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談學生的口語交際
《三國演義》第43回是“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這是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時的一次極為重要的“外事”活動,其精彩的發(fā)言,雄辯的才能讓我們傾嘆不已,雖然我們遠不具孔明之才,但應該說這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口語交際還是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一、口語交際需要定向——話題一致,目的明確。 “咬定青山不放松”,諸葛亮出使江東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擊曹軍,舌戰(zhàn)群儒就是讓張昭等人閉口,不要成為孫權與劉備結盟的障礙。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口語交際明確提出:“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不卑不亢;“負責”就是說話誠懇有據(jù),實事求是講誠信。諸葛亮能夠自始至終圍繞這一出使任務,緊緊扣住中心話題,既“自信”,又“負責”,并逐一駁倒那些自命不凡的“儒家”。 二、口語交際需要資本——心中有糧,說話不慌。 “腹有詩書氣自華”,諸葛亮的博學多識、經(jīng)天緯地之才在舌戰(zhàn)群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他能夠縱論古今,游刃有余,“兵來將當,水來土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口語交際需要設計——胸中有數(shù),沉著應對。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說做事情應該把事先的準備工作做充分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講得就是這個道理。諸葛亮在舌戰(zhàn)群儒前必是做了極其充分的事先準備,腦海里必是翻來覆去進行了多場的“沙盤作業(yè)”,因此他能夠胸有成竹地應對,取得預設的效果。 四、口語交際需要智慧——辨析判斷,拓展深化。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口語交際需要智慧關鍵在于能夠準確地抓住對方說話的要點,正確地判斷對方說話的用意,然后相機答復或還擊。譬如孔明聽張昭諷自己一歸劉豫州就棄甲拋戈、望風而竄,就以劉備的“大仁大義”和“勝負乃其常事”對之;聽薛綜說人心歸曹則痛斥其無父無君;針對陸績說劉備帝王之胄無可稽考則用獻帝賜爵對之等等,讓對方“無一言回答”、“不能對”、“默然無語”。 五、口語交際需要機智——腦筋靈活,隨機應變。 “任爾東西南北風”,笑對來風,化風為雨,口語交際的機智,關鍵還在于話題不被人左右,能夠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不踏入人家的陷阱,設計終究還是紙上談兵的東西,實際的談話中什么情況都有可能出現(xiàn),其中還包括對自己的人身攻擊等等。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口語交際也明確提出:“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jù)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nèi)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六、口語交際需要幽默——有趣可笑,意味深長。 如何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必要的幽默不可少,有時幽默的力量是極大的。譬如當程德樞說“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則以“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對之,并說:“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jié)杉爱敃r,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jīng);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并舉反例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此所謂小人之儒也”。諸葛亮話點到為止,幽默中見力量,實讓“群儒”自己去對號入座。又如陸績“懷桔遺親”本是贊美其事母至孝的,后也成為“二十四孝”中的一例,而這里孔明說陸績“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幽默中飽含諷刺之意,從而使其語塞。[1] [2]
【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談學生的口語交際】相關文章: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07-26
以身邊發(fā)生事談口語交際課05-01
口語交際04-30
談小學中年級段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的論文04-27
口語交際作文11-25
口語交際教案01-01
淺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04-28
淺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