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1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遠者[2],必浚其泉源[3];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6],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9].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10],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11].竭誠則吳越[12]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13].雖董之以嚴刑[14],振之以威怒[15],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豈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1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1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8];樂盤游[19],則思三驅以為度[20];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21];慮壅(yōng)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2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23].簡能而任之[24],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26]
注釋
[0]長(zhǎng):生長,長成。
[1]固:使……穩固。
[2]遠:形容詞用作動詞,使……流得遠。
[3]浚(jùn):疏通,深挖。
[4]當: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據天地間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間。語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夠。蓋: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但,則。
[10]蓋: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別人。物: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吳越:吳國和越國,春秋時兩個敵對的諸侯國。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責,監督。
[15]振:通“震”,威嚇。
[16]作:建造,興建。指大興土木,營建宮殿苑囿一類事情。
[17]謙沖:謙虛。沖:虛。自牧:自我約束。牧:養。這里引用了《易經》“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盤游:娛樂游逸,指從事打獵。
[20]三驅:出自《易經》“王以三驅”,有兩說:一說狩獵時讓開一面,三面驅趕,以示好生之德;一說一年以三次田獵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擴大九德的修養。宏:使……光大。茲:此。九德,即指九種美好品德,出自《尚書·臯陶謨》:“寬而栗(莊嚴),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亂(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擾(和順)而毅,直(正直)而溫,簡(簡易、寬大)而廉,剛而塞(充實),強而義。”
[24]簡:同“揀”,選拔。
[25]信者:誠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勞神苦思:勞 苦,使動用法,使……勞累,使……辛苦。
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穩固;想要使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樹根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厚實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您這)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國家的重要職權,據有天地間重大的地位,將會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永無休止的美善,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除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啊。
(歷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沒有不處在深切的憂慮之中而治道顯著,功德圓滿之后德行就開始衰微了,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監督人民,用威風怒氣來威嚇他們,(人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里卻不服氣。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眾(的力量);人民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是可以忽視的嗎?如果看見能引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險,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害怕會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容納千百條河流;喜愛狩獵,就想到用三面捕殺,留一面給它們逃生(不要趕盡殺絕),以此為限度;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畏懼說壞話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奸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錯誤地獎賞;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憤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地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擴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們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盡到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傳播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們的忠誠;文臣武將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間沒有什么事情(煩心),可以盡享游玩的快樂,可以頤養像松、喬兩位神仙的長壽。(皇上)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不必多說,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為什么要自己勞神費思,代臣下管理職事,使自己的耳目勞損,使無為而治的方針毀壞呢?
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無”通“毋”,不要。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嚇。
二、古今異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義,樹木的根;今義,指事物的本質。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縱情: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虛心:古義,使心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以為,古義:以(之)為;把(它)當作。/今義:認為。
三、詞類活用
① 名詞用作狀語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心:在內心。
② 名詞作動詞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君:做君主,統治。
③ 形容詞用作名詞
人君當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權。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懼讒邪 邪:邪惡的小人。
擇善而從之 善:好的意見。
則思正身以黜惡 惡:奸惡的小人。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見。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環境。 危:危險的可能。
④ 形容詞用作動詞
智者盡其謀 盡:用盡。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遠:遠長。
塞源而欲流長者 長:遠長。
能克終者蓋寡 終:堅持到底。
⑤ 形容詞使動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寧。
正身以黜惡 正:使……端正。
⑥動詞用作名詞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可欲:指看見想要的東西
⑦形容詞意動用法
樂盤游,則三思以為度 樂:以……為樂,喜歡。
憂懈怠,則慎思而敬終 憂:以……為憂,擔心。
四、重要虛詞
之:①臣聞求木之長者 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結構助詞,的。
③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代詞,指代天下。
以: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來,表目的的連詞
②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來,表目的的連詞
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為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連詞,表轉折。
②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遞進。
③垂拱而治:連詞,表修飾。
④子產而死,誰氣嗣之:連詞,表假設。
五、重點實詞
蓋:①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
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因為。
雖:①臣雖下愚,知其不可:雖然。
②雖董之以嚴刑:即使。
誠:①必竭誠以待下:誠心。
②誠能見可欲:如果。
下:①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臣下的意見。
②臣雖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地位低下的人。
當:①盛夏之時,當風而立:對著,面對。
②人君當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當dàng車:當作。
安: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鴻之志哉:怎么。
③項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環境。
⑥則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寧。
信:①信者效其忠:誠實。
②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請求。
④不求聞達與諸侯:追求。
⑤府史聞此變,因求假暫歸:請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治。
③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
哉: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哉。表反問語氣,呢
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表反問語氣,嗎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表反問語氣,呢
所: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所”加動詞的固定結構
②山巒為晴雪所洗。表被動
克:①能克終者蓋寡:能夠。
②然操雖能克紹:戰勝。
③公乃與克日會戰:約定。
④克己復禮為仁:約束。
終:①終茍免而不懷仁:最終。
②能克終者蓋寡:堅持到底。
六、句法
1、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介賓短語后置
2、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省略句
3、 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豈……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譯為“難道……嗎?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判斷句
七、成語
居安思危 載舟覆舟 擇善而從 善始善終 垂拱而治 戒奢以儉
作品賞析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 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第一段
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臣聞“的口氣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反問的一句,差不多帶有”挑釁“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處。接著,進一步明確指 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與”水“的比喻。
第二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終者蓋寡。“開頭幾句,寥寥數語,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這雖說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來,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 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殷憂,則竭誠待人;得志,則縱情傲物。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警覺。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重。”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兩條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帝不要放任縱欲;”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說”兼聽則明“;”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說”偏聽則暗“;”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是說賞罰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十思“就是十條勸戒,語語坦誠,字字驚心。文章最后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即”用人“”納諫“策略,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全文以論述為主,對同一個問題,作者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析,這樣,說理更加透 徹。如第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再從反面闡述不這樣做的危害;第二段關于”殷憂“”竭誠“與”得志“”傲物“的反復論述,第三段貫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應)與理性自制的對舉,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文章以淺顯的比喻襯出中心論題,比喻作為一種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動、直觀的效果;全文的論述多用排比句式,鋪排羅列,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2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思國一作:望國)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注釋:
[1]長:生長,生發,名詞用作動詞。
[2]固:使穩固,使動用法。
[3]遠:流得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4]浚(jùn):疏通,深挖,動詞。
[5]當:主持,掌握,動詞。
[6]神器:指帝位、政權。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古人認為君權神授,認為取得神器即為奪得天下。
[7]居域中之大:據天地間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間。語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詞用作名詞。
[8]以:連詞,表示目的關系,相當于“來”。
[9]凡昔:所有的。有書如《古文觀止》寫為“凡百”,此皆為一意:以往的。
[10]景:重大。
[11]克:能夠。
[12]蓋: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但,則。
[13]傲物:看不起別人。物: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在古代“物”亦可指代人。
[14]吳越:此處指吳國和越國,春秋時兩個敵對國。
[15]行路:路人,陌生人。
[16]董:督責,監督。
[17]振:通“震”,威嚇。
[18]作:建造,興建。這里指大興土木,營建宮殿苑囿一類事情。
[19]謙沖:謙虛。沖:虛。自牧:自我約束。牧:養。這里引用了《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的意思。
[20]下:居于……之下。《老子》曰:“江河所以為萬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則滿而不溢。”
[21]盤游:娛樂游逸,指從事打獵。見《書·王子之歌》:“乃盤游無度”
[22]三驅:出自《易經》“王以三驅”,有兩說:一說:狩獵時讓開一面,三面驅趕,以示好生之德;一說:也叫“三田”,一年以三次田獵為度。
[23]敬:慎。
[24]黜:排斥,摒棄。
[25]宏茲九德:擴大九德的修養。宏:使……光大。茲:此。九德,即指九種美好品德,出自《尚書·臯陶謨》:“寬而栗(莊嚴),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亂(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擾(和順)而毅,直(正直)而溫,簡(簡易、寬大)而廉,剛而塞(充實),彊而義。”
[26]簡:同“揀”,選拔。簡拔。
[27]信者:誠信的人。
[28]勞神苦思:勞苦,使動用法,使……勞累,使……辛苦。
[29]疏:奏議的一種。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總稱,包括奏、議、疏、表等
[30]殷:深重。誠:果真。
[31]人:民。唐時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以“人”代“民”。
[32]謙沖:謙虛。牧:養。
[33]盤游:指游獵。宏:弘揚。
[34]簡:選拔。
[35]百司:百官。
翻譯:
臣聽說要想讓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要使國家穩定,一定要積聚它的民心。源頭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像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應該)推崇皇權的高峻,永保永無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就像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無不是在深深的憂慮中就治道顯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而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當初創業時,能力綽綽有余;如今守成,能力卻不足,這是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吳和越這樣敵對國家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行同陌路。雖然可以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震懾他們,但是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里悅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韁繩駕馭飛奔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作為人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適合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間沒有什么事情(煩心),可以盡享游玩的快樂,可以頤養像松、喬兩位神仙的長壽。(皇上)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不必多說,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勞損聰明的耳目,違背無為而治的方針呢!
賞析:
《舊唐書》曾贊揚魏征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對于魏征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說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他還曾使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經常拜讀這篇奏疏,用以規戒自己。由此可見它在封建時代的重要意義。即使到了現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也仍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文章根據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之后,逐漸驕傲自滿,生活日趨奢靡地情況,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誠以待下”,必然會使“骨肉為行路”,最后導致至親疏遠,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于保守天下。奏疏不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害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對癥下藥,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確具體,又實用而不空泛,針對性很強。
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讀來如覺連珠滾動,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警示振聾發聵。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征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開篇,通過成敗得失的比較推論,歸結到“可畏惟人”,指出了爭取人心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魏征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主題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調“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諫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規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善始”、“克終”,以“積其德義”,使國家達到到長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觀止》評價: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德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
魏征這篇諫疏是規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文章第—段即開宗明義,用樹木、河流作比,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難”的道理,并從“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結論,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體內容。所謂“十思”,歸納起來,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滿、寬容仁慈、慎始善終、虛心納言、拒邪黜奸、刑賞以法。
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臣聞”的口氣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反問的一句,差不多帶有“挑釁”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處。接著,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與“水”的比喻。
第二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終者蓋寡。”開頭幾句,寥寥數語,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這雖說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來,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殷憂,則竭誠待人;得志,則縱情傲物。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發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重。“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兩條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戒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皇帝勤勉政事,處置謹慎,不要怠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說“兼聽則明”,放低身段,多聽取臣下的意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說“偏聽則暗”,自己有傾向直臣,罷黜小人;“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是說賞罰要按國家尺度實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十思”就是十條勸戒,語語坦誠,字字驚心。文章最后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從用人,納諫,賞罰,多方來講、其中提到的“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即“用人”“納諫”策略,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給我們哪些寫作的啟示呢?
一是陳述意見的針對性。這奏疏是給皇帝看的,是用來勸諫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陳述的內容無一不針對帝王的易犯病,又無一不為“垂拱而治”的封建統治著想,使唐太宗樂于接受。二是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這“十思”的內容涉及到與帝王冶國興邦有關的十個問題。從生活到政治,從人個欲望以品德修養,凡存在的主要問題作者全都考慮到。不但指出問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費苦心。三是安排條款的序列性。“見可欲”“將有作”“念高危”“懼滿溢”“樂盤游”“憂懈怠”“慮雍蔽”“懼讒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條,多而不亂。四是語言表達的齊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構成排比,一氣呵成,形成齊整,氣勢磅礴。顯然,這篇古代佳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寫作啟發。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茍且以免于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是它的根系牢固;想要河流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多聚積道德仁義。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3
原文
諫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思國之理一作:思國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想讒邪一作:懼讒邪;弘茲一作:宏茲;在君一作:君臣)
譯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想讒邪一作:懼讒邪;弘茲一作:宏茲;在君一作:君臣)
統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釋
臣聞求木之長(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yù)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shē)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長:生長。這里指長得好。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浚:疏通,挖深。在下愚:處于地位低見識淺的人。明哲:聰明睿智(的人)。當神器之重: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域中:指天地之間。休:美。這里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jié)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fù)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殷憂:深憂。實:的確。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傲物:傲視別人。物,這里指人。吳越為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吳:指北方;越:指南方。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系的人。董:督責。振:通“震”,震懾。茍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載舟覆舟:這里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xiè)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yōng)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chù)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miù)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yì)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想讒邪一作:懼讒邪;弘茲一作:宏茲;在君一作:君臣)
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筑物。作,興作,建筑。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沖,謙虛。牧,約束。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盤游:打獵取樂。三驅:據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慮壅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正身以黜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弘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簡:選拔。效:獻出。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賞析
《舊唐書》曾贊揚魏征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對于魏征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說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他還曾使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經常拜讀這篇奏疏,用以規戒自己。由此可見它在封建時代的重要意義。即使到了現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也仍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文章根據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之后,逐漸驕傲自滿,生活日趨奢靡地情況,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誠以待下”,必然會使“骨肉為行路”,最后導致至親疏遠,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于保守天下。奏疏不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害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對癥下藥,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確具體,又實用而不空泛,針對性很強。
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讀來如覺連珠滾動,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警示振聾發聵。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征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開篇,通過成敗得失的比較推論,歸結到“可畏惟人”,指出了爭取人心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魏征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主題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調“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諫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規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善始”、“克終”,以“積其德義”,使國家達到到長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觀止》評價: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德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
魏征這篇諫疏是規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文章第—段即開宗明義,用樹木、河流作比,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難”的道理,并從“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結論,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體內容。所謂“十思”,歸納起來,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滿、寬容仁慈、慎始善終、虛心納言、拒邪黜奸、刑賞以法。
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臣聞”的口氣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反問的一句,差不多帶有“挑釁”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處。接著,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與“水”的比喻。
第二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終者蓋寡。”開頭幾句,寥寥數語,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這雖說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來,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殷憂,則竭誠待人;得志,則縱情傲物。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發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重。“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兩條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戒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皇帝勤勉政事,處置謹慎,不要怠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說“兼聽則明”,放低身段,多聽取臣下的意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說“偏聽則暗”,自己有傾向直臣,罷黜小人;“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是說賞罰要按國家尺度實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十思”就是十條勸戒,語語坦誠,字字驚心。文章最后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從用人,納諫,賞罰,多方來講、其中提到的“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即“用人”“納諫”策略,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給我們哪些寫作的啟示呢?
一是陳述意見的針對性。這奏疏是給皇帝看的,是用來勸諫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陳述的內容無一不針對帝王的易犯病,又無一不為“垂拱而治”的封建統治著想,使唐太宗樂于接受。
二是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這“十思”的內容涉及到與帝王冶國興邦有關的十個問題。從生活到政治,從人個欲望以品德修養,凡存在的主要問題作者全都考慮到。不但指出問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費苦心。
三是安排條款的序列性。“見可欲”“將有作”“念高危”“懼滿溢”“樂盤游”“憂懈怠”“慮雍蔽”“懼讒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條,多而不亂。四是語言表達的齊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構成排比,一氣呵成,形成齊整,氣勢磅礴。顯然,這篇古代佳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寫作啟發。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4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厚實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您這)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國家的重要職權,據有天地間重大的地位,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會竭盡誠心地來對待臣民。既已成功,則放縱自己的情感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雖然(可以)用嚴酷的刑罰監督(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茍且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里卻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見到自己喜歡的,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滿危機,就要不忘謙虛來(加強)自我修養;害怕會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容納千百條河流;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畏懼說壞話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奸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地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發揚光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盡到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天下就能治理好。為什么一定(自己)勞神費思,代替百官的職責呢?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5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詩詞賞析:
時間條件
隋朝在農民起義中覆滅,給唐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魏征積極進諫。太宗起初對魏征的直諫尚有抵觸,揚言要殺他,后來他悟出魏征是為了國家地長治久安,便越來越能夠接受魏征的建議,并且付諸實施。這篇奏疏寫于貞觀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唐太宗登基后,開始了一段較有作為的政略,所以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因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他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資治通鑒》卷一〇九四著)。 可是,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唐太宗開始大修廟宇宮殿,四處游玩,勞民傷財。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當年,已經民怨沸騰。為此有的大臣向他進諫,如監察御史馬周就曾在上書中指出:“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繼”,“春夏秋冬,略無息時”而“咸有怨言”(《貞觀政要》卷十)。他卻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新唐書·魏征傳》) 他不再像過去那樣高興地接受下級的意見了。如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陽宮,泛舟積翠池,看到隋煬帝揮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臺樓閣,便大發議論說:“(煬帝)將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國滅”,看起來他似乎應該以隋為鑒了,但最后他卻洋洋得意地說:“今其宮苑盡為我有。”(《貞觀政要》卷十),并且照樣地“行幸不息”起來。又如要選拔人才,太宗收到許多有用的建議,可是沒有像樣的行動。魏征曾上疏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貞觀政要》卷七)。就在唐太宗越來越忘乎所以,別的大臣都噤若寒蟬的情況下,魏征卻在貞觀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這五個月中,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此為四疏中第二疏)。(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2年第2期《一篇真實得體的奏疏》) 在此疏中,魏征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思想,為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主題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去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戒奢侈、恤百姓、戒焦躁、不自滿、不放縱、不懈怠、納忠言、遠小人、克喜怒、明賞罰等數十個建議。(《貞觀政要》)
背景環境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諫議大夫魏徵,在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上書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征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對這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主題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等十個治國需警醒的要點。 唐太宗登基后,開始一段是較有作為的,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因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他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資治通鑒》卷一〇九三) 可是,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日益鞏固,國威遠揚,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他漸漸驕奢起來,忘記了“以民為本”,特別是漸漸忘記了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開始作威作福起來了。 就從貞觀十一年這一年來看,他先下令修了飛仙宮,后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游洛陽宮,六月巡游明德宮,十月獵于洛陽苑,十一月又巡游懷州,狩于濟源。老百姓為了服徭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的大臣向他進諫,如監察御史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繼”,“春夏秋冬,略無息時”而“咸有怨言”(《貞觀政要》卷十)。他卻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新唐書·魏征傳》)。他不再像過去那樣高興地接受下級的意見了,他在生活上漸漸奢侈的同時,還有些崇尚空談,不務實際了;這點魏征是看得很清楚的。 貞觀十一年,“(煬帝)將行幸不息,(《貞觀政要》卷十),并且照樣地“行幸不息”起來。又如要選撥人才,唐太宗說了千百遍,可是沒有象樣的行動。魏征曾上疏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貞觀政要》卷七),《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其主要內容是:勸諫太宗施仁政、心懷天下、從諫如流、以民為貴,親賢臣遠小人等,去做一個好帝王。《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奏疏的代表作。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6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諫太宗十思疏全文翻譯: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翻譯: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7
諫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望國一作:思國)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