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觀

時間:2024-06-28 17:10:42 昌升 哲學宗教論文 我要投稿

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觀

  在中國,哲學是藝術之基礎,而天人合一便是中國藝術精神之核心。無論是建筑、詩詞或是繪畫,藝術家們總是在處理自身與萬物關系時呈現出一種交融與共享的狀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何為天人合一?

  所謂“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學說——自然與人為是相通且不可分割的。

  英國著名東方藝術家勞倫斯·比尼恩就曾這樣稱贊中國古代藝術:“中國古代藝術是中國人所獨有的藝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所特有的宇宙觀念: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萬物并不是被設想為與人生無關的,而是被看做生機勃勃的整體。”天人合一不僅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更成為了中國藝術的核心價值。

  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高表現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各種藝術形式中皆有體現,我們不妨以繪畫、建筑和詩詞為例,更深刻地領會這一思想的藝術價值。

  1、天人合一與園林藝術

  在我看來,園林藝術是天人合一思想最直接的展現,它以多樣的形式滲透融入到傳統園林藝術的布局構建中。

  首先,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眾所周知,中國園林基本采用的都是“范山模水”的創作手法。一石可代一山,盆池可代江湖,這其實體現的便是壺中天地、萬景天全的宇宙觀。

  其次,中國傳統園林里充滿了生命的氤氳。“天人合一”是一種生命哲學,生命充溢于廣大的宇宙,流貫于天地自然之間,人類萬物、飛潛動植無不是生命的結晶。而傳統園林里的景色,往往體現了這種生命的流動性。

  賞中國山水之景,需要不同的時間。就以西湖十景為例子。蘇堤春曉看的是春景,柳綠配桃紅,一片生機勃勃;三潭映月看的是秋天的景,在中秋的夜晚,會有二十四個月亮倒影在水中;斷橋殘雪,看的是冬天的景,橋的陽面冰雪消融,但陰面仍被殘雪覆蓋,從高處看,橋似斷非斷。

  賞中國傳統園林之美,同樣如此。園子中的景物常以時間來命名,如“寫秋軒”、“知春亭”。又如圓明園里“四宜書屋”得名即包含了四季之宜:春宜花、夏宜風、秋宜月、冬宜雪,提醒賞園之人在不同時間賞不同景色。而賞園之人也常常在時間的變幻之中感受生命。如《牡丹亭》里杜麗娘偶進園子,見春色滿園,隨即引發對自身青春生命的感慨。

  時間是生命的刻度,在園林中感知時間,便是在感知生命,于是縱情謳歌生命便成了中國園林美學的主旋律。

  最后,傳統園林中常常體現天與人的交融。對于中國古人來說,山水是幫助他們治療心靈受傷的解藥。這一點與西方很不同。西方人在現實世界中受傷時,常常會求助于宗教,中國則求助于山水。這就使得中西方在藝術審美上有“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的不同。

  譬如,在蘇州的拙政園,有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景,名為“與誰同坐軒”。這個軒小到只可以坐一個人,臨著湖面。園子的主人為何要這樣設計呢?其實是源于蘇軾的一首詩。

  蘇軾在他政治最失意的時候曾寫過一首詞,詞中有一句是:“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若你了解過園子主人的生平經歷,知道“拙政園”名字的由來,你大抵便能理解,作者把這個軒設計得如此之小,是源于生命的孤獨。他需要在這個園林里與明月、清風為伴,慰藉內心的孤獨,得到心靈的解脫。于是天與人,便在這個小小的軒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交融。

  2、天人合一與繪畫藝術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尤其重視追求天地之大美與生命的氣韻生動,這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王維曾在《山水論》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也就是說,畫家在落筆之前,心中已經有象。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鄭板橋的“胸有成竹”典故。對于鄭板橋來說,竹子已經不是純粹的“眼中之竹”,這一眼前的客體已經融入了主觀的感性,而成了“心中之竹”。在“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過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體現。

  除此之外,天人合一思想也影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觀照。中國山水畫意不在山水,重視的是靈性之氣,這其實就是生命力的集中體現。也就是說,山水畫其實將人的生命意識在畫面形式構成中體現出來。就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的那樣:“以山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可見,山水畫既是畫家的生命之氣與山水融合的產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3、天人合一與詩詞藝術

  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確,詩人們與天地自然萬物融為一體,達到了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巧妙平衡。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間,我們都能窺見作者的精神。

  一首山水詩,或許從頭到尾未提及關于作者自身的只言片語,但我們卻能深刻地體會到,那山那水中到處都是詩人的影子。或許,這便是中國天人文化的玄妙之處了。

  利用自然山水,詩人們可以言志,在自然之景中體現崇高的道德境界。例如劉禹錫的“萬花敢向雪中開,一樹獨先天下春”、比如鄭思肖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再比如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都是將自然之景物比擬成人的美德。

  除此之外,山水詩中的自然風光又常常與社會現實互相觀照的。比如李白筆下的自然景象,往往感到一種豪邁的氣魄,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都是與盛唐時樂觀進取的時代精神相契合的。而到了杜甫的詩中,就成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亂世山水延續了安史之亂的社會生活。可見,山水詩再現了時代的變遷,也再現了中國歷史發展變化的脈絡。

  最后,山水詩又常常與人生哲理聯系在一起。以《春江花月夜》為例。這首詩歷來被認為是“詩歌中的詩歌”,甚至被譽為“孤篇蓋全唐”。而它的價值,恰恰體現在它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藝術化地體現了出來。

  在詩中,作者這樣寫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他把春花秋月的自然之景,與人生代謝聯結到了一起,在自然山水中體會人生的哲學。而這種哲學,卻又不是以一種抽象推理的方式枯燥地表現出來的,而是用自然的形象感性地顯現,這不恰是黑格爾說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嗎?

  三、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總而言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國藝術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使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不只在客體,更將美學指向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一代又一代的古代藝術家們,將自己的生命與宇宙大化生命悠然結合,在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作品中展現其廣大和諧的生命精神,給予身處現代的我們以無限的啟迪。

【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觀】相關文章:

中國傳統美學觀天人合一與生態美學04-30

大生命觀的美學-天人合一與中國藝術精神05-01

中國古典藝術意境的宇宙精神-莊子“天人合一”觀的美學性質及其影響04-28

從人生論美學到實踐美學--中國悲劇觀演變論05-02

道家道論與中國美學之通變觀04-26

中國傳統美學觀對現在招貼設計的影響04-26

中國玉的美學鑒賞04-27

佛教與中國美學兼論中國人的宇宙觀、自然觀、藝術觀04-28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觀的生態倫理意蘊管窺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