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后反思15篇(通用)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課后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課后反思1
本節課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意義是重點,也是難點。課本主題圖用游樂園的方式呈現,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動手操作讓學生直觀感受是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首先多媒體課件呈現主題圖,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后讓學生猜一猜:你認為我們要學習什么內容?接著有學生說:分數。又問你是怎么猜的?怎么想到分數的?生1:我看到了分西瓜。生2:我看到了分餅。學生通過主題圖中呈現的分東西的畫面能想到分數,說明學生對于分數已經有一點生活經驗,只是缺少系統。在此基礎上,我又用課件出示:2人平均分4個月餅,每人分幾個?(2個)。怎么沒有分數?繼續展示分月餅的過程,使學生直觀感受: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1/2個;再通過折紙加深理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用語言敘述其含義;通過提煉語言使學生更加明確。接下來讓學生動手表示出1/4就很容易了。學生理解了幾分之一的含義后,再比較兩個分數(幾分之一)的大小就不再是難題。學生不但能夠比較出大小,而且能夠從幾分之一的含義進行解釋。
本節課有以下不足:認識1/2時,我讓學生通過折紙表示1/2,折了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并分別表示出了1/2,比較:每種圖形形狀大小都不相同,怎么都能表示1/2呢?通過討論幫助學生理解。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示出1/2,這樣不僅可以展現孩子的個性,還能促進學生交流,更能加深對1/2的理解。
數學課后反思2
本節課從實際問題出發,創設教學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通過實例計算,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又通過大量的數學練習,使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形歸納運算法則,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數學的轉化思想。本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本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但學生的認知水平畢竟存在差異,從學生的練習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有理數的運算法則,但還有些學生在將減法轉化為加法時,總弄不清該減去哪個數的相反數,有的甚至把被減數也改變符號,特別是減去一個正數時,往往又再加上該正數,如誤解— — = — + 。因此,教學還需要不斷的探索,不斷完善。
本次學習,內容豐富,有專家對新課程的專題分析講座;對課例的講解;也有課堂實錄,通過學習,收獲不少,受益多多。現將學習感受總結如下:
一、新課程理念更符合時代的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有意義的.學習能誘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因此為了使學習變成有意義的學習,首先學習材料必須是有意義的,也就是使學生感到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對生活實際和數迷的發展都是有用的。
三、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盡量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相研究。學生通過在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大膽發表見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在日常的教學中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等新穎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有個性的過程。
四。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從重功能。
五、要致力于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
總之,課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系,為此,需要教師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學活動和完善個性兩個方面共同努力。
數學課后反思3
課時
1課時
設計人
陳雪原
教學目標設計
1、 在現實情境中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級它們之間的關系。
2、 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1、 操作法:通過操作人民幣,初步感知人民幣,認識人民幣。
2、 觀察法:通過觀察發現各種面值的熱民幣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人民幣。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一、 談話導入。
二、 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
1、觀察情境圖
2、提出數學問題
三、解決問題
1、解決第一個紅點問題“你存了多少錢”。
從了解本班學生的存錢罐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出數學問題,然后由情境圖回到現實中來,一本班同學的存錢罐為素材開展學習活動。
提出的問題:
你存了多少錢?
你認識下面的人民幣嗎?
第一個紅點標示的問題“你存了多少錢”是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教學時采用以下幾個環節進行:1、首先是策略問題,即怎樣才能知道存了多少錢,面對這么多錢怎樣數。
2、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面值不同的人民幣,引導學生先分類,將面值相同的人民幣放在一起。
3、夾流自己辨認不同面值人民幣的方法,可以從人民幣上的面值、正反面的顏色、圖案等方面進行辨認。同時教師要向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師:課件出示情境圖。
生: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
師:出示第一個紅點問題“你存了多少錢”。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存了多少錢,面對這么多錢怎樣數。
生:給人民幣分類。
生:交流自己認識的人民幣
師:教師向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互動設計
2、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你認識下面的人民幣嗎?”
四、課堂練習
五、課堂
4、認識樂園、角、分的基礎上,組織兌換人民幣的活動,如:“1角兌換多少分?”“1元兌換多少角?”從而得出1元=10角,1角=10分。
5、結合統計表中的數據解決紅點標示的問題“你存了多少錢”。在認識人民幣時,教師要注意充分展示學生的發現。在了解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后及時組織自主練習,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
第一個紅點問題“你認識下面的人民幣嗎?”旨在引導學生對2元及2元以上人民幣進行認識。學生已有一定的經驗,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解決。
自主練習第1題是認識現在流通的不同面值、版別的人民幣及兌換人民幣的題目,其中大面值人民幣的'認識是重點。練習時,教師仿照此題設計出更多的活動,尤其要重視“你還能怎樣換”這個環節,提高聯系的靈活性。
通過引導學生交流收獲體會,復習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生:兌換人民幣。
師:組織交流1元=10角,1角=10分。
師:引導解決“你存了多少錢”這個問題。
生:解決問題后交流。
師:出示第二個紅點問題“你認識下面的人民幣嗎?
生:獨立解決問題。
師:出示自主練習第1題
生:自主練習
生:交流收獲體會。
板書設計
我的存錢罐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人民幣的面值有:1分 2分 5分
1角 2角 5角
1元 2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課后反思
由于人民幣與學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學生在生活中對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已有一定的經驗。因此,在教學是要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創設學生熟悉的、生動地、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在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系統的學習有關人民幣的認識。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認識人民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后反思4
今年三月份參加市骨干教師培訓時,史紅桃老師帶領我們數學班學員開展《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專題研修,先由兩位老師講《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之后老師們互相交流評議。大家都覺得小數概念的引入不夠理想。回來后我也積極進行了探索,覺得以名字引入效果較好。
教學內容:
義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P117—118的例1、例2及相關的“做一做”。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小數,體會小數的含義;初步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法。
2.通過自學嘗試、合作討論的形式展開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3.注意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具準備:
1.教具:投影儀、若干明膠片、米尺;
2.學具:仿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人民幣學具若干,直尺一把。
案例分析:
1.復習鋪墊,啟發思維。
⑴說一說以下各圖陰影部分用什么分數表示。(出示陰影圖)
⑵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元=()角
評析:復習分數的知識,為搜集、準備有效的信息,誘發知識間的正遷移,溝通分數與小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好鋪墊。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你在家時媽媽怎么喊你?(小名××),在學校大家又怎么喊你呢?那你有幾個名字?(兩個)同學們,在我們的數學王國里也有像×××同學這樣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數學王國里的新“朋友”,板書課題:小數。
評析:聯系學生的實際,由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出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幾乎每一位學生在家中都有小名,因此,引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全體學生都踴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真實性和現實感。
3.認識小數。
(1)教師出示1米長的尺子,問: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用分數表示,應是多少米?(板書1/10米)。在生活中為了便于使用,又把1/10米,寫成0.1米(板書)讀作零點一米。就像×××同學,你在家媽媽叫你××,在學校大家又叫×××一樣,實際上還是同一個你。
評析:由直觀引入小數的`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小數產生于生活之中
(2)自學嘗試,分組討論。如果是5分米,你能不能用與上題相同的方法說一說?學生思考后分組討論,各組組長召集小組同學討論,并推選出代表說一說本組的想法,通過全班討論,引導學生學會說“5分米,用米作單位,用分數表示是5/10米,用小數表示是0.5米”。
評析:學生的嘗試,不僅僅是對小數的進一步認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運用數學思維的一次再創造行為,讓學生主動地探索,類推出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希望大家予以指導!
數學課后反思5
數學活動比較枯燥,所以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經常機械性的學習,學習不夠主動。為了讓幼兒能更主動的學習,更深入的掌握數的概念,我們總是絞盡腦汁,但效果往往不大。而《點心屋》這一活動,結合主題我們周圍的人,將帶有情境性的數學游戲貫穿始終,利用了幼兒所喜歡的點心吸引幼兒的眼球,使幼兒一開始就對活動能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幼兒按包裝袋上的數字包裝相應數量的餅干,鞏固了孩子們對9以內數的.認識,輕輕松松地學會了按9以內的數量分類。教學內容的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游戲化是本次教學活動的特色之一。
分析:
新《綱要》中特別強調了幼兒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在科學領域中也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在本次活動中,以包裝點心為主題,通過參觀點心屋、包裝點心、送點心等情節,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把教學目標寓于游戲之中,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探索,使孩子學得開心、學的快樂。
數學課后反思6
今天的教研課輪到了我。昨天下班時組長告訴我準備一節數學復習課,內容就是考一張期末復習卷,課上講解。于是我利用第一節課時間,進行了測試。因為內容較多,答題時間為60分鐘,所以只能擠占早自習和課間各10分鐘。監考時,就感覺學生的答題狀態不好。也許是孩子坐的時間太久了,略顯疲憊了吧。
第二節課,同事洋幫我評完了試卷。從成績看,效果的確不怎么樣。超過90分的共5人,計算丟分很多,還有十幾人沒答完卷。課間時間,我調查了一下,同學們一致認為,最難的是填空的第8小題。全班只有三人答對。于是上課伊始,我就講解了這道題。講完后,又進行了練習。
這節課的原則就是,學生能會的,學生講,實在不會的,我再講。應該說,四十分鐘很快就過去了。課后反思如下:
一、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
評完試卷后,我就發現有幾道小題很簡單,錯的`很少。所以,課堂上,這樣的題就在小組內解決。小組內沒有錯的,就互相說說算理,加深印象。還真不能小瞧了這些孩子,不一會兒就搞定了。各小組間暗中較勁,生怕自己組落后。最令人欣慰的是,組長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哪怕講會一道題也是收獲。
二、關注學生,做到了眼中有人
有些稍有難度的題,全班對的不多,但有幾個孩子還是能說明白算理的。這樣的題,就讓孩子來當老師。還別說,講得頭頭是道。兩個孩子各講一遍,這道題就敲定了。然后,我直接檢測兩個小老師的教學效果(口頭出同種題型,找學困生答),還別說,一點不比我差。
三、歸類練習,便于形成知識體系
課上,我指揮同學們將同類知識集中起來學習,這樣便于對比思考,更有利于形成知識體系。比如,有關幾何圖形的題,填空,選擇,判斷,集中在一起,學生只要明確了其中一道題的算理,其他就迎刃而解了。
四、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
在涵到黑板前講解習題(面積相等,底也相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高是18厘米,求平行四邊形的高)時,她將面積設成40平方厘米,底設成5厘米,求出高,發現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邊形的高的2倍,就此得出原題中,平行四邊形的高應該是9厘米。她講完后,我及時引導同學們總結涵的這種算法。我還發現,在小組合作時,醇在給同桌講題時,也用到了這種假設法。我又再次引導孩子們總結了這一方法。
五、評價只是口頭上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整堂課的評價只是我偶爾的夸贊,沒有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評價往往更能激起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如果評價跟得上,我想,學習效果一定比這好。
另外還有一點,我也意識到了,就是我只注重了方法的引導,而忽視對知識的理解。
整堂課下來,我只講了一道填空題,其他的都放手給了孩子們。經過我的及時抽測,感覺效果還不錯。一堂課四十分鐘,就這么輕輕松松地下來了。這樣上課,不累!
數學課后反思7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扎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自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我認為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已不再只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應成為一種教學的目標去追求并努力實現,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暢,創新精神涌動”的最佳境界。
在課堂教學中,把尊重學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學生“天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幫助學生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發表意見。
改變了以教師為出發點的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或群體的交往關系,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主體結構。
2、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舞臺
整節課,我并沒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質疑,釋疑反復驗證的方法學習新知,還給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明確目標激勵、情感激勵
巧用導入激勵,教學媒體激勵,評價成功激勵,多樣練習激勵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的積極性,取得了樂中求學,學中求樂,和諧發展的良好效果。
4、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思維活動、發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據
我們說教材是死的,但教學卻是活的。我努力做到把握教材、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材,巧設教學過程,真正做到了用活教材,將教材內容分解成若干小問題,使原教材中的“死”知識變成了課堂教學中的“活”問題。不足的是,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細致,前后時間安排上還可更好一些。
數學課后反思8
“本節課課堂教學嚴謹,進行的緊張而有序,老師的教態自然,有一種親和力,給人一種充滿激情的感受。”這是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常常體會到教師上課光有激情是不夠的,還需要靈活機智的運用課堂資源,教學是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探索,去反思。并應用于下次我們的教育教學當中。通過《 6 的乘法口訣》的教學,我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滲透闐新課程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和新知識的應用 。所以,這節課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體現這一理念頭。
1 、情景教學法:
課前我創設了一個“小魚是由幾個三角形組成的”教學情景。這樣的一個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去解疑,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游戲教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摘蘋果”、“數螞蟻”、“送信” 3 個教學小游戲。即是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人,教師是知識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作者“的功能。
3 、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幫助,完成表格”為合作交流內容,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知識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4 指導學生學習。
1 、指導學生觀察小魚,合作討論,填寫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 、在游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3 、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教學不足。
無論是多么嚴謹,多么有激情的課堂教學,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說:“教學就像維納斯一樣,都是有缺陷的藝術。”這節課中,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 :
1 、對突發事件處理的不夠好,教學機智不靈活,理念落實不到位。
在學生自主編寫乘法口訣時,我提出這樣一個要求:“你能不能用 6 的乘法口訣,編一個數學問題,考考大家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應用本課所學知識編寫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說: 6 × 5 - 7 等于幾?這是模仿我前面的 6 × 4 - 3 提出來的,和我預設的不一樣,因此,我馬上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習題,如:( )十二、五六( )、 4 × 6= ( )等習題,繼續練習下去。
2 、數學課應該是嚴謹有趣的,在本次教學中卻忽視了數學書的作用。
本節課進行的緊張而有序,從頭至尾學生和老師互動的非常好,高潮迭起,也有很強的趣味性,特別是我出示螞蟻圖片時,有個小朋友錯把 2 條觸角當成了腿時,說螞蟻有 8 條腿。全班哄堂大笑,我馬上又請另一位小朋友幫忙糾正那兩條是觸角。最后確定一只螞蟻 6 條腿。練習題設計的有梯度,層層漸進,可是從頭至尾學生都沒看過一眼教科書,書始終是教學的載體,完全脫離了書本,忽視教科書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總之 , 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 , 創設充滿激情的課堂 , 還需要教師的機智去完善課堂教學 .
數學課后反思9
內容摘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的恰當使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由靜態變成動態、由抽象變為具體,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能較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促進小學數學與其它學科的有機結合,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但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多媒體,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討了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多媒體傳統教育教學手段
上學期,我也有幸參加全學區教學交流活動,我也做了一節課數學課,五年級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備課,制作課件,熬了幾夜終于完成了,上課時,由于奔走于黑板與計算機之間,特別課件制作上長方體的六個表面的在大屏幕的展示,不是那么的清楚,特別求各個面的面積由于學生對于長方體的長、寬、高不是一目了然,一時也反映不過來,我只好反復地講,學生覺得煩躁,結果我講的嘴干舌燥,學生糊里糊涂,后來學生對我說:“老師,你今天的課沒有以前的的精彩”這一節失敗的課引起我反思。
一、重視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忽視其他教學手段的運用。
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的立足點應是“輔助”。雖然電腦輔助教學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代表,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媒體手段和教學方式已經過時或無效,許多傳統的教學方式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仍然必不可少。恰當地使用現代媒體,能促使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產生積極影響。
如果本節課讓每一個小組拿一個長方體,長方體在實際生活應用很多,藥盒、紙箱等等,在小組里討論能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討論,交流,很快的本節課的教學的教學重點被解決了。雖然信息技術對于數學教學實踐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但我們又要注意它的工具本質,它只是服務于教學的一種直觀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生搬硬套,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因而代替教具、學具、磁帶、投影等教學手段,它們既有本身的優勢,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都不是萬能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的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學媒體:例如,幾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課前可讓學生收集身邊的立體或平面圖形,課中讓學生通過實物的摸、看、觀察來感知;復習課中的.整理和復習,可讓學生自主整理。因此,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它,又不能完全依賴它,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及教材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其各自獨特的作用,揚長補短,適當選擇,不可為新而新。
二、機械使用多媒體教學使師生更加被動
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明顯的優點:有利于個別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能。因此某些教師便片面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謂的多媒體課件,也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夠實現的,這樣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多媒體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架子。有的老師在上公開課時怕操作失誤,為圖方便,就讓計算機將課件設計成順序式結構,上課時只需按一個鍵,課件便按順序“播放”下去。這樣上出的課便是“流水課”,教師總要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引到電腦的既定流程上來。更有趣的是,曾經由于教師在操作電腦時多按一次鍵,電腦便自說自話,教師頓時手忙腳亂,學生哄笑不已。此類現象實在是多媒體教學的悲哀。究其根源,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演變成了“電腦+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這只不過更強化了教師的主動性和學生的被動性。
數學課后反思10
這一課,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有點難,要看你從什么角度去認識它。
其實分數對學生來說,早就不是陌生的知識了,已經會讀,會寫,知道大概的意思,會一些簡單的運用了。今天,我直接出示了例題,前三個圖學生說分數很準很到位,因為那是把一個物體或是一個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幾份,第四個分數是把一些圖片來平均分的,學生理解起來有點難,而這正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明明涂色的是二個圖片,為什么不是三分之二?”“這里是把六個圖片平均分成了三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是三分之一”“這里的幾分之幾和圖片的個數有關系嗎?和什么有關系?”,“和平均分成了幾份?取了其中的幾份有關系”,我認為這里強調分成的總份數和取的份數是分數意義的關鍵所在,讓學生反復地講,起到了強調重點的作用。
在練習時,我一直抓住這個重點,每做一題,都要二個以上的學生講一講理由,或是同座位兩個人互相講一次,在講的過程中,學生會說了,慢慢理解了分數的關鍵所在,逐漸把分數的意義深化為個人的知識, 這就是所謂的.內化過程。
“一節課的時間是三分之二小時”,這題讓學生說出這里的分數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有點難,是個難點,第一個學生答道: “把一節課看作單位‘1’”,第二個學生就答對了,“把一小時看作單位‘1’”,然后我又請好幾個學生來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有不到位或是不準確的,請其他學生來再說,這樣的教學,學生理解得較好。
“在直線上畫出表示各分數的點”這題確實難,課堂練習時,錯得不少,我感覺講的時候也比較吃力,也不知學生理解得怎樣?由于下課時間到了,利用下課的幾分鐘,忽忽結束了,看來得找時間補一補這一題,還剩下第五題沒有解決,也得找時間解決,課堂作業也沒來及布置。
總的來說,這節自我感覺,上得還算成功,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重點突出,學生基本會說分數的意義了,需要注意的是要盡量節省時間,在課堂上完成課堂作業。
數學課后反思11
教師在備課中經歷了學習新課標,探討新教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自制電腦課件等艱辛的過程。經過半個月的準備,實際教學中“表演”成功,收獲很大,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發現新知—鞏固應用,體驗成功—開放訓練,拓展思維—小結反思,布置作業。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導入,創設情境,集中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學習動機。探討有理數減法法則時,學生經歷了利用舊知計算溫差,對比觀察,發現、總結、驗證規律的`過程。從而發展學生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師生共議例題,兩輪比賽,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有理數減法法則。趣味數學題的設計,培養多向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學生參與設計精美的鐘表時熱情十分高漲,較好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利用數學知識有服務于生活。作業“超市”,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反思小結,濃縮知識要點,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融合。
通過本節課,使我深深感悟到實施新課標,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活動來看,動腦、動手、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形式看,學生口答,筆答,搶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好朋友間探究等形式多種多樣,氣氛活躍,積極性高。比較充分的體現課堂是學生的學習天地。
回顧平時教學,雖然有了新的教學理念,但實際教學中卻經常不知所措。今后應繼續鉆研,不斷探索。
數學課后反思12
《文具》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中的內容,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能夠正確數出6~10的物體個數;會讀、寫6~10各數;會用操作、畫圖等方法表示數量在6~10的物體個數;能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數量,并進行簡單的交流。
一、數一數、連一連。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學生在數數的時候,點著數,并且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有序的.數。以及連線必須用鉛筆、直尺這種常規作圖工具規范作圖,培養規范作圖的習慣。
二、想一想、做一做。重點在于讓學生學習用不同方式(擺小棒、畫圖、手勢)來表示數,經歷從具體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實物、圖形與數字符號之間的關系。所以需要動手擺一擺、畫一畫,多說一說。但由于我低年級教學經驗的不足以及我對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不夠了解,導致只淺淺的讓學生口頭表達了,并沒有動手操作。
三、描一描、寫一寫。此環節重點在于幫助學生建立符號與圖形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先描一描數的書寫方法和結構,再試著寫一寫。寫數的技能需要日積月累,以及學生的手指肌肉還處于發育中,所以,我并不著急一開始就讓學生寫多好,只要方法學會,認識,會寫即可,可以慢慢練。
自評:
由于我常年教高年級,所以我在課堂上比較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會鼓勵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表達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好的書寫習慣的培養。
不足之處:一年級新生剛入學,課堂常規還沒有完全熟練,低年級數學課如何上,如何飽滿又有趣,我還完全沒有找準思路和方法,所以還需要多研究,多思考。
作業設計:
找找生活中的6、7、8、9、10.
作業指導:
讓學生經歷“數出實物的數量——用圖表示數量的多少——用數字表示數量的多少”的過程,加深抽象的數字與生活經驗的自然聯系。
數學課后反思13
送走了一屆畢業生,今年又迎來的新的一屆一年級的新生。而今年的蘇教版教材也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我也在新教材中感受新的教學方法的思考。
今天上午的教學內容是《認識6-9》,出示主題圖后(圖片附下)。
我問學生: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
于是學生舉手回答踴躍發言:
生1:我發現圖中有個小朋友在玩套圈……
生2:我看到有5個小朋友在排隊等著玩套圈!
生3:我看到還有一個老師!
生4:我看到這個小男孩套中了4個圈!
生5:我看到了有9個長頸鹿!
……
五分多鐘過去了,還有孩子不斷的踴躍舉手想說他們的發現,但是我發現學生的回答有點偏離今天的教學目標,今天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數字6,7,8,9,而學生說的數中,很多都沒有6-9,而是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最后,我只好給學生提醒,你能找出跟今天要學的數字有關的數學信息嗎?這樣啟發以后,學生才基本能領悟了我的意思,回到了原定的教學目標的范圍內來。
下課后,我便汲取了這節課的語言上引導的不精確的地方。到了另一個班級再上這節課的時候,(我帶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教學),我便是這樣的引入教學的。
師:今天,我要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新的數字朋友6,7,8,9.請你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在圖中找到數,6,7,8,9,并用它們來說一句話嗎?這樣改變了問題的'問法,讓問題具有指向性,學生很快便能說出:
生1:我發現有6個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戲!(數字6出來了,呵呵!)
生2:我看到一共有8個圈!(數字8出來了)
生3:我看到一共有9個長頸鹿!(數字9也出來了)
但是這時,學生沒有關注到7,因為7沒有相對集中的圖示。于是我啟發學生仔細觀察。
生4:我看到這圖上的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一共有7個人。(數字7出來了)
……
至此,我問題所要的答案全部出來了,而且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是在數字6.7.8.9上,沒有偏離教學目標!讓下面的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下午,我在辦公室讀特級教師徐斌的《無痕教育》一書,正好讀到到里面的一節:問題設計巧方能學得活!
里面提到這樣的一段:老師的問題過于籠統,沒有指向性,學生怎么能有數學思考呢?這樣的數學課不如說是語言文字訓練課!
是啊,如果教師的問題提出的能更明確一點,學生就能在問題的情境中有效的捕捉數學信息,然后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就順理成章了。
這個教學案例的反思,讓我更深的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提出都要精心的設計,并反省一下,這個問題提出有沒有什么意義?對我解決教學目標有幫助嗎?能讓學生有效的參與到教學的活動中來嗎?有了這樣的反省,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數學課后反思14
《列代數式》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的一部分,教材沒有單獨編排,只是在習題中滲透。這是一個課時,主要讓學生通過探索發現最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及某些數變化規律。
一、注重過程和體驗,讓學生自己去“感悟”。
這部分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注重過程體驗,同時在過程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能力。《 數學新課程標解讀》中關于“推理能力”的培養有這樣一段闡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學生‘懂’了,也不是學生‘會’了,而是學生自己‘悟’出道理、規律和思考方法??”所以我想有必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回答時暴露其思維過程。
我是這樣導入的:
片段1:
1、嘗試當一回詞作家;下面是一首歌詞,你能把這首歌詞補充完整嗎?
1 只青蛙1 張嘴,2 只眼睛 4 條腿,1 聲撲通跳下水;
2 只青蛙2 張嘴,4 只眼睛8 條腿, 2 聲撲通跳下水;
3 只青蛙3 張嘴,6 只眼睛12 條腿,3 聲撲通跳下水;
n 只青蛙 張嘴, 只眼睛, 條腿, 聲撲通跳下水。 答案:n、 2n、 4n、 n
設計意圖:這首兒歌反映了青蛙的只數和青蛙的嘴數、腿數之間的關系,用字母表示后它們之間的關系更簡明了,通過兒歌,促進了這次探究活動,加深了規律性的認識,既復習了上節用字母表示數的內容,又有利于引起這節課的引入。
師順勢利導: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數量關系,都可以用數學式子來表示,下面請大家來做一做。
2、填空:
(1)某種瓜子的單價為16元/千克,則n千克需要 _____元;
(2)小剛上學步行速度為5千米/小時,若小剛到學校的路程為s千米,則他上學需____小時。
(3)鋼筆每枝a元,鉛筆每枝b元,買2支鋼筆和3支鉛筆共需_______元。 答案:16n 、 、 (2a+3b)。
設計意圖:借助于一些學生熟悉的用字母表示數的實例,讓學生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同時為引入代數式的概念作準備。
二、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去“做數學”。
數學教學應不斷提供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才能有利于理解和讓學生感興趣,
三、蘊涵情感和數學簡潔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簡潔美的享受,如座位安排中有一定的規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中也有一定的規律,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素材。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說得流暢、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簡潔美當中,感悟著各種有規律的數學簡潔美。
本節課采用導學案的方式,主要講解代數式的基本知識,并在具體情景中講解列代數式的方法和簡單的求值.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逐漸熟悉代數式的表示方法,并培養符號邏輯思維能力.以具體的事例引入代數式的`概念,既形象又淺顯易懂.通過兩個探究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學生自己大膽的嘗試,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指導學生在變化中探索規律,培養團結合作精神.通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總結,理清本節的知識結構,使知識系統化,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
無論是教學環節設計,還是課外作業的安排上,我都重視知識的產生過程,關注人的發展,意到個體間的差異,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著各自的數學體驗。
數學課后反思15
育人教學,不僅是教的過程還是學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再學習的過程。昨天我們學校迎來了又一次的全縣講課比賽的機會,我本著學習的態度來到了初二三班的教室,這節課教學環節清晰,教學過程中設計的教學情境生動有趣,能從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進而聯系實際、運用到實際。同為青年教師,在聽了徐老師的課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徐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有許多方法、方式是值得我學習的。
1.教態親切自然,備課充分,語言清晰流利,特別是課堂語言的運用都恰到好處。
2.“先學后教”是我這次聽課感觸最深之一。老師指導學生先通過自己的預習來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既增加學生的興趣、自主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自我學習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老師加以指導講解,使學生更深刻、更準確的掌握了知識。體現了“126的教學模式”。
3.邊學邊練,當堂掌握。這種方式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并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學生是這節課的主角”是我這次聽課感觸最深之二。老師在這節課中起到了指導、引導的作用,除了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外,徐老師還把解題的思路,方法告訴大家,使學生學會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隨后學生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學生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或唱或演或辯論或演講,這些形式都是自己創作的,學生感興趣,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轉移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小組合作體現的很是充分。”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方向的`指引,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就是運用這種理念,努力創造自己擁有的靈動生機的生活課堂。課本是死的,知識是活的,方法也是活的。這些好的方法,不是原樣照搬就能達到效果的,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老師,需要不同的授課方式,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結合自己的特色教學,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數學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課后反思03-11
《白楊》課后反思12-19
《坐井觀天》課后反思03-15
草原課后反思03-16
《春雨》課后反思03-17
《背影》課后反思03-12
《周長》課后反思03-13
安全課后反思03-13
長城課后反思03-11
《草》課后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