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給課堂留顆懸念的種子
課堂應該起始于學生的真實問題,結束于學生產生的新問題,在從一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聽語文課時,筆者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教者在課堂上往往會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問題,然后引導他們圍繞所提的問題展開討論、學習,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這本無可厚非,但奇怪的是,臨近下課,教者總要關心地問一句:大家都懂了嗎?當看到學生頻頻點頭,于是就滿意地結束了教學。
學生的問題全解決了,是不是就意味著這就是一節完美無缺的語文課了呢?新課程倡導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就是要求我們打破封閉的課堂,把學習的觸角伸向課外。課堂應該起始于學生的真實問題,結束于學生產生的新問題,在從一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學生所提的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要澄清,也沒有必要全部澄清。
一位教師在執教《少年閏土》時,就是這樣結課的:
師:閏土年少、健康,天真活潑,形象非常可愛,給我們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幾年過去了,“我”又和閏土見面了,你們能想象得出這時閏土是什么模樣嗎?
生1:我想那時候的閏土該是黑黑的臉,高大健壯,頭戴一頂舊氈帽,顯得很酷。
師:說說你這樣想的理由。
生1:他長年累月在外邊勞動,風吹日曬,皮膚肯定是黝黑黝黑的。加上經常干體力活,所以他的身體一定很強壯,充滿陽光!
(眾笑)
生2:我想,多年以后,閏土那紫色的圓臉已變成紅潤潤的了,人也不那么害羞了,見到人總是就打招呼,日子過得還不錯。
師:什么原因呢?
生2:他家種的西瓜非常好吃,他子承父業,成了一個種瓜專業戶,攢了不少錢。
生3:我想到那時,閏土已是一個成熟穩重的男子漢了,他還是那樣熱情好客,肯定還會講更多精彩的見聞給“我”聽。
……
師:大家想得都很好,但是——大家請看——
教師出示中年閏土圖,當看到中年閏土一臉憔悴、懦弱、麻木時,孩子們一片嘩然:為什么會這樣?這還是那個見多識廣、充滿活力的閏土嗎?教師微笑著說:“課后,請你們從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中尋找答案吧。”
此時,下課鈴聲清脆地響起,但孩子們卻坐在座位上久久不肯離去。
一節課只是整個教學內容體系中的一小部分。把一節課的結尾作為學生學習新知的起點,有利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探求新的知識,形成積極的學習遷移。這里教者先讓學生想象中年閏土的形象,然后予以否定,最后介紹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的《故鄉》,不但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還使這興趣自然地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1] [2]
【給課堂留顆懸念的種子】相關文章:
《60顆飽滿的種子》04-27
一顆種子作文02-08
兩顆種子作文04-22
[精選]我是一顆種子作文12-25
一顆幸運的種子作文01-12
一顆夢想的種子作文04-30
我是一顆種子作文11-07
一顆幸運的種子作文(經典)01-22
我是一顆種子作文04-30
《兩顆種子》續寫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