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夢游天姥吟留別》兩處注釋質疑
[作者] 貴州 陳鴻斌
[內容]
第一處是“對此欲倒東南傾”。
查全國恢復高考后的歷年高中語文版本,均注為:“對著(天姥山)這座山,(天臺山)就好像要向東南面倒下去似的。意思是天臺山和天姥山相比,就顯得低了。”注釋的“意譯”部分,是無可非議的,但前半部分的“直譯”部分,就令人費解了。
首先,讓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來剖析。詩人寫“五岳”,寫“赤城”,寫“天臺”,無疑都是用來襯托天姥山的雄奇高峻的。天臺山位于天姥山的東南面,說“對著(天姥山)這座山,(天臺山)就好像要向東南面倒下去似的”,著實讓人費解。其一,既說天臺山是對著天姥山的,那怎么會一下子向它的左側后(東南面)倒下去了呢?盡管注者加了“好像”、“似的”等詞語,但這種朝著離天姥山越來越遠,大有“棄我去者”之嫌的倒法,又如何來襯托天姥山呢?其二,詩人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僅著一“傾”字,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如果天臺山“好像要朝著東南面倒下去似的”,既是向后“傾”,又怎么來襯托天姥山,表達其嘆服呢?詩人這里既然采用了擬人化手法,我們不妨用常見禮數(shù)來作個類比:甲要向乙表露欽佩、仰慕之意,就應面對乙打躬作揖,甚至稽首,絕無后仰倒下去行禮之說。
故筆者認為:天臺山不是向東南面倒下去,而是向西北面倒下去,癥結就在對“東南傾”的解釋上。《夢游天姥吟留別》雖是一首七言古詩,可詩人在用韻上仍是十分講究的:“……橫……城……傾”,一氣貫通,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正是為了押韻上的需要,詩人把“傾東南”倒裝過來,成了“東南傾”。這在古今詩歌創(chuàng)作中是不乏其例的。而且,“傾”在這里只有勸欽佩、仰慕”之意,才富有擬人的浪漫手法。所以,“對此欲倒東南傾”的“直譯”應該是:“對著(天姥山)這座山,(天臺山)就好像要在東南面(朝著天姥山)下拜似的。”這就入情入理了。
第二處是“深林兮驚層巔”。
編者注為“使深林戰(zhàn)栗,使層巔震驚。”從注釋內容不難看出,編者以為“”和“驚”的施動者是“深林”和“層巔”;“使深林戰(zhàn)栗,使層巔震驚”的主語是“熊咆龍吟”,因為“深林”句的前一句就是“熊咆龍吟殷巖泉”,這似乎也順理成章。然而,仔細推敲,夢游天姥山的人,詩作說得很明白:“我欲因之夢吳越……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于是“我”穿上謝靈運當年穿過的木屐,登上了天姥山。在飽覽了白天勝景之后,接著還是這個“我”,又身臨夜間奇象:聽到的是“殷巖泉”的“熊咆龍吟”看到的是“深林”,是“層巔”,是……“我”正是被這幽深的林莽,這似人非人似獸非獸層層疊疊的峰巒,嚇得毛骨悚然,膽戰(zhàn)心驚!
所以,“深林兮驚層巔”和“驚”的主語是“我”而絕不是“熊咆龍吟”!綜上所述,“?深林兮驚層巔”應是“(我)?(于)深林,驚(于)層巔”的省略,“于”表被動,全句是一個被動句,譯為:“(我)被幽深的林莽(嚇得)打戰(zhàn)啊,(又)被層層疊疊的山峰(唬得)驚煞”!
《夢游天姥吟留別》兩處注釋質疑
【《夢游天姥吟留別》兩處注釋質疑】相關文章:
《夢游天姥吟留別》 教案04-25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04-25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0-18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二04-25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5篇01-12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5篇)02-02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精選11篇)05-17
夢游天姥吟留別備課教案模板(通用6篇)11-17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設計(通用10篇)09-25
從-夢游天姥吟留別-談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