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動畫對豫劇的傳承與延展論文
關鍵詞 豫劇形式 娛樂性 戲曲動畫
摘要 用豫劇動畫的形式傳錄中原文化,是對戲曲的一種延展。這種現代化的傳媒技術應成為對傳統民間藝術進行宣傳推廣的創新手段。戲曲動畫最大限度地擴展了動畫藝術在21世紀數字時代的實踐,其交互性、文化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創造著人與傳統文化、人與戲曲藝術的新關系與新環境,也帶來了新的創作方式和藝術語言。
“每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必然會經歷一個由實用到審美,以勞動為前提的發展過程,這似乎是每一種藝術形式的必由之路。”隨著戲曲動畫的發展普及,在這個新的藝術平臺之上,其特有的藝術形式與表現語言也將會豐滿成熟。現在,如何進一步分析這種表現形式的藝術性,爭取在設計創作中得以理性的認識,亦成為一個需要關注與研究的問題。
而戲曲本身就是一門比較深奧的藝術,有很多的程式,戲曲動畫能夠把戲曲本身的藝術性表現出來已經很難,要在動作、唱腔上表現出原本的風格和特色,進而溶入動畫的影視元素。
1、豫尉形式戲曲動畫對中原文化的傳承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遠燦爛的歷史文化不僅造就了眾多的物質文化遺跡,同樣也孕育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音樂、舞蹈、戲曲、雜技、文學、社火等民間文化藝術,都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據劉景亮在《相國寺民眾娛樂調查》中記載,豫劇是由唱“三截棍”演變而來的。而“三截棍”是舊社會演唱者沿街乞討的一種藝術化形式。最能貼近和表現中原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命運。而之后的“三下鄉”(羅戲、卷戲、梆子戲的合成)也體現出中原人民喜歡熱鬧、渴望熱烈的人生本性。作為河南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的豫劇,有豫劇、曲劇、越調等20多個劇種在不同的舞臺上傳播著中原文化藝術的魅力。
在豫劇中有許多劇目都是以現實為依據,對中原人民的生活和中原文化進行的記錄。比如陳方千導演的《背靴訪帥》是描寫北宋年間遼寇犯邊楊延昭掛帥出征的故事。著名表演藝術家馬金鳳的豫劇《花槍緣》則是描寫聚散離合的情感故事。在語言、習慣、以及民俗風貌上忠于歷史,再現了中原人民的文化風情。而現代戲曲《程嬰救孤》、戲曲電視劇《村宮李天成》等劇目,所表現的主人公伸張正義、舍己救人、殺身取義、一心為公的情操品格,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美德和優秀的文化積淀根植于中原。
對于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在每一個國家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河南乃至中國因為民間文化豐富(河南有“全國民間藝術之鄉”16個,“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69個)。反而對于民間文化傳承不夠重視。相比較韓國政府在民間文化保護的方面很值得借鑒。韓國有一個無形文化財產廳,專門管理無形財產。比如韓國流傳的說唱、假面舞、摔跤、拳擊、韓氏藝術、官延御膳等等,對于這些藝術編號管理,用師徒相傳的方式把文化保存下來。
用豫劇動畫的形式傳錄中原文化,是對戲曲的一種延展。這種現代化的傳媒技術應成為對傳統民間藝術進行宣傳推廣的創新手段。相聲、東北二人轉通過動畫形式的傳播是豫劇動畫片的借鑒對象。單純的豫劇演出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較多,普及力度不夠,而動畫形式的豫劇,則可以通過網絡直接下載收看或通過電視觀看。
目前,以豫劇為題材的動畫片主要以FLASH為主,以直接運用豫劇選段搭配動畫畫面的形式表現,有《朝陽溝》、《七品芝麻官》等。在“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工程中,入選的有豫劇動畫《花木蘭》等。豫劇動畫在形式上還比較單一,有待于探討和實驗更多新的形式來豐富和規模化。
2、品牌節目《梨園春》對豫劇發展的影響
在社會娛樂多元化的形勢下,中國戲曲文化的發展是不容樂觀的。但是相對于其它劇種來講,豫劇的發展和傳播則一直在比較良好的狀態下,其主要原因是河南衛視以弘揚戲曲文化為目的鍛造的一檔娛樂品牌節目《梨園春》。
《梨園春》從1994年開播至今,連續13年衛冕河南電視臺收視率冠軍,已是河南的文化品牌。它最大限度的擴大了豫劇在河南、在中國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對保護和傳承中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重視娛樂性和群眾性,有相關數據表明,《梨園春》的收視率高達35.7%。近500人現場直播,10多萬的戲迷參與,1000余位擂主成為家喻戶曉的戲曲明星。這種高度群眾性的戲曲節目,有強大的輻射作用,其目的并不是直接引導群眾去了解歷史,得到教化。而是通過參與使觀眾愛上豫劇這個藝術門類,自發的去了解它。弘揚它。其實溯源戲曲的歷史從最初開始,就很重視娛樂。豫劇并不是高雅藝術,而是一種文化形式,不能脫離群眾和生活。而以動畫的形式來表示豫劇,與《梨園春》相同。要重視其娛樂性,以動畫特有的詼諧風格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戲曲,了解戲曲。
其次,網絡發展可以加大戲曲娛樂節目和戲曲動畫的參與性。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必須首先搞清楚這個產品的使用價值是什么?我國長期的“文化載道”的傳統娛樂性漸漸被從藝術的本性中排擠出去,以至于人們一提起娛樂性總是要條件反射的加上一句“寓教于樂”的高帽,似乎談戲曲的娛樂性是對藝術的大不敬。
3、FLASH豫劇動畫《朝陽溝》的研究和分析
戲曲與動畫存在著很多共性,但是關于“戲曲動畫”的概念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界定。因為作為動畫片的一種新的形式,“戲曲動畫”目前還在嘗試的階段。
然而,具有虛擬性、程式化特點的中國戲曲是否適合做成動漫,傳統戲曲對今天的青少年還有沒有吸引力等一系列問題成為業界爭論的焦點,也是戲曲動漫能否成功的關鍵。
《朝陽溝》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鄭州,劇中王銀環是城里的高中畢業生。時值“大躍進”的高潮,她響應黨的號召積極下鄉務農,隨既是同學又是未婚夫的拴保踏入朝陽溝。在勞動中,銀環遇到困難,遭社員嘲笑,刺傷自尊,競萌生逃走之念,終在大家的幫助下幡然悔悟的故事。
FLASLH動畫《朝陽溝》,片長4分20秒,是《朝陽溝》的選段,是《梨園春》戲曲FLASH動畫作品征集活動中的一個作品。作品選用了《朝陽溝》的一段比較典型的快節奏選段親家母對唱,設計了六個主要的動畫形象。人物造型特點不夠突出,僅從服飾和發型來區別人物之間的關系。例如圖中的兩個老太太的形象就非常類似。大頭娃娃的扮相是那個時期的娛樂元素。
場景設計非常有中國中原農村的特色。一望無際的平原,綠色的麥苗,簡單而實用的室內陳設,出現了架子車和缸,以及長條板凳,都是五十年代的風格,色調以灰色為主,比較干凈。
這個片子比較特色的設計在于配器的處理,在配器響起時畫面切換為公公和男子在配樂的場面,這樣的切換與人的觀看習慣比較相似,一般人的視覺在沒有物象的情況下,關注點會轉移到聽覺。這個配器畫面,其實是一個轉場,有可以起到調節畫面的作用,可以使時空關系變的分明。
在拖音的問題上,比如“農業科學家”這一句,采取的是合唱,“家”字的拖音是用顫的動作來表現的。然后轉到配器畫面,同樣三個配器的人做出符合樂器演奏時的擺動動作,轉場比較流暢,這一點比較值得借鑒。
結語
人們喜歡看戲,看的是什么?一看故事,二看藝術。“戲曲”之所以成為一種成熟的而非原始的或者幼稚的戲劇演出,戲劇文學必不可缺。那么弘揚戲曲文化,傳承中原文明,傳承的是故事更是藝術,要想發展這個新的動畫藝術形式。這兩點必不可少。
戲曲動畫最大限度地擴展了動畫藝術在21世紀數字時代的實踐,其交互性、文化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創造著人與傳統文化、人與戲曲藝術的新關系與新環境。也帶來了新的創作方式和藝術語言。可以說,戲曲動畫是動畫設計的一種嶄新的、充滿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設計藝術形式。
【戲曲動畫對豫劇的傳承與延展論文】相關文章:
戲曲動畫的表演形式探討的論文10-22
古代傳統戲曲傳承與保護論文12-07
試析中國戲曲人物畫的傳承與創新論文01-04
淺談豫劇的基本概況與發展論文11-22
戲曲家戲曲表演理論論文12-22
豫劇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特點論文04-25
戲曲人物剪紙與地方戲曲綜述論文04-25
路延展的歲月作文08-29
淺談戲曲動畫片中聲音二次創作的必要性論文10-18