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過程的主體與客體
教學過程的主體與客體一、主體與主體的延伸
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研究中,“主體”這一概念被廣泛地使用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已成為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革命性的標志,這其中的先進性當然不容置疑,但要真正深刻地去研究其意義,正確認識其科學的內涵,則并非停留在對口號的字面會意所能及。
“主體”一詞是多義的。作為日常用語,其中一種涵義是“基礎”、“載體”、“承擔者”等,常用在如“物質是一切變化的主體”,“課程結構的主體是基礎學科”等句子中;另一種涵義是“決定者”、“當事者”、“依附者”等,例如,用在“三峽大壩的主體工程”、“工人是工業生產的主體”等句子中;前者重“體”,后者重“主”。在哲學中,主體和客體是人與世界本質關系的普遍概括,不同的哲學流派對“主體”有不同的理解。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是指人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社會實踐者、行為的主動發起者、改造者和控制者,而且,主體是不能獨立存在的,人的主體地位,是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在人對對象世界的主動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和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主體是與認識和實踐的對象??客體同時存在的。所謂客體,是指主體活動指向的對象,是納入主體活動的范圍、結構,從而與主體發生現實關系的客觀存在。客觀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作為潛在的客體,但只有在每一具體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中,主體“對象化”了的客觀事物,成為主體認識或實踐對象的事物,才能成為客體。這種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自身三種關系。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主客體觀,在主體與客體之間,不存在既非主體亦非客體的“中間體”去共同參與主體對客體的對象化活動。然而,作為實踐者和認識者的主體,除了自身的天然器官和肢體之外,在活動中必然地要用到包括各種儀器、工具、設備等認識和實踐的輔助手段。事實上,人類的實踐活動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工具的使用。現代文明的所有燦爛成果無不歸結于工具手段的力量,這種“工具”可以是無機物,也可以是有機物,可以是生命體,甚至可以是人類本身。如果沒有前人或他人的成果基礎或智力支援,當今世界所有新的認識,新的理論、新的成果都不可能出現。因而,在主體對客體的對象化活動中,主體所使用的一切輔助手段,都應當視為主體的延伸。
二、教學過程的第一重主客體關系中教師的角色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社會實踐者就是主體。因而在同一過程中,由不同的認識和實踐關系便決定了不同的主體和客體。主體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由具體的相互作用的聯系所決定的。當張三把李四作為認識的對象時,張三為主體李四為客體,反之亦然,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討論教學過程的主體當然應取其認識論層面上的涵義。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亦有人認為是師生的生命過程,這與本文觀點不悖),教學過程中的不同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也就決定了不同的主客體的關系,因此教學過程的主客體關系可以不止一重。
以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當前已是共識,問題在于,此時其對應的客體應當是什么,教師在這一重主客體關系中充當的是什么角色。
把教學過程的要素進行分解,若采用四分說,則有要素1:教師;要素2:學生;要素3:教學內容(包括認知、情感、態度等個性發展的內容);要素4:教學手段和方法。當學生作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時,客體自然是教學內容,但教學內容不可能脫離載體而存在,必須承載于教材,通過一定的媒體、設備去反映出來。學生這一主體是通過主體的延伸,包括媒體、設備、師資及與之相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去認識和實踐的。這些輔助因素,是主體的天然器官和大腦的延伸。事實上,良好的教材有助于學生的認知,良好的教學設施直接有利于學生的感知,而良好的師資、先進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學生大腦潛能的發揮。教師作為學生這一主體在掌握教學內容時的主體延伸的角色地位,在以電子計算機的介入為特征的現代教學模式的推廣、差異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
[1] [2]
【教學過程的主體與客體】相關文章:
認識與改造活動過程中的主體與客體-一種對主體與客體相互關系的新思考04-28
簡論虛擬社會的主體、客體和主客體關系04-29
論道德自我的主體性與客體性04-29
論創新的主體素質、客體環境及思維方法04-27
價值是人關于客體對主體意義的合理認識05-02
關于歷史發展過程的主客體04-29
科學認識主體和科學認識客體的發生04-29
主體與客體的辯證法-黑格爾實踐思想初探04-29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關系新探04-30
客體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