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范文(精選13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村發展概論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1
[摘要]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首次提出了“家庭農潮這一概念,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鼓勵農業經營體系和經營主體創新,其中再次提到了“家庭農潮,受到了社會各方面極大的關注,激發了全國農村發展家庭農場的熱情。然而,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家庭農場尚處于起步階段,培育和發展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但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和條件限制,亟需在如何認清條件、克服困難、順勢而積極有為等方面作深入研究,以便科學指導與實現。本課題以我縣為例,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總結了我縣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和特點,提煉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中的影響因子,借鑒國內外家庭農場發展的成功經驗,提出了進一步加快發展我省家庭農場的路徑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社區治理;制度設計;政策建設
一、研究背景與國際國內經驗借鑒
家庭農場是源于歐美的舶來名詞,在我國它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全省社會各界投資農業的熱情在不斷增長,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勞動力、技術、資金等制約,有的新辦農業企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甚至還出現了個別農業企業“跑路”現象。自2006年起,寧波、嘉興等地先后進行了家庭農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不少可借鑒的經驗,有的還成為了全國示范點,實踐已證明了家庭農場的堅持和完善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同時具有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所沒有的長處,它適應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需要,發展家庭農場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然而,我縣先行探索的家庭農場還存在理念、要素。技術、素質等方面的不足,尚不足以成為推而廣之的先進樣板,急需在理論與實踐上再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橫向比較
綜合多重考慮,在國內,課題組選擇上海松江區、浙江寧波市和安徽郎溪縣家庭農場發展這三大“范本”作進一步剖析;在國際,課題組選擇有代表性的荷蘭和日本家庭農場發展情況進行介紹。從國內外家庭農場發展的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一是家庭農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適度規模經營。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讓土地活起來,使農地相對集中,適度擴大經營規模,并賦予家庭農場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物權;二是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荷蘭、日本以及國內三地的家庭農場發展的共同點便是都有較好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家庭農場主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使得家庭農場適應市場經濟,滿足市場千差萬別的需要,有效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三是政府需要加強對家庭農場的管理和扶持。如強化政府和資金扶持,建立家庭農場的準入和考核淘汰機制,注重發現和扶持培育典型,提供教育培訓機會,提高農場主素質等。
二、**縣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縣的家庭農場已在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業、畜牧和水產養殖業、種養結合業以及休閑觀光農業等產業出現多年。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縣就有了家庭農場的雛形,出現了一批適度規模經營的種糧大戶。90年代后期,隨著效益農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又出現了一批從事蔬菜、瓜果、畜禽養殖等等的多種經營的規模大戶。同時,大戶們的市場意識、經營意識不斷增強,一些大戶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自發的或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將自己的經營行為進行工商注冊登記,形成現代農場的先行版。1998年,平湖市廣陳鎮第一農牧場經工商注冊登記成立,成為最早具有家庭農場性質的農業經營主體之一。2009年,我們嘉興首個家庭農唱—海鹽宏亮農場經工商登記注冊成立。緊接著,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也制定了相關政策予以鼓勵和支持,我市相繼出臺《關于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的指導意見》、《嘉興市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考評辦法》,嘉興市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家庭農場425家,總面積7.11萬畝,平均經營面積167畝左右,產品涵蓋糧油戰略產業及水產、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苗木、蠶桑等七大主導產業。從我們**縣的家庭農場的發展總體情況來看的話,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試點先行、有序推進、示范帶動、標桿引領,產業全面、規模適度,效益突出,注重品牌。
三、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子
我們**縣家庭農場發展成效初顯,在一定的程度上實現了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較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的收益,同時也為循環農業及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提供了載體。然而,由于家庭農場發展尚處于基層自發探索和實踐階段,從政府宏觀角度研究分析,存在鼓勵支持發展的政策性缺陷;從農場微觀角度分析,則又有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諸多瓶頸。而且,通過對**縣家庭農場的深入調查研究,我們還發現,當前不同產業的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子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大方面:思想認識不足,主體身份不明;生產要素制約與農業科技裝備滯后并存;政策扶持薄弱,抗風險能力弱;社會服務水平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這些問題,都是對可持續發展有影響的因子。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是探索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業現代話的重要途徑。然而,家庭農場的規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必須兼顧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現有農業技術裝備水平與配備社會服務體系下一個家庭所能顧及的范圍,否則如果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超過自身經營能力,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都可能下降。因此,要通過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本、管理四大要素的優化配置,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商品率,進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現代農業的快速推進。
四、加快家庭農場發展的'路徑與政策建議
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是當前我國結構變革環境下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的最有效形式,也是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的經營組織。課題組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要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以效率和公平為原則,以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為目標,堅持方向性和漸進性相統一,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加強示范引導、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務管理,是家庭農場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主要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一)準確理解家庭農場的含義,明確不同類型家庭農場認定標準
探討了家庭農場的內涵;進一步明確了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在培育現代家庭農場的過程中,堅持發展、規范、提高并舉;同時,應當促進家庭農場經營結構的多樣化。
(二)大力推進土地流轉,為培育發展現代家庭農場創造必要條件
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改變目前家庭農場承包土地的分散狀態;進一步加強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市常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生產力水平
設立財政專項發展資金,用于家庭農場提高生產力建設;優化金融服務,為家庭農場提供資金支持;拓展農業保險服務,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加大農產品銷售環節扶持,確保農民獲得更大收益。
(四)促進合作與聯合,支持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動發展
鼓勵家庭農場加入合作社;繼續鼓勵合作社走向聯合;充分發揮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
(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突出服務機制創新
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著力推進合作型服務;提升發展市場型服務。
(六)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層次,增強科技對家庭農場發展現代農業的貢獻率。
增強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運用;全面提升農業裝備的層次,著力提高家庭農場的水利化、裝備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
(七)提升現代農場主的素質,培育職業農民。
逐步建立農場主職業化制度;研究農業職業的變化,增強對現代農場主培訓的針對性;鼓勵大學生從事農業,提升經營者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高啟杰(中國農業大學.董杲(中國農業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農村發展概論》.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2
【摘要】伴隨最近幾年我國經濟體制逐漸發展,為促使2020年的小康社會這一目標最終得以實現,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當中,精準扶貧所起作用變得越發明顯。而在精準扶貧大背景下,我國的農村經濟逐漸朝著城鎮化方向發展,同時,實現了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而對農村經濟整體發展較為落后這一狀況進行改善。本文在分析農村經濟如今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對精準扶貧大背景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思路進行探究。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由于我國地域十分廣闊,并且農村人口眾多,因此存在著缺少一些針對性的治理對策、扶貧范圍狹窄等問題。所以,我國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政策,這使得扶貧力度提升很多,同時這一政策具有較強針對性,各地可按照具體問題實施相應解決對策,進而推動扶貧工作整體發展。
1農村經濟如今發展狀況
1.1勞動力難以獲得有效利用
眾所周知,我國屬于農業大國,在我國總人口當中,多數都是農村人口,農村經濟整體發展較為單一。最近幾年,農村的勞動力過剩這一問題十分嚴峻,如果勞動力難以進行有效利用,農村經濟就難以得到發展。如今,農村經濟進行實際發展期間,農民務農時間變得十分有限,盡管我國大力支持農業發展,而且現代農業整體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促使農業機械生產漸漸走入農村。然而,因為農民自身水平有限,難以借助技術力量對傳統、單一生產經營的形式進行改變,致使農村地區的`勞動力難以獲得有效利用。
1.2基礎設施整體發展較為落后
如今,多數農村地區因為地理位置限制,使得農業活動受到限制,這些農村依然靠天吃飯,這樣不僅難以對糧食作物最終收成進行保證,同時農業活動整體經濟發展也會受到限制。而且,農村的基礎設施整體發展較為落后,水利、交通這些方面也不便利,這對農村經濟整體發展起到限制作用[1]。盡管我國一直在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方面建設,然而一些農村經濟整體發展依然達不到平均水平,這限制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
1.3內需作用收效甚微
現階段,盡管農村地區不斷發展經濟,并且在市場經濟帶動之下,農村地區的經濟實現了有效發展,農民整體生活質量和水平也得到提升。然而,因消費觀念存在著差異,農村地區消費市場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構建,農村消費依然非常困難,多數農民只知道存錢,但不會花錢。從如今農村經濟整體發展現狀方面來看,大量農村地區的銷售產品并未對農民需求進行考慮,農村地區的消費市場尚不完善,有些地區甚至存在著農民有錢但花不出去這一現象,這都阻礙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
2精準扶貧大背景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思路
2.1加強對于扶貧工作整體重視力度
開展扶貧工作是對民生工程加以貫徹落實的一個重要舉措。所以,地方政府的領導需不斷增強對于扶貧工作整體重視力度,逐漸對組織體系加以完善,把精準扶貧有關項目落實到個人身上,成立和精準扶貧有關的專業小組,進行層層監督,對各個部門責任加以明確,進而給精準扶貧這一工作順利開展進行保障。此外,還需針對農村地區經濟活動進行實地考察,進行幫扶,并在各級領導身上進行落實,招考扶貧專題動員會,明確部署扶貧工作[2-3]。
2.2對精準扶貧具體工作內容進行合理規劃
精準扶貧的重點在于精準二字。所以,需要對精準扶貧具體工作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并且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管理方法,發展經濟。對于精準扶貧這一工作實際開展情況,可構建精準扶貧有關信息化的管理平臺,給脫貧工作創造條件,把數據當作支撐,讓扶貧工作得以順利開展。而且,貧困地區的政府還需開展易地扶貧的搬遷工作,對危房進行改造建設,對農民住房這一問題加以關注,進而從根本上對農民當前居住環境進行改善,對民生問題加以解決。
2.3增強農村地區的保障措施方面建設
如今,為推動農村經濟進行有效發展,不斷對精準扶貧這一政策加以貫徹落實,我國需增強農村地區的保障措施方面建設,調動扶貧人員的積極性,讓其在實際扶貧期間獲得使命感以及成就感。此外,地方政府還需整合資金,對農村產業進行大力發展,不斷加大農民收入,借助企業發展帶動農村地區整體經濟發展。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不斷發展養殖業以及農業,對先進技術進行引進,進而有效借助科技力量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2.4引進人才
地方政府可以當地農業具體發展特色為依據對外資進行有效引進,不斷拉動農村經濟進行增長。比如,對于以養殖業為主的農村地區,地方政府可對當地農民實施養殖技術方面的培訓,并且吸引專業養殖方面專家扎根農村,傳授農民一些養殖技術和對養殖疾病進行預防、控制的技術。除此之外,以農民實際生產以及生活需要為根據,對農民實施多種培訓,比如果蔬栽培、農藝生產、水泥建造等技術,不斷提高農民素養。同時,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還需不斷引進優秀人才,不斷鼓勵高校學生回鄉創業,并對回鄉創業的大學生給予政策以及資金方面的支持,進而促使農村經濟實現穩定增長。
3結論
綜上可知,伴隨我國經濟逐漸發展,精準扶貧這一工作正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發展。我國政策針對農村經濟整體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對農村經濟整體發展進行推動期間,還需地方政府不斷對扶貧工作實際開展情況進行反思,加強對于扶貧工作整體重視力度,對精準扶貧具體工作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同時增強農村地區的保障措施方面建設,積極引進人才,這樣才可促使農村經濟實現飛躍式的發展。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3
摘要:
當前,如何進行新農村建設,怎樣將農村優勢整合并充分發揮出來,實現農民富裕、農村繁榮,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所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如何引領農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該選擇哪種模式去發展農村經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基于此,本文從農業產業化、生態農業、工業帶動型及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對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模式進行探討,為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改革創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較之以往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較為落后、公共事業發展程度不高、農民收入低下,這些因素導致我國不能完全引入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因此,要另辟蹊徑,尋找適合我國的農村發展模式,如此才能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一、創新農業產業化,向生態農業型改革
當前商品經濟快速發展,農村改革腳步不斷加快,一些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尤其是當前經濟體制和農業市場化要求不相適應。非集中式的家庭生產形式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很容易與市場經濟體制產生矛盾,對于現代化農業和規模經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非集中式農戶生產模式對于生產效率會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導致農戶收入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差別增大[1]。農村產業化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因為我國各地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各有不同,農業的主要產品和主導產業也有所差別,但其本質都離不開農村的農業和特色農副業,然后依據此進行配套的銷售和加工。比如,現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中比較典型的一種就是龍頭企業帶動型。這種經濟模式主要是一些以銷售或者加工農副產品的龍頭企業,讓農戶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加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這種模式可以看作是“農戶+企業”型。農戶根據當地實際,依托農村現有資源、村內有技術的農戶等生產要素,開辦企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發展。這種模式在安徽省運用效果較好,比如,池州市和黃山市依靠自身獨有的環境和生態要素,現今該地域的旅游產業已經發展成型。該地區的工業已經步入自我調節、自我約束、持續積累的良性發展道路[2]。另外,處理好環境和農業發展的關系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來說也是不可忽視的。所以,要清楚地認識到生態農業這一概念。生態農業指的是結合農村實際,遵循環境和人的互養共生規律,建立良性循環、能夠全面發展的無廢棄體系。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和生態理念,將傳統農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經濟良性發展,且不破壞生態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比如,種植業、養殖業和沼氣的循環模式,這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3]。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是多樣的,但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根據農村地理和氣候現狀,要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
二、向工業帶動型經濟模式轉變
我國人口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全世界不到1/10的土地要養活全世界1/5的人口。農村生產資源相對缺乏,很多農民在此背景下不得不尋求其他方式來謀生。農村實行工業化帶動型經濟模式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這一模式是在農村資源現狀基礎上開辦相應的企業,以企業拉動農業和農村發展,農村工業拉動型經濟模式在我國浙江、安徽和江蘇等省份發展較好,安徽省肥西縣是工業帶動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代表地區。該地區走的就是工業轉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農村經濟在此模式下有了很大的發展。該地區政府部門積極引導農戶聚集產業,同時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源,現今已經形成了主導產業拔尖、配套產業多樣且創新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肥西縣不但將工業作為農村發展的要務,該地區也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還有大家所熟知的“蘇南”模式。集體積累在蘇南地區是農業原始積累的主要表現,過程中也有一些私營企業和家庭工業產生。很多鄉村農戶自己籌集資金開辦企業,使得農業公共投資或積累方面的不足得到彌補,還使得鄉鎮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蘇南地區城鄉工業和農村工業的融合,使得蘇南地區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雖然現今蘇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型,但是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工業轉移比較簡單,設備落后和陳舊,產品類似,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產業升級時需要很大的成本支撐,在對結構進行調整時難度也較大,高新技術產業在產業中占據的比重不高,大部分制造業都局限于附加值較低的行業。其次,中小企業在所有企業中的數量較多,民營企業形態多以非開放式家族企業為主,這些企業不愿與其他企業聯合,更不愿意被兼并,這對于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不高,發展風險程度高。因為通常不會對農村工業有系統的規劃,因此,需要農戶自身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保證在發展工業過程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在工業發展過程中要制訂合理、科學的發展計劃,保障農村經濟不同方面都能得到綜合發展和優化完善[4]。
三、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依據農村現狀,在發展農村產業化和工業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保障產業多元化發展態勢,如此才能保障農戶收入的增長和農村勞動力過剩等問題的解決。第三產業發展狀況能夠反映出市場經濟成熟與否,但是第三產業在我國整體經濟中的比例不高。新形勢下,為了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有效發展往往會帶動一二產業的快速進步,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第三產業為發展主導模式涉及到的行業較多,因此會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崗位,勞動力過剩這一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5]。同時,就業結構因為有集體辦、合股辦、聯戶辦等眾多的形式而更加多元化。第三產業的主要載體是城鎮,可以在農村有計劃和目標地發展一批小型城鎮,農村勞動力能夠就地消化,農民可以進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同地域的農村可以按照自身的情況及條件,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第三產業,有市場存在,就能夠推動發展。2013年,浙江省第三產業相較于2012年有超過10個百分點的增長,農村就業人口數量1900萬,占浙江省總就業人口的40%,數量比2012年增長了80萬人。2013年,浙江省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的比例為45%,比2012年增長了將近9個百分點。有研究表明,在浙江省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下,勞動力轉移現象明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增加了農民收入。浙江省的案例說明,哪里的小城鎮建設步子大、速度快,哪里的第三產業發展就快,紹興、義烏建鎮興商帶動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事實足以說明這一點。反之,農村商品經濟不發達、城鎮建設遲緩的地區,第三產業發展也很慢。同時也可以看到,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一個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一二產業時,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就會得到快速發展,相應的城市化水平也會不斷升高。當前我國的國情是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發展,雖然這是一條出路,但是城市的容量也不是沒有限度的,農村自身消化才是最好的途徑[6]。所以,在農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供更多的崗位給農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結語
本文從農業產業化、生態農業、工業帶動型及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幾種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對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模式進行探討,以期能夠為農村經濟和農村建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農村在選擇合適的經濟模式時,一定要考慮農村發展實際和地域現狀,要認識到農業和工業、發展和生態之間的關系。也要意識到我國農村經濟還比較落后,底子相對來說比較薄弱,農民的收入始終處于各階層的底端,所以,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要避免形式主義和簡單主義,這對于農村經濟和新農村建設都是不利的。農村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和農村本應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整體。經濟發展以城市發展為中心,不斷地向鄉鎮延伸,靠城市的帶動,將兩者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建設成一個長效發展的農村。農村可以為城市提供所需的必需品,城市間接地為農村的勞動力提供工作機會,優化傳統農業。兩者兼顧起來,才能解除農村發展受到的經濟體制的制約,農村經濟才能有效、長久地發展下去。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4
摘要:
近年,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愈發明顯,但還是存在問題,保險為農村金融難以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為此加強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研究,從二者的現狀以及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出發提出相應對策,不僅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還能加快農村金融的完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農村金融;農村經濟;影響;發展
一、背景介紹
自“三農”問題提出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一直是政府和社會重點關注的焦點。隨著經濟金融化趨勢的加劇,城市金融體系已日趨完善,大大推動了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基于此,如何加快農村金融建設,并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支持與幫助就成為亟待解決的新課題。從某方面看農村金融是整個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創新完善農村金融體制與體系會給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提供強大的支持,當然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也能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堅實經濟基礎,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為此,深入研究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和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快速上穩步發展,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做貢獻。
二、關于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概述
(一)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
整體來看,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還是相對緩慢滯后的,更多的以政策性金融手段為主,不斷的引進正規金融機構,以加快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并形成了中國農業銀行為主,農村信用社和農業發展銀行分別為合作性和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建構的農村金融體系。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促使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支持作用大打折扣。首先,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在農村的覆蓋面還有待擴大。基于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商業銀行為了生存發展從戰略上減少了對農村金融的投入,導致一些農村地區的信用社從金融服務網點退出了,進一步加重了農村金融機構缺失的問題。其次,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機制有待完善。回顧歷史,在農村金融中農村信用社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一枝獨秀的局面,大有壟斷農村金融之勢,但效率卻難以提升,逐步削弱了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難以更好地為農村金融發展貢獻力量,更遑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強有力的支持作用。最后,農村資金外流趨勢嚴重。眾所周知,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了城市,他們的收入自然也借助金融機構流向了經濟水平更高的城市,逐步拉大了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大量的農村資金外流,大大影響了農業生產的資金支持力度。
(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由于在不同時期農村不同行業的經濟比重有所不同,導致農村經濟在不同發展時期呈現不同的特征,例如在農村經濟發展初期,以農業活動為主,手工業在整個農村經濟中的比重較小;而進入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期,傳統農業所占比重逐漸被農村服務業所替代,越來越小,反而是第三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快,成為農村經濟主體,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而在政策指導下,在農村經濟轉型期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也在不斷開展,對漁業、林業、畜牧業等第一產業進行優化整合,一定程度提高了所占比重,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當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也存在缺陷,無論是資金投入力度還是農民收入等還遠遠不如城市經濟,還需要不斷改善。
(三)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一,農村金融規模大大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通過總結分析發現制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資金嚴重缺乏,由于農村經濟周期長、回報率低,難以吸引有力的外部資金投入,僅僅依靠自身構建的經濟主體發展,不僅規模小,發展速度還緩慢,阻礙了農村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進度。不難發現,當前農村金融規模根本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得不到來自農村金融的大量資金支持,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化與規模化。加上不少農村發展資金流向了更加發達的城市,促使農村經濟發展資金規模嚴重萎縮,資金缺口越來越大,但依靠政府的財政經濟支持遠遠不夠,農村金融依然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支持對象,能有效解決農村資金缺口問題,為此首先要加快農村金融發展,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第二,農村金融效率也會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對于農村金融而言,不僅要擴大規模,增加農村服務點覆蓋面,還要提升金融效率,即促進金融服務速度與質量的雙雙提升,才能更有效的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現目前,農村金融機構較少,信息傳遞方式單一,合作交流途徑有限,資金流動性弱,因此難以最大化發揮農村金融資金的經濟作用,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資金需求。鑒于此,提升農村金融資金使用率相當重要,利用農村經濟發展資金的合理調劑、配置,不斷提高金融資金存貨比率,并不斷的開發更多新型的金融服務,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金融產品,促使農村金融服務更加高效、全面、科學、安全,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市場更加多元。當然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農村經濟勢必也會影響到農村金融的發展。據調查實踐發現,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村金融成正相關,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能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反之則會讓農村金融變得較為脆弱。其中以東南沿海地區最為明顯,該地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因此農村金融發展也較為強健,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的穩健運營,實現了農村企業融資能力和范圍的雙雙提升。
三、農村金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實現金融主體的多樣化
隨著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漸突出,與時俱進的以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為主,加快農村金融的轉型改革勢在必行,有利于進一步豐富農村金融主體,實現多樣化。首要的要加快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建立更多與市場相符的金融主體,打造一支支農主力軍,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現狀,不少農村信用社撤銷后,導致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和規模上都出現缺口,為此應當建立更多農村商業銀行,在政府政策下強化商業銀行的改革,調動參與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的積極性,并結合農村經濟發展實際需求調整金融戰略。例如:農村商業銀行應當建立以“三農”發展目標為指導的戰略目標,并不斷強化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積極探尋適合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服務模式,促使農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最大化。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優化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為更多民間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降低準入門檻,加快新型金融機構建設,如農村信貸公司,并不斷拓寬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完善農村金融經濟服務體系,實現農村金融主體的多樣性。同時還要在政府的帶頭下加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宣傳,讓更多農民了解認識新型金融機構,再利用優質的服務形成口碑效應,增強農民的存錢的積極性,并提供的貸款政策,促使農村金融機構真正做到以農民為主,惠利于民,從而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
農村金融市場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也不小,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推動鄉鎮企業發展,減少農村勞動力和資金的外流很有必要。其中最重要的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利率,能很好地降低農村經濟發展資金風險,隨著利率的市場化能提供更多風險補充,降低經濟成本。當然在農村金融機構貸款時,為了保證資金的安全,還需要有完善的擔保中介體系給予支持和規范,建立農村經濟與農戶、農業經濟企業的合作,以強化農業經濟主體風險承擔能力,而農村金融保險是必不可少的,隨著商業性金融產品與保險服務、政策性金融服務的結合,促使農村合作式保險業務的形成,能進一步完善優化農村金融市場,以便更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當然鄉鎮企業作為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能忽略,要高度重視鄉鎮企業的發展才能逐步完善地區產業結構,為更多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減少勞動力的外流,從而減少資金的外流,集中為農村經濟發展做貢獻,確保城鄉協調發展。并通過城鄉流通市場的建立,打破城市和農村的壁壘,推動農村第二、三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吸引更多非農業就業人數,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民收入的增長。
(三)提升農村金融效率,增強金融資本市場靈活性
從上面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中可以知道,農村金融效率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此要想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農村金融效率至關重要,以便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高效服務。關于農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具體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首先,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的改革創新,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放在首位,轉變傳統服務理念,并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相適應的農村金融戰略,在不斷優化農村金融運行模式基礎上,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為更好解決“三農”問題做貢獻。當然對于農村金融來說,改革創新不單單集中在服務上,產品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改革創新環節,在研發金融服務產品時要始終圍繞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和農村經濟主體需求,為當地農民群眾提供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農村居民房屋產權、農村中小企業簡式快速貸款、農村商戶聯保貸款、農戶林權抵押貸款等多種金融產品,加強對農民創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幫助更多農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同時還能幫助鄉鎮企業有效解決融資問題,在保證鄉鎮企業長遠穩健發展的同時,還能減少勞動力和資金的外流,一舉數得。其次,以國家相關政策制度為基礎,優化完善農村金融服務規章制度很有必要。當形成相對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規章制度后,能一定程度約束農村金融的運行,促使農村金融更加規范、合理,能有效規避一些違規違法現象的出現,這是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應當引起高度重視。最后,要積極調動當地農民參與農村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民是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需要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和手段幫助農民樹立農村金融意識,全面正確認識到農場金融資本的價值,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強對農村金融資本的應用,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村金融效率,還能讓整個農村金融資本市場變得更加靈活多樣,與農村經濟發展更加協調適配。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因此要提高重視,不斷加快金融機構自身的改革創新,才能確保經濟作用最大化,真正為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5
【摘要】
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正視正確認識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準,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經濟論文;意義
一、前言
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要實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與生態的和諧統一。農村經濟為了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必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型生態系統經濟。
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概述
對于生態文明建設而言,主要目標是實現人與社會、資源以及人與人的和諧共存,良性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的發展與繁榮。這一建設體現了人類對于自然的尊重和保護,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而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下的經濟,主要立足于生態系統的承載范圍,發揮生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重視發揮資源的潛力,發照相的生態經濟,形成合理的體制,實現生態健康,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于經濟發展,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其發展的新時期。對于農村經濟,在實現騰飛的同時,促進環境保護,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發展,達到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協調一致。因此,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尤其是生態經濟的進步,意義重大。但是,也面臨諸多挑戰,需要進行積極應對,在根本上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
三、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農業農村經濟高效發展的保障
(一)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觀念,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對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觀念的更新是基礎和關鍵。要重視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發展的思想上,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對于農業,要因地制宜,強化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加大宣傳,轉變其根本觀念,增強環保意識,普及生態文明的理念,形成更好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兩個方面,其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人關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其得以長久發展的關鍵,需要服務于人與自然的矛盾。在根本上說,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由之路。在人類發展中,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要避免對當下人類生存產生的不良影響,又要避免對后代產生的威脅,要實現社會發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文明發展的道路。
(三)加對城鄉環保的統籌在新農村建設中國,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制定,將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有效結合,保證生態建設有法可依。另外,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避免同一化,要因地制宜,實現城鄉有效統籌,發揮各種優勢,不能以發展農村建設的理由,對環境進行破壞。
(四)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農業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渠道,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立足與此,自然生態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也就是說,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農業實現高效、優質和長遠的保障。
(五)推廣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優勢產業當前,環保綠色理念得到重視,深入人心,人們對環境、飲食等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保護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更希望能夠回歸自然,這也成為一種新風尚。這也就是使得一些遠離城市、環境狀態保護良好的偏遠地區反倒成為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生態經濟價值潛力較大的優勢,因此,要推廣綠色環保觀念,重視環境保護。在農業發展道路上,重視發展綠色、高效、優質的安全現代農業,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促進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揚長避短,發展優勢產業,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四、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各個環節的良性發展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其主要依賴的是資源的優勢,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對資源的有效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一)要重視綠色消費的觀念和發展的特點在綠色生態消費發展的時代要求下,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為整個社會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農業產品。將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關鍵點,對廣大群眾進行生態農業知識的普及,地方政府也要重視推廣生態農業的理念,做好示范工程,形成科學的標準,注重生態農業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加強過程監督,強化產業化和標準,增強產品的優質性,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形成綠色品牌,主球生態農業經濟效益。另外,要拓寬農業產品的種類,尤其是一些地方特色產品,為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對傳統的農村工業化發展模式和資源利用方式進行改變要重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和發展,以優質生態資源為基礎,注重精深加工,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增值增效的目標。同時,重視循環經濟,注重資源節約型企業的形成和建設,注重橫向資源的共享,加企業間的聯合,在增長的同時,降低能耗。
(三)加快生態鄉村建設要大量發展優美鄉村建設,以此為基礎,為生態文件建設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發展清潔家園、綠色基地等,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實現對室內外、公共場所的美化。同時,重視對污染企業的.管控,推廣無公害資源的循環利用,在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
五、重視對生態脆弱地區生態養護,奠定生態建設的基礎
首先,要重視對生態脆弱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政府要加大對生態脆弱地區公共設施和服務的投入,營造更加優質的硬件和軟件環境,同時,實現對公益事業最低收費標準,使得當地居民能夠感受到現代文明的發展優勢。其次,注重生態保護措施的執行。注重對這些地區進行水源和植被的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促進環境保護。再次,重視對青少年技術培訓。對于當地的青少年,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教育,降低對環境產生的壓力。
六、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對于循環經濟,主要強調資源的高效利用和保護,建設環境污染,加大廢物資源化,實現無害化,以最小的成本支出,獲取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用發展的觀念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利用,解決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矛盾,這也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要重視對農民的交易,開展多種形式的循環再利用工程,逐步引導農村走向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和發展的道路。
七、農業生態文明有助于限制農業的盲目開發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下,能夠事項對生產布局的規劃,在總體目標上實現宜農則農的目標,發揮自然規律的作用,降低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另外,要推動生態治理工程的進展,促進生態的保護和恢復。在整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地區性設計和布局,保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有效統一。
八、立足生態文明,重視生態項目發展,打造農村生態經濟要重視
高端農業的發展,大量促進品牌農業和綠色農業的融合。減少農業生產中對化學肥料和添加劑的使用,倡導原生態生產,提高無公害性。要在發展生態農業基地,對農業區域、布局以及品種結構進行不斷優化。
九、結束語
綜上,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以此為基礎,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的有序發展,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發展優勢產業類型,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6
摘要:
隨著全國、全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也越來越重視電子商務工作,尤其是農村電子商務,并相繼出臺了專門針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發展規劃。農業信息化是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和目標,來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勢在必行。
關鍵詞:
農村經濟;電子商務;制度建設
1發展電子商務的宏觀因素
為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釋放內需潛力,增強消費信息的互通,世界各地都已經關注和注重電子商務工作作為,其不僅能夠購幫助擴消費、穩增長、調結構、增就業,隨著電子商務逐漸地從線上走到線下,從虛擬走到現實,網絡經營同實體產品相結合的新形式,已經開始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不可阻擋的影響。電子商務優化了傳統的資源配置,更帶給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營銷企業新的經營模式。發展電子商務對目前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提升產業競爭力、影響力、帶動力、輻射力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重要意義
(1)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調結構、轉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電子商務加速了農村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變革,促進了農產品流通環節及渠道的改變,是轉型升級的“催化劑”,是促進農村流通方式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農業現代化的趨勢就是農產品的產業鏈條逐步拉長,形成生產的規模化,產品的精品化,品牌的知名化,從而促使我國傳統的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適合現代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而電子商務正是這一趨勢的加速器。另一方面,電子商務也是發展地方經濟的新抓手。這些年來,各地都把建設的重點寄希望于招商引資大項目或工業項目上,以此拉動經濟增長。而本身的農業和農村卻部過多的關注。但是引進資金往往后續跟不上,問題存在多,解決程序復雜,更容易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相比較而言,農村電子商務能在環保的前提下,促進農產品的銷售,提供商品的互通性,為農村人思想轉變及文明程度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并且能確保一直伴隨著農村的發展。
(2)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擴大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要手段。傳統農產品生產、儲運、加工和銷售的鏈條較長,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環節較多,影響了流通效率,增加了流通成本。而電子商務的優勢就是不需要有實體店鋪性的貨架、地鋪位置等,不受資金的影響,可以直接同各地顧客進行溝通,銷售面更廣,渠道更寬,顧客更多,也減去了其中很大部分的成本問題。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正在通過網絡走進千家萬戶,為農民解決賣難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傳統意義上農民只能在地頭等著客商來收購農產品,渠道有限,如果沒人收購或行情不好,農民往往會遭受損失,而農產品網上銷售面對的則是來自全國的消費者,使農民變被動為主動,簡化了供應鏈環節,降低了農產品交易成本,農民增收效果明顯。同時,電子商務改變了農村流通方式和消費觀念,增強農村消費活力。過去,留守農村的老人小孩想消費,既無能力又不便利,而今網上購物,只需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子女、父母在網上確認一下,任何商品都可以迅速的送遞到農村老人、小孩手中,農村居民由此真正實現與城市居民同等的購物待遇。農村消費通過電商無疑形成當今消費新的增長點。
(3)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農村電子商務解決了農民和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縮短了銷售途徑,減少了銷售成本,避免了供大于求或供大于求的不平衡情況,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和品牌化,是產品定價更低,產品銷售更多、更廣、更遠,是銷售者和購買者雙方獲益。農村電子商務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新視角,是實現強農富農的巨大機遇,是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和新模式。提高了農產品價值,真正實現助農增收。改善了農業經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就業、農業物流、農村生活品質提升、農村組織結構優化等事關“三農”的全方位課題問題。
(4)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利用互聯網+下的各種平臺及途徑,讓農民接觸到最新的知識及信息,大大縮短了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享受到很多城市里享受到的資源,實現許多足不出戶的便利,促進農村的發展,還可以引發出農村對時尚潮流、生活方式的新追求。這對于改變農村現有的相對于城市較簡陋的`生活狀態,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加快城鎮化進程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5)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培養新型農民、推進創新創業的有效舉措。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農村電子商務的推廣,必然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帶動農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直接對接市場在家中就實現創業致富,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幫助農民充分就業。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提供了許多的就業機會,可以吸引部分農村青年的回歸及部分人才的進入,有效地制止“農村空巢現象”的蔓延,農村“留守”老大難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縱觀各地,不少鄉村立足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風俗習慣等特點,利用網絡出售自己的特色產品或農產品,在本地看來很一般的貨物,卻可以獲得異地百姓的喜愛,進而獲得豐厚的利潤,百姓對與電子商務銷售自己產品的熱情空前高漲,“淘寶村、淘寶鄉(鎮)”不斷出現“農戶+公司+網絡”的模式。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必然是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的一次深刻革命。
3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政府工作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制定電子商務斤農村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和任務。提高領導對農村電子商務工作的重視,政府領導要率先垂范,親力親為,帶頭狠抓落實;要明確分管領導具體負責,深入一線督促檢查,協調解決問題,抓好具體工作指導協調和關鍵環節落實,確保事有專管人員、有明確職責、有完成時間,迅速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各項工作。
強化培訓,培育人才。政府要發揮部門農村各類人才培育的優勢,加強京東、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企業合作,邀請知名電商專家授課,要充分發揮電商孵化園作用,對農村黨員干部、電商企業、經營農戶進行技術培訓,鼓勵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積極引進優秀的電商人才,給予一定優惠政策和物質獎勵,切實解決農村電子商務人才不足的問題。電子商務正在快速的發展中,農村的經濟模式也在不停地改變中,人才是關鍵,啟用和發展電商,將極大地改變農村傳統經濟和產品形式,更會改變著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完善配套,暢通物流體系。交通物流、郵政、供銷等部門要整合利用農村現有流通網絡資源,進一步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大力發展與電子交易、網上購物、在線支付協同發展的物流配送服務。加強與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合作,積極引進知名快遞物流企業設立分支機構,升級已有的物流網點及纖細平臺,整合配送途徑和第三方配送。大力宣傳,營造氛圍。要充分利用各主流媒體和實體廣告進行宣傳,講解電商基礎知識及實施過程,及時解決農民的疑問和疑慮,宣傳各地發展電子商務的新經驗、現做法、新企業、新產品、新渠道等。加大宣傳普及力度,共同營造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濃厚氛圍。督導調度,形成合力。要加強工作協調,定期召開協調會議,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出臺電子商務獎勵扶持辦法,用好電子商務產業專項基金,鼓勵推動我市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要強化督促檢查,對工作進展順利的總結經驗、全面推廣,對進展不力地查找原因、立即整改;要建立科學的考核獎懲機制,要將農村電子商務工作納入年度量質化考核體系,年終組織考核。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7
摘要:
由于農村金融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也在不斷變化。為了促進我國農村經濟能夠更好的增長,本文主要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希望能夠給相關學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農村金融;農村經濟;對策
伴隨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研究表明,通過構建完善的金融體系,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保證農村產業結構得到更好的優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斷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1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農村經濟在我國社會經濟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證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金融體系至關重要。根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部分農村的金融體系構建不夠完善,政府相關部門對農村金融產業結構缺乏足夠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雖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村,農村金融機制依然不夠健全。相比與其它產業,農業貸款額度比較小,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為了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國家相關部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如村創建鎮銀行與農村金融服務社等新型經濟服務結構等[1]。
2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金融對策
2.1打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通過打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優化農村金融體系,能夠保證農村金融制度得到更好地完善,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安全性。國家相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要結合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特點,不斷打造穩定的農村金融環境,在保證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之上,合理調整農村金融結構。在構建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過程中,國家有關部門可以不斷改進農業貸款流程,為我國農村金融的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能夠保證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得到有效完善。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有關部門要適當調整農業貸款利率,明確農村貸款業務流程,減少農業資金的浪費。另外,有關部門可以結合該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適當提升貸款額度,并認真遵守國家相關制度,對貸款流程進行嚴格的審核,保證農村金融環境的和諧穩定。通過打造一個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優化農村貸款流程,能夠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提高農業經濟的流動率。
2.2構建合理的農村金融信息中心
為了保證農村金融服務得到更好的優化,要合理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根據農村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構建合理、有效的農村金融信息中心,提高農村金融信息系統的運行效率,保證我國農村金融信息的準確性。農村金融信息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結合金融信息系統的運行情況,設置有效的金融監管機構,并統一農村金融機構財務指標。為了保證新農村得到更好的建設,政府可以采取稅收減免、風險補償等政策,保證農村金融環境的合理性。為了保證農村金融服務得到有效完善,加大新農村的發展力度,政府要合理調整農村金融產業結構,保證農村金融供給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例如,政府可以改進傳統的貸款業務模式,增加農業理財與風險評估等新型金融業務。在構建農村金融信息中心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適當擴大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在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的基礎之上,保證農村金融信息中心的構建質量。另外,政府可以結合農村金融信息中心的運行情況,合理加大資金投入,提高農村產業結構的完整性。通過構建合理的農村金融信息中心,能夠幫助有關部門更好地了解農村金融制度的實施情況,針對農村金融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制定妥善的解決方案,不斷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2]。
2.3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結構
與傳統的農村金融機構相比,優化后的金融結構運行風險更低,農村產業結構更加完善。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通過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結構,不僅能夠有效降低金融結構的運行風險,還能夠提高金融結構的合理性。在優化農村金融結構時,國家相關部門要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鎮化建設。保證我國農村金融結構得到更好的優化。在聘用人才的過程中,要進行嚴格考核,不斷提高人才的管理能力。對于國家相關部門來說,在優化農村金融結構的過程當中,可以適當調整我國農村產業結構,明確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從根本上保證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得到更好的調整。由于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比較緊密,通過合理優化農村金融結構,能夠有擴大農村經濟的發展規模,促進農村經濟能夠更好的發展。另外,不斷優化我國農村金融結構,能夠幫助相關部門更好地了解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針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制定妥善的解決措施。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打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構建合理的農村金融信息中心、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結構,能夠促進我國農村經濟更好的發展,保證農村金融機制能夠更加的的完善。為了保證農村金融體系得到更好的建立,可以不斷擴大農村貸款規模,充分發揮農村金融合作組織的重要作用,并合理調整商業銀行內部金融結構,提升新農村的建設力度。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8
摘要: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農村金融的產生對我國農村經濟的增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家在金融政策方面出臺了諸多利好政策來扶植農村經濟、注重三農的發展。因此,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新時期農村金融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
農村金融;農村經濟;對策分析
1、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農村經濟不同于城市經濟,具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和軌跡,由于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因此對于農村的資金投入存在著投入高、風險大的問題,也就更加需要農村金融來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
1.1農村金融服務的相關內容
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通過貨幣等資產向金融活動的主體提供資金融通等相關服務,農村金融服務則是指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金融機構向農村經濟發展注入資金,提供必要的金融信貸服務。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兩大類,其中正式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有中國農業及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非正式的主要是一些私人錢莊和民間融資機構。這些金融機構共同構成了支撐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限制問題。
1.2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分析
1.2.1農村金融支持仍無法滿足資金需求
為了支持“三農”的發展,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農村金融的當前狀況,但是目前的農村金融仍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資金需求。在同一個區域內,農村的經濟發展和金融支持也是不平衡的,農村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局限于政策性收購的資金支持而不是農業開發支持,業務主要局限于政策性收購的資金支持。還體現在“三農”信貸支持與“三農”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不對稱,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仍然以大企業和大項目為主,對真正支持農業發展的項目信貸投入比例相對較低,遠遠不能滿足“三農”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制約了農村經濟轉型發展。
1.2.2農村信用社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金融機構,在農村資金交易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隨著鄉(鎮)級農村信用社的撤消,本就不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又缺少了金融機構的支持,此舉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到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農村小微借貸的路徑將變得更加狹窄。局限于目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能力,加之對盈利的追求,其發展的目標市場將遠遠脫離農村市場,必將會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穩定。
1.2.3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有待健全
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由正式的金融機構和非正式的金融機構組成,正式的金融機構作用不強,非正式的金融機構市場有待規范,導致二者共同構成的農村金融市場活力不強。農業發展銀行,不僅在數量上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且在農村的業務重點是糧油收購,而不是真正為農村經濟發展供給資金。農業銀行正在逐漸將信貸業務轉向城市,且貸款門檻高,并且撤銷合并了縣以及縣以下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
2、農村金融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1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目前,農村金融體系仍然比較單一,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多層次和多元化的金融體系的支持,這個金融體系應當既有大型國有銀行,又有區域和小型商業銀行;既發揮正式金融機構的作用,又要規范民間借貸流程。在這個金融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應該利用農村信用社多年來積累的信用基礎和客戶資源,形成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金融體系,滿足農村融資需求。推行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試點的建立,構建以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為主體,多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村金融市場。
2.2深化農村金融市場改革
農村金融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必須在今后農村金融發展的推進過程中得到重視和解決。深化農村金融市場改革,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農業政策性保險,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培育重點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和債券融資,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開辦涉農保險業務等一系列新舉措,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融資能力。
2.3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創新和服務意識
農村金融機構要不斷加深對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市場的了解并開發出適合本區域農業發揮的特色金融產品,切實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和金融服務水平。根據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公司、農戶、基地、信用社和銀行之間相互結合的模式,完善農村擔保體系,減少農村信貸的風險。不斷完善“信貸+保險”的合作模式,把土地、宅基地和林權等等經濟資源的抵押功能發揮出來,增加農村市場的有效信貸供給。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9
摘要: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的創新之舉,是精準扶貧工作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有效之舉。文章通過對精準扶貧和電商扶貧的理論依據進行梳理,簡述精準扶貧這一大背景以及銅仁市精準扶貧的開展狀況,通過銅仁市的資源現狀和其他條件分析出銅仁市開展農村電商的優勢,以印江“4+2”模式為例詳述銅仁市農村電子商務開展的現狀和成效,找到電商扶貧實踐中存在問題,為銅仁市農村電商扶貧的發展提供可行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精準扶貧;電子商務;電商扶貧;印江“421”
精準扶貧即扶貧政策措施針對真正的貧困群體,通過針對性幫扶從根本上消除致貧障礙,實現可持續脫貧。銅仁積極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徑,電商扶貧是其中之一。狄榮娜采用AHP法分析得出的結果為物流、農民素質、政府扶持為農村電商起步發展的制約因素,農產品優劣和消費者偏好是其壯大的條件;林潔通過調研總結出我國農村電商目前存在農村生產規模小、農民認知水平低、物流配送低效等問題,并提出了發展策略。現有關于農村電商的研究多是從國家層面展開因素和問題分析,少有從地方層面分析電商扶貧意義,本文以銅仁電商扶貧為對象,針對地方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更具現實意義。
一、銅仁市精準扶貧
(一)銅仁貧困現狀
銅仁地處武陵連片貧困地區腹地,貧困人口多、程度深,扶貧任務重。由表1可知銅仁貧困發生率高于貴州省,精準扶貧以來貴州省與銅仁市貧困人口數量不斷降低,貧困發生率降低,且銅仁市的貧困發生率減速高于貴州省。
(二)銅仁市精準扶貧工作進展
銅仁市高度重視扶貧,出臺了多個重要文件力爭打贏脫貧攻堅戰。2016年減少貧困人口152566人、貧困村159個,其中搬遷脫貧32576人、產業脫貧78955人、社會保障脫貧6343人。從扶貧資金的投入來看,2013~2016年支出分別為1672萬元、1074萬元、1320萬元、1392萬元,2014~2016年支出增長率分別為-35.8%、22.9%、5.5%,在2014年開展精準扶貧后,扶貧支出雖逐年增加但較2013年減少了很多,銅仁市嚴格落實精準扶貧,精準滴灌。
二、銅仁市農村電商扶貧發展條件
(一)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推進
“電子商務”連續4年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銅仁市出臺《銅仁市加快電子商務發展扶持辦法》等多個文件,市電商辦出臺電商指導性文件,縣區負責人親自部署電商工作,與組織部、人事局聯合開展電商人才培訓,與發改局、交通局統籌做好物流規劃,保持電商工作聯動。
(二)特色農產品和旅游資源豐富
銅仁特殊地勢地貌和氣候加上民族文化使農產品和旅游資源獨特而多彩。特色農產品有土家“草凳”、玉屏無核糯柿、官舟牛肉干、貴州白山羊等。旅游資源共有11612處,有梵凈山等眾多AAAA級景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仡佬毛龍節、松桃苗繡、思南花燈戲等;苗族“六月六”、趕社節等也是銅仁特色文化瑰寶。
(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2016年貴州已實現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基本實現電信、計算機、數字電視網絡為主的信息網絡覆蓋。銅仁公路總里程24807公里,高速公路596公里,電話普及率86.74%,互聯網用戶35.95萬戶,網絡覆蓋率約60%,農村電商基礎設施條件基本滿足。
(四)電商巨頭助力
2015年銅仁成為阿里巴巴全國推進農村淘寶的第一個試點市,依托“千縣萬村”戰略建成農村淘寶縣級營運中心9個、電商綜合服務站515個,成立了郵樂購、京東幫等975個服務站。銅仁市在第三方大型平臺上開設銅仁產業帶、特色館,在平臺上O2O招商,現已有眾多企業入駐天貓貴州特色館、京東商城,46家企業入駐1688平臺,通過B2B、B2C模式推動企業線上線下同步發展。
(五)物流系統的不斷完善
銅仁市編制物流發展規劃,推進中鐵物流等大型物流的建設;出臺政策落實物流補貼;借助“千縣萬村”工程,農村菜鳥物流逐步實現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基本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全市共有物流企業239家,規模以上25家,AAA級物流企業3家,物流快遞企業共387家。
(六)消費習慣下的市場潛力
2016年全國已有32.6%的企業線上銷售,31.5%的企業線上采購,33.8%的企業用互聯網營銷。網民規模6.88億,農村網民占28.4%,增速為城鎮的2倍,互聯網普及率達50%以上,網絡購物和旅行預訂的用戶有4.13萬和2.6萬人,使用率為60%和37.7%;2016年銅仁城市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6742元和8090元,2015年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3.2和40.9,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村生活水平低、市場潛在需求大。
三、銅仁市農村電商扶貧現狀
(一)銅仁市農村電商扶貧推進現狀
銅仁市通過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創新的思路與路徑,“扶貧先扶智”“授之以漁”,為農民創收、改善其生活,農村電商發展本身就是扶貧的進步。銅仁成為貴州唯一入選的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江口縣成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縣,萬山區、松桃縣、沿河縣成為省級電商進農村示范縣。由表2可以看出,銅仁市的電商實現了較快發展,交易額增長率達50%,其中網絡零售額約占20.7%。從銷售統計上來看,銅仁市上行產品主要有茶葉、天麻、空心李等150多種本地農特產品,電子商務助推了“銅貨出山”。但銅仁旅游電子商務還未有明確的.計劃和方案,推進工作較遲緩。據統計銅仁市通過電子商務,實現農村就業5300余人,帶動7250余戶貧困戶、3.2萬余貧困人口,為貧困戶節約生活開支3200萬元,帶動就業3.6萬人,電商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
(二)銅仁市印江“421”模式
印江縣“421”模式即堅持“四措并舉”,周周電商培訓、月月新品上線、季季營銷活動、年年產業孵化;做強“兩大產業”,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實現“一個目標”建成全國電商綜合示范縣。首先搭建“一園一區一空間”,完善信息物流網絡,全縣基本實現網絡村村通,行政村快遞物流75%的直接覆蓋率。其次推進“電商+特色產業”,形成“一認證一體系一平臺”網貨“淘品牌”建設體系和“一主體一節點一獎勵”的電商銷售促進體系,在“一認證一體系一平臺”方面,全縣有21家企業獲得有機產品證書36張,占全市的65%,建立了5類100家企業可追溯源體系,獲得貴州省名牌產品品牌2個,已有15家傳統企業入駐1688平臺工作,52家企業向電商轉型,網商網店500多家,村級電商服務站183個,先后舉辦多次電商年貨節、農產品推介等活動,對電商經營主體營銷獎勵,激發電商創業者的積極性;推進“電商+創業”,實施電商萬人培訓計劃和電商扶貧“一村一品”網貨基地建設項目,全縣電商從業人員6200余人,開展電商培訓79期7904人次,涌現出眾多電商示范企業和個人。印江縣農村電商在一定程度上為電商扶貧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企業帶動農戶致富,帶動青年返鄉創業,為印江縣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
(三)銅仁市農村電商扶貧作用
電商通過互聯網和第三方交易平臺促進信息高效流動,降低了溝通成本;向外開拓市場、挖掘農村市場,增加了銷售量;生鮮特產由于交易時間縮短、損失減少;貧困人民獲得更多就業機會,通過培訓獲取知識提高技能;貧困人民有了更多購買選擇,生活生產成本降低,生活更豐富便捷。農村電商通過創收和提高生活福利推動扶貧。電子商務的出現改善了政府主導下企業為核心的產業扶貧模式因市場的波動而難以長期維持和貧困人口因缺乏致富能力而迅速返貧的困境,中介企業可以有效解決市場問題,農民因為電子商務和技術指導獲取了致富能力,可實現多元化扶貧格局和參與式社會治理貧困。市場競爭式的自發脫貧機制減少了政策執行力度不足、資源供給不足和貧困人口脫貧意愿和能力不足的問題。貧困地區長期以來在市場競爭中由于缺乏信息資源而處于劣勢,電商為貧困地區人民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科學決策創造條件,大大激發其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電商發展將貧困地區和外部連成一個整體,資源流動更高效、配置更優化,市場更加完善帶來的溢出效應推動社會生態系統完善,更好的就業機會和公共基礎設施推動貧困地區持續良性發展。
四、銅仁市農村電商發展的問題和建議
(一)農業產業化水平低
銅仁農業產業化水平偏低,不能有效率地提供優質、穩定的農產品。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特征限制了地方品牌的建設和市場的開拓;產業鏈不完整、產品同質現象嚴重:生產領域以傳統的深耕細作為主、深加工不足,流通領域以國家和大型企業收購為主,消費領域品牌意識較差。需充分認識到電商扶貧的前提是地方農業生產的發展,產業扶貧是核心,電商扶貧是手段。政府和農民需在將重點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上,完善產業鏈,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發展,注重品牌建設。
(二)企業與農戶結合程度偏低
龍頭企業與農戶實現精準對接能起到積極帶動作用,但銅仁現階段企業與農戶對接程度偏低。銅仁市龍頭企業規模較小,帶動能力偏弱;企業和農戶雙方合作意識較差,二者的博弈勝于合作,扶貧無法長期維持。在“企業+農戶”的模式下,違約的行為多現,往往農戶處于弱勢地位,損失慘重。政府應大力扶持電商龍頭企業,引導其發揮帶頭作用,同時獎懲結合,鼓勵企業與農戶的合作,嚴懲違約行為。
(三)物流運輸難題
在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基本完善的情況下,物流成本較高也是電商起步階段發展的一大障礙。其次,物流運輸技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需求,尤其在生鮮冷鏈物流方面。因此現階段應給與企業和農戶適當物流補貼,引進冷鏈物流等方面的技術,并配以必要的物流知識培訓。
(四)銅仁市貧困程度深
銅仁市有相當一部分貧困居民集中在偏遠落后的山區,惡劣的環境使得其與外界聯系困難,電商扶貧任務繁重;同時許多家庭專注于溫飽問題,無暇顧及農產品的生產、推廣和銷售。因此電商扶貧應貫徹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的原則,依據各地經濟現狀、基礎設施和地區資源統籌電商工作,扶貧的根本在于改善民生。
(五)電商人才缺乏
銅仁市現階段電商從業人員數量龐大,但專業化人才尤其是電商復合人才缺乏。銅仁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難以留住高素質電商復合型人才,由此形成惡性循環,電商扶貧發展受限。一方面政府提供優厚的條件吸引和引進電商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邀請專家定期開展電商相關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專業化、實用化。
(六)農戶文化和認知水平待提高
農戶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生產、營銷和網絡信息技術,缺乏科學理性的判斷導致電商開展低效率。多數農戶目光短淺,不注重品牌的打造和維護,看重短期收益,坐地起價、以次充好、品控不穩定,不利于電商長遠發展。因此電商人才的指導帶頭作用和電商知識培訓必不可少,農戶自身的局限性需要政府通過教育方式灌輸生產和營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需要用法律法規和嚴格的監管手段加以管制。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10
摘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也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新趨勢。本文以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農村金融的特點分析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為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解決農戶的金融問題做出貢獻。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農村;農村金融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也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新趨勢。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還較為薄弱,城鄉互聯網金融差異仍有擴大趨勢。國家在大力發展三農政策和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結合農村電子商務改革創新,將對破除農村二元結構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解決農戶的金融問題做出重要的貢獻。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特點分析
(一)與傳統金融相比成本低,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通過網絡平臺針對客戶需求,自動完成信息的定價和交易,程序簡便,無需傳統機構人工操作,客戶無需排隊,時效快、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無壟斷利潤。因互聯網金融無需資金投入營業網點和固定成本,節約相應的資金和管理成本。
(二)覆蓋范圍廣,產品多樣化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客戶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覆蓋范圍廣。互聯網金融產品多樣化,如眾所周知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支付寶、余額寶、財付通、微信錢包等。各類產品,各種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金融產品的多樣化使得供需雙方互惠互利。
(三)合理調配城鄉資源配置
城鄉資源配置不合理是造成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傳統資本市場里信息缺失,信息不對稱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大力普及,對消除城鄉之間信息不對稱,拓展農村發展所需的資金募集渠道,挖掘農村金融資源,不斷吸收農民存款并開放農村貸款等金融支持,使農民支付結算和獲得資金更為便利,推動改變金融資金流動方向。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供需雙方能及時了解信息,完成交易,合理調配城鄉資源配置。
(四)發展快,潛在風險不可疏忽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產業,其在中國發展迅速,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目前,國家并未提出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監管模式來約束互聯網金融。此外,互聯網金融安全問題和信用問題,金融模式的不規范行為都會對互聯網金融運作造成影響,對客戶的信息和利益存在潛在威脅。
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一)農村金融機構缺乏,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類型有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郵政儲蓄機構等。這些機構對農民客戶提供的服務業務單一,商業性金融層次不足,主要都集中在農業企業和農業項目的服務上,農村金融網點相對較少,金融基礎設施不足,未能滿足農村客戶的金融需求,導致金融市場參與率低。農民自身文化素質對金融理念和產品的意識不夠,法律觀念淡薄,民間借貸服務管理不完善,也使其在參與民間借貸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損害到自身利益。
(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單一,不能支持現代農業發展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單一,以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未能滿足現代農業金融的需求,如貸款、期貨、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務未得以發展,農村金融與民間金融未能融合。而且,農村金融機構人員未經過專業培訓,缺乏現代信息化的金融服務的知識和技能,現代農村市場主體的多樣化和農業的產業化特點決定了金融服務的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現有的金融服務體系還需不斷的完善。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國家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關注三農問題。但在現代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上主要由政府支持,在對民間金融機構和農戶企業等支持上不夠,政策性金融制約了金融支農的作用,且政府長期對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扶持,使得民間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也明顯不足。農村金融的資金流動未能完全運用在三農建設上。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
(一)對傳統農村金融存款業務造成沖擊
由于傳統農村金融政策原因,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業務是吸收存款。而互聯網金融產品為廣大農戶提供了較為便利和盈利的投資方式,如:余額寶、理財通、掌上基金等互聯網金融產品。農戶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和移動終端充分加以利用閑散的資金獲得收益,對比金融機構其他金融產品來說,其風險低、投入小、使用便利,這必然會吸引農戶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合理利用資金,但也會對傳統農村金融存款業務造成沖擊。
(二)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借貸業務造成沖擊
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的借貸業務程序復雜,人工操作繁瑣。而通過互聯網金融P2B網貸平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信息價值認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務,使供需雙方通過第三方做好風控的項目在平臺上和對方對接,其操作簡便,無抵押,高利率、安全性強。網絡借貸為資金借貸雙方提供中介服務,現也逐漸為客戶所接受,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借貸業務造成競爭。
(三)對傳統支付結算業務造成沖擊
在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眾多農戶通過互聯網平臺完成電子支付功能,如網絡購物、網絡轉賬、網絡繳費等,第三方支付也成為電子商務領域運用最廣泛的方式,農戶借助支付寶等模式進行支付,更為便利。這都會對傳統金融支付結算業務造成沖擊,影響中間業務收益。
(四)對傳統農村金融的現有格局造成沖擊
傳統農村金融機構主要通過人工處理、費時費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新興技術通過電子交易方式改變了傳統農村金融的.格局,其業務范圍涉及信貸、理財、租賃、保險,其產品多樣化、擴張能力強,可以滿足農戶的新需求,不斷推動傳統農村金融的經營方式的更新。
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農村金融發展策略
(一)健全科學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
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全面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不斷健全科學的金融機構體系,擴大農村金融在農村區域的覆蓋范圍,積極引導農村金融組織發展,深化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增加資金來源渠道,加強政策性金融和民間金融的合作,拓展農村金融新領域,運用互聯網金融平臺拓展金融新形式,優化金融產品結構,開發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滿足農戶需求,實現互聯網金融支持農村金融發展。
(二)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和服務創新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業務創新和服務創新是發展農村金融需要改革的重點。農村金融應充分利用信息數據、云計算等計算機手段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利用電商平臺的優勢來吸引農戶,為農戶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和服務,開拓新的客戶渠道發展農村金融,將電子金融、電子支付、手機銀行等新興技術融合,加強線上線下交流,減少信息不對稱,減輕復雜的業務流程,此外,農村金融要加強服務的水平,通過標準化和人性化的個性服務來創造無形中的效益,以此來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水平。
(三)加強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監管力度
政府在互聯網金融背景和“三農”發展的背景下,加強財政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創新并完善互聯網金融政策的考核評價制度,完善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統計和稅收政策。提供惠農支農的信貸業務,支持“三農”融資和銀擔合作機制。在監管上,也要落實政府與地方之間的監管責任,健全互聯網金融與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督機制,有效規避互聯網金融風險,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型農村金融網絡
為進一步構建新型農村金融網絡,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借助手機銀行,網上銀行、ATM機、POS機等支付方式,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科技創新應用,豐富農戶支付結算體系,提供便利的農戶支付結算服務。在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中,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上,運用新技術手段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體系,通過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信用評價體系,滿足農戶多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加快互聯網金融與“三農”良性互動,推動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解決農民融資問題,加快城鎮化建設。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11
1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與知名企業阿里巴巴在商業布局上的新戰略存在高度吻合關系。從2014年開始,馬云領導下的阿里巴巴集團將農村市場視為重要的新戰略方向,大大加快了在農村地區開展電子商務布局的步伐。據阿里巴巴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2014年淘寶網上經營農產品的電商數量為76.21萬個,完成年度農產品銷售額483.02億元,這樣迅猛增長的數據,印證和預示了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趨勢。
2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人才匱乏問題
人才問題是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農村地區人力資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懂得電子商務經營的現代型人才。從2014年以來,以往困擾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問題,因國家政策的不斷支持,基本上得到了改善,農村電腦的保有率有所提升,以手機為主體的移動互聯網則得到極大程度的普及。硬件方面的問題已經得到改善,關鍵的問題在于人才方面,雖然農村上網青年的比例不斷增加,對互聯網的接觸已經比較頻繁,但是他們的使用偏重于娛樂方面,從學歷、能力、技術等方面綜合來看,仍缺乏系統的電子商務訓練,因而導致在其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各種問題,影響了農村電子商務的良性發展。
2.2產品和品牌培育問題
農村電子商務包括輸入和輸出2種流向,輸入是指商品和服務流向農村,輸出是指產品和服務從農村流向其他區域。對農村、農民和農業來說,產品和服務的輸出意義更大,它有助于解決農產品銷售難、農業水平不高、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但是從目前農村電子商務的情況來看,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產品交付不夠及時等問題仍十分突出,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我國農業以個體生產為主的限制,單一農戶很難實現產品美譽度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造成了消費者信任度的不足和流動性的加快,不利于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
2.3物流體系問題
“電子商務既能發揮迂回經濟專業化分工的效率,又能縮短迂回經濟條件下的生產和消費的距離”[1],我國目前物流體系在城鎮方面的布局已經十分完善,但是在鄉村區域“最后一公里”上還存在很大問題,因此國務院也出臺了加快“快遞向西向下”的相關政策。就目前而言,運輸距離和運輸成本也是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對于農產品這種附加值比較低、運輸要求相對較高的物品來說,更需解決物流問題。
3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措施
“新形勢下的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應用與發展將會給我國農村現代化和農產品流通帶來巨大變革,促進農民的持續增收”[2],正因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可以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要更好地推動農村電子商務事業的發展,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采取措施。
3.1加強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
當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就是人才問題,要實現農村電子商務的良好發展,首先應當做好人才的培養,應著重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培訓主體方面,要系統、全面地對農村電子商務從業者進行培訓,就要篩選出具有卓越電子商務從業經驗的人員和組織,可以考慮借淘寶、京東等大舉進入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的機會,在人員培訓上要求其提供便利;二是培訓內容方面,要從運營推廣、數據管理、工藝設計、服務跟進等多方面開展,培養出具有全面能力、能夠獨立運行的農村電子商務人才;三是培訓體系上,應將培訓活動定期化、系統化,特別是應將職業教育、農閑教育等體系引入農村電子商務培訓中。
3.2積極發揮政府職能
電子商務是系統工程,與國內一、二、三線城市中電子商務發展以從業者自我發展為主有所不同的是,農村電子商務要取得較好發展,必須要緊緊依靠地方政府,充分發揮縣級和鄉鎮一級政府的職能,“政府擺正自己的位置,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針對土地、資金、人才、網絡資費、能力建設等問題,政府應該不缺位,要出面幫助協調或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同時不斷改善政府對農民網商的公共服務”[3]。政府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指導,主要體現在:一要積極搭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平臺,包括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人才培訓的組織、物流體系的布局等;二要引導個體農民形成產品和產業聯合,形成規模優勢,增強農戶的抗風險能力;三要做好信息工作,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指導農業生產活動,為電子商務發展做好基礎性工作。
3.3從原料供應轉向品牌營造
品牌經營是商業活動的較高層次,具有消費者忠誠度高、產品附加值高等優勢,當前農村電商的產品和服務主要是原材料輸出,產品的深加工程度不夠,沒有形成品牌效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附加值的增加和產品層級的提升。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源頭上抓好產品品質,品質是農產品的生命線,也是經營好農村電子商務的根本,要大力推行健康無公害綠色農業,迎合現代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其次要發揮“農戶+企業”或者農戶聯合體的作用,將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形成產品的規模優勢和議價能力;再次要做好農產品的深加工,向中下游產業延伸,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最后要有品牌意識,精心打造和呵護產品,做到品質標準化、工藝標準化、規格標準化,以優質形成品牌效應,以服務贏得消費者。
3.4打造面向農村的物流體系
農村物流是指“存在于農村的以農業生產為中心而發生的一系列物質運動和有關的技術組織,物流管理等活動……是實現農村生產與市場對接的有效組織形式”[4]。“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初一公里”等農村交通不利狀況,仍是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國務院于2015年5月底發布了《關于推進“快遞向西向下”服務拓展工程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的整體布局,以便能打通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通道。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相較于普通商品,以食品為主體的農產品對運輸的要求更高、標準更嚴,特別是長途運輸,更需要解決好食品保鮮保質等問題。相對來說,物流企業加大在冷鏈方面的投入,這一部分成本也必然轉移到農村電子商務從業者身上。
4結語
發展好農村電子商務,不僅對解決“三農”問題、協調城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升級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政府大力扶持、電商巨頭加快布局的背景下,要努力培養農村電子商務的內生力,使農民成為電商的主力軍,這應當是其健康和長遠發展的關鍵。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12
[關鍵詞]
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問題;對策
[提要]
江西是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例較高,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把巨大的農村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是江西省當前迫切的任務。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當前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農村職業教育問題的成因,依據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及江西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發展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的對策建議。
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省新增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在農村。作為承擔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農村職業教育事業,其現狀及發展直接影響到我省經濟及社會的發展。盡快解決我省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切實發揮我省農村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緊迫任務。
一、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結構及課程設置難以適應新世紀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縱觀現在的一些農村職校,在專業設置上嚴重滯后于社會需求,專業陳舊,知識老化,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在專業設置上片面迎合學生的擇業觀念,不顧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爭開所謂的熱門專業。也即在專業設置上沒有考查當地的實際需要,更談不上專業設置的超前性、實用實效性。農村職業教育未能以變化快、周期短、知識新、形式活的辦學來滿足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需求。
2.農村職校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單一,教學環節脫離農業生產實際,不能有效地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在辦學定位上,脫離了當地農村區域經濟特色;在教學內容上,脫離了農村經濟專業內容;在教學形式上,教學環節脫離實際。
3.農村職業教育的功能、辦學方向與職業教育的時代要求相背離。相當數量的學校以對口升學作為辦學的主要目的,這也成為大量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直接目的。這種做法與國家和社會賦予職業教育的任務嚴重背離,不僅無法發揮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產業升級的功能,也給自己的辦學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4.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僵化,師資實踐技能缺乏,人才培養水平低。目前,雖然農村職業教育已開始面向經濟、面向市場,但其內部運行機制與計劃經濟制度下的學歷教育并無真正區別,從組織領導、辦學制度、教學管理制度到教材、教學活動等都還沿襲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學歷教育模式和應試教育模式,許多職業學校的教學仍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缺少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總體上數量不足,學歷層次低,素質不高,專業教師缺乏,專業課教師與普通文化課教師的比例失調。
二、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經費不足與政策導向影響。經費不足是影響農村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此外,教育政策導向也直接影響著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高等職業教育得以蓬勃發展,一是本科擴招;二是高職高專發展過快,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加之城鄉差別的拉大和人們對農村職業教育認識上“重普教輕職教”,以及擇業觀念的陳腐,致使本來條件較差的農村職業學校愈加萎縮;三是高校擴招對就業產生極大的影響,使人才市場出現高學歷求職者“扎堆”的情況。
2.辦學條件與辦學定位影響。一是實驗設備條件不足,老舊的.實驗設備不能得到及時更換,不能適應專業技能培訓的需要;二是“雙師型”教師比例不夠,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差異較大;三是教師待遇差,留不住人才。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以學制性教育為主,忽視了對農村青年進行短期培訓。沒有把勞動力轉移和技能培訓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限制了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
3.就業影響。畢業生出口不暢,就業率低,工作選擇面窄,是導致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農民花錢讓孩子學習技術,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工作,但目前廣大農村職校畢業生由于多種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報率低,導致農村孩子對上職業學校不感興趣。
三、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1.整合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做大做強職業教育。各級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要本著現實性原則和統籌性原則,打破部門之間、城鄉之間的界限,調整職業學校布局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對那些規模小、效益低、質量差的學校進行合并,使閑置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把那些辦學條件好、教育質量高的示范性職業學校不斷做大做強。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要以大職教觀指導農村各類職業教育發展,健全適合農村實際的職業教育體系。在辦學上不局限于層次,為農村現代化培養高層次的技術人才。
2.科學定位、務實辦學,實現農村職教辦學形式的創新。首先要轉變觀念、科學定位,由面向農村辦學改為面向城鄉辦學,并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職業學校的主要定位與辦學目標,人才流向不僅僅限于農村建設、農業生產,更為重要的是區域經濟建設。其次要由學歷教育為主轉變為學s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之比以1∶1為好。改善實驗設備條件,突出技術操作性、職業技能性和教學實踐性,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進一步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另一方面要不斷擴大校外實習基地。
3.以就業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試行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推動職業學校與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系。變“輸出地”培養為“輸入地”培養,依托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有效增強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和針對性,使職業學校學生更多地了解企業生產情況,畢業生就業也更加有保障。允許學生工學交替、半工半讀,以滿足特困學生的求學需求。將學校本位模式轉向與企業、社會有機結合的模式。
4.提高農村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加強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合理設置各門課程。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師素質,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對現有職業教師的培訓,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措施和方案,注重對專業技術骨干教師的培養,建立激勵教師不斷加強業務、技術學習的機制;努力為教師創造進修和學習的條件,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二是優化職業教育師資結構,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師,鼓勵教師到企業或其他單位進行學習和鍛煉。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根據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和發展需要,不斷充實專業技術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5.運用市場規律,實現江西農村職教體系的創新。創新農村職業教育體系,要創新管理體制,搞活辦學體系,給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如專業設置、課程建設、用人機制、教學方式等。要鼓勵私人企業和社會力量辦職業學校,形成市場調節競爭的辦學機制。通過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和教學方式,真正把江西農村職業教育辦實、辦活、辦大,辦出特色,走出一條農村職教新路,創建江西農村職教的新體系。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13
【摘要】
隨著經濟發展,作為我國第一產業的農業在生產效率和現代化水平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實踐證明,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村金融有重要關聯,農村金融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反之則不然。因此我們要研究推動農村金融快速發展,以推動農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
農業經濟;增長;農村金融;探討
1.引言
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經濟基礎,在與工業相比,我國農業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隨著經濟發展,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之間的關系問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農村金融發展是農業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本文從農業發展角度出發,探討了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之間的發展關系。
2.農村金融發展理論內涵
在我國農業是第一產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而農村金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因素。隨著經濟發展,農村金融發展理論由之前的包括農村信貸補貼和農村金融市場發展成為農村金融為一種新的信貸形式,且有完善的金融市場機制。新的農村金融理論可以在利率波動情況下,避免金融環境的惡化,防止通貨膨脹等市場危險。新的農村金融理論是立足市場,利用國家宏觀調控,將通貨膨脹合理控制以達到引導市場健康發展的'目的。
3.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3.1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
隨著經濟發展及我國金融業發展,國家在推動農村金融體系改革,雖然取得了定成效,但是還存在一定問題。一些主導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出臺后,雖然對農村金融發展有推動作用,但是只停留在表面層面。一些銀行等金融機構因為在農村無法取得利益,逐漸淡出農村金融市場,導致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限制農村金融的發展。
3.2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匹配
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金融對資金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小企業在農村是主要發展力量,他們需要生產用的資金,而農民對資金的需求主要是生產及子女教育,這部分資金相對較少。而實際上目前農村信貸還不是特別規范,大部分金融機構對農村企業有投資卻忽略了農村基礎設施的開發。信貸分配的不合理導致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匹配,阻礙農村經濟發展。
3.3農村金融市場的限制問題
農村金融市場與城市相比還是比較落后的,雖然在發展中,但是還是無法達到資本融入農民生活的。很多時候人們對于金融的概念還是不完全了解的,對金融工具的利用更是談不上。長期以來,現代的金融利益在農村農民那是享受不到的,融資單一,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受到限制。
4.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4.1金融規模的影響
農村的供給與需求平衡是農業發展的促進因素。農村金融可以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更加合理,反之農業經濟增長使得農村金融的用處增多。目前的農村金融還達不到供給與需求平衡的狀態,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及農村金融的支持。農村金融規模小不能滿足農業經濟增長的信貸要求影響農業經濟增長。
4.2金融結構的影響
合理的金融結構可以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業經濟增長,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金融投資者以在投資時以較低的費用獲得更多的利益資金,以生產提升生產。優化金融結構后,就可以滿足更多的農民的需求,再之后可以找更多的融資渠道,促進資金流轉,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3金融效率的影響
金融效率主要表現在是否能提高儲蓄能力、提高投資轉化率和提高投資投向率。科學的利用金融手段,可以使資金利用更合理。在供給與需求關系影響下,投資是會先選擇收效較高成本較低的項目的,這符合資金合理調配的原則,為資金向更好的渠道流動創造了條件。
5.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探究
5.1建立模型
通過建立VAR模型,可以探討模型系數的經濟分析。模型是以數據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可以將系統中的每一個變量都作為變量滯后值的函數來建立出模型,相對于傳統的以經濟理論為基礎的經濟計量方法更可靠。
5.2指標挑選
我們挑選人均GDP總值作為農村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標,是因為它更精確。由于農村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緩慢,在我國大部分農村,農村金融工具就是存款和貸款,存款總額和貸款總額作為農村金融的總資產,是相對準確的。農村金融投資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農村經濟的開放程度取決于國際間農產品的流動量,我國加入世貿后對外開放程度在擴大,農產品在國際間的流動對農業經濟增長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5.3數據確定
農產品進出口總和是進口和出口總額的相加。農村信貸總額是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和國家銀行貸款余額的總和。想要獲得準確的數據就需要采取正確的變量處理分析法,主要是在VAR模型中采用考慮殘差項序列的單位根為先,因果檢驗法為后的檢驗手段來確保變量的變動,最終確定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相關文章:
設計概論論文范文09-29
托福議論文寫作概論05-04
農村客運發展報告08-05
農村事業發展報告10-27
發展農村沼氣推進新農村建設04-27
托福作文考試議論文寫作方法概論05-04
商業銀行發展論文02-28
體系支撐:農村發展的重點保證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