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家庭教育論文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論文1
【摘要】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德育影響是非常大的,家庭作為最小的教育單位對于學生的德育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重視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思想道德的建設都有很大的幫助,本文我們主要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這兩個方向出發,對家庭教育進行一系列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家庭教育 中學生德育 影響
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對學生的啟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社會充斥著不良的因素,學生通過家庭教育獲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設對于學生未來的道德發展非常重要,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諧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學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學習質量,處在中學階段的學生采取合理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其行為進行相關的引導和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環境和觀念分別對學生德育產生的重要影響。
1.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首先從家庭教育環境來看,家庭教育環境又分為兩種大方向,一種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一種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對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可以很好的培養中學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環境反映著現實的社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社會的風貌,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礎,尤其是對中學生未發展完善的心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家長能夠清晰的認識到孩子在學習和道德上的缺失,對學生采取正確合理的引導方式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對于孩子道德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他們的德育素質,在這種良好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夠感受到家庭成員對其的愛,在學校中,學生能夠以一個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態度來面對學習面對未知的困難。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對于學生道德素養和健康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礙作用,尤其是中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學生很容易因此培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跟不良社會青年結交,最終走上不可逆轉的道路,他們對于父母的愛是未知的,因為從小他們就遠離父母,根本體會不到父母的愛,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怎么會培養出一個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怎么能教導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去關愛別人幫助別人,最終的結果只會導致學生道德素養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2.家庭教育觀念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合理的家庭教育觀念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下,家長往往只是單純的認為中學生只需要學習成績好就行了,不需要關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學校中的其他不正確的行為也不管不問,甚至有的家長告訴孩子只要在中學的課程中學習成績好就可以,諸如孩子早戀等行為也不進行監督,這樣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孩子走上錯誤的道路,對于中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產生了阻礙的效果。雖然這樣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孩子有一個好的成績,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問題是無法察覺到的,導致目前出現的一系列宿舍殘害事件的發生大多都是這種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在這個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中學階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環境來培養學生。
二、如何采取正確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學生德育素質
上面我們已經對目前家庭教育環境和觀念下對學生德育素質方面的影響進行了簡單的概述,可以看出對于中學生而言,正確合理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環境對學生德育素質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們主要來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來提升中學生的德育素質。
1.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下,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德育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應當樹立正確有效的家庭教育觀念,家長應當盡可能營造一個和諧、歡快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家庭環境下能有一個快樂安逸的成長環境,家長適當的通過孩子的寒暑假可以與孩子多進行學業、生活上的溝通,及時發現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難題,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提供一些幫助,幫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其次還可以適當的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關于德育教育的講座等,幫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質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德育素質的提升。
2.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已經不能滿足于目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對于只看成績的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家長應當首先做出轉變,在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同時,多關注學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學階段,孩子已經能夠對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家長若與孩子產生不同的見解不能下意識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應當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幫助孩子思考他們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以正確的觀念引導孩子選擇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長的教學觀念不能存在傳統的棍棒教育,隨著目前社會的發展,棍棒教育已經不適合當前教育體制,家長應當適時的與孩子進行合理的溝通,通過正確有效的溝通來確保孩子走正確方向和道路。
三、總結
綜合上文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環境對中學生德育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家長應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孩子在中學階段的德育素質提升上能跟上社會的步伐,從而保證孩子在中學階段能從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全慧.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德育的影響研究[J].速讀(中旬),20xx,(11):233.
家庭教育論文2
一、前言。
關鍵期即人類某種行為技能與知識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也最易受影響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施以正確的教育會獲得就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不僅是學前教育的重點,覆蓋了兒童發展的多數關鍵期,且父母還可以針對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多樣化和有針對性的培養。
二、關鍵期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做的準備。
(一)物質準備。這里的物質準備主要是指為保證兒童關鍵期的良好發展,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是懷孕后期3個月到產后5個月。母親懷孕后應多吃高蛋白質和含維生素、礦物質豐富的食物。
兩歲以后給孩子吃些雜糧干果等;炊具應使用鐵質。完備的大腦結構是信息加工的保障。
“腦力”和“體力”的發展密不可分,兒童時期正是早就良好體能的關鍵期,因此應加強體育鍛煉。在兒童早期,將體育教育放在首位是科學和恰當的。
(二)心理準備。父母應該為了抓住兒童發展關鍵期做好心相應的心理準備,對兒童的家庭教育形成正確態度并且學習相關知識,為塑造兒童良好性格與成長氛圍創造條件。
1.提前準備要細心。年輕父母在準備要孩子或剛有孩子時應提前充電,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手眼協調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開發與訓練有一定了解。
2.認真引導有恒心。幼兒時期的發展快速而復雜,如語言、行走的發展,因此持之以恒的動態引導十分重要。
3.注意保持平常心。經研究表明,人的成長呈波浪式,故在孩子有了一定的發展和進步的時候,家長要表揚但不要得意忘形,如果孩子的變化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標準也不要太失望,要做到能時常鼓勵,時刻保持平常心。
三、兒童關鍵期家庭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注意力關鍵期的家庭教育。
開發注意力的關鍵期在幼兒學齡前3-6歲。注意力非天生而在于訓練,兒童的注意力不好,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確的引導,另外,影響注意力發展的原因還有兒童的身體健康條件,體弱多病的兒童容易注意力低下。注意力是可以通過培養加強,家教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目的;很多實踐和研究證明,孩子對目的越明確,注意力就越容易持久。
2.培養興趣;興趣是注意力的先導,所以教育形式豐富多樣尤為重要。
3.勞逸結合;一段時間學習后應有自由活動時間。
4.創造安靜的良好環境;為孩子學習盡量提供安靜環境,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應盡量不要觀看這類容易讓孩子分心的東西。
(二)記憶力關鍵期的家庭教育。記憶是指人們過往的生活經歷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象,學齡前的孩子能記住直接經驗和部分的間接經驗。父母訓練記憶力可從生活環境中培養。先記住父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再讓孩子識記飯菜、動物名稱等。另外,記憶力和注意力緊密聯系,因此注意力和記憶力應該進行協同訓練,一變對事物施以注意,一邊加強記憶。
父母要充分把握兒童記憶力關鍵期就要了解增強記憶的規律:
1.注意集中。記憶時聚精會神,不受外界的干擾,記憶痕跡才容易在大腦皮層印刻下來。
2.興趣濃厚。兒童認為無趣的知識不易被記住。
3.理解記憶。當記憶材料的語義特征易于理解時,才更容易被記住。
4.及時復習。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先快后慢的遺忘規律,記憶應及時復習。
5.最佳時間。上午9到11點和下午3到4點是記憶訓練的最佳時機,可以安排一些較難的學習材料。
(三)數學能力關鍵期的家庭教育。數學能力也稱為邏輯·數學能力,即是推理、運算能力。數學能力基本取決于智力水平的高低,掌握初級數概念的關鍵期在兒童18個月左右,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2歲半左右,掌握數學概念、進行抽象運算以及綜合數學能力的關鍵期在5歲左右。所以在5歲左右父母應及時教給孩子數學概念。
在此大好時機,父母應該做的有:
1.提供給兒童掌握數概念的機會。比如誘導孩子數一數從旁邊開過的汽車數量,用尺子量一量身邊的物體。
2.幫助孩子形成數的概念。首先要讓孩子區分“1”和“許多”之間的區別,學習10以內的點數和序數;認識相鄰的數并理解相鄰數之間的聯系;以及數的組合與分解。
(四)語言能力關鍵期的家庭教育。
研究發現,2-3歲是孩子學學習口語的關鍵期,此時應對孩子的聽覺加以有效的刺激。但語言的發展是分階段的,父母要抓住各階段重點進行培養。
0-1歲是語言學習的預備期,這個階段孩子主要是語言感知階段,父母應該經常讓孩子辨別不同的聲音,和孩子說話并重復糾正孩子的發音。
1.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多聽、多看、多想、多說,鼓勵孩子的模仿。
2.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多說積極正面的詞匯,少說負面、粗俗的`詞匯。
3.培養孩子的說話方式,在父母用語言傳達對孩子的要求的時候,其實也是對孩子說話方式、行為能力的養成,對待孩子要用溫和有道理的方式進行對話,同時注意對待孩子行為的標準要一致。
4.盡早開發第二語言,這個時候的兒童語言學習快、壓力小、對新事物接受度高,可以在這個階段為孩子創造雙語的語言學習環境。
大多孩子在五、六歲時會對某一方面表現出特殊敏感和強烈好奇,即敏感區,為了能夠使孩子的特殊才能不受到抹殺,父母應該注意做到:①不對問題設標準答案,不約束孩子的思維,積極的順應孩子豐富的好奇心,積極的與他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答案,創造一個權威小的家教環境。②使孩子廣泛的接觸社會和自然,培養孩子的不同興趣愛好,以便找到孩子的敏感區。
四、結束語。
關鍵期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但兒童發展的關鍵期是不斷動態循環,向前發展的。父母想要培養一個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的兒童,只有抓住每一個關鍵期,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兒童發展的潛力,增強兒童的智力。
家庭教育論文3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學習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它極大地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果。而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尤其是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針對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影響原因和改善策略作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習慣;家庭教育
一、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主要表現
1.課前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
課前學習習慣存在的不良問題首先便是難以形成預習的良好習慣,預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的積極影響是廣所周知的,可是小學生基礎知識不多、學習自覺性也較差,課前預習工作實施起來仍然難度很大。其次便是上課鈴響心卻難以收回,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通常會在課間進行一些劇烈的活動,追逐打鬧使得情緒和身體都很難再短時間內得以平復,等到上課鈴聲響了便很難把心及時收回到課堂上來。
2.課中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聽課方面,由于小學生的精神集中時間相對比較短,在聽課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周遭環境、事物的影響,容易做一些小動作、東張西望嚴重影響聽課效率;其次是課堂上的發言情況,有些學生對課堂提問表現的極為積極,,有些學生對答案沒有信心便悄不吱聲,有的同學雖然內心有回答問題的欲望,可是膽小要么不敢舉手要么回答聲音很小;最后是與同學的課堂合作情況不好,如今小學生中基本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缺乏團隊精神,不怎么喜歡與同學一起交流合作。
3.課后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小學生課后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小學生不能夠獨立完成作業。據了解很多小學生寫作業的時候,家長都會陪在身邊,幫忙看、讀題目、叮囑他們字跡不要潦草或者坐姿要端正之類的;二是小學生幾乎不會自己去檢查作業,這個學習環節都是家長來代替完成;三是小學生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大部分的小學生回家寫作業都是在家長的督促下進行的,他們很少積極主動的`離開電視機自覺的去想要完成家庭作業。
二、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原因
1.家庭不正確的教養方式
一個孩子其成長發展的情況怎樣,很大情況上取決于家長的教育。但從筆者的調查結果看來,對孩子教育不上心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不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在孩子們面前不注意收斂自己的壞習氣,把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傳染給孩子。很多家長雖然知道要教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可是自己卻沒有帶好頭,沒有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還有一些家長在生活中過分寵愛孩子,不利于之后吃苦耐勞學習習慣的養成。
2.家長的文化程度
直接監管孩子學習的家庭人員的文化程度對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如果他們擁有良好的文化教養,那么對于孩子們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無疑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若是他們自身都存在著一些學習上的陋習,那么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肯定會是很大的。父母親外出打工無法監督自己孩子學習生活這已經是現在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留守兒童”在此一方面的學習問題較為突出,他們的學習通常是在爺爺和奶奶的看管下進行但這個階段的爺爺奶奶文化程度高的并不多。
3.家庭精神氛圍的影響
雖然家庭中的文化氛圍對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很重要的影響,但是家庭中的精神氛圍也事不容忽視的重要一點。家庭精神氛圍即整個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的為人處世風格和價值取向的融合而表現出的一種整體家庭風貌。這種整合后的精神氛圍對整個家庭之中所有成員的行為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對處于小學學習習慣養成的孩子來說影響力遠遠大于家庭中物質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三、通過改善家庭教育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因此很多家長便想錯誤的認為家長主要負責孩子的監護責任,而孩子的教育責任則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其實,相比于學校與老師,家長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導師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雖然小學生大部分的是時間實在學校度過的,可是父母與家人才是與孩子關系最為密切的,孩子對生活學習中很多事情的認識、了解,都是通過自己的父母得知的。所以家長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創建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是心靈的港灣,是成長的避風港,是人一生中所處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因此一個家庭的風氣對中孩子人格的塑造和習慣的養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行為習慣會受到其家長的正確的引導和熏陶,便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相反,一個生活在充滿陋習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必不可少的會被家中的不良風氣所感染,養成一些不利于個人發展的壞習慣。因此,家長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利于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教育
孩子學習教育不僅僅是校方的責任,家長需要對學校方面安排的學習任務,布置的工作全力配合,全力支持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工作。平時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長會,定期與老師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達到家庭與學校兩方面相互配合、共同為了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努力的局面。
四、小結
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孩子今后的終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身處小學階段的他們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家長應該抓住這一良好時機不遺余力的做好家庭教育,培養出孩子優良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劉曉.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幾點思考[J].江西教育,20xx(5)
[2]劉曉燕.從家庭學習談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J].教育教學研究,20xx.6
家庭教育論文4
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素質提高的教育目的,成為現時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標。人的全面發展有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怎樣使兩者結合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當前,實踐的活動方式使三種教育力量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角度向學生進行一致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時代特點
第一,家庭教育觀念的變革性與傳統性并存。
家庭教育觀念的變革緣于社會現實之變革。與現實社會相應的家庭教育觀念包含有許多現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進成分,諸如注重子女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個性發展的民主教育觀、適應時代潮流的投資子女智力發展觀等。
但也應看到,長期以來的家庭傳統思想和“應試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觀念的現代變革難以也不可能徹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現出變革性與傳統性并存的特點。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孩子是祖國的希望”,孩子又何嘗不是不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說,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是最為關心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從小學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社會教育要堅持十幾年,對孩子而言當然是十分重要的,在這十幾年的社會教育中,如果能在教學設施完備、師資力量雄厚、教學風氣正派、老師認真負責的學校完成,對孩子而言,無疑是最好的。只是大多數情況下,這只是我們的一個美好的愿望。有些時候,因為存在一些我們所無法控制的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們的孩子也許只能在一個教學設施一般,師資力量薄弱,教學風氣也不是很好的學校就讀,作為家長,擔心是必然的。如果是面對這樣的情況,那么孩子上學前的以及上學后的家庭教育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第二,家庭教育問題的復雜性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學齡前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的模仿力最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記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為中體現出來,也正是如此,才會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在這段時間里,能通過家長日常的言行熏陶,讓孩子有個正確的學習的觀念,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開始上學后,在積極的配合學校、配合老師,就算我們的孩子不能上期望中的優質學校,也能在家長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下,取得好成績。
今天家庭教育的三大變化顯現出問題的復雜性。一是家長的心態變化導致家庭教育問題的突出。獨生子女的唯一性,使這代家長對孩子的成敗帶有“下賭資”的`感覺,自己承受過的苦難,則轉化為強烈的補償心理和懼怕心理,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過高的期望、過分的關心、過多的呵護,使這代孩子普遍出現無情、無能、無責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長環境出現不良變化。今天大多數孩子生活的環境已由過去的“兒童世界”轉化為“成人世界”,成人對孩子的影響在加大,孩子對成人的依戀心理在加大,同時孩子與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內容的變化導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中國第一批在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時間越來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人關閉了心靈大門,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時,不少家長不能根據時代變化、孩子需要施教,存在較多誤區和過失。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發展趨向現代化和科學化。這里所說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能在系統的家庭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合乎當代孩子成長需要尤其是豐富精神需要的正確方法和手段施教,從而使家庭教育活動取得顯著成效。
二、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關系的重新審視
首先,家庭教育在造就現代人才的啟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著突出而獨特的作用,是學校教育無可替代的。“家庭是孩子與社會接觸的第一站,是各種綜合能力培養的基地”,教育首先從家庭開始。家庭教育有其學校教育所沒有的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因材施教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具有更廣闊的教育范圍和豐富的教育內容,是全方位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脫離了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個性(如價值觀、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這方面的影響來自于學校教育的比例則不大。而且,家庭教育在對青少年的智育、體育、美育及勞動教育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響。
三、社會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教育是多方面的,社會教育無處不在,隨時發生,有政府的,社會團體的,社區的。比如:網吧就是社區的一個“教育場所”。社會發展的動向,社區的一次活動,社區人情的生活習性,社區發生的某一事件和人們對此的評價和看法,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生動活潑的教育過程。
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樣重要,我們不能將孩子的教育問題只寄希望于社會教育。而放棄了家長肩負的教育責任,這樣首先會影響到孩子形成正確的習慣。如果是這樣,孩子就算到了一所上好的學校,也會因為這些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而影響到自身的學習成績。身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有個好的出路,那就要承擔起自己應付的職責,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總之,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教育責任,這是新世紀中構筑并形成的一個優良局面,也是我們創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和學校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們是教師!我們愛學校!我們更愛自己的職業!”
家庭教育論文5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來教育的沖擊和影響下,弊端日漸顯露,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本文試圖通過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相關方面進行比較并對所形成差別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為家庭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家庭;教育;比較
一、引言
現今,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歸根結底,是不同國家之間人才的競爭。正如我們所知,家庭是孩子成才的起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才的競爭也是家庭教育能力的競爭。隨著我國的經濟,政治,教育等領域的不斷開放,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來教育的沖擊和影響下,弊端日漸顯露,因此,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存在于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社會中,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直到我們獨立,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父母一起度過的。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青少年擔負著國家的未來,是社會的期望,是整個未來世界的主人。父母是否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及是否關心孩子的發展方向,都將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古至今,許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視家庭教育。“一個能夠管理一個國家和世界的人一定是一個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能成功地支撐起自己家庭的人。”正如中國儒家學說所論述的,家庭教育是治理國家的基礎,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把國家興亡和教育聯系在一起。英國思想家JohnLocke認為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教育的起點,也起著導向性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成效的比較
美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參與了家庭事務,他們逐漸就擁有了市場經濟思維,十八歲之后他們就獨立于父母生活。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靠做兼職掙錢來支付他們額外的開支。從那些實踐活動中,他們積累了許多促銷方面的管理經驗以及如何與顧客交流,知道了金錢的來之不易,逐漸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在中國,孩子們是家庭的中心。孩子們養成了許多壞習慣,正如中國的一句常言所說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雖然在考試分數方面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做得好一些,但是中國的孩子,被動地處理問題,依賴他人,社交能力差,責任感差。這些性格特點從大體上而言,與我們國家的“應試教育”有關。
四、家庭教育進程的比較
盡管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家庭教育仍然是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方面。就像學校教育,它有自己的目的,內容和方式。
1.教育目的的比較
美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適應多樣化的環境,教孩子們如何在社會上獨立生存。這種期望不是那么的高。它不是無形的幻想,而是實際存在的,容易把握的。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實現他們自身的價值而不是追求高文憑,令人羨慕的職業之類的物質方面的收獲。另外,在這個目的的支配下,孩子們也提升了自我決定意識和自信能力。與美國相比,中國家庭更趨向于把孩子培養成材,希望他們有前途,過上穩定,舒適的生活。家長望子成龍,對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們集中精力于學業方面的學習,還有孩子一點都不感興趣的藝術培訓。最終,創造性被制約,這個上天賜予的天賦被扼殺在搖籃里。
2.教育內容的比較
美國家庭教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它注重孩子們在體格,認知,語言,情操方面的協調發展。例如,當家長去圖書館的時候,他們喜歡帶上孩子,刺激孩子對新事物的求知欲。讓孩子們接受環境的熏陶。在情操方面,他們引導孩子認知音樂,油畫,舞蹈,文化,跟他們一起去博物館,文化展覽館,鼓勵他們參加創造性的活動,使他們感受自然,發現奧秘。
雖然中國家庭教育的內容也劃分為四個方面:德育、智育、體育和美學,但是當孩子們到了上學年齡,智力卻處于壓倒一切的位置。在體育方面,父母總是更關注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營養,不讓孩子遭遇疾病,危險。在智力方面,他們買很多有教育價值的書,然后教他們讀書,寫字以及算術技巧。當孩子們開始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父母又趨向于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買大量的課外練習冊以幫助他們在考試中取得好的分數。在審美觀方面,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到特殊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他們一窩蜂似地把兒子,女兒送到畫畫班,舞蹈學校或者請家教教孩子學樂器。一方面,這種做法忽視了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這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開支。下面的事實可以說明這兩個國家對智力的不同理解。當孩子們回到家了,中國的父母總是問:“你今天認真聽老師講的內容了嗎?”或“你今天得了多少分啦?”然而,美國家長問的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么問題呀?”或“今天的'課有趣嗎?”
3.教育方式的比較
在美國民主的教育方式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孩子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家庭事務。父母鼓勵孩子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允許他們不接受自己說的東西而保持自己的理解。父母是孩子的朋友,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不僅僅是向孩子學習一些東西,而且還對此感到自豪。孩子們的隱私也完全受到保護,不經允許家長不會進入孩子的房間,他們也沒有權利去干涉孩子們的社交活動。
在中國,孩子們幾乎沒有發言權。家長認為家庭事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們應該做的就是遵從家規,順從于父母的意愿。家長似乎是家庭中的權威,于是代溝也易于產生。孩子總是感覺父母不可理解。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很多交流障礙,家長把一切都歸結于社會環境與孩子成長之間日益增長的復雜化。根據福州教育學院心理健康委員會對1664個學生家庭的調查數據,偶然的交流占31.4%,有意的交流占2.7%。孩子上一二年級的家庭占77%,孩子上三四年級的家庭占60%,孩子上五,六年級的家庭占的比例不到50%。
這份調查也證明了許多家長與孩子交流感到很焦慮這個事實。其中,46.1%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更成熟了,14.2%的家長認為很無助,13.2%的家長認為他們無言,6%的家長認為很難跟孩子交流,61.4%的家長感到很安心、舒適、高興。這對發展孩子的好習慣、性格、青春期健康心理都很不好。孩子們的自由總受到家長的侵犯。例如,他們的書包、日記總是被父母搜查。
五、產生不同家庭教育的原因分析
同樣是在現代社會,同樣是十分關注家庭教育,為何這兩個國家仍然會出現上面所提到的顯著的特征呢?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四個原因:
1.這兩個國家的歷史背景
美國被認為是一個有著廣闊的地域卻簡短歷史的國家,的確,它只是一個移民國家。在過去的四個世紀里,大約五千萬人移居到這個國家,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移民運動,于是其它國家開玩笑地稱它是“融爐”。由于這種多樣文化觀念的影響,人們能很容易地接受新想法和新文化,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因此,發展的空間相對更大了。
相反地,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同時被許多傳統和習慣所限制。特別是封建觀念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國人的腦海中,以至于保守的、自閉的想法在文化觀念中占大多數。
2.經濟體制
美國擁有先進的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更多的機會,更少的生存壓力,美國擁有一種比較完善的雇傭體制。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人們不必一生都從事一種職業,由于那些因素,美國人有更廣泛的選擇工作的余地。在找工作方面他們也很開放。他們的父母認為只要孩子能生存,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他們的工作都是平等的。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盡管它有像上海、北京、大連那樣的大都市,但有許多人仍處在貧困線上。中國處于一個學歷優先的社會,生存壓力非常大,人們把所有的生活都寄托在工作上,找工作的范圍非常窄。家長認為學習上的成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追求一生穩定的好方法,也是理想生活的必需。因此,他們的教育中心就是孩子們的成就。
3.不同的價值取向
美國人珍視他們自己的個性,價值取向是個人主義,他們注重個人利益,擁護個人發展和自我認識,這就是美國文化的核心。根據這種價值,父母傾向于把孩子和他們自己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孩子的自我價值是建立在父母對自己意愿、興趣愛好尊重的基礎上的。
在中國推崇地是集體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在中國的哲學中,個人價值服從于整體利益,父母丟棄了自我感,重視孩子的“自我”。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肩負著他們的希望和生活的未來。他們往往為自己的子女設計現在和將來。
4.不同的思維方式
美國人是理性化的。美國家庭用最基本的理性原則對待孩子,培養孩子的義務和其它的社會義務一樣。相反,中國人崇尚道德,家教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對孩子的義務是整個家庭而不是社會的。
六、結論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應該改變傳統理念,在保持我們優勢的基礎上,我們更應該注意平等和民主,在教育內容上把知識和實踐歸于同等位置。我們應該更有助于建立孩子們的自我信任和獨立,開發他們的潛能以更適宜于我們傳統社會發展的需要。
常言道:“孩子是一個國家的未來。”為了中國更繁榮發展,我們必須盡我們的能力為祖國的花朵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們應該從哪里開始呢?肯定要從家庭開始!
參考文獻: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M].航空工業出版社,20xx.
[2]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報刊社,20xx.
[3]王恩銘.美國文化和社會[M].航空工業出版社,20xx.
家庭教育論文6
1問題的提出
教育選擇是指作為選擇主體的農村學生及其家庭在教育消費過程中對不同教育的選擇,包括對學校類型的選擇和學校質量的選擇,其中的學校類型是指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質量指的是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差別,也就是優質教育和一般教育之分。本文著重討論的是農村家庭對學校質量的選擇,即對優質教育的選擇。因為學生能否成功選擇優質教育是影響其接受的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者自幼接受的教育質量不僅影響其當時發展水平,還會反過來影響其后期能否有更大的教育選擇空間。影響農村家庭教育選擇的因素除國家、社會層面原因外,農村家庭資本也在其中。家庭資本包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相對于文化、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對農村家庭教育選擇的影響是最直接的,程度也是最深的。因此,本文將從經濟資本對農村家庭教育選擇的影響機制著手進行分析。
2經濟資本的劣勢導致農村家庭在優質教育選擇中處于不利處境
教育選擇包含不同形式的教育選擇,表現為對優質學校教育的選擇和對校外優質教育的選擇。筆者通過實地考察,發現農村家庭由于經濟資本處于劣勢地位在兩種教育選擇中都處于不利境況。
2.1農村家庭的弱勢經濟資本使其在校內教育選擇中錯失“優質教育資源”
筆者以重慶某市郊重點完中的高一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隨機發放問卷104份,回收有效問卷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4.2%。由統計結果來看,98人中,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比例為3:6.8。對于一所處在市郊且更靠近農村的高中來說,農村生源不應低于城市生源,但為何出現城市學生是農村學生2倍之多的現象呢?這與優質教育資源累積效應極大相關。所謂優質教育資源的積累效應是指,一個學生前一階段接受的優質教育會對他下一階段接受優質教育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這種優質教育資源的累積效應可以分別從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和解釋。首先,就城市學生來說,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和教育中存在的“以城市為中心”的政策,無論在設施設備等硬件方面,還是師資力量等軟件方面,基礎教育向來是城市遠優于農村。因此,在整個教育階段便出現城鄉教育水平巨大懸差,這樣從整體上城市學生的優質教育累積效應便產生了,于是會出現上面所展示的城市學生是農村學生2倍的現象。其次,就農村學生的情況來分析,也可以證明這種累積效應。不僅是對高中教育的選擇,就是對高等教育的'選擇農村學生也處于劣勢。“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總計723萬名,其中農村考生人數為398萬名,占報名總數的55%。”這是建國以來,我國農村考生人數首次超過城鎮。但是又有多少農村考生可以獲得優質高等教育選擇的機會?一項2009年的統計結果顯示,“當時農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均等,理論上農村大學生和城市大學生的比例也應均等,現實情況卻是1∶4.65。”布迪厄在20世紀60年代調查不同社會階層學生的入學機會均等問題時發現,“社會地位最高身份的學生獨攬最高學府;對于社會出身低的學生而言,上大學則是以專業選擇方面受限制為代價。”可見,經濟資本處于劣勢的農村家庭也難以進行優質高等教育選擇。本文調查的學校作為一所完中,高中部在進行招生工作時一般傾向于接納本學校初中部的優質生源。在所調查的30名農村高一學生中,有15名是從本校初中部直接升上來的學生,而剩下招收的15名農村學生則來自外校。這15人當中有10人都曾繳納過贊助費,而且有8名是在初中階段繳納過,有2名是在初中和小學階段都繳納過,他們繳納贊助費多是為了進入重點初中和重點小學。由此可見,這10個農村學生在小學和初中接受優質教育的經歷對他們現在能夠進入這所重點高中是產生了正向促進作用的,也就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積累效應。
2.2弱勢經濟資本難以支撐農村學生進行優質的校外教育選擇
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別人在前進的時候,自己如果原地不動,那就是退步。對于孩子的學習,家長們也懂這樣的道理。他們每一位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再接受一些額外的教育來提升自身的水平,于是便出現了家庭的校外教育選擇行為,譬如各種各樣的藝術培訓班、寒暑假課外輔導等都是家庭進行校外教育選擇的對象。筆者曾通過調查暑假培訓機構了解城鎮和農村家庭的校外教育選擇狀況。在重慶市某縣,當地的教育培訓機構對于國家課程每科培訓費根據班級人數不同價錢也不等,比如學生容量在5人到30人之間的大班,則每人每科培訓費用是800元;而班級容量在5人之下的小班,則每人培訓費用是1200元。而且每名學員至少選擇兩科學習,如此高額的學費下,竟吸收了不少學生,僅筆者所調查的一家培訓機構便招收200多名學生,而整個縣城擁有15所培訓機構,除此之外還有在職教師舉辦的培訓班,粗略計算,將近有5000名左右的學生參加課外培訓,而這僅是普通文化科目的學習,并不包括藝術類等培訓機構的招生在內。對比上述城市家庭的校外教育選擇,鄉鎮農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選擇方面,則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調查重慶某鎮時,該鎮僅有兩家課外輔導機構,卻遭遇招生不足面臨“倒閉”的尷尬局面。其中一家機構為吸引生源,將學費800元改為學費400元,學費降至一半,卻僅有8名農村學生參與報名,而另外一家機構則直接將學費降至300元,才吸引43名農村學生就讀。暫且不論各個培訓機構的教育質量良莠不齊,單單從學生培訓人數的角度,就可以看出農村子女限于經濟壓力,很少有能力參與課外培訓,即農村家庭限于家庭的經濟資本難以為子女進行學校之外的教育選擇,更不用說優質的校外教育選擇。上述城市家庭和農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選擇中表現出來的巨大反差,間接反映出家庭經濟資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城市家庭經濟上的寬裕使得他們會預留出專門的一部分資金作為孩子的課外教育支出,而對農村家庭來說這樣的一筆支出成為他們無法消受的一筆額外支出,表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們不難理解這樣一個道理:農村家庭無力承擔其孩子的校外教育成本,使其像城市學生一樣接受校外教育輔導,而繼續難以進行優質學校教育選擇,最終導致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對于校外教育選擇和學校教育選擇,農村家庭由于弱勢經濟資本都處于劣勢地位。
3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經濟資本在農村家庭的教育選擇中起著非常大的制約作用。從表面看,是農村家庭弱勢經濟資本的原因導致了這種失敗,然而這僅僅是事情的表象。是什么導致經濟資本能夠在一個家庭的教育選擇中發揮如此重大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和實質。國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為中心”的制度使得城市學校的建設無論硬件或者軟件整體上遠遠優于農村學校,這樣便賦予了城市家庭的學生“得天獨厚”的優勢,優質教育的累積效應一開始就“眷顧”著他們,而遠離農村學生。另外,地域發展不均衡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而城鄉發展不均衡尤為突出,這集中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上,面對城鄉差距,農村家庭經濟資本方面普遍不如城市家庭。在這樣的現實之下,一些占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雖然表面上是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都有入學資格,但是高額的“贊助費”“擇校費”的制度設計客觀上將在經濟資本上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家庭學生拒之門外。也就是說,在起點不平等的前提之下,機會的平等只能是假的平等,失去其現實意義。
總之,國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傾向和優質學校高昂擇校費這種門檻的設置,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村家庭進行優質教育選擇的道路被徹底封死了。因此,消除學校高昂的贊助費、緩解和消除城鄉教育二元結構,改變教育中的“城市中心”傾向等諸種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和安排,才是實現教育真正的公平正義和解決農村家庭在教育選擇中不利處境的根本之道。
家庭教育論文7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目的因為家庭所處的環境和家長水平的不同而差別凸顯,教育有法而無定法就是這個道理,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過程中,作為老師,我們所接觸了解的家庭教育情況,大部分所體現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總體素質是可取的,因為家庭在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做人處事方面,地位功不可沒,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和學生在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所表現出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現象,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反思。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基礎教育體系與高等教育體系對接過程中的差異性在我國這樣一個大部分依然以“考分定前途”的情況下,家長在子女的基礎教育階段總是表現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期望孩子成績優秀,給孩子報各種學習輔導班;期望孩子多才多藝,又給孩子報各種藝術班;期望孩子將來成為各種成功人士等等,這也會導致教育目的的單一化,過分重視學習的過程而忽略了子女在思想品德、待人接物、獨立自主等方面的培養。有數據顯示,在子女的基礎教育階段,80%以上的家長能夠主動與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在家庭中也會非常關注孩子的言行,以防孩子放松學習而落后于其他同學。總體來說,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文化知識,與之對應的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圍繞子女如何提高智力來展開,重心在于培養健康成長、團結有愛、活潑快樂的三好學生;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增加,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圍繞升學展開家庭教育,重點在于提高學習成績、如何提高升學幾率,如何進入大學學習為主。但是高等教育階段與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相比,所面對的問題和任務更為復雜,差異性也更為突出,不僅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以及人際溝通和協調,心理適應等能力,還會面對很多以往沒有遇到過的有關職業規劃、戀愛、成長等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入大學,社會和學校對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在不斷增加,但是每個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度卻有所失衡。子女進入高校后,大部分家長認為培養多年,教育任務已經完成,因此子女可以獨立學習和生活,管理責任應該由高校來承擔;還有些家長,覺得由于高中階段,孩子學業負擔過重,管理過嚴而本著“彌補”之心,對孩子在大學階段只注重于物質條件的支持,其余則放手不問;還有一些家庭由于自身原因,父母外出打工、自身因素等問題而無法顧及子女的大學生活,或者原本就不關心。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遠離家鄉外出求學,與父母的溝通上,沒有了原先每天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只是一種遠程式的溝通,主要通過電話、短信以及各種新媒介,因此,雖然大學生有強烈的獨立愿望,渴望獨立處理問題,但是離開了父母的管束,但很大程度上面對問題和困難時,卻又非常渴望與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希望能夠給予自己鼓勵和勇氣。但是在多數學生身上,高校期間的家庭教育目前基本上處于停滯或失衡的狀態。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問題和困難面前,多少顯現出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缺失,這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的不僅僅是工作上的困難和挑戰,更多的是對于工作的思考和教育方法上需要改革的強大推動力。
2.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性從上世紀末開始,國家高等教育經歷重大改革,經過新世紀十五年的發展與變化,高等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大眾化教育,但也引發了各方面發展的不平衡:學校擴招后學生數量的增長、教學質量的下降、就業困難的窘境等問題日益凸顯,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學生切身利益之間產生矛盾;社會大環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接受新時期的各種新興思想的沖擊與挑戰,一直所傳承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大學生復雜的思想實際產生矛盾;校舍的不斷擴建、專業設置的增多、人數的增長,使得學校急劇擴張的背后與教育資源緊缺之間產生矛盾;新思想、新問題、新困難的不斷涌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有體系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緊,從而產生偏差和矛盾;學生日益變化的自我意識和心理困惑與輔導員老師多年的工作經驗之間產生矛盾;全社會層面,共同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之間產生矛盾。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性,擴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家庭教育之間的距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與高校教育的滯后。
3.不同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上的缺失和不足我們根據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不同類型的家長,將其簡單分為:
1)專制型。專制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長要求孩子絕對遵循父母所制定的規則,較少對孩子表現出肯定態度,并嚴格執行對孩子的處罰。這一部分家長經濟情況、社會地位較好,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上,綜合素質較高,但對子女的管制非常嚴格,必須按照他們的意愿去做事,所以時常會有“虎媽”或者“狼爸”這樣的稱呼。這種觀念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子不教,父之過”的影響,將子女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而且尤其是對子女的人生規劃、工作、婚姻橫加干涉與限制,又往往以子女年紀小,缺乏社會經驗等為借口,要求子女絕對服從他們的一切計劃。總體來說,這樣的教育模式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在一定時間之后,他們教育方式的短板之處就會開始逐漸顯現,但他們始終堅信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正確的。這一類的子女經常表現為依賴、無主見、缺乏獨立性、不懂得恰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在人際交往中和處事能力上也容易出現障礙,這樣不僅耽誤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更掩耳盜鈴地使之錯失了健康的成長機會。
2)溺愛型。溺愛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對孩子無原則的過分寵愛、姑息遷就,一味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當前“95后”的學生家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人物,這類家庭一般生活富裕,經濟優越感強,為人處事高調張揚,社會地位較高,權傾一方,高官厚祿,孩子前途無憂。同時,家中隔代溺愛,孩子由祖輩培養長大,各種復雜環境造成祖輩的過度溺愛,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這種家庭教育中培養出的孩子普遍性情高傲、任性、缺乏責任感,容易脫離群體。每年的高校報道日,總能看到全家出動,大包小包陪伴孩子報道,家長忙前忙后,而孩子卻在一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景象。
3)無為型。無為型是指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無能為力或者無所作為,孩子享有很大的盲目自主權。這類家庭因為父母文化素質較低,家庭經濟狀況以貧困居多,對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除了樸素的情感付出,能夠吃飽穿暖,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之外,對于其他方面則顯得無能為力。在學生的初高中階段尚可交流,進入高校后,因子女離開家鄉赴外地求學,家長更加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遇到問題,不僅雙方無法溝通,反而會形成嚴重的代溝,心理封閉狀況時有發生。久而久之,把對父母的不滿遷怒于他人,嚴重的還會對社會產生報復的心理。這樣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是非觀念淡薄,社會經驗匱乏,容易走上極端的犯罪道路。綜上所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個嚴肅又意義深遠的話題,每個家庭因其環境、教育方法的不同而培養、造就完全個性不同的孩子,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雖說教育有法但無定法,但是巨大的差異表現在教育理念和行為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缺失,只有加強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協力,才能共同承擔起培養優秀社會人才的重任。
二、家庭教育缺失現象的解決對策和措施
家庭教育在學生大學階段的缺失讓我們學會反思:在新時期,如何利用好現有的資源與能力,將傳統的教育方法與新時期的變化有效結合起來,同時推動進一步的改進?筆者從高校、家庭以及學生層面提出思考,以尋求解決的對策和措施。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社會正行著偉大的變革,在鞏固提高學校教育的基礎之上,必須對家庭教育足夠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的基礎得到鞏固和加強,進而提高整體教育水平和質量。家庭作為大學生生活成長的社會組織,其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校層面:主動密切同大學生家庭的關系,構建有效的溝通機制。筆者所在的單位,就有一套完備的與學生、家長、教師之間溝通的有效機制:《知心工程工作手冊》,學院嚴格規定了班主任的“十必談、十聯系”的談話制度,尤其指出,學生在出現夜不歸宿、無故曠課、受紀律處分、心理異常、學業困難等等情況下,必須與家長進行情況通報,并做好相應的談話記錄。這樣有效地打通了家校之間溝通不暢的癥結所在,更好地落實了以學生為本、以成長為重的理念。定期召開由輔導員、學生家長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努力建立一個以高校為核心,以學生為紐帶,以家庭為網結的龐大的網絡系統,利用新媒體的有效傳播機制,向各位家長通報學校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征求家長對學校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建議和設想。逐步在這個網絡系統之下,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大眾媒體四個因素融為一體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有效整體。
2)家庭層面:家長要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提升自我,與時俱進,努力建立教育子女的現代意識,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家長與子女之間多溝通,多接觸新事物、新思想,更多地參與集體活動。有著現代教育理念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子女往往健康活潑、性格開朗、融入社會適應能力強,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而成長。而家長也通常是用鼓勵、談心等方式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家長努力營造的民主、和諧和溫暖的家庭環境會有助于子女積極陽光的面對人生,有助于培養從容向上的健康人格,也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就。前幾年,遼寧省教育廳就開展過“千名輔導員進萬家”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地打開了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新渠道,架起了雙方互通的橋梁,從而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彌補了不足;近日,江蘇省無錫市幾位家長在大山中辦“私塾”,家長自己當老師,用獨特方式探索孩子成才之路。這些現象都在表明,新的社會呼喚教育理念的更新,雖然處在探索階段,但終是已經邁出了改革的一大步。
3)學生層面:應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只有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含義是指教育的客體在其主體意識的基礎上把自己作為教育的對象,根據教育主體規范和自身發展的要求,以主體的自主性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內化、自我控制等過程有意識地改造和提高個體主體性,使自己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一種高度內省和自律的活動,是個體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發展的重要能力。
三、結語
為此,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因其具有雙向性,一方面家長的觀念在提升和轉變中得到升華,另一方面,不斷激發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由被動接受教育轉變為主動尋求成長和進步,最終形成較高的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成長的能力,才能確保家庭教育目標的實現。
家庭教育論文8
摘要: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一個人性格的形成,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即先天遺傳和后天教育。后天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生活環境尤其是家庭的影響。個人在童年階段所接受的來自母親的家庭教育,更會對性格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魯迅 家庭教育 母親形象
童年是每個人生命的初始階段,更是個人性格形成的起點。一個人于童年時期接受的家庭教育會對他的一生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作家在童年時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則會對其日后的創作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作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方式,想象能力,情感態度,藝術追求和審美傾向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均源于作家的先在意向結構。所謂先在意向結構,就是作家在創作之前的意向性準備,即寫作的心理定勢。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決定作家的先在意向結構的是其在童年時期的遭遇,包括個人無法選擇的出生環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及之后個人所遭遇的必然和偶然的快樂,不幸,痛苦,幸福等等,這些對幼小生命的折射,以整合的方式,在作家的心靈里,形成了最初的卻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結構的核心。在家庭教育中,母親的日常言行對個人性格的形成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本人以魯迅母親的相關經歷出發,探究其對于魯迅性格形成及日后作品的影響。
一、堅韌剛強的母親和年幼早熟的魯迅
魯迅曾說過“我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年,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①正如他所說,魯迅的母親魯瑞是位非常不平凡的女士,她培養了中國三位文化名人。周建人說“她性格開朗、寬厚,無論我們怎么頑皮淘氣,也沒看到她真正動過怒,總是那么和顏悅色,無論后來家里遇到什么災難,她從不愁眉苦臉,總是那么堅忍剛強。”②堅忍剛強,正是魯迅母親性格的聚焦點。
魯迅母親出身于名門,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未能進學堂讀書。可私塾先生給她的兄弟上課時,她就站在旁邊聽講,以這樣的方式堅持了近一年。隨后囿于舊習,家里長輩不讓她聽了,她就自己自學,找書看,有不認識的字就問別人,以這樣的方式自修到能夠識字的水平,從此常常閱讀書報以自娛。魯迅母親年輕時命運多舛,災難不斷。長女早夭,公爹入獄,后又喪夫喪子。她扛下了這一切,苦苦維系著風雨之中搖搖欲墜的家庭。甚至當長子魯迅決定離開自己,到異鄉求學時,她都能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含淚叮囑兒子:“俗話說‘窮出山’,你要爭氣”。魯迅母親性格中的堅韌剛強不僅僅體現為能承受生命中的不幸,還體現為敢于對封建禮教中的不合理的規定進行抗爭。
魯迅留學日本之后,來信要母親剪發放足,她便聽兒子的話,不再裹腳。這種行為在封建衛道夫看來是傷風敗俗的事,同族叔公周椒生罵她是“南池大掃帚”,即敗家蕩產的掃帚星,椒生的兒子周伯文甚至惡毒地說,某人放了大腳,要去嫁給外國鬼子了。她聽后冷然回答“可不是么,那倒真是很難說的呀。”①表現了不向黑暗勢力低頭的剛毅品格。
二﹑魯迅文學作品中矛盾的母親形象
創作心理學家認為,作家的創作心理的形成是源于創作主體的生活經歷,情感積累,日常心理包括無意識等等的基礎上產生的。作家的創作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方面。
魯迅作為長子,因而比其他兄弟更能了解早年守寡的母親在撫養幼子的過程中心中暗藏的無奈與悲哀。因而在其文學作品中,才能塑造出諸如祥林嫂子,華大媽,單四嫂子和夏四奶奶等等亦感人亦讓人心生憐憫的母親形象,魯迅還在多篇作品中寫到寡母失子的悲痛。魯迅尖銳地揭示了中國傳統中以男性為中心的荒謬本質。五四新風并沒有讓江浙一片偏遠的鄉鎮中流傳已久的陳舊鄉俗帶來絲毫改變,兒子成為不但是親情的寄托,還是家庭利益的保證,守寡的女性如果沒有了兒子作為依靠,就代表著家族血脈的斷裂,更代表著原本擁有的家族財產旁落。
《祝福》中阿毛死去不久之后,祥林嫂就被“光明正大”的趕出了家門。《明天》中的單四嫂子在兒子夭折后無法看到生存的意思。反思魯迅所塑造的這些寡母形象,毫無例外的都有著封建傳統禮教中以男性為中心的情感傾向。寡母是男權制度的維護者,擁有著毫不利己的奉獻精神,她們在養育孤子時的堅強品格得到了作家的首肯。同時,這些寡母們心甘情愿的接受守寡的現實,恪守婦道,在丈夫生前百依百順,在丈夫死后立刻斷絕一切欲念。《祝福》中,祥林嫂在祥林死后逃到魯鎮時不過二十五六歲,文中介紹祥林比祥林嫂還小十歲,由此可見夫妻二人的年齡懸殊之大。就算如此,她甘心情愿的'為他守節。
魯迅筆下的母親形象,都是遵循著傳統封建倫理的母親,她們粗笨、平庸、缺乏靈活性,但是任勞任怨、無私奉獻、毫無私心,全身心的照顧著丈夫、孩子和家庭。一旦不幸成了寡婦,便克己復禮的守寡過完余生,將全部的希望投到孩子(主要是兒子)身上。這些母親忘我的犧牲精神讓孩子們尊敬,孩子們在感受母親的溫情時又常常被愛所累。最初的《墳》,到《吶喊》《彷徨》《野草》,母愛最終阻礙了子女的前行,這一思想始終貫穿著魯迅整個創作過程。《我之節烈觀》、《燈下漫筆》《寡婦主義》等文章,從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視角,深入地剖析了封建中國的家族制度下女性的生存困境。能夠無私奉獻的母愛卻又愚昧又麻木,魯迅小說中母親形象的整體共性是對封建禮教的認同。單四嫂子用沒日沒夜紡紗辛辛苦苦掙來的全部積蓄為獨子寶兒治病,卻先將希望放在求神簽、許心愿上,因而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華大媽把能治愈小栓癆病的希望放在人血饅頭上;革命者夏瑜的母親對兒子的犧牲不但不理解,甚至連上墳都感到羞愧。
眾所周知,個人性格的形成是源于童年經驗、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童年作為個人人生的開端和生命的起點,在人生中有可能只是非常短暫的一段時間,但始終給人留下影響終身的印象。弗洛伊德學說提到過童年的決定性影響,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創作風格可以追溯到童年與少年時代的生活印痕。魯迅作品中所塑造的系列母親形象,讓我們認識到研究家庭教育對作家文學創作的重要性。
注釋:
①周作人.魯老太太[A].魯迅的故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②魯迅.自敘略轉[A].魯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小說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魯迅.魯迅散文[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
樓適夷,朱正.魯迅讀本[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1.
林志浩.魯迅傳[Ml.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
家庭教育論文9
[摘要]生涯規劃教育是當前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因應試教育的影響而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學校和家庭方面也在追求教育質量的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引導與培養。學生的生涯規劃具有豐富的內涵,是當前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需要注重高中生的心理疏導與心理調控、注重高中生生活輔導與健康生活適應、注重高中生課堂外的實踐感悟、注重家校合作應對生涯規劃,以發揮家庭教育的獨特作用,真正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家庭教育;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是指在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之前明確自己的角色與實施規劃,從而增強人生的目標感,減少由于缺乏生涯規劃而產生的迷茫感。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時期。當前,生涯規劃在高中教育中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高中生對于自身的發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感,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生涯規劃的重要任務,并且通過發揮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的作用,提出高中生進行生涯規劃的思路。
一、高中生生涯規劃的目標與任務
高中生的生涯規劃指導不僅僅是給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出規劃,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思考自己想要過怎樣的人生。這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更是對社會生命的深遠透視。因此,可以將高中生生涯規劃指導的目標理解為通過給予學生正確、恰當的指導,使他們學會平衡人生中遇到的各種社會關系,明確自己將要扮演的社會角色,從而對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充滿信心。從國際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形態來看,在高中階段進行有效的生涯規劃指導,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科選擇能力與職業規劃能力,可以使學生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而且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選擇與自己成長需要和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知識、技能,學會如何持續保持與社會、與他人的良好發展關系,最終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高中生生涯規劃的主要任務,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生涯規劃教育的開展應當結合高中階段這一特殊時期。高中階段是學生面臨升學與成長的特殊階段,這一時期的生涯規劃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培養學生以選擇能力為核心的人生規劃能力,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自己的人生選擇。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這種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與高考的改革制度的推進和高中教育的持續發展都有密切的聯系。第二,生涯規劃與教育改革的持續性、開放性都密切相關。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新時期的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培養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可以增強學生面對社會變化時的適應能力,而這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以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調查顯示,超過90%的高中生對于什么是生涯規劃以及如何進行生涯規劃都缺乏系統的認知。很多學生都是在學校政策的要求下,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他們對于自己并沒有明確的生涯規劃的認識。同時,高中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他們往往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
(二)高中生對自我能力的挖掘有待提升
雖然很多高中生在兒時參加過各種興趣班,但是絕大多數學生對于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并不是完全了解,通常情況下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進行學習。當這部分高中生逐漸長大,面對越來越大的學業壓力,不能繼續進行興趣班的學習時,對于自己真正的興趣以及能力,學生都表示不太清楚。在問及職業發展時,學生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也表示常常充滿迷茫。
(三)高中生的生涯規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目前,高中學校在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活動開展十分有限。即使有些學生受到過生涯規劃的相關教育,學校也無法為其繼續提供足夠的幫助。學校無論是在相關的課程開展方面,還是在實踐活動的組織方面,都缺乏系統的規劃,無法從根本上滿足高中生多樣化的生涯規劃指導需求,久而久之,學生的積極性被打消。
(四)家長與學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當前的高中學生群體是“00后”,他們思想十分獨立而且活躍,但是不愿與自己的父母多溝通,尤其是在生涯規劃方面。很多父母可能對孩子的生涯規劃方面的認知也不足,也無法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與幫助。普遍情況下,絕大部分家長關注的都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少關注孩子的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在重重的壓力下,學生的興趣與理想變得越來越模糊。
三、家庭教育與高中生生涯規劃
(一)注重高中生的心理疏導與心理調控
如今的社會環境復雜多變,教育體系改革一直在不斷調整,高中教育的內容、考核與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高中生的心理角度來說,必須適應教育改革的節奏、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才能夠形成穩定的心理適應能力。而對于高中生來說,高中階段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且也是“自我”意識的形成時期,他們強大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進行生涯規劃指導的重要基礎。加之這一時期的高中生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迫切追求獨立和自主,因此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家長要能夠理解高中生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性,并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幫助高中生形成樂觀、自信的良好品質,使他們逐漸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質。
(二)注重生活輔導與健康生活適應
生涯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使他們的生命獲得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會學生實現生涯教育的最終目標,需要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扮演好生活中的角色。只有先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家庭教育中,特別需要教會學生學會如何與同伴相處,這對于未來的人際適應能力十分重要。家庭教育需要通過合理的引導、減少負面因素的影響,引導高中生向往積極、健康的生活。以上這些都需要家長在生活中對高中生給予足夠的引導與培養。
(三)生涯規劃指導中家校合作的對策
家庭教育的作用發揮需要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我們要不斷探索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與職業發展需求,對高中生的職業發展規劃進行必要的試探,再進行具體化的引導,協助高中生建立全面的自我檢索體系,使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需求進行正確的生涯規劃。要想更進一步促進家校合作,就需要對當前的家校合作現狀進行必要的改進。目前的家校合作方式開展得并不完善,家校雙方因為角色的差異和觀念的不同很難形成豐富高效的合作形式。因此,要首先改變這種現狀,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要積極改變心態,進行良好溝通,消除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障礙。與此同時,還要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方式,積極運用現代信息資源和手段,建立新的交流平臺,為高中生生涯規劃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注重課堂外的實踐感悟
生涯規劃教育的開展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傳遞,還包含技能方面的培養與傳遞。技能的學習需要依靠學生的自我探索和實踐體驗,實踐體驗必須打破傳統的封閉思想,充分利用家庭教育這個課外實踐場地,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分工合作,使學生體驗到來自未來生涯規劃教育的角色定位。在活動的形式上,課外的生涯教育可以設計多元化的實踐與體驗活動供學生選擇,如大學游學、單位見習、企業實習、校友訪談、職業達人訪談、社會調查、生涯規劃書制定、生涯敘事報告撰寫、創業計劃書制定、面試模擬等,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開展自我探索、職業體驗活動。生涯規劃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內容。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進入高等教育或者進入社會的選擇,而這時的社會文化因素對他們的心理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是社會文化因素的直接體現,對高中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我們強調家庭教育的作用,充分發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作用,使家校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青,陳1云.高中生生涯規劃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家校合作的生涯規劃輔導[J].教育導刊,20xx(8).
[2]程利娜.陜西省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差異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xx(5).
[3]朱仲敏.教育轉型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內容設計與實施路徑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xx(3).
[4]吳麗萍.高中生生涯規劃與發展管理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浙江教育科學,20xx(2).
[5]王博.高中生職業理想形成機制與家庭生涯發展輔導策略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xx(1).
家庭教育論文10
內容摘要:按照國家“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教學的發展目標,對農村教育教學落于城市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為了提高農村學校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筆者從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做了如實的分析。從一個人成長所受的教育主要來自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的因素和諧統一起來構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合力育人。
關鍵詞:農村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村教育教學的質量比較城市里的差一些。身在農村的教師提起教育工作都覺得農村的學校很難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究其原因何在呢?因為“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所以按照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再從一個人成長的主要環境中的教育談點自己的看法。一個人成長的環境總結起來有家庭、學校、社會。這三個方面也是一個人一生成長的主要環境,來自于這三個方面的教育影響就會造就一個人。
一、家庭養成教育
在我國偏僻落后的農村人們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還有農村里人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孩子都成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也缺乏家庭的教育。這是影響農村教育發展進程的一個根本因素。經過幾年的素質教育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農村人的文化素質。還需要改變農村人的觀念———上學不如去打工。大學畢業還是打工的思想認識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的環境。
1、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好形象。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農村里人有一句口頭禪“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稱蔥兒賣蒜。”從這句話說明了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在幼年時期是受教育的關鍵時期,可是農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這就需要父母學習一些科學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耐心地教孩子認識客觀事物、引導開發孩子的智力、不斷的發展孩子的語言。想方設法克服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的習慣。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行為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這樣久而久之將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孩子養成了壞的`習慣。
2、父母不能溺愛孩子。由于獨生子女的出現,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也很明顯地提高了,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天使”“小皇帝”這樣溺愛孩子,使孩子始終受到父母的溺愛。這樣將會寵壞孩子,使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習慣。還有家長要對孩子的學習有明確的認識,農村孩子的家長,有的只為了讓孩子將來能跳出農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切,這就對孩子盲目地嚴加管教,只是信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錯誤認識,這樣只會給孩子的幼小的心靈有所創傷而產生了對抗心理。
二、防止社會生活中的負面影響
有的專家認為“5+2=0”就是說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生活了五天到周六周日在社會上學習生活了兩天后,學校里所學習的變成了一片空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可是有些農村人的文化素質和道德觀念還是比較差,尤其個別自私自利的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地做損人利己的事,尤其偏僻落后的農村里對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還有極少數人甚至連國家的法律法規都置之度外,因此自私自利的人所做的壞事還是層出不窮,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們身心健康有所侵蝕。再加上幼稚的心靈經受不住物欲的誘惑,學生羨慕社會青年的打工生活而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就走向了打工生涯。因此造成了好些農村學校學生的流失嚴重的現象。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給孩子們多做正面引導,使孩子們認識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還要不斷的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三、最后是學校教育
所謂“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質量如何主要在管理者———校長。校長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關鍵人,尤其是教師的成長校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好的教師才能搞好教育。農村中小學需要改變教育教學落后的條件設施和單調的教育教學的模式: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再加上一張嘴。農村學校這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學生怎么會不厭學呢?。這就需要學校、老師想方設法排除學生的厭學思想。利用好新課改抓住大部分孩子貪玩的特點,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學習,天長日久慢慢地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習慣。還有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習慣的養成教育缺失再加上農村學校里教育教學的條件比較城市差得多。因此,農村學校教育教學難以順利的達到預期的目的。總之,綜合以上影響農村教育的根本因素,還需要老師們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更需要通過家訪、開家長會等方式,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有機的和協統一起來,互補互促,形成三位一體化的教育網絡合力育人。
家庭教育論文11
摘 要:“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觀念早已深入每一位父母的頭腦中。如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父母們都有清晰的答案呢?從一位小學教師的角度來探討“家庭教育”的若干問題,在這幾個問題上掌握好教育的尺度,理性地實施“家庭教育”。
關鍵詞:小學;家庭教育;理性
一、發生在小學校園的案例
案例一:老師經常在家中或辦公室中接到家長打來的類似電話,“老師,您在學校里多管管這個孩子。他不愿學習,只想著玩,不聽大人的話,光聽老師的。”“老師,您管管俺孩子,給多費點心。”言外之意,比其他的孩子要給予更多關注,不要忽略。基本上,打電話的這些家長多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存在若干不良習慣,或比較調皮,或對學習不大感興趣的孩子。老師也總是煞費苦心、語重心長地回應:“您在家里也要好好地管管孩子。”
案例二:五年級一班有一位小男孩,天生好動,走路都要連蹦帶跳的。有一次,上課時老師發現他的左眼角發青,下課時眼睛腫脹了起來。老師問他怎么弄的,他把經過告訴了老師:是一位同學和他迎面撞上,來不及躲閃,一下子把他推在了墻壁上。看著他那眼睛睜不開的樣子,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因為已經是五年級學生,老師叮囑他回家和媽媽好好解釋。第二天,老師問他媽媽怎么說的,他說:“媽媽沒說什么。”這怎么可能?老師反復追問他怎么跟媽媽說的,他說:“我騙媽媽說,我去講臺邊上看課程表時,不小心摔倒了。”老師看著他笑了一笑,對這樣的孩子,還能再對他說些什么呢?想不到的可能是家長吧!
案例三:班上有位男孩幾乎每節課都被點名,自理性較差。幾位任課老師都普遍反映這名男孩有同樣的毛病:(這名男孩坐在第一排)老師一進入教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他的書桌前面或座位下面總有廢紙,老師都必須告訴他將廢紙扔到垃圾箱內;上課,需要做練習時,隨便從書包中取出個本子,放在書桌上就開始寫。本子下面墊著的不是書包就是一堆課本;寫著寫著,一會書包掉落在地,一會課本掉落在地;有時還經常鋼筆不下水,再修理鋼筆。經常一節課下來,他的書桌前面或座位下面亂糟糟一片。
以上只是幾個典型的例子,其實案例不勝枚舉。當我在學校內忙得焦頭爛額、力不從心時,就經常思考是不是存在一個“事半功倍”的解決辦法,于是試圖在學校教育的“上游”――家庭教育上推進一步,其實家長們也非常希望和老師一道共同解決孩子成長中存在的問題。
二、家長應如何有效地幫助孩子快樂成長
1.家長要把握整個小學教育的方向
引用彭泗清博士的一句話:“中小學生的主要任務不是‘學習’,而是‘成長’。”孩子的天性是對一切都感到好奇,當然學習也不例外,可是造成許多孩子厭學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長把學習上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確實,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恐怕是史無前例的。如今就業壓力如此之大,足以把家長“逼瘋”、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前途,不顧一切地逼迫孩子學習。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回避競爭,與其趨之若鶩,倒不如適當淡化它,正確地對待它。試想,當孩子處于健康、陽光、上進的狀態時,他的學習成績不也就會隨之提高嗎?
2.家長千萬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權拱手相讓,完全寄希望于老師
孩子的“成長”,不僅包括智力的發展,還包括心理和道德健康,以及精神的豐富和人格的完善等非智力因素。其實,家庭才是孩子學習,特別是非智力因素培養的主要陣地。現在許多家長在孩子中的'威信下滑,總是覺得有求于孩子,可憐巴巴地乞求孩子好好學習,像舊社會大戶人家的丫環一樣伺候孩子,喪失了家長應有的威嚴。有時還會看到孩子像斥責仆人一樣給家長說話,像使喚下人一樣支使父母,而他們的父母居然連大氣也不敢出。試想一下,一個不懂得尊重父母、孝順父母甚至瞧不起父母、拿父母不當回事的孩子,怎么可能成為一名謙和有禮之人呢?因此,家長要用心教育孩子,千萬不要遷就孩子、討好孩子。
3.家庭教育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難做到的,就是靠孩子自己控制自己
家長總會說:“他才是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還不懂事。”許多專家也在新聞媒體中宣傳:孩子是天使,孩子純潔無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賞識教育”沒有錯,當然我們家長和老師也都不會做扼殺孩子的天性的“罪魁禍首”。但是,千萬莫把孩子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千萬莫把他們完全當做受害者。要知道:對孩子的控制越多越緊,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會越差。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那樣家長會更累。我們要對孩子強調:任何人沒有不接受教育、不讀書的權利,因為我國的義務教育,說白了就是強制教育,不接受教育、不讀書就是違犯國家法律的。當然,這是戰略上的把握,在具體操作手段要盡可能地靈活,盡可能地讓孩子自愿、自覺地接受。凡是存在孩子有希望管控好自己的契機,家長千萬要把握好,不要畫蛇添足。孩子只有自己戰勝自己,戰勝懶惰、退縮,抵御各種誘惑,才有可能真正強大起來。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努力戰勝自我,而不是“劍拔弩張”地試圖戰勝孩子。
家庭教育論文12
摘要: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讓孩子可以全面地發展,需要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著重分析了家庭和學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如何聯系起來,并且在實施過程之中會產生什么樣的弊端,根據弊端研究得出真正完善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呼應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配合
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只是單獨地接受兩種教育模式的一種,都會讓自身的發展產生局限性,個人能力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相互聯系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1.家長把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
當今,家長的想法比較簡單,他們認為學校有義務將孩子培養成為全面的人才,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學校;還有部分家長認為,老師懂得如何與孩子交流和溝通,省去了自己對孩子教育的環節,把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推給了別人,錯誤地以為教學程度的好壞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部分家長只是對孩子起到生養的作用,而并不會關注孩子之后在成長之中的性格養成,成為“衣食父母”,最后孩子養成錯誤價值觀,自己才后悔莫及。
2.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
很多家長錯誤地以為家庭教育應該和學校教育具有一致性,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回到家中更應該讓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識,給孩子增加了許多的學習任務,無形之中給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學習壓力,對孩子性格養成以及價值觀形成或是情商培養,都沒有進行關注。
3.家長沒有主見
“唯老師是從”兩種教育模式有著巧妙的聯系,也有著明顯的區分,并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大多數家長極端地認為老師的想法是最正確的`,卻忘記了老師也會出現錯誤。正是因為對老師的過分支持,經常根據老師的想法,就給自己的孩子定了性,對孩子進行一些不被提倡的處罰方法。單純從家庭教育的這方面講,當孩子在學生受到老師的否定和批評時,應該靈活的從側面對孩子進行安撫,用正確的方式為自己的孩子加油打氣,并且在過程中也要讓孩子有所思考,讓他們真正了解到自身缺點。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兩種環境對于孩子的評判標準不盡相同,學校更傾向于學生最后取得怎么樣的分數。作為家長應該和學校進行溝通,與老師之間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共同推進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結合的具體措施
1.家長應正確認識家庭教育
作為父母不應該把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學校和老師的身上,更不能把家庭和學校教育進行重復,應該為孩子提供那些在學校無法學習或是疏于學習的知識。學校教育主要是為了給學生儲備知識,家庭教育要著手于孩子的性格發展,要培養孩子特有的個性,讓孩子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以及提高孩子面對困難的心態,把學校教育體現在實際生活之中,教育過程之中要注意不要對孩子進行過分對比,要看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和性格良性發展。
2.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和溝通
要掌握多種溝通的技巧。一般學校和家庭進行聯系,分為集體聯系和個體聯系。集體聯系在規定時間內和所有家長進行交流會談,個體聯系則是教師與個別家長進行單獨溝通,通過打電話或是面對面等多種方式。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為了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家長在平時生活當中要注重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對孩子有細致的了解,因為和學校有了聯系,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對孩子都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關注,教師著重發現學生和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可以更加有效的進行教學進程。現在學校和家長之間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成為學校和家庭聯系的主流模式,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家長們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通過互聯網,學校一方也可以了解不同家長的教育風格,家長通過網絡手段學習正確的教育理念,分析自己在家庭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聽取網絡教育專家的建議,完善自己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告別以往乏味的教育方式,增強自己的責任心,還可以和別人進行溝通討論,把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最大化的完善。而且家長在網絡平臺上學習時也可以取長補短,懂得根據孩子的不同發展制定相應的家庭教育的策略,讓孩子可以在一個良好的氛圍當中積極成長。家庭教育要配合學校教育,兩種教育方式要密切聯系。孩子系統的接受知識,構建完善的學習體系必須要有老師的帶領和指導,家長和老師都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聯系起來,為孩子構建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全方位改善孩子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有細致的理解,兩種教育方式相互配合,能夠讓孩子有全面的發展和知識儲備,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清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現狀調查及應對策略[J].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xx,(12):12-34.
[2]胡雋之.農村中小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現狀與反思[J].零陵學院學報,20xx,(02):12-23.
[3]劉波.走出誤區教育孩子的對策[M].東方出版社,20xx.
家庭教育論文13
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形態,家庭教育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教育價值,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乃至個體人生發展中,猶如建設高樓大廈的基石,影響著個體的未來發展。 我國家庭教育中有很多體現中國特色的現象和內容,盡管今天看來家庭教育中那些堪稱“中國特色”的現象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卻在長遠發展的角度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他們成年以后的生活能力,我們有必要研究和反思已經習以為常的平凡生活,讓家庭生活發揮其更積極的教育價值。
一、隔代教養
由中國傳統家庭生活模式衍生出來的隔代教養綿延不絕,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職業競爭的加劇,年輕父母能夠分出來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將孩子交給祖父母教養者越來越多。 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城鄉20083位老人的調查,照看孫輩的老人占66.47%,隔代扶養孫輩的女性老人在城鄉更是分別高達71.59%和73.45%,也就是說,我國70%以上的家庭都涉及到隔代教養。 “隔代教養”已成為我國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中很自然、很普遍的現象,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普遍存在著隔代教育的國家。
盡管隔代教養的生活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年輕父母工作與生活矛盾,但無意間也造成了很多家庭的親子關系障礙,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了很多隱患。 出于對孫輩的疼愛,祖父母通常過多地包容孩子的缺點,使其在性格上變得嬌氣蠻橫,對家庭的依賴性強,從長遠來看,限制了孩子活動的空間和人際交往的范圍。 大量研究表明,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容易產生六類不良習慣:一是自私,做事常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道為別人著想;二是任性驕橫,家庭成員關系顛倒,走向外部社會后不知道尊重別人;三是社會適應能力弱,個性孤僻、缺少生活的熱情;四是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五是不愛惜財物,在消費中盲目攀比炫耀;六是學習被動,缺乏刻苦鉆研精神,容易厭學。 更值得關注的是隔代教養會造成孩子成年以后不知道該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不少年輕的父母本身就是由祖父母帶大的孩子,他們的生活經歷使他們無法妥善處理家庭與工作的矛盾,缺乏擔當父母責任的意識,比如不少年輕媽媽為了保持身材拒絕哺乳;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工作和休閑娛樂,把孩子交給孩子的祖父母照料……似乎養育孩子原本就是祖父母的事情,從而使不良的親子關系在代際傳遞中不斷地復制。 也就是說,隔代教養實際上是以孩子的成長為代價換取了父母的相對自由,隔代教養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教育的質量,也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
中國年輕父母遇到的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在國外也同樣存在,但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大不相同。 在歐美等國,不少國家法定的生育假期長達一年,兒童照料中心可以接收6個月甚至3個月以上的嬰兒,所以,年輕父母們更多地借助于社會力量來解決工作與生活的矛盾。 父母親和祖父母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達成的共識是:孩子需要與父母共同生活,養育子女是父母的責任;祖父母們有自己的生活,不是家里的保姆; 祖父母可以給年輕的爸爸媽媽當參謀,但不會過多介入孩子們的生活。 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 外國的兒童在成年以后表現得更有安全感、更獨立、富有探索精神,也更有愛心和責任感,這恰恰是中國孩子所缺乏的心理品質和人格魅力。
二、父教缺失
我國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男主外,女主內 ”,男人負責事業 ,掙錢養家 ;女人專注于家庭,教養孩子。 每當學校開家長會或者是開公開課,參會的70%以上都是媽媽,或者是家里的老人,爸爸出席的比例很低,越來越多的父親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 對孩子來說爸爸是起床已經走了、快睡覺的時候才回來的那個人;對很多媽媽來說,教育孩子爸爸不用操心是自己賢惠持家的軍功章。 這種父親游離于家庭教育以外的生活格局使孩子從小缺乏與父親的接觸和交流,已成為我國當前兒童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父教缺失的真正原因其實不是爸爸們真的那么“忙”,而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將父親定位于社會成員,把父親參與子女教育視為家庭地位低下,制度性地排斥、豁免著父親作為家庭成員對子女所負有的教育職責,近年來,愈加激烈的社會競爭更是讓許多男性固著在職場上,無暇履行其作為父親的家庭責任。 父教缺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讓很多父親望而卻步,既然媽媽們更有耐心,索性就完全交給媽媽,自己只追求最后的那個結果。 父教缺失不僅使孩子心理問題頻出,而且也造成了更多的家庭矛盾,媽媽們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應對日常生活和教育子女的巨大壓力,分身無術,一旦孩子出了問題,不僅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反而面臨來自丈夫的指責,負面情緒激增,不利于家庭的和諧和穩定,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父親和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絕不是一個能干的媽媽就能全面替代的,孫云曉強調缺乏父愛的孩子在性格上“缺鈣”,他甚至把“父教缺失視為我們民族的很大隱患”。
心理學研究也證實了父親參與水平越高的兒童通常具有更高的'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表現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較少的性別刻板觀念;父 親缺失家庭的兒童比父親在位家庭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反社會傾向,父親積極參與到家庭教育之中,將對孩子的學業成就、道德發展、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等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因此,現代家庭教育呼吁“父教歸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父親提供的良好物質條件,也需要爸爸的時間投入和高質量的陪伴。
基于對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在很多國家,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分隔開的,爸爸們不會把工作延續到家里,工作以外的時間屬于家庭。 在美國,父親積極履行父職已成為社會主流觀念,社會鼓勵父親充分參與孩子的生活,包括父親是否與孩子一起吃飯、為孩子講故事、接送孩子上學、參與孩子的班級活動、與孩子一起外出等。
很多歐美國家的爸爸都重視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在公園或者是戶外的場所,經常見到爸爸和孩子們一起從事戶外活動,從事一些富有挑戰性的項目,爸爸們很自然地參與到孩子成長的全過程,與此同時,也給了媽媽更多的時間和個人空間,夫妻共同應對生活,這也是外國媽媽笑容更燦爛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親子交流時間被擠占
家庭教育是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實現的,親子交流和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家庭教育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孩子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都是在觀察和模仿父母言行的過程中習得的,良好的親子關系互動和必要的親子交流時間對孩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激烈的社會競爭迫使人生的起跑線越來越往下移,“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一個營銷口號很快演變成了萬千家長的心理共識,無數的孩子為家長的“比較焦慮”買單,隨時隨地出現的培訓宣傳反復刺激著家長們的神經,似乎漏掉一個信息孩子的一生就輸掉了。 各級各類補習班層出不窮,從出國、考研往下一直可以延伸到0歲,過去從家里的地板、涼席上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現在竟然搬到教室的瑜伽墊上,成了一個需要付費才能完成的親子課程。 孩子們被馬不停蹄送到各種培訓班里,鋼琴、繪畫、舞蹈、奧數、作文、英語等課程侵占了孩子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甚至是睡眠時間。 孩子與家長們有效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家庭教育在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中的作用正在被削弱。
家成了給孩子提供食宿和交培訓費用的機構,我們的孩子以交出童年為代價滿足著家長們與日俱增的攀比和焦慮情緒,為家長們未能實現的人生理想買單,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延續,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奠基作用無法實現,從而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遍布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培訓機構可能在短時間內起到了督促孩子學習,提高學習成績的作用,但也加重了孩子的學業負擔,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滋生逆反和厭學的心理。 盡管世界各國都有從事青少年培訓的社會組織,但這些國家的教育理念與我國大不相同,尤其是歐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他們的教育理念不提倡甚至禁止你跟別人相比較,孩子要做的就是自己與自己相比,這樣才容易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點,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在培訓的內容方面,很少有課業學習內容,孩子在課余時間多進行一些音樂、體能或者是手工藝等方面的培訓,也可以免費進入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社會機構或團體從事相關活動,即使是收費,費用也很低,孩子們參加各種活動的目的不是提高學業分數,而是旨在獲得未來享受生活的能力。
四、家長心中的“乖”孩子情結
中國文化對“乖”孩子情有獨鐘,經典的“中國式好孩子”身上必須具備“聽話”這個關鍵詞,他們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頭上常常頂著“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等榮譽,這些孩子的父母總是受到別人的羨慕,似乎他們一定比其他孩子有更燦爛的未來。 事實上,很多從小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常常以犧牲自己獨立空間、獨立思維為代價,服從父母和老師設立的各種規范,盡管成就了父母的期待,但卻使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激情,始終覺著自己的人生不屬于自己,缺乏活出一片精彩的動力和熱情。 很多心理學研究提醒我們,那些所謂的“好”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很聽話、很乖,那么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這樣的好孩子很可能在成年后表現出抑郁的情緒甚至是罹患抑郁癥,他們會因為沒有機會發展“自我”而陷入悲觀厭世的情緒障礙里;受父母控制的“乖”孩子通常有明顯的社會退縮傾向,這種社會退縮最終會導致情感孤獨。 所以,“順從”與“聽話”并不是一個值得追求和贊譽的優秀品質,當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控制孩子,讓孩子服從家長意志的同時, 我們還應該意識到,深藏在家長們心中的那個“乖”孩子情結正粗暴地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國的家長們不應急于把不聽話的孩子教育成聽話的孩子,更不應該總是為孩子規劃和設計未來,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強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和體驗,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端正心態,用平和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生命體驗,家庭教育不是上課,而是影響;家庭教育也不是管理,而是陪伴,總想讓孩子“聽話”、“順從”和“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與中國父母喜歡“乖”孩子不同,西方國家更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鼓勵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大膽表達,不懼失敗,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給孩子創設探索的環境,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機會去體驗和模仿, 不插手孩子的事務,而不是為了追求一時的所謂效率逼迫孩子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
五、無處不在的攀比心理
對于中國人來說,最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就是比較或者是攀比的心理,比較讓我們獲得優越感,同時也讓我們深受傷害;比較給我們動力和目標,也讓我們失去了友誼和朋友;我們都努力避免和克制自己不去攀比,但我們無法避免自己被比較。 糾結的民族心理,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有分裂的感覺,每個家長都覺著自己在為孩子的人生負責,不管他們今天是面帶微笑還是淚流滿面,我們都要讓他們贏在起點之后繼續贏在終點。 為了贏得比較中的相對優勢,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地把自己內心的焦慮投射到了不諳世事的孩子身上,虛構了不同版本的故事情節來鞭策孩子不斷努力,理由只有一個———“都是為了你好”。 在攀比心理的控制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失去理性,于是有了“虎媽”和“狼爸”,也有了“父母皆禍害”的豆瓣小組;有機場弒母的孩子,也有失手滅子的母親,當然大多數家長沒有如此極端,但我們的家庭教育還是離不開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可以很抽象,也可能具體到某個同學,無論在國內生活還是移民到別的國家,這個“孩子”其實永遠站在華人的心里。
追求成功與卓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但很少有其他的國家和民族像我們一樣讓孩子從一出生就背負著家族的理想和期待,把家長們在競爭中的壓力直接轉嫁到孩子身上。 在很多國家,孩子的分數都是孩子的隱私,家長只能知道自己孩子的分數,老師也不會提供孩子考試的排名,其他孩子的成績都是保密的。 在中國,學校不僅會告知家長孩子的分數,還會以不同的方式告訴家長孩子在班級和年級的排名,幾乎每一個孩子前面都有很多人,都有巨大的努力空間,在孩子們求學的這些年,由攀比引發的緊張焦慮不僅讓家長也讓孩子們時刻都生活在莫名的惶恐里。
六、性教育缺乏
中國的傳統是把與性有關的內容都視為洪水猛獸,希望孩子在純潔的氛圍里長大,然而,事與愿違,在生活中與性有關的東西無處不在。 于是,很多家長在努力屏蔽這些內容,即使是開明的家長,也只是逐漸給孩子滲透一些與生殖有關的性知識,以避免發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近來,各大媒體爆料的性侵案件激起公眾憤怒的同時,也讓學校和家長警醒,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致命的盲區,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勢在必行。
遺憾的是當前學齡期孩子的家長對性知識的了解基本上是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獲得的,在他們青春期到來的時候,父母教給他們性知識通常是“性都是丑惡、骯臟的、危險的”,很多人對性的了解來自于“毛片”、“手抄本”或者是一點點生理衛生知識,對于如何對孩子講解這些東西感到無比困惑,也張不開嘴。 事實上,性教育有著極為豐富的教育內容,性知識不僅僅包含男性和女性在解剖生理上的差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各種生理現象,而且還有相關的性禮儀、性心理、性道德、性安全以及與生育、疾病預防有關的知識內容,這些內容既與安全有關,也和孩子們長大以后的婚戀生活質量有關,一個對性充滿罪惡感和骯臟感的家長不太可能教會孩子禮貌地對待異性。 所以,就目前看來,首先要接受相關性教育的可能是家長,家庭教。育“既要教孩子眉高眼低 ,也要教孩子眉來眼去”,才能讓孩子在成年的時候能夠更好地處理兩性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差異,更好地對待兩性關系,給對方帶來更多美好的生活體驗。
現在,國外對孩子實施性教育的各種理念和方法逐漸影響到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多學校開始開設相關課程教給孩子必要的知識,比如在小學德育課有“護蛋”課程,通過讓孩子小心看護“蛋寶寶”,體會家長照料孩子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辛苦;美國允許孩子把電子娃娃帶在身邊,以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影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情人節時身著正裝的小男孩去給小女生送花或者巧克力,教孩子禮貌地表達愛意,把與兩性交往有關的內容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 這種鏡頭告訴我們,不是戴上領結就變成了紳士,風度翩翩的紳士也是從小就開始訓練和學習的,就這些教育內容和方法都非常值得中國的家長學習和借鑒。 畢竟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內容遠比分數更重要。
七、家長缺乏學習和反思的意識
盡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很多變化,家庭教育知識也在不斷豐富、不斷變化中,但絕大多數家長的教育理念仍然是復制父輩們的傳統教育方式,絕大多數的年輕父母原本對教育孩子一無所知,孩子的出生一下子讓他們變成了全知全能,并有權利評判一切的家長,只憑借本能的關愛或者是出于責任感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需要知識和智慧的工作,需要父母有開放的胸懷,不斷地去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具體的教育技術,就現階段來說,家庭教育與其說是如何教育孩子,還不如說是如何讓父母變得更稱職。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認為,沒有研究過教育學基本知識的青年公民,不應當有成立家庭的權利。 ”歐美國家男女青年領結婚證前要培訓,取得資格認證后才發給結婚證書;妻子懷孕后,準父母則更要進一步培訓,讓生孩子、教育孩子成為胸有成竹的事情。 在我國,婚姻的門檻只有年齡的限制,很多準父母懷孕后第一時間考慮不是自己將如何承擔父母的責任,而是讓誰來照顧自己和未出世的寶寶。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得到各種各樣的營養,這些養分的提供者,首先來自于家庭和父母,所有孩子身上發生的問題,其根源都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或者是教育行為出現了問題,矯正這些問題的關鍵依然是父母。 很多急于求成又望子成龍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味強調孩子的問題,對自身的問題視而不見。 當我們質問孩子為什么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優秀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同樣問一聲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又稱職的父母? 也許,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幸運地遇到優秀父母。
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同時也與夫妻雙方家庭生活的幸福感緊密相連,家長們需要對目前家庭教育中的中國特色有所思考,妥善處理事業與家庭的矛盾,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努力提高實施家庭教育的水平,給孩子一個燦爛的未來,也給自己創造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李徑宇.隔代之間隔著什么[N].新聞周刊,20xx-06-14.
[2]李亮亮.歐洲四國家庭友好政策及效應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xx,(1):91-95.
[3]徐偉.職業女性走出家庭教育困境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xx,(4):64-65.
[4]孫云曉,李文道.好好做父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xx.
[5]李燕,黃淑華,張筱葉,等.父親參與及其對兒童發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xx,(5):20-25.
[6]王向賢.社會政策如何構建父職? ———對瑞典、美國和中國的比較[J].婦女研究論叢,20xx,(2):51-56.
[7]羅良,吳藝方,韋唯.高質量父母教育卷入的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54-61.
[8]王建.家教和學校教育:走不出的惡性循環[J].基礎教育研究,20xx,(10):10-11.
家庭教育論文14
在民主教育中,家長將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去交流。征求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隱私和興趣愛好,甚至一些奇怪的想法。在這種家庭中孩子在家里有一定的發言權,家長與孩子之間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交流,有時孩子也可以指出家長的錯誤。家長更多的是站在一個引導者的角度去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提供可參考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幫助孩子做決定。生活在這種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緊密。孩子與父母處于平等的地位,甚至可以參與家里的決策,這些都會大大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在面對陌生人時也能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的鼓勵和肯定使他們更自信。孩子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也能指出家長的錯誤,而不是意識到錯誤卻不敢提,這些都使孩子在社會交往中更加大方而不是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同時這種家庭關系讓孩子在一個相對獨立、自由的環境下成長,使孩子有更強的獨立自主性。家長不限制孩子發展自己的愛好,在孩子生活的更快樂的同時也保留了孩子的個性。孩子與家長的`和睦相處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也更能適應社會。家庭教育怎樣做才對孩子有利?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與孩子保持平等溝通,適時地引導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包括早戀、學習等。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家長更應該用平等的心態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導他們使用正確的態度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打罵、指責、命令的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家長所想的路線去做,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
二、適當地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在孩子取得進步時會給予鼓勵和獎勵,但面對孩子不好的一面時,有的家長往往會全盤否定孩子,認為這孩子“不行”。尤其面對學習成績時,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沒什么出息,從而去指責或者忽視孩子。其實有時孩子面對自己不好的成績時也很沮喪和情緒低落,在這個時候家長的鼓勵和關心才是更重要的。在孩子真正努力了,結果卻不理想時,家長更應該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三、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
很多孩子都認為家長與自己之間存在著代溝,從而不愿意與家長交流。在面對不斷發展的社會,家長只有不斷改進自己的看法,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一直用老舊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甚至會因為觀念、認識的差距,與孩子逐漸疏遠。
四、家長的自身行為
家長的行為也是至關重要的,在生活中家長不良的行為和言語也會影響到孩子。如果家長不誠實說謊,孩子也會覺得說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從而孩子自己也就會說謊。另外,有些家長答應孩子要求后卻忘記或者直接不做。長此以往,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度會降低,對家長的崇拜等情緒也會減少,而且孩子也會和他們的父母一樣實施一些不講信用的行為。這兩個例子都說明家長言行的重要性。
總之,雖然人們會進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但在社會中僅僅有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還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提高全民教育的基礎。自尊和自信是激發孩子向上的動力,父母應該對孩子充分地理解和包容,這樣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家庭教育論文15
要解決一個問題就要從這個的問題的源頭著手,解決農村家庭教育問題也要了解農村教育問題的重要性,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現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采用什么樣的措施可以改善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
一、農村教育問題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更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所占比例較大。對于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一個國家的未來如何要看青年一代。如何讓青年一代自力更生,保持艱苦奮斗,艱苦創業的優秀品質是當前教育問題應該解決的問題。家庭教育應該讓孩子們有獨立的人格,不能坐吃山空只會享受父輩創造的財富,所以要在家庭教育階段幫助孩子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
(一)重男輕女思想很是嚴重
1.造成女孩心理貧窮
雖然我國進行了文化普及,但對于深深扎根于人們觀念中的重男輕女思想依然盛行。有的家庭對于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是有著天壤之別的,男孩子想要什么給什么,女孩子負責幫著家里干一些家務,到一定年紀就嫁人了,這些女孩往往沒有受到過家庭的良好教育,她們甘與平庸任人宰割,對于她們的心理發育是不健全的,甚至她們家庭的教育是他們人生中不幸福的一筆。
2.造成男孩社會時間了較弱
一個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就像一只雛鷹不經歷風雨永遠不可能在天空中翱翔,如果說說一個孩子他在自己成長的路上摔倒了有人扶,吃飯了有人喂是永遠不能自己獨當一面的,家庭的過分寵愛會使一個男孩喪失他該有的責任與擔當,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想到的不是去積極解決問題,他們想到的是應該躲在爸爸身后還是媽媽身后。
(二)家長文化素質,教育方法不當
農村家庭的受教育水平相較于城市家庭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家長相對落后保守不敢接受新的觀念,家長大都想在家中確立“權威”,不容許任何人對他們的孩子對他們的觀點有任何的懷疑,盡管有時候他們知道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依然一意孤行,長此以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孩子們不愿意同家長溝通交流,這就造成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閡,不利于家庭和諧。
(三)偏遠地區留守兒童問題
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為了維持家庭生計父母大都把他們放在家中讓人雨爺爺奶奶生活,從小便失去了與家人交流的機會,在嬰幼兒時期是他們語言系統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爺爺奶奶大都年邁,他們之間缺少共同話題,這就致使了他們錯過了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常見的留守兒童言語較少,自卑不語,同時也有許多隱患存在留守耳聽身邊。
(四)落后于時代發展趨勢
當前國際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發展科技,發展科技的唯一途徑就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高精尖技術人才。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農村學生素質普遍偏低,他們對于學習的`重視力度不夠,農村的孩子往往會成為貧二代和農二代,這與我們國家的發展趨勢是背道而馳的。
三、應對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舉措
(一)提高農村家長的思想水平
農村孩子有什么樣的未來,在一定程度上是取決于家長的思想素質水平的。如果家長思想素質水平低對于孩子的教育不到位,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提高我農村家長的思想水平,引導農村的家長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學會與孩子做朋友,努力解決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家長的思想水平不只是一個時期的要求,而是要長期堅持的事情。
(二)國家要加大支持力度
國家要在經濟方面對農村的孩子提供一些物質上的幫扶,同時要建立一些相關的制度,要從孩子的小時候就對孩子進行心理的輔導,積極組建一些相關的義務組織定期與農村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和他們多做游戲,疏導他們的心理情緒。可以在課堂上讓老師與學生們建立心靈溝通的小課堂,讓老師解決他們在家中遇到的困難給老師傾訴,老師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
(三)深入貫徹家風建設工作
國家加大了對家風的建設,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黨提出了家風建設工作,我們就要緊跟時代的潮流,深入貫徹家風建設工作。做為思想意識領域,加大思想教育,推動家風建設有利于形成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四)社會要形成關愛農村兒童的社會氛圍
一個國家有沒有人文情懷,有沒有社會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這個社會組織的自發性,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未成年人對于社會進步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社會中的組織存在很多,我們的組織有保護流浪貓的流浪狗的,還有保護乞討人員的,不論哪一個組織都是發展不完備的。對于關愛農村未成年的組織可以說是有,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力度不夠,有些時候這些組織趨于形式,只是做做樣子,并沒有真正想著讓去公益事業長期發展下去,沒有發揮長期促進的功效,這對于農家庭教育問題是十分不利的。農村家庭教育問題任重道遠,改善農村家庭教育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事。少年強則國強,只有讓我們青年一代的每一個人都在從小的時候都良好的家庭環境的氛圍的感染,需要國家加大資金政策支持力度,社會組織奉獻公益力量為農村家庭教育問題添磚加瓦,讓農村青年一代更強。
【家庭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論文06-14
家庭教育的議論文11-04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11-16
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其教育對策 -論文03-13
家庭教育中幼兒挫折教育研究論文12-28
中學生的家庭教育議論文04-26
小學生家庭教育立德樹人論文03-04
家庭教育感言12-22
家庭教育心得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