而沒有任何的獲得。教師的引導對學生游戲后分享有重要的意義,而教師引導語言不同,學生的接受也會有所不同,在試教過程中,同樣一個游戲:“聽公交車上下車故事,回答問題”,我在游戲后直接問學生“這個活動對你有什么啟示?”學生往往不知如何回答,即使有學生回答也是沒有答到重點。在后來的試教中,我嘗試慢慢引導學生,先是讓學生回味游戲“為什么第一次問題大家都能答出來?”學生答完后再提問“為什么第二次問題大家都很難答出來”學生回想游戲過程也可以很快回答,而這時再提問“從這次體驗中,你領悟到什么道理?”學生能夠很快就總結感受得到答案,然后再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思考,去明白如何改變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所以說教師的提問技巧對學生的引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本課內容只是對注意力知識的一個簡單介紹,控制注意力需要平時的有意訓練和習慣地養成,而課程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注意力知識,從而讓學生有意識地訓練自己,提高平時的學習效率。

小學學習反思4

  【內容提要】錯誤是學習過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現象。小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和成人不同,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不準確,學習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我們從錯別字這一有效資源啟航、在讀錯中挖掘文本內涵、讓學生在嘗誤中培養承挫能力,探因求果,揭開其神秘的面紗,讓其成為學生學習中的有效資源,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錯誤 資源 小學生 語文學習

  什么是“錯誤”?所謂“錯誤”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偏差或失誤。“錯誤”伴隨著教學的始終,它有時發生在學生方面,有時發生在教師方面。

  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對待錯誤。我們教師對待錯誤往往像“洪水猛獸”一樣,恐懼、厭惡與排斥是根深蒂固的。老師們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錯誤的消極方面,在平時教學中對待錯誤可謂是恨之入骨。因為它阻礙了教學進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我們對學生的錯誤處置都稍偏簡單。或表情冷漠,或斥責批評,不但沒有使學生的錯誤得到改善,反而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隨著錯誤的沒有根治,年級逐步上升,錯誤也與日聚增,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恩格斯說:“最好的學習就是在錯誤中學習。”讓學生經歷錯誤,認識錯誤,糾正錯誤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錯誤。學生的錯誤是極有價值的,正好引起我們的思考。放棄經歷錯誤也就意味著放棄經歷復雜性,遠離謬誤實際上就是遠離創造。過度地防錯、避錯,缺乏對錯誤的欣賞與容納,大大減少了學生擴展認知范圍、接觸新發現的機會,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膽嘗試的探索意識被壓抑乃至被扼殺,所伴隨生成的個性特征和思維特征必然是謹小慎微、害怕出錯。一條缺少岔路的筆直大道,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很多觸類旁通、聯結新意向的機會,同時也由此失去了矯正失誤和新發現的快樂。

  學生學習總是在“嘗試──錯誤──再嘗試”的模式下進行探究式學習的,而嘗試、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錯。葉瀾教授就曾斷言:“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差錯,正是被忽視又亟待開發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所以,將學生在學習產生的錯誤資源化是新課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學生成長的有效因子。新的課程改革倡導新的課程觀,它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教學中的“錯誤”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善于挖掘并運用形形色色的“錯誤”,將會給課堂教學帶來蓬勃生機與活力。

  錯誤資源化研究在數學領域研究開發較早,研究也較鼎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效果自然是很明顯的。特級教師華應龍多年研究“差錯資源化”,他主張“課堂因差錯而精彩”,讓學生從“誤”到“悟”。他還說“錯了,也不白錯,抓住‘她’好好欣賞,看看能從中學到些什么!”

  筆者就小學語文學習中產生的錯誤資源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探索與研究。

  一、追本溯源──從錯別字這一有效資源啟航

  學語文,錯別字的出現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司空見慣。在平時的閱讀和寫作中,碰到不認識或不會讀、不會寫的字,主動查字典的同學僅占27.3%,絕大多數同學要么讀半邊字,要么用形聲字、同音字代替寫時亦然。于是,像“已經(以今)”“再接再厲(勵)”“難道(到)”“炯炯有神()”“琴聲()”“今天(令)”“考試()”“武松()”這樣的錯別字也便屢見不鮮。

  【反思】

  莊子曾說:“始生之物,其形必丑。”

  透過錯別字看其成因。小學生錯別字的成因比較復雜,既有內因又有外因;既有客觀又有主觀;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等等。從我們目前的研究情況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1.第一印象不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均主導著學生的識字。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絕大多數是有意注意起主導作用。可有時是“有心插柳柳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因為在有意注意中,學生不易持久,因而對一些字印象不夠深刻,再加上小學生年齡小,在腦中留下的印象比較淡薄,第一印象記不牢,所以時間一長,學生便形成思維定勢,容易寫錯別字。

  2.心里浮躁動機不明確。“態度決定一切。”這是一個哲人說的一句話。是啊!一個人的心境,左右著人的一切。學寫字的時候要求“寫字認真心要靜。”作為年齡小、好動活潑的`小學生來說,有多少學生能安穩地坐一堂課,能靜下心來用良好的心態認真完成一次作業呢?于是練字的時候是一種字體,寫作業的時候又是一種字體,即便是低年級學生也是如此,課外作業是無法與課堂作業媲美的。大多數同學寫起來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筆走龍蛇、龍飛鳳舞。

  3.不求甚解。在平時的閱讀和寫作中,碰到不認識或不會讀的字,主動查字典的同學僅占27.3%,絕大多數同學要么讀半邊字,要么用形聲字、同音字代替。

  4.負遷移影響。布魯納和奧蘇伯爾認為:“學習普遍存在著遷移”。在學習活動和教學實踐中常常發現,以前的學習會對當前的學習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如“安徽(微)入場券(卷)”。這樣的錯別字并非均發生在同一人身上,大家或多或少地擁有自己的一些“專利”。

  5.強信息的干擾。電視等媒體影響,也是導致學生錯別字產生的根源。一些店牌、標語、廣告、通知、啟事、“牛皮癬”……對學生或多或少產生一些影響。如標語“大力發(展)生產。”;飯店里“歺(餐)廳”、“雞旦(蛋)”;電視蚊香廣告──默默無蚊(聞)的享受;停車場招牌:“仃(停)車場”……

  6.年級段教學持續性的失調。低年級主要以識字、寫字為主,而從中年級到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精力轉向了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生字在老師的眼里只是上山途中的小石塊,搬開了就不影響行程。因而短、平、快的識字方法,節約了時間,為分析理解課文提供了便利,然而,識字應得的時間被占,它展現給人們的便是火候不到,錯別字層出不窮。

  二、曲徑通幽──在讀錯中挖掘文本內涵

  【案例】:《水》教學片段

  讓生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當生讀到“在撫摸過全身的每一寸皮膚后,剛好能夠濕潤腳板,地上幾乎沒有一滴被浪費掉的水。”

  生:老師,他讀錯了!他把“潤濕”讀成了“濕潤”。

  師:也是的,可不還是這兩個字嗎?不礙事,沒什么區別。

  (生一陣沉默)

  生:反正我覺得他和書上讀得不一樣就是錯了。

  師:會不會是作者寫錯了呢?你們同桌研究一下,看過究竟誰錯了。

  (生同桌討論)

  生:我們認為作者沒寫錯,是他讀錯了。雖然是同樣的字,可調換了位置意思發生了略微的變化。“濕潤”偏重于“潤”,“潤濕”偏重于“濕”。

  生:我們還認為表達的效果也發生了變化。“潤濕”是表示水剛經過,腳板所占水分不多,而“濕潤”不光濕了,而且濕透了,濕的程度比較大。你想想,一勺水四個人洗澡,能讓每個人的每個部位都濕透嗎?

  生:我來補充,在當時嚴重缺水的情況下,“請我喝酒,不如請我喝水。”也不允許母親那么“奢侈”。“潤濕”更加體現了水的珍貴和缺水的苦澀。

  師:是啊!看來作者是匠心獨運,遣詞造句如此準確到位,我們怎能馬虎對待呢?來,讓我們把這句話齊讀一下。

  【反思】

  精彩可以預約,但沒有預約的精彩更讓人眼前一亮,為之一振!學生一句“老師,他讀錯了!”啟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在探究中迸發了智慧的火花,從簡單讀錯詞中揭開了文章的深刻含義。在人們驚奇他們洗澡的新鮮,眼中不乏含著晶瑩的淚花,在儼然一笑之后,心中頓時感到一陣酸楚和苦澀。

  體會準確用詞。母親用水窖里打起的一勺水,為四兄弟洗一次“淋浴”。水從頭頂緩緩滑過全身,“撫摸”過每一寸皮膚后,直到潤濕腳板,“幾乎沒有一滴被浪費掉的水。”教者引導學生正誤比較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訓練了學生的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課堂上,因為一個詞學生讀錯了,只要把讀錯的地方改正,然后繼續上課,這也未嘗不可。但在學生大聲指出后,教者不是簡單地予以制止,而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表達各自的見解,師生互動,研究作者的遣詞,體會其匠心,學生受益良多。巧妙地開發利用了這一資源,確是精彩的一筆,也是課堂教學中教學機智的反映。

  三、暗渡陳倉──讓學生在嘗誤中培養承挫能力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受理解和認知能力的限制,有個從片面到全面,從膚淺到深刻的過程,即所謂的內化過程,在內化過程中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知識盲點和認知缺陷,這是需要從反面依靠“錯誤”來充分暴露,有些知識甚至于“非錯而不能樹正,非錯而難以求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時,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們把這條規律看做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利用教育心理學中的“嘗誤原理”,多創設一些錯誤情景,讓學生去嘗試錯誤,以增強對知識的體驗、理解與鞏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案例】

  結束了課文教學,進行了一份練習。其中有要學生修改“成分殘缺、詞序不當”的病句。讓學生修改好練習中的四個病句后,我把卞學生的造句作業中的一句抄到了黑板上:“我畫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就要飛起來。”

  師:這是我們同學自己寫的一個句子,認真讀一遍,你能發現什么?(好半天,學生還是默然無語。)請再認真讀讀句子,一字一字讀,好好想想。

  生1:我發現后半句少了敘述對象,應該加上“這只蝴蝶”。(或許是因為剛練習修改了“缺少敘述對象”病句的原因,學生的思考還是在“對號入座”,但是已經觸及到問題所在了。我暗暗地高興。)

  師:你是第一個有自己發現的人!你把它加進去讀一讀。

  生2:我發現這樣改還是不對,讀起來感覺很羅嗦,前后重復了。

  生1:那就在后半句前加上一個字──它。

  生3:如果這樣改,那這一個句子就有了兩個敘述主體,前面是我,后面是蝴蝶。敘述對象就不統一了。

  師:剛才老師一直沒有發表意見,但并不等于老師沒有觀點。我為同學們能自己發現問題而高興,更為你們能找到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觀點而高興。對于改病句而言,剛才同學們這樣改是可以的。但不是最好的。其實,只要在前半句改兩個字就行了……

  生4:我畫的那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就要飛起來。

  師:這個句子不是蘇老師想出來的,是我們一個同學在造句中寫的。雖然只要改一兩個字就好了,但是表達的意思卻不一樣。因為我們經常寫類似于這樣的病句,所以要是不好好讀,不仔細想,就很難發現問題。再來看兩個同學在這次周記中寫的句子。師抄句子到黑板上:“1、昨天,我放學跟同學去打乒乓球。2、昨天,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竟然下起了雨。”

  生5:第一句是詞序不當,應該改成昨天放學,我跟同學去打乒乓球。

  生6:第二句缺少成分,應該改成“昨天,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天竟然下起了雨。”

  生7:昨天放學時,天竟然下起了雨。

  師:下面讓我們自己找到并修改作文中的病句。

  生自由尋找、修改。

  (交流時,學生的桌面上,有的放了作文本,有的擺了周記本;有自己的本子,也有別人的。他們“源源不斷”地找到了病句,其修改方法也”層出不窮”,這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意料之外的是:一連幾天,學生樂此不疲,有的甚至大有“不改盡病句誓不罷休”之氣概。我不敢斷定學生以后的作文中就不會出現病句,或者病句的現象一定會減少,但是就這樣一次教學而言,它的收獲還是“沉甸甸”的。)

  【反思】

  1.留意、發現學生在運用語言的實際中出現的問題,并將此作為教學的資源,比到參考資料中尋找典型的病句讓學生修改,更能對學生的語言發展起到有效促進的作用。(這是否是一種所有教師都可以參與開發課程資源的最好途徑?)

  2.在某些時候,引導學生確立一種自我學習的意識比教會他們掌握一種方法要重要得多!

  3.學生出現的問題是我們最寶貴的教學資源。只有充分注意了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才能真正落實“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4.“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

  學生在學習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如果教師把學生的錯誤當作是一種資源看待的時候,在糾正錯誤中,向學生反饋錯誤,達到深化教育功能,真正起到變廢為寶,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著實為教學服務。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在學生的錯誤中挖掘智慧的閃光點。如果我們能充分挖掘學生學習中錯誤的潛在教育價值,培養創新精神。在糾錯中,把學生錯誤的原因找出來,分析其潛在的認知結構上的不足與錯誤,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這將會讓學生受益終生的。

小學學習反思5

  一、激勵交往熱情。

  合作學習論認為,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借助課程內容這個重要中介而進行的認知、情感態度諸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教學目標上,要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針對一年級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缺員參與的問題,教學要多方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熱情,引導學生從交往中體驗合作的快樂。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嘗試:一是創設交往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產生良好的交往情緒,從而主動地參與交往。創設問題情景、游戲情境、交際情境都是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有效做法。二是改變評價方式。教師對小組合作交流的評價,除了對小組成員個體的評價以外,更要注重對小組團體交往過程的評價,進而激發學生的小組榮譽感。另外采用小組互相評價,激發組際之間的競爭意識,營造組內的互助合作氛圍。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全員參與。

  二、培養交往技能。

  小組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出現在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組織實施時,學生因缺乏方法而顯得生疏,難免會出現亂說亂叫,秩序混亂等狀況。因此,要有效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說明白",小組合作交流,每個成員都有說的機會。一年級許多學生的特點是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急于脫口而出,有時是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話又回話重說。所以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先想好再說,學生經歷內部語言的加工再外化表達,就可以逐漸把話說明白。還有"認真聽"的培養,小組成員在交流時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說的意思。在實際課堂上我們發現許多一年級學生聽的習慣特別不好,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如學生靜靜地聽老師讀五個詞語,然后再按詞語順序說出這五個詞語。也可以請同學說一句話,聽完之后讓同學來復述。這樣應用多種方法,逐漸讓學生形成聽的習慣。為了使小組合作交流有序有效,我們可以要求小組成員商量、安排學習伙伴的發言順序,引導學習小組的伙伴互相評價。當然,學生交往技能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小組合作交流的質量才會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目標導向的活動,強調課堂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交往,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因此,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盡量提供適量的交往機會,不要老是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而剝奪學生交往的機會。教學中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識。在這方面許多實驗教師的做法值得借鑒。

  (1)在交往中識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獨立識字的能力。學生在聽讀識字的過程中,通過聽與問的途徑自學生字,有條件的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提供讓學生在小組里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在互聽互檢的形式下交流,每個人把認的字讀給伙伴聽,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組里的伙伴給予提醒再認一認。如此一來,學生在小組內互教互學,其樂融融,教師則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難認的字再重點指導,提高了識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賞。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一年級學生收集圖片資料的好習慣。由于每個學生收集的途徑各不相同,收集的質量也有差異。班級教學時教師安排學生小組交流展示,引導學生在伙伴的欣賞中體驗收集資料的快樂。還有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交流,如"你知道大海的哪些故事?""你知道哪些動物的叫聲?"學生在交流中再現生活積累,促進對已有生活經驗的提升和改造。此外互讀、互說、互問、互評、小組表演、小組游戲等都是學生交往的機會。只要教師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的機會,小學合作學習將成為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

小學學習反思6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時代在變,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正悄然而起。我們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伙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會失去向,無所適從。

  對于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于此我們就不能拘泥于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于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系。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于“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為聯系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后,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并且要結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于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于學習階段,并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為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為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巨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于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小學學習反思7

  深挖教材出內涵,學以致用更重要

  李素英老師講述的是六年級語文的群文閱讀。課程的主旨是拓展教材,深挖思想,同時讓孩子們學會獨立閱讀的方法,本節課一開始,李老師用復習第一單元內容課文題目,印象最深、啟迪三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自然過渡到三篇課外延伸文章中,讀文之始,先教方法。

  1.瀏覽 知大意,指名說說自己讀到了什么,問題淺顯,每人都有回答的機會,及時指出簡短概況的要求。

  2精讀《野草》,帶著問題去讀,提問難度加大,學生須動腦思考,師點評,鼓勵為主,總結野草的特點,聯系身邊有這樣品質的'人,生指出留守兒童不放棄學習,有所建樹,這個例子極好,應該加以闡發。

  3學以致用,梳理閱讀方法,指名說一說步驟,學生用自己的話提醒自己該怎么做,以學生學習為主題的課堂主人公顯現的很成功。略感不足之處是讀的太少,應該讀中悟,悟中讀,讓沒有明白其中道理的同學在讀中理解文意。

  這次培訓,我受益匪淺!

小學學習反思8

  這是一節綜合音樂課,由南師大附小尹潤萍老師執教。聽完我們與會的老師們都發出了由衷的感慨:“上的真好!”而我不禁又思考起來了,她的哪些地方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學生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這節課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求知的興奮感與成功感的結晶,是在教師不斷引趣、啟發、練習、創造、反饋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說、聽、唱、玩、想等多項活動,把學生從簡單的趣味性階段,引向求知的樂趣上,最后的學習效果不言而喻。該課教學中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游戲與音樂的緊密結合。

  始終把音樂放在重要的位置,游戲、動作、情節都是為了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例如:教師把整節課的時間設計成了有意思的五塊:聽《運動員進行曲》走進運動場。在音樂的氛圍中創設運動場這一特定的情境,使學生對不同的運動項目的特點和音樂的表達產生初步的聯想;聽賞《乒乓變奏曲》讓孩子們覺得在觀看一場乒乓球大賽。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孩子們從音樂中找到了打乒乓時球發出的節奏型,并在跟著音樂律動時感受到音樂在不斷地變化,在老師的又一次指引下,孩子們發現音樂的變化來自節奏型的變化而不是速度,從而揭示了又一個音樂知識“變奏曲”的含義。

  接下來的環節是本課的重頭戲:學唱新歌《拍皮球》。教師則巧妙地將它設計成讓學生來參與運動,拍皮球。只見老師拿出了一個皮球,當場邊拍邊唱,讓學生立刻就掌握了歌曲的節奏;緊接著讓孩子們跟著音樂的節奏做拍球的動作又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聽賞活動,部分孩子還真的邊聽邊拍了球,這又一次大大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四個環節是讓學生去參加比賽了。教師將《拍皮球》的歌詞換成了《拔河》的歌詞,并讓學生看了視頻。孩子們馬上感到了音樂的力度有所變化了,于是在演唱時立刻就表現了出來。這里教師有別具匠心地設計了一個啦啦隊有節奏的呼喊聲,并做了兩聲部的練習,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自然,孩子們正全身心地投入在音樂游戲中。

  最后一個環節被設計成了“載譽歸來”。視頻歌曲《五星紅旗》,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為國爭光的運動健將,體會當國旗升起時激動的心情。孩子們當時莊嚴肅穆、激情暗涌的場景現在還浮現在我的腦海了。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比教師單純的說教要有力得多!

  二、用音樂來解決音樂的問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節課一系列的聽賞學唱活動中,教師始終沒有離開音樂去泛泛而談,而是讓學生將心中的疑問都放到音樂中去尋找,極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欣賞習慣與能力。也正因為有了一個良好的聽賞感知,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即興創造力都在這節課中有了很好的.展示和發展。

  例如:在讓學生找出《乒乓變奏曲》中音樂是怎樣變化的,教師分別作了節奏和速度的對比。起先學生都認為是速度在變化,這時教師讓學生找到兩段音樂的主題節奏先拍一拍,孩子們突然發現速度根本沒有變化,那是什么讓音樂旋律聽上去好象快了呢?學生的好奇心上來了。這時教師讓他們再感受了一下節奏型,孩子們這才發現原來同一個主題只要將節奏型作改變,即使不改變速度也會讓人覺得情緒有所變化了。這時教師才揭示了這是“變奏曲”的特點和含義。將復雜枯燥的音樂知識融入有趣的音樂游戲中,用音樂的形式來解決音樂的難題,是尹老師教學的又一大特色!

  三、舒展自如的教學風格深入人心。

  這是一個全國性的觀摩研討會,無論是誰多少都會有些緊張的。我相信尹老師肯定也有這種感覺。但是在整個一節課上我們卻誰也沒感到她緊張、拘束,相反她舒展自如的教學風格,與孩子們玩到一起的自然和諧讓我們心生敬意。我想,只有一個真正熱愛音樂、尊重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的教師才會在課堂上忘記緊張、拋開拘泥,跟著音樂、跟著學生,似乎她已不是一位老師了,而是孩子們的伙伴、指揮、隊長,這樣的教師才能產生最具魅力的教學。

  四、缺憾,是難能可貴的財富。

  當然,沒有一節課會是十全十美的,這節課也有幾個地方值得商榷。而尹老師的遺憾,會是我經后教學中難能可貴的財富。

  1課中教師的評價還是不夠及時。音樂教學屬于美育的范疇,是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藝術不容說教,審美不容灌輸”,這節課中應該說

小學學習反思9

  考試的前一天,我給自己訂了個考試目標:英語100分,數學90以上,語文跟數學一樣。

  第二天,老師們就把成績改出來了。上英語和數學課時,老師就把成績發給了我們。我一看英語98分,數學87分,語文還沒有發給我們。看了英語和數學都沒有達到目標,語文肯定也很不好。

  英語失分是因為,剛開始我就寫筆試部分,過了一會兒,筆試部分做完了,一邊檢查,一邊等老師來講聽力部分。心想:這么長時間了,老師怎么還不來講聽力呢?一看聽力部分原來是口語部分,就飛快地寫起來,等我做完后趕快檢查,發現了一道錯題時,正好時間到了,卷紙被收走了,都怪我反應慢,我真想狠狠地打自己幾拳。

  數學上失誤的原因,一是概念沒有背熟,在概念題上失去了分數,在下一個學期末我要把概念背得滾瓜爛熟的,而且會靈活運用。二是粗心大意,沒有把題看仔細,得數算錯了,我以后要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

  一想起語文,我猜想是我作文上扣分最多,拉拉畫畫的,剩下就是基礎部分失去的分。針對這次考試的失誤,我訂了下學期語文的計劃:字體漂亮,書面整潔,多看課外書,擴大閱讀量,多積累優美詞語,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這次考試后,我在以后的學習中應該做到:學習過的知識要多復習,還要做到預習,學習要積極認真對待……

小學學習反思1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說,在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同步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等新的教學方式和新的學習方式。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且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筆者所在的首批國家級課改實驗區實施課改已近五年,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們從陌生到好奇、認同、嘗試,又從熟悉到困惑、研究、再實踐。一些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課題里已“破繭而出”,飛向“自由王國”。然而,還有些教師仍處于“量”的積累之中,未生成“質”的飛躍。他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把握不準確、理解不深刻,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技巧運用不到位、掌控不自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改進的問題。為此,作為教研員,筆者近來聽課后都要與老師們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進行合作研究和共同反思。

  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表現”

  1.任教低年級數學的劉老師的訴說:

  “小組合作學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了,多次嘗試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學生間的合作不夠和諧。我將全班分成15個4人一組的合作小組,每組都有推選的或指定的組長。我要求組長督促組員輪流發言,針對問題一起思考想法解決,細心傾聽和熱心幫助別人發言,使小組學習在互幫共學、和諧發展中進行。但是孩子們做起來就不一樣了,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全班有5個小組出現這種情況,合作學習就不能順利開展了。”

  “其次,班級人數過多指導困難。我班共有60名學生,編為15個學習小組,一節課合作學習的時間少則5分鐘,最多12分鐘。在我深入到一個組指導時,其他沒幾個組在繼續進行,每次指導3組就得‘收兵’了。從學生的課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滿頭大汗、口干舌燥,無奈地望望班里的學生,除了剛被指導的那個小組的學生在看著我外,其他小組學生都各忙各的,好不盡興。”

  2.任教中年級數學的張老師的訴說:

  “知道合作學習很重要,想多嘗試,讓學生從中受益,使師生雙方都喜歡它,可往往事與愿違,當我提出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合作學習后,教室里便一片嗡嗡聲。”

  “一是愛說的使勁說,不說的始終不說。有的組只有一人在發言,其他人默默地聽,產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說各的,不聽他人說。有的組亂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語,不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三是說著說著就跑題。有的組圍繞主題說不了一會兒就跑到題外,借機扯閑話,到小組代表匯報發言時,吱吱唔唔、結結巴巴,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

  “四是聽著聽著就霸權。當一位同學說出自己的觀點后,語言霸權者馬上予以反駁,直到那位同學無話可說為止,甚至當別人的意見與自己的意見不一致時,惡語相加,不會協調,于是告狀聲四起,破壞了課堂的學習氛圍。”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表現”

  筆者多次聽課時的觀察:

  1.準備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準備不充分,表現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準備不充分,沒有很好地理解《課標》精神、分析教學內容,沒有合理地預設合作的契機、安排合作的環節;另一方面是操作上準備不充分,沒有異質分組,沒有為討論類合作學習設計合適的討論題,沒有為操作類合作學習提供充分的足夠數量和品種的學具,包括記錄合作學習過程和成果的報告單、記錄表等。似乎兩三張課桌拼靠在一起、學生4-6人圍而坐之、教師一聲令下“小組合作一下”“小組討論討論”便是小組合作學習了,似乎兩三次這樣的合作學習就是一堂“課改課”了。表面上看熱熱鬧鬧、熙熙攘攘,實際上學生或茫然無收獲,或爭吵偏主題,使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不到位,表現有兩種。一種沒明確宣布要求,一種沒及時宣布要求。學生對“合作些什么?”“怎樣進行合作?”“我在合作時做些什么?”以及時間限制、競爭條件、展示準備、匯報要求等不明不白、不問不聽,加上獨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與我“合”,我不愿與你“合”,使小組合作學習作而不合。

  3.時間不充足,合而無質

  時間不充足,是指教師給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值達不到合適的長度。很多教師在宣布小組合作學習開始后,只過十幾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學生還沒來得及發言,更不要說“幾個來回,相互啟促”或“幾經碰撞,生成共識”了,造成小組合作學習的合而無質。一般來說,小組進行較復雜數學問題的討論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鐘,即使是較簡單的數學問題也不能少于2-3分鐘,再少,不是給小組合作學習釜底抽薪、煮成夾生飯,就是給教師一個警醒,這樣合而無質的“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必要安排嗎?

  4.指導不及時,合作無果

  指導不及時,是指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和小組代表匯報合作學習成果時,不能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點和引導。表現有二,一是有的教師在講臺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與己無關,看上去學生主體地位突出了,但教師成了失去主導作用的旁觀者;二是有的教師下組察看似隔岸觀火,盲目巡視如蜻蜓點水、不能及時介入調控,任憑活動放任自流,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進度和質量心中無數,使合作無果、學生無獲,難道主體突出就勢必要主導淡出嗎?

  5.評價不到位,合作低效

  評價不到位,是指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和小組代表匯報合作學習成果時,不能給予積極有效的褒獎和激勵。有的教師在各小組匯報時一味說“很好”或單純說“這一組最快”,不能敏銳地判別、及時地引領。誤導學生的浮躁求速,扼殺學生的不同意見。只關注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忽略學生在活動中的個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學習的結果,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獎勵合作學習的匯報者,忘卻小組學習的合作者。評價主體單一、形式單一,評價無形中變成了一種甄別過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能高效嗎?

  二、 解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老師們的思考和對策

  1.任教中年級數學的張老師的思考:

  “小組合作學習充分體現了教學民主,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但是‘合作’也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之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價值。”

  “作為教師要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實施,要對各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從學生分析、目標設置、任務選擇、教學過程展開、科學評價運用等全程把握。合作過程既提倡小組的‘共學’,又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教師既不能干預過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不是清閑了,而是擔負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調控的職責。”

  2.任教低年級數學的劉老師的對策:

  “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還真要動一番腦子,他們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還沒有形成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要慢慢來,要從頭教。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看表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范。”

  “我邀請3位學生走上講臺,4人圍坐講桌四周。我說:我們4個人就是一個合作學習小組,老師來當組長,我們一起學習,請其他組的同學認真看,一會兒評一評我們學習得好不好,開始!”

  “當我發現1個學生一直沒說話,她平時就不愛說話,我就對她說:于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說,說得好我們聽你的,說得不好我們幫你,來!試試吧!于娜抬頭看了看大家,終于開口了。”

  “小組合作學習模擬快結束了,我對全班同學說:現在請大家評一評我們4個人學習得好不好?各小組都動起來了,有的還在交頭接耳,有的已經發表評論了。”

  “二組組長說:剛才你們一起學習得很愉快!”

  “五組組長說:伍維松遇到了困難,大家都幫他想辦法,這點很好。”

  “一聽組長這么說,我趕緊因勢利導:是啊,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學習上還會遇到很多困難,等待我們用集體的力量去想辦法、去解決。看來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很重要,大家想想對不對?請繼續評一評。”

  “三組組長說:老師,我還發現你們小組四個人都說過話了,不像我們組,李玫不敢說話,我們要她說她就是不說,王碩要搶學具,我們勸也勸不好。”

  “我又深入引導:看來你很想讓李玫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很想把合作學習搞好,對李玫和王碩,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就像我們三個人幫助于娜一樣,尤其是組長更應該帶頭這樣做,相信他們會和你們一起好好學習的。其實,老師剛才要大家看一看、評一評我和3位同學合作學習,就是要大家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幫助、不能爭搶、不能吵鬧,有什么想法盡管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今后的小組學習我們就這樣做,能做到嗎?”

  “能!聲音洪亮極了。”

  “對于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像伍維松啊于娜啊,當他們有了一個可以歸屬可以信賴的學習與合作的小組,學習的需求可以及時在組內得到滿足,減少了班級群體的壓力,也間接解決了課堂上時間不夠用的問題。而那些較為出色的孩子則在學習活動中懂得了幫助別人,更明白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道理,孩子們的學習心理更趨健康。”

  3.任教中年級數學的葉老師的心聲:

  “聽了她倆說的,反思平時做的,我想到了小組評價的重要性。其實,我們一直在講要重視孩子們的發展性評價、全程評價,而小組評價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些希望能在全體同學面前發言而展現自己的孩子,便會將眼光內投,提高自己在組內的學習質量,以期得到小組的良好評價。如果做到了這一點,教學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罷,在大班額的集體中,都將得到良好的發展與體現。”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從形式上改變了以往教師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體現了教學活動中的人文主義精神與思想,將孩子們置身于一個新的、自主的學習天地中,同時又給了他們一個可以合作與探究的單位,學習與評價掌握在了他們自己手中,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在這一刻生動起來,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筆者與老師們的反思和共識

  1.分組,應該合理

  教師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性格等差異情況進行合理的搭配,即異質分組。由于每個組都是異質的,所以就產生了全班各組間的同質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組內異質為小組內部成員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實踐證明,同質分組弊多利少,它容易養成學生盲目自信或過度自卑的心理,而異質分組可以讓學生懂得,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人的智能、個性、才干是多樣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賞別人,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團隊學習成效。

  合作小組的人數,我們建議4-6人,根據大班教學的實際,7-8人也未嘗不可。一般來說,2人配對、4人相鄰合作學習,對學習場地的變化要求不是很高,較容易實現。

  2.分工,為了合作

  教師在啟動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內容合理分工、明確分工。沒有規則、沒有分工的合作學習很容易成為“自由市場”,嘈雜無序,合作難以見效,教師難以駕馭,活動難以正常進行。有的小組中的學生,對合作只有淺層次的理解,在他們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組學習等于合作學習”,因而,在小組活動中,合理分工、明確分工尤為重要。不同的成員承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務,每個成員、每個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賴、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當各小組在匯報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視角展示不同的學習成果、相互評價和相互欣賞時,也體現了組間的一種有序分工、一種合作依賴。

  3.交往,需要互動

  教師在合作學習的各個階段,要針對學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動”、只有合作學習的“形”而沒有合作學習的“神”的現象,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是一種信息互動。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主動交往,掌控了小組活動的進程。學生通過與教師的主動交往,增加了合作學習成功的概率。學生在教師留給的合適的學習時間與開放的研究空間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發揮主體性和積極性,必然達到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互相影響,互相啟迪。小組在合作學習、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謙讓、互相學習、互相激勵、互相幫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圍。

  合作學習可以是多邊互動的,合作學習的互動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對象也可以是多維的。

  4.教師,明確角色

  教師在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師”、“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對象”。從以前的“大包大攬”到把舞臺留給學生,并不意味著教師無所事事,相反,教師要擔負更大的管理和調控職責。因為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時都會有意外的問題發生,這些問題要得到及時的解決,才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因為教師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方面,某些時候比起學生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有效,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就越充分。

  “學習的導師”包含“知識的引領”和“活動的組織”兩個方面。前者即給小組分好工或指導小組分好工,協調好各小組之間的關系,維持和促進小組研究活動能夠持續進行。后者即啟發和點撥每個小組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一個研究課題或研究方式,指導和幫助每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尋找解決的途徑。合理的活動時間安排、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具有參考價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證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基礎。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師也以學習一員的身份進行研究或參與研究,并向學生展示研究結果。學生見此定會驚訝,驚訝于老師的介入,那樣悄然無聲、水波不驚,驚訝于老師的技能,那樣超凡脫俗、爐火純青。在不經意中,老師很自然地成為同學們的一名合作伙伴,師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覺中對問題的認識漸趨全面,對知識的理解也漸趨深刻。學生驚訝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臨下的老師怎么也會像一名學生那樣去完成一項研究任務?他們隨之而來的肯定是興奮是激動。學習路上多了老師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他們不再寂寞,不再無助,也不再灰心。這時的老師與其說是一名伙伴,不如說是一股力量,給了他們不竭的研究動力,伴隨著他們走向成功。

  “交往的對象”包含學習上的交往對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對象。小組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小組合作是學生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互助互愛、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的過程。研究性學習更把小組合作推向廣域的學習情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更加開闊的時空中進行,人際交往就更具多維性和互動性。學生與教師之間不再是一種對峙的交往,而是一種和諧的交往,教師已經是學生中的一個重要對象。而且對學生來說,研究之初,他們需要得到指導。研究之中,他們需要得到幫助,遇到阻礙或困難時,他們需要傾訴和鼓勵,獲得成功時,他們需要肯定和欣賞。學生與教師的交往溝通,已不限于認知領域,早已擴展到情感、態度、技能的范圍。

  5.評價,指向過程

  教師在合作學習活動結束時,要根據自己對合作學習的監控和學習小組對合作學習的反饋情況,采取一定的評價措施和多樣的評價形式,包括用語言、眼神、體態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表示欣賞,用紙質的小星星、小紅花等物品進行獎勵、表示肯定。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適時適度的評價,突破了課堂教學中只關注結果的單一評價模式,呈現出多維交叉、有機融合的特點。從評價方式看,有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在每一小組匯報后,既有學生“評委”發表意見,又有教師即興點評。從評價內容看,有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以過程評價為主。在肯定、欣賞、激勵、引導中,學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悄然獲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潤,從而發揮出更大的創造潛能和合作欲望,不僅出色完成眼前的學習任務,而且對他們以后的學習也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綜上可見,實驗區的不少教師已經學會從理論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認識合作學習的涵義,已經學會從合作學習的內在規律來反思合作學習的現狀,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良策。

  在課改實驗深化的進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數學能力發展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新的學習方式,成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策略。經過教師們的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合作學習將變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數學課堂也將變得更加鮮活、更加生動。

  參考文獻:

  1.楊九俊主編《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年6月版。

  2.張行濤、李玉平著《走進校本教研》,開明出版社,20xx年11月版。

  作者簡介:

  陳瑛,女,1956年出生,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現任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長、數學教研員,從事數學教研工作十年。已在國家級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文 5篇,獲省級市級一、二等獎論文9 篇。20xx年以來,領銜國家級課改實驗課題子課題的實驗;參與編寫正式出版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論》《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兩書,撰寫其中書稿6萬余字;在市、區作各類講座14次,各類培訓50多課時,聽課指導近千節,指導幾十節課在國家級、省級、市級成功教學或制成光盤公開發行,指導12篇優秀教案分別被人教社出版的1-4年級各冊數學《新課標教案》選用,指導十幾位教師及青年教研員的論文在國家級獲獎和發表。20xx年被評為全國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先進工作者,20xx年被評為蕪湖市課改實驗先進個人,為首批國家級課改實驗區的基層實驗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小學學習反思11

  小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克服班級人數多且學生差異帶給教學帶來的困難,有助于改變傳統英語課堂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從而推動每個學生的進步。合作學習倡導“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理念,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實現英語教學評價的科學化。小組合作學習有許多優點,尤其是增加了學生使用語言進行實踐的機會。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學生的主動合作意識欠佳。小組活動時,由于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有些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參與機會明顯較多,他們在小組活動中起著支配的作用。而另一些較為消極的學生學習較為被動,喜歡做聽眾,漸漸地他們對一切語言活動表現得冷漠。

  2、教師為完成教學計劃趕進度,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活動和思考。有的小組沒有時間展示自己的成果,沒有成就感,漸漸地對活動就失去了興趣。

  3、有些中等以下水平的學生雖然對對話很感興趣,但由于詞匯量及表達能力的限制,他們乘老師不注意時干脆用中文進行討論,最后請組內英語水平最好的學生進行匯報。課堂氣氛雖然熱熱鬧鬧,但效果是不理想的。

  4、評價機制不合理。教師只注重討論結果,不注重討論進程及對個體的關注,使得討論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學習。

小學學習反思12

  新課程標準下習作教學之路該怎么走,該怎么教?這是困擾我多年的話題,我多次深入村小親自聽習作教學之課,感觸頗深呀。現我就談談我對小學習作教學粗淺的反思:

  我還依稀記得我教小學三年級時第一篇習作是介紹自己的課余生活,雖然上課我進行了指導,學生也試著說了,但是等到作文交上來,真是慘不忍睹,與自己想象中的距離相差太遠了。一次作文下來,在我當時的眼睛里,沒有一篇是像作文的,“貓尾巴長的”、“前言不搭后語的”更多的是不知所云,幾乎有百分之八十多的作文要重寫。我想,這是第一次習作,可馬虎不得,我就再上一次,非讓他們寫好不可。破天荒地我對學生進行了詳細的指導,不但給學生看了人家寫的介紹課余生活的文章,還針對學生的題材進行提問,讓他們把這些問題串起來就是作文了。這樣又一輪下來,還有將近2/5的人寫不好。怎么辦?是堅持不懈地讓他們再寫再改嗎?我猶豫了,因為這樣二度指導下來,我已經花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再指導學生還是寫不好呢,會不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于是我就給這些作文放行。

  反思:那時我個別指導學生作文時,學生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師,到底什么是作文啊?”他們很困惑。第一次作文,我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其實學生的作文是在練習實踐中逐步提高的,不能操之過急。一是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習作水平和課標的習作要求,用平常心來看待學會的習作。其二在作文前缺少鋪墊,其實一開學就應該指導學生參加一些比較有意思的課余活動,讓他們記錄下來;下課有意識的跟學生進行談話,了解熟悉他們的課余生活,這樣上起習作指導課來就比較有針對性。

  學生作文不會寫,怎么辦呢?那就從寫日記入手吧。為了提高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我還通過定期評比的手段,每周一評,這樣肯定可以增強他們寫日記的積極性,同時也激勵學生有意識的提高日記的質量。寫日記就相對比較寬松,內容和形式以及文字的數量上我都不會給學生定什么框框,只要能寫就好。出現轉機是在第二單元的觀察作文階段。吸取了前一單元習作教學的教訓,也想起教研員曾經說的以單元為整體進行備課,所以在上本單元第一課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記錄生活。第二天的日記交上來,我不禁喜上眉梢,因為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視角不能的方面去觀察,有的觀察了樹葉,有的`觀察了蝸牛。我馬上抽了一段時間,讓寫得好的學生上臺讀他們的日記,我在邊上評議每一篇習作的優點。問他們這次為什么能寫得這么好?他們說昨天科學老師帶他們在校園里觀察過了。哦,原來是這樣,觀察前進行觀察方法指導很重要啊。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每天都有不少的觀察日記被表揚到,終于有不少學生恍然大悟:“哦,這樣就是作文啊!”有一天我還沒有開始看學生的日記,有學生悄悄地告訴我:“老師,楊冬冬帶了一個雞蛋到學校。”“帶來干什么?”“我也不知道。”等我改到他的日記,我終于明白了他的用意,他從電視的“不可能的任務”中看到不借助任何輔助用具,雞蛋也不能有任何損壞,讓生雞蛋立起來,自己進行了實踐,把過程記錄了下來。最后還寫著:“我知道有很多同學都不會相信的,我帶了雞蛋,會做給他們看的。”對這樣認真的學生,我能拒絕嗎?于是又有了歡聲笑語的一堂學生展示欣賞課。

  既然講到了雞蛋,我又告訴學生:“你別看雞蛋這么容易碎,可任憑你是怎么樣的大力士,你就是沒辦法把它捏破。”是真的嗎?學生睜大了眼睛。“我們班誰的力氣最大?”“劉帥——”劉帥也興奮地舉起了雙手,大聲說:“我不信!讓我來!”結果盡管他捏得面紅耳赤,呲牙咧嘴,還是奈何不得,只好作罷,心中暗暗驚奇。其他的人也驚呆了。我說:“回去試試看吧,最好能找到原因哦。”這樣有全家誰也捏不破的,也有被四歲的弟弟捏破的,成了大花臉的,日記就異彩紛呈了。

  就這樣,慢慢的,學生就有了許多的習作素材,慢慢地,他們就喜歡上了寫日記。偶爾有三五天沒有布置日記,學生就主動央求:“老師,今天的家庭作業就寫日記吧!我們已經好幾天沒有寫了。”聽到學生這樣的話,我怎么能不開心呢?

  反思:在這一階段,我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恐怕就是:一不提寫作文,轉向日記,讓學生有什么寫什么;二把寫作和生活聯系,寫實在的事情,寫想表達的感受;三是給學生展示的舞臺,在展示中鼓勵優秀學生,帶動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四是評價以鼓勵為主,在評價中引導學生怎么樣去觀察生活,記錄生活。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展示自己優秀習作的舞臺,在展示中鼓勵優秀學生,帶動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平時教學中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在評價中引導學生怎么樣去觀察生活,記錄生活,豐富自己的習作內容。

小學學習反思13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出去看看,出去聽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一年前我聽課是站在門檻外面,如今再聽就已經站在門檻上啦。今天聽了市級優質課評選,感受頗多,收獲頗多!

  四十分鐘的講臺風采是靠之前無數個四十分鐘換來的,老師搞好“三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備教案,設計好教學是前提。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亮點。練習課和復習課的特點是在“重復昨日的故事”之基礎上再摘“圣果”,看起來不新鮮,不有趣,但是老師設計好了仍然有意外之收獲。這八節課給我的印象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置于密切的生活實際中,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位置與方向》一課,利用學生對市區周圍的熟悉,讓學生當導游領著“游客”們去參觀大潤發、鳳凰廣場等地方,一個學生的導游介紹讓去全場老師拍手叫絕,語言表達能力確實不錯。此環節設計不但結合生活實際復習了位置與方向的有關知識,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正是教學所倡!還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練習》一課,老師利用自己是蒙陰人引出旅游景點蒙山,學生當然想去這樣的地方游玩,老師趁機帶領他們走進蒙山。一路上設計了有關知識讓生解決,如首先是拿到通行證“門票”,計算門票的周長,旅游地點當然少不了“路牌指示”,以防迷路,師又在此做文章設計題目(此題目比上一題難度加深),最后登上蒙山頂峰,又有新的問題等候解決,一路飽覽美景,問題層層加深,學生玩的高興,學的輕松,一節有趣的練習課不知不覺過去了。如此等等,確實實現了其一教學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得密切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照此,還會有人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嗎?!

  其次,備教師自己,鍛煉好自己的課堂組織能力是關鍵。有的老師平易近人,有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有的老師語言簡練有序,動作干練,始終不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的老師慷慨激昂,異常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不管什么風格,組織好學生樂于學,最重要。如徐老師,話不多,聲音也不大,他始終面帶笑容,偶爾來兩句幽默的鼓勵,仿佛和學生已是相識很久的朋友,生也放松了心情,積極性非常高,師對學生的反應也很會調控,整堂課輕松愉快,學已致用。我很喜歡也很佩服徐老師的課堂調控能力。在某節課上,課件出了點小問題,教師該怎么辦?這時就需要老師發揮教育機智,可以幽默的說一句:“課件真調皮,和同學們玩起了捉迷藏!”,或者現場換個問題讓生思考,等等。既調節了氣氛,又緩解了課件問題帶來的課堂空白。備自己,就是要想到課堂上會出現的各種可能并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教育機智,是每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需要用心研究的一門功課。

  最后,就是備學生,讓學生當好課堂的小主人是核心。學生是各異的,學生的思維也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個問題可能引出十幾種回答,我們要考慮好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回答并思考出應答策略,給與適當肯定或評價。學生自控力也是有強弱之分的,有的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搞些小動作,這就需要教師想到應對高招,讓其認真聽課,完成學習任務。如果老師拋出去的問題沒有換來學生的滿意回答甚至不會回答,而這個問題又是講解下一個問題的關鍵,該如何辦呢?這也需要教師組織好引導性的語言,喚起孩子們的活躍。

小學學習反思14

  說起合作學習有人認為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自己還管不了自己,什么都不懂,根本不會合作。其實,專家研究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在幼兒階段,兒童對合作選擇的認知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超過一半的幼兒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可以通過與同伴合作解決,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合作本領。學習和游戲是相通的,我們也要教會孩子在學習中的合作,幫助孩子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回顧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識字學習中的合作:

  1.找生字詞:同桌對照一下找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一起讀讀生字所在的句子,商量一下該怎樣組詞正確。這是最簡單的合作,孩子們都愿意去做,且都有能力做,可以說是簡單的合作熱身。

  2.學生字詞:教師出示生字詞以后,同桌你讀一個,我讀一個,如有不對的地方給對方糾正后再讓對方讀一讀,讀完后同桌交換讀。這個過程即是認識的過程又是檢查監督的`過程,這是要求稍高一些的合作學習。

  3.去掉熟字讀生字:請同桌兩個人互相說說這些字是怎么記住的,然后互相讀給對方聽;或小組內說說科學記字的方法。

  寫字中的合作:

  一、同桌一起空寫田字格里的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寫字經驗,如果寫的一樣就說明正確,如果不一樣討論一下錯在哪里?)

  二、同桌把生字卡片上自己認識的詞語讀給對方聽,即鞏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詞,又互相補充了對方認識。

  三、小組互相監督平時的讀寫姿勢、紀律情況、發言情況等,周五班會上學習習慣互評打分。

  閱讀學習中的合作:

  1.同桌對照一下自然段序號標注的一樣嗎?不一樣的找一找問題在哪兒?

  2.同桌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馬上給對方糾正,然后再讀這個地方。

  3.小組內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糾正后再讀。

  4.小組內分較色朗讀,小組長分好工。(為今后真正的小組合作打基礎,樹立小組長威信)

  為了讓學生盡快學會合作學習,我把競爭也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快速記住漢字,在合作與競爭中正確閱讀課文,在生生的互相幫助和提醒中不斷進步,這樣的上課效果甚佳,我發現所有學生合作學習的這一刻精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維得到最大發揮,記憶也特別牢固。

  贊科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思維火花競相綻放,創造潛能得以發掘,個性品質得到培養,真正達到教師授之以漁、學生收之以魚的成效。

  實驗這段時間,我的真正感受是:我要堅持下去,盡快讓合作成為孩子們的學習習慣。低年級的學生不是不應該合作學習,而是合作學習的習慣應該從低年級抓起。

小學學習反思15

  這一個綜合學習,給我的感觸很大,冀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綜合學習三教學反思。每一部分的內容,同學們都給我的驚喜是不同的,但我更多的感受卻是有一種收獲的感覺。雖然現在是春天,但我收獲了——因為我播種的季節是九月。

  也許有很多老師都想,教給學生什么?我也常想,孩子們真正急需要學習的不是知識,而是能力——理解力、感悟力、發現力等等,而且還有學習的興趣。為此,興趣、能力和自信就是我在每一節課,每一分鐘都在為之努力的目標。

  綜合學習從某些方面給我的努力一個較為滿意的'答案,讓我為之欣喜。

  第一題,“我的采蜜集”,當我放手讓學生想開去時,學生不再僅限于模仿課本上的詞條,而是積極主動的告訴老師,“我還聯想到……”學生的發言包羅萬象,甚至超出我的準備。

  如,由書上的“眉目頭緒有了頭緒和骨肉親人骨肉情深”等想到:胃口=食欲或食量。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胃口——比喻對事物或活動的興趣。如“他對畫畫不感興趣,打球才對他的胃口。”;胃口——欲望。如“他的胃口很大,竟然想一人獨吞所有的糧食。”等詞組。又想到:教師=人類靈魂工程師、蠟燭;護士=白衣天使;解放軍=長城、祖國的守護神;環衛工人=城市美容師、保潔員、辛勤的勞動者;記者=無冕之王、緋聞制造者等名稱,教學反思《冀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綜合學習三教學反思》。又想到:“眼睛——心靈的窗戶”等事物。聽著他們的發言,我由衷地笑了。

  第二題“讀讀背背”中,學生能夠在課前按照要求全部查找出書上詞語的意思,這樣大大保證了教學的底線工作。這也再次說明了,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了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在對于詞語的理解上,學生也能夠通過教師的提示,結合自己的課外閱讀,由詞語想到人物,涉及到的面較廣。

  第三題“漫步書林”通過讓學生觀察書上的畫面和提示的語言,展開想象,編寫故事。這是我們班的強項,不用啟發,已是神情激奮。同學們紛紛發言,講述自己看到的故事。有甚之還把自己的感受也寫進故事中,真的好感人。這時讓學生看我們的《童年書架》中的內容就顯得尤為恰到好處。(實際教學中,由于時間的關系,到下課結束時,只有一個學生進行了匯報,未能對學生推薦書目。)

  從一個綜合學習中,我驚喜的發現,我的學生發現力、觀察力、類推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在迅速的發展。我非常高興,學生的收獲就是我的收獲,我為學生的成長由衷的自豪和高興。真心的祝愿: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在快樂中提高能力,在快樂中展示自己。讓他們真正相信自己“我能行。”

【小學學習反思】相關文章:

學習的反思03-13

學習反思范文03-09

學習的反思【必備】03-14

學習數學的反思03-15

語文的學習反思03-15

學生學習反思03-04

最新學習反思03-09

初中學習反思03-10

期中學習反思03-15

語文的學習反思【優】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