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環境保護政策與綠色發展研究論文
中國的經濟發展長期以環境惡化為代價,環境形勢日益嚴峻。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持續發展,中國必須改變粗放型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走出一條新的綠色發展的道路。
所謂“綠色發展”,其主要著力點在于經濟發展的方式,即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性,將合理與理性原則貫穿生產與消費的各個環節中,既使經濟快速發展,又確保生態環境得到良好保護。因此,將環境保護政策與綠色發展結合起來是我國在城鎮化、工業化加速發展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
一、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消費,注重理性和適度,鼓勵消費者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關注環境,通過自己消費方式的改變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
(一)綠色食品。綠色食品是對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總稱。它是指按特定生產方式生產,并經國家有關的專門機構認定,準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無公害、安全、優質、營養型的食品。綠色食品將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產消費融合起來,既使得消費者能夠得到安全衛生有營養的食品,又能促進環境的保護,因此啟動綠色食品消費市場很有必要。然而,一系列諸如“毒奶費”、“蘇丹紅”等食品安全衛生事件頻頻發生,再次暴露了我國綠色食品制度不完善的缺陷,也為加強食品監管敲響了警鐘。
一是要把好食品安全生產關,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處罰措施,讓企業牢固樹立安全、衛生生產的觀念,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二是要把好食品安全監管關,各級政府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食品安全日常監管機制和問責機制,及時的發現并處理食品安全衛生問題;三是要把好食品安全賠償關,對于違法生產和銷售不安全食品的,除賠償消費者損失之外,還要對廠商進行罰款,使其違法的成本增大,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
(二)綠色交通。綠色交通是指適應人居環境發展趨勢的城市交通系統,其核心是交通的通達、有序,參與交通個體的安全和舒適,盡可能減少土地和能源占用。綠色交通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到人們的日常出行之中,進而創造適合人類的居住環境,并確保人類在旅途過程中達到安全、便利、舒適等目標。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要依賴多管齊下的交通政策。
一是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在能源日益枯竭和城市道路日趨擁堵的情況下,公共交通可以發揮其大運量、高效率等優勢,有效降低汽車尾氣排放量和緩解城市道路壓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發展公共交通必須要做好路網規劃,合理布局大型樞紐換乘點,并與周邊的土地開發相結合,實現公共交通先行,帶動周邊發展;二是要控制私有汽車擁有量。私人汽車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資源,且能源消耗量大、運能低,環境污染嚴重。在不加以控制的情況下,無節制的私人汽車擁有量的增長不但不會方便居民出行,反而會持續造成環境惡化與交通擁堵;三是要提升公眾參與度。城市交通的發展與公眾息息相關,無序的交通行為將導致道路交通功能的降低和環境污染的加重。因此對于公眾來說,應提高自身素質,轉變觀念,切實參與到綠色交通的實施中。
(三)綠色住宅。房地產業目前已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尤其是住宅業更得以飛速發展,我國的人居環境也得到極大地提高和改善。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住宅產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土地、水資源浪費”,“生活垃圾無序處理”以及“光、水污染”等。綠色住宅要求從住房設計到生活方式等環節作出改變,更好的保護環境。
一是改變家庭的消費方式。家庭對能源和水的消費,產生的生活廢棄物等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環境,因此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充分循環利用各種資源,同時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避免污染物的產生;二是要改變住宅的設計方式。在住宅設計中,要充分利用陽光、風等自然資源,最大限度的根據自然氣候設計住宅,減少資源浪費。
二、清潔生產
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工業污染的防治,致使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公害事件不斷發生,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引起了非常巨大的社會反響。此后,安全生產逐漸得到了各國政府的關注,清潔生產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之中。清潔生產改變了只注重生產過程的老舊生產方式,強調產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性,旨在減少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從原料的提取到產品的最終處置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
清潔生產思考方法的獨特之處在于:過去考慮環境污染問題時,往往著眼于對生產產生的污染物的治理,而清潔生產則要求將污染消除在產生之前。傳統的末端治理與生產過程相脫節,即“先污染,后治理”,重點在于“治”;而清潔生產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通過不斷加強管理和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產生,側重點是“防”。總之,清潔生產改變了傳統末端治理的被動、消極的應對策略,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防治污染的治理方式,將會對綠色發展的實現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節能減排
我國是一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資源占有量低且資源時空分布十分不均的國家,在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日趨惡化的情況下,節能減排成為了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關鍵因素。
(一)節約能源。節約能源的關鍵在于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過快增長,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各級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要嚴格落實用地審查、環境影響評價等考核體系,對于不達標的企業要提出處罰意見,并定期將考核結果向公眾公布,接受輿論監督。
(二)節約用水。相對于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節約用水的關鍵在于高效地利用水資源。節水型社會的建設首先需要政府的主導,政府要提供資金來改造城市用水系統,并且根據水資源承載力來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制定科學的水價機制遏制浪費,保障公民基本的生活用水權利。其次,要把節水和防污結合起來,有水的使用就有水的排放,廢水的無序排放會對土地、地下水等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因此在研究水的使用時必須同時研究水的排放。
(三)節約土地。節約土地要走一條建設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國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建設利用效率,積極引導使用未利用地和廢棄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加強政府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對土地使用進行監管并接受公眾的監督。
四、循環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特殊之處在于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物質都需要在這個流程之中得到合理和反復的利用,以此將廢棄物的排放降低到最少。因此,循環經濟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的成本,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廣泛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一定的難度,因而要將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結合起來。
首先要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一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勢,將循環經濟與企業利益相結合,使企業能夠通過循環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二是通過生產成本的減少來降低產品價格,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
其次要重視政府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發展之中,通過嚴格的制度來對企業行為進行監管。對于能夠實行循環經濟的企業,政府要通過減稅等方式來降低它們的生產成本,以此鼓勵更多企業能夠自覺保護環境;對于那些污染排放超標的企業,要依據制度進行處罰。
在現如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深刻的明白:環境保護從來都不是經濟發展的障礙。只有堅持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新路子——綠色發展道路,經濟才能夠獲得持續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才能持續得到提高。
【我國環境保護政策與綠色發展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發展我國綠色物流的對策研究05-02
推進我國綠色建材發展的政策思考04-26
我國道路運輸市場的發展及政策變革研究04-27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論文05-02
我國數字電視的發展策略研究論文04-30
我國環境保護支出政策分析05-02
我國網絡會展發展研究05-02
我國工業發展模式研究04-28
我國公共政策評估研究以及經驗借鑒論文04-30
對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調查研究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