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制度變遷與中國現代化進程
制度變遷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浙江行政學院副研究員 何顯明,浙江大學哲學社會學系 揭艾花【內容提要】社會制度是現代化變革的關鍵性因素。對于后發國家來說,由于追趕發展 的壓力異常沉重,而技術、知識及人力資本等現代化動力因素又難以在短期內取得突破 性進展,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從根本上講,一個半世紀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核 心問題,就是建立同現代化相適宜的社會制度框架問題,而制度變革的成效往往直接決 定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興衰成敗。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第一次在建設性意義上實 現了制度變革的結構性突破,建構形成了容納和支撐現代化變革的強有力的權威體系以 及實施大規模現代化建設的體制與組織架構。而改革開放20年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重大 成就,則表明中國在此基礎上初步建構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社會激勵結構,打破了現代化 建設動力長期不足的僵滯局面。
社會制度結構及其功能的革命性變遷,既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現代 文明濫觴及其在全球范圍擴張的重要根源。以形式合理性為圭臬的現代性社會制度,為 分工條件下的人類社會合作提供了穩定和可預期的規范秩序,提供了一種相互交流、合 作的機制,并使這種分工合作的范圍不斷得以擴展,使人們創造的文明成果得以為全人 類所共享,從而極大地加快了人類社會進步的步伐。與此同時,理性化、功利化的現代 社會制度所構建的社會激勵結構,極大地調動了每一社會個體從事社會生產實踐,尤其 是創造性實踐的積極性,使得現代社會的發展充溢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內在活力。現代 化的歷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社會制度創新不斷激發和調動技術創新、思維創新, 不斷激發社會創造性活力,進而促進人類整個生存方式和生存世界日新月異變更的過程 。本文試從制度變遷的社會績效角度,檢視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化九死一生的坎坷 歷程及其社會制度根源。
一、社會制度的結構性變遷與工業文明的濫觴及其在全球范圍的擴張
社會制度是制約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關鍵性因素。在一定的技術和社會條件下, 制度的改進與創新,往往可以在短期內極大地改變社會的面貌。就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 、思維創新三者關系而言,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與思維創新的重要前提條件,制度創新 構成了技術創新與思維創新的社會動力保障。技術創新不是制度創新的簡單派生物,但 技術創新只有在相應的制度體系的依托和支撐下,才能真正轉變成為變革社會的現實力 量,而不至于淪為與社會生活實踐無涉的“奇技淫巧”。同樣,先知先覺者所取得的思 維創新成果,也只有獲得制度條件的支持,落實為現實的社會制度安排,才能獲得廣泛 的社會認同,才能融入公眾現實的生活實踐。
在一定意義上說,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會制度的變遷史。社會制度的每一次有 效的變革與創新,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新的文明成果。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的每一次質 的飛躍,無不都以社會制度結構的革命性突破為前提。現代工業文明的濫觴及其在全球 范圍的迅速擴張,其最直接的社會動力正在于社會制度的結構性變遷。馬克思的生產關 系及上層建筑理論,韋伯“理性化”視野中的權威類型學說,哈耶克的“擴展秩序”理 論,伯爾曼和泰格獨特的法律變遷學說,以及現代制度經濟學理論,都從各自不同的角 度,對現代文明濫觴的社會制度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討。制度因素作為現代文明關鍵性的 內生變量的作用,得到了日益廣泛的認同。毫無疑問,西歐社會之所以成為現代化的發 源地,之所以能形塑出一種獨特的具有無限擴張潛能的文明形態,是眾多因素歷史耦合 的產物。知識的積累、技術的創新、外部環境的變更,甚至某些偶然性的歷史機緣,都 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制度變遷將社會各領域的變革以及 各種歷史性機緣整合為一種變更整個社會生活的現實力量,16世紀以來西歐社會逐步積 累起來的新的文明因素,就很難凝聚成為一種嶄新的文明形
[1] [2] [3]
【制度變遷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關文章:
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公民倫理04-27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轉型與文化使命04-27
試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觀建構04-27
淺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道德失范問題04-27
自由權利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道德重建04-30
現代化進程中的陣痛04-30
試析清末新政推動中國近現代化進程之原因04-27
中國與APEC進程04-28
現代化進程與政治文化的提升04-29
現代化進程中的宗教走勢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