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與學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與學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與學作文1
上體育課的時候,老師教了我們太極拳的招式,我覺得特別的有趣。
于是周末的清晨,爸媽叫我一起去爬山的時候,在中途山坡休息時,我提議讓他們跟著我學太極拳。
爸媽自然是愿意學的,倒是最初還信誓旦旦的我,教的過程中,有些扭扭捏捏了。
本來在上體育課的時候,還覺得自己學得不錯,可當我開始自己當“老師”教爸媽的時候,才發現一整套拳法連著練的時候還比較容易,可一旦拆開一招一式去教的時候,居然有點難,因為中途總是會忘記。
好在爸媽都是很乖巧的“好學生”,他們并不嫌棄我的笨拙,而是煞有介事地跟著我學。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學的比較標準,而同一個動作,爸爸學的要慢一些,且他的每一個動作都能讓媽媽和我捧腹大笑。
“你爸一跳舞就會有點手腳不協調,”媽媽笑道。
“你年輕時還學過跳舞嘛,所以學這個也更輕松。”爸爸一邊努力地擺正動作,一邊回道。
經過練習,他們漸漸地也能跟上我的'節奏,一起練習了會就滿頭大汗。
通過這次當“小老師”,我終于明白那個費曼學習法所說的,最好的學就是教,在教的過程中, 就能夠更真切地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哪一些需要提升。
教與學作文2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權利受教育。在《論語》的閱讀中,我時常感到孔子的一些主張和思想間存在矛盾相斥。例如孔子在談“教”與“學”時,提出“因材施教”“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但也有提到“不復也”。在孔子的言論中,學生是可以由一個好老師塑造的,如果一個老師足夠優秀負責,就沒有“壞學生”。相反,如果一個學生無法做到舉一而反三,那么老師就不要再教他了。我因這兩個相斥的`觀點而疑惑,常常感到兩個觀點都有其可靠性和依據,但將兩個觀點同時比對,又仿佛無法同時成立。
當我們深入研究孔子對教育的看法時,心中的疑惑往往可能就會迎刃而解,孔子在“不憤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不復也”這則論語中的觀點隱含著孔子對學生求學的看法。孔子認為“我求學”和“求我學”是本質不同的兩種求學形式,其差別在于學生是否有學習的欲望。只有學生自身存在對學習的欲望、思考的欲望、想要求知,老師才有必要啟發他。以孔子的這個態度作為橋梁,以上的疑問便有了解答。
因此,孔子對于某一方面的觀點由于具有多面性,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兩個表面上看似背道而馳的觀點拼接在一起,說成是矛盾。就像“作文”,有“作”才有“文”。“思考”同樣,有深思才會有所得。
三慮而后述。
【教與學作文】相關文章:
日出作文作文10-04
鞠躬的作文03-11
笑臉的作文03-11
鏡子的作文03-11
孝心的作文03-12
白菊的作文03-12
在路上的作文03-12
盛夏的作文03-12
大閘蟹作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